侯平安
(运城学院 思政部,山西 运城 044000)
公共突发事件彰显大学生思想教育契机
侯平安
(运城学院 思政部,山西 运城 044000)
公共突发事件中涌现出的正面典型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可信、感染力强的特点。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文精神,帮助大学生建立理性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育人功能,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公共突发事件;爱国主义教育;理性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
爱国主义是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传统的“两课”教育多呈现出灌输的特点,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要人家服,只有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1](P415)与此相比,公共突发事件中蕴含着丰富、形象、极具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为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研究公共突发事件中党和政府的行为,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加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建立起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使大学生“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走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培育和重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的重要内容。但与此同时,个人理性的发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性教育在于通过常规的思想道德理论课程,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判断、推理能力,并从理智上提高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但它需要以感性为基础,离开了感性经验,大学生是难以理解和消化理性教育的内容的。而感性教育的关键,是让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感受民族自尊与历史压力的双重情感,不仅能够激起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也能够开启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大门。
2008年4月19日,来自西安的留法学生李洹在法国巴黎以“支持北京奥运反对媒体不公”为主题的游行集会上的一篇演讲,让在场的华人为之欢呼,让法国人听之入神,让远在国内的万千民众为之群情激荡。李洹的演讲以人类的良知为基础,客观、公正、充满思辨与力量,表达了中国人民博大的胸怀和理性的思想。爱国激情固然重要,但是理性的表达才是当代大学生最需要的,这也许正是李洹打动听众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它是当代大学生对发生在眼前的事实进行历史与现实纵横比较、分析的结果,它让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热情与理性交织在一起的爱国情怀。
从冰雪灾害,到西方媒体对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的歪曲报道,从5.12大地震,到奥运圣火受阻,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不乏爱国激情、道德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是他们更加需要的是理性的社会责任感,也就是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当大学生看到奥运圣火在传递中受阻时,激起了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当他们看到大地震使生灵涂炭时,他们感同身受,迅速激起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灾面前,往往能激发出人们“大爱”的情怀;瓦砾之下,挺立起不屈的脊梁;国难之时,民心易聚。这就是所谓的“大难兴邦”的真正内涵。这时,将灾难性事件引发的危机与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情感衔接起来,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以及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性社会责任感。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生活的丰富性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趋势并没有掩埋掉青年的理性精神。在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社会大潮的推动下,他们作为这一大潮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实践中逐步由激情的参与转化为务实的行动,由逆反、对立、激进的情怀转化为在宽容、协调和理性中求发展。正是实践使青年一代的激情与理性、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国际化视野与历史厚重感得以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理性的实践精神,而这种理性的实践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走得更远、更有力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精神是对人类传统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是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令人堪忧:当今大学生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良知,缺乏同情心、责任感、正义感的现象并不少见。[2]大学作为社会各种文化火种的创造和传递场所,负有人文精神教育的责任;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教会大学生如何去做人。
重大突发事件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反思人性、养成人文情怀的重要契机。面对大灾大难,人性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汶川大地震为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鲜活的教育案例。在大地震中不顾学生而自顾逃命的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引来层层非议。尽管教师“范跑跑”引来道德舆论的强烈谴责,但是在一些高校的论坛中,大学生们仍然宽容地原谅了“范美忠”这个人,理由是:他也是一个人,在灾难面前有逃跑求生的权利!面对自然灾害,人的生命变得何其脆弱和渺小,“生”在这样的大灾大难面前变得强烈而又无力,这份宽容和理解是我们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应有的一种本能。
地震发生后,志愿者几天几夜不停地在废墟中挖掘,只是为了从那一大堆水泥废墟的某条缝中,大海捞针般地救人一命。震后第七天的5月19日,时间定格在14时28分;举国上下行人止步,车船停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为罹难骨肉默哀三分钟。这是中国第一次为不幸遇难的人民举行的全国哀悼日。这一次,大学生们接受了一次生命教育,懂得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难的敬畏。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大学生是引人注目的人群之一。他们在网络上为灾区筹款募捐、为救灾鼓劲打气,他们在天安门广场喊出让所有中国人振奋的“中国加油、四川雄起”,他们挽起袖子捐献自己的热血……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社会良知、同情心、责任感、正义感,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认同感。
事实证明,公共突发事件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巨大的潜能,其直观、形象的教育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和人格养成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如何抓住公共突发事件,科学地引导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认知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坚定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和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值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去探索。
[1]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赵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培养[J].考试周刊,2008(44).
G641
A
1673-1395(2010)01-0234-02
2009-12-19
侯平安(1959—),男,山西平陆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