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翻译与本土文化的坚守与退让

2010-08-15 00:49周凝绮陈亚斐
关键词:文化观中心主义虚无主义

周凝绮陈亚斐

(1湘南学院 外语系,湖南 郴州 423000;2湘南学院大学 英语部,湖南 郴州 423000)

全球化语境下翻译与本土文化的坚守与退让

周凝绮1陈亚斐2

(1湘南学院 外语系,湖南 郴州 423000;2湘南学院大学 英语部,湖南 郴州 423000)

全球化时代不可抗拒地已经来临。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则更显重要。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出现了两种极端的文化观:民族中心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正确的文化观应该是既要吸收他国有益的文明成果,也要发扬光大自己的文化传统。体现在翻译里,就是要采用异化与归化有机结合的混杂策略。

全球化;民族中心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混杂策略

全球化时代各种异质文化的密切交流也导致文化界限迅速趋于模糊,传统的文化格局日渐解体。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全球化时代尤其如此。文化是民族心理的积淀,是历史凝结成的人们生活的基本样法,因此,文化的变易给人带来无家可归的漂泊感与失落感。这痛苦又因对西方世界文化霸权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怀疑而剧增。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究竟将何去何从?是退让还是坚守?

一、极端的文化观

事实上,现在普遍存在着两种极端的文化观,即民族中心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一)民族中心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William Graham Sumner给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下的定义是,“以其个人所属群体为一切事物的中心为出发点来看待事物,对其他所有群体则按照自己的标准把它们分成等级……每个群体都认为只有自己的社会习俗是恰当的,看到别的群体有不同的社会习俗,就会嘲笑。”总之,就是否定或贬低其他民族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成就。

民族中心主义过分夸大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认为本民族文化优于他者文化,否认与异域文化平等交流的可能和相互融合的必要。对待他者文化,或者拒绝其进入,或者对其任意篡改扭曲。民族中心主义表现在翻译上,就是大力主张归化的策略。

(二)民族虚无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无视民族特点,抹煞民族差别,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甚至认为“民族”是虚构的概念,根本否认民族的存在。民族虚无主义认为本土文化一无是处,完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借用外来文化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造。一方面,民族虚无主义者全盘否定自身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没有信心,认为需要彻底改造。另一方面则不加批判地全盘接收外来文化,认为外国的就是好的,是世界的、进步的、文明的。事实上,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的扩张,已经对发展中国家各民族本土文化形成了强大冲击,使其文化日益沦为西方文化的附庸,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危机。民族虚无主义体现在翻译上,则是采用极端异化的方法。

二、正确的文化观及对应的翻译策略

事实上,固定不变的民族文化本真性其实并不存在,在文化频繁交流互动的全球化时代更是如此。文化间的密切交流,使得构成文化身份的基本要素,如语言、习俗、人的思维方式、心理过程等都将不可避免地染上他种文化的色彩,变得含混、不确定,呈现出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杂交性。正如岩渊功一所说,“任何身份都并非固定的事物,而是经常在进行朝向的过程(becoming)中。我们应该开始去认可这种身份的多元纷杂性,以超越封闭僵化的国族文化界限,从人与人的层面而不是从国族对国族的层面出发,互相交流谈话,而非只是在谈论自我和他者。”[1](P165~210)

体现在翻译里,就是要采用异化与归化有机结合的混杂策略。异化往往引进新的观点与本土的观点竞争,有可能对后者形成威胁并最终取而代之。归化则压制改写他者文化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增加与本土文化相符合的文化因子,从而巩固本土文化。一种文化有其优秀之处,也有其落后之处。在翻译时,就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其中优秀的、有利于本土建设的部分,应该用异化的方法坚决引进;对其中落后的、可能对本土造成不良影响的部分,应该用归化的方法把它消减掉。这样,翻译不断地进行,不断地引进新的文化,本土文化的创新资源便不会枯竭。而他者文化的不利因素的消减避免了对本土文化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保证了本土优秀文化成分的继承与发展。

从历史上看,宗教文化的传播与翻译者的归化译介,使大量佛教文化术语已历经千载,广为流传,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如浮屠、金刚、观世音、弥勒佛等,佛教文化也逐渐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中。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量反映西方文化的新词也通过异化翻译逐渐进入中华文化之中,如:鳄鱼的眼泪(crocodile tears)、橄榄枝(olive branch)、酸葡萄(sour grapes),以及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雷达(radar)、维他命(vitamin)、麦当劳(McDonald)、高尔夫(golf)、迪斯科(disco)、比基尼(bikini)、托福(TOEFL)、因特网(Internet),等等。

而中华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影响,反映在语言词汇层面上,许多汉语词汇,如:儒教(Confucianism)、道教(Taoism)、磕头(kowtow)、丢脸(lose face)、功夫(kungfu)、纸老虎(paper tiger)、阴(yin)、阳(yang)、官倒(guandao)等,通过异化译介也被收入英语词典,成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

天底下没有绝对的事物,异化和归化也不例外。极端的异化就成了死译,成了照搬他人文化;而极端的归化,也会产生不忠实的译文,变成文化上的夜郎自大。有人这样评论翻译:忠实的不漂亮,漂亮的不忠实。也就是说,总是存在一个有所得必有所失的问题。真正重要的是,译者必须熟悉所涉及的两种文化,并且能把他的文化感知和文化创造力应用于翻译的全过程。

三、结语

在全世界成为地球村的今天,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翻译已成为通往世界,了解世界至关重要的钥匙。

翻译工作者应该积极参加到这种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之中,吸取一切对中国文化有益的东西,同时捍卫和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我们既要积极发掘民族文化的文化资源,坚持民族文化发展的个性,也要提倡多元的宽容精神;既要促进文化区域间的信息分享,也要摆脱由于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带来的相互敌视、定势思维、种族歧视、文化偏见等问题。

文化翻译作为跨越边界的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商榷过程。商榷的结果不应是简单的你成为我或我成为你,而应是二者的有机交融,你我都因此获得了新的身份。全球化时代,每个人都得认同“四海为家”的新文化,都要准备迎接新的文化漂泊。事实上,文化总在四处漂泊,只是人们很难领会而已。

弘扬与传播本族群文化,保持人类文化生态的多元与持续发展,就不应对“他者”文化设限,而应持宽容与开放姿态,要立足本土放眼全球,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与强大正是源于“从自己文化的局限中摆脱出来”,因为,任何文化如果不与其他文化相接触的话都不可能发展,正是文化间的彼此借用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生态的茁壮成长。

民族是人类生存的单元,其文化是人类整体文明的有机成分。各种文化形态都有自己生存的理由和活动的空间,它们彼此间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either/or),而是同时共存(both/and)和互补。

[1](日)岩渊功一.共犯的异国情调——日本与它的他者[A].许宝强,罗永生.解殖与民族主义[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H059

A

1673-1395(2010)01-0179-02

2009-10-21

周凝绮(1975—),女,湖南衡山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汉互译研究。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猜你喜欢
文化观中心主义虚无主义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