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奶业考察报告

2010-08-15 00:49:57范云琳中国奶业协会信息网100192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0年4期
关键词:奶农奶牛场乳品

范云琳 中国奶业协会信息网 100192

2010年2月27日至3月11日,农业部赴新西兰奶业考察团一行22人,在全国畜牧总站谷继承站长的带领下,抵新开始为期13天的考察学习。这次考察学习是2009年第三届“中国-新西兰奶业对话”的商定活动内容之一(“中国-新西兰奶业对话”从2005年开始举办,两年一次)。考察团成员包括部、省行业管理部门的同志,相关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从事奶业工作的代表,以及部分乳品企业的负责人。本次考察学习行程紧凑、内容丰富,代表们在考察中对新西兰的奶业发展有了深刻和直观的了解,收获较大,深受启发。

1 学习考察基本情况

本次考察学习内容丰富、日程紧张,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3月1日至2日,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集中听取了新西兰奶业的专题讲座。新方的讲座内容包括新西兰奶业概况、竞争规则、奶业定价与价格波动管理、牛奶品质管理、环境管理、促进奶业发展的商品征费法案、新西兰奶业科研情况、动物福利保障、农产品生产的可追溯系统、奶牛结核病控制战略、新西兰奶农合作组织DairyNZ的有关情况介绍等,讲座单位有新西兰农林部、新西兰食品安全局、新西兰科技部、新西兰动物卫生理事会和新西兰奶农协会。

第二阶段,3月3日至10日,以实地考察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团对奶牛场、科研单位、乳品加工厂等进行实地考察访问,对新西兰奶业有了更加直接、具体的感性认识。在塔拉塔黑(Taratahi)农业培训学院,考察团就新西兰农业培训、培训理念、培训组织、培训体系进行了学习和交流;在梅西(massey)大学,考察团对新西兰精准农业、环境管理、奶牛营养、奶业科技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考察团实地考察了北帕海边灌溉奶牛场,并就农民培训系统、牛结核病管理系统做了现场观摩;在草地研究中心就农业研究、奶业与环境和新西兰专家进行了探讨,对新西兰的“测土配方种草”形成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在陶波市,考察了新西兰大地集团(Landcorp)的奶牛场,重点了解了这个新西兰最大的国有奶牛场的运营;在哈密尔顿市,参观了新西兰艾姆博瑞(AmBreed)奶牛育种中心,深入了解了新西兰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杂交改良方面的一些先进做法;在怀卡托农业创新园,考察团详细考察了新西兰将奶业科研成果进行产业转化和推广的高效模式。考察团还访问了新西兰最大的乳品加工企业恒天然集团,参观了原料奶独立(即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对其牛奶质量安全管理程序和方法进行观摩;走访了一家集约化奶牛场,这是新西兰为数不多的舍饲和放牧相结合的高效奶牛养殖模式;深入调查了乳品企业原料奶收购运输和初检过程。

2 新西兰奶业的发展

2.1 新西兰概况

新西兰地处南半球,由南岛、北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国土面积27万平方公里,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面积相当,人口435万。新西兰全境多山,山地和丘陵占全国面积的75%以上,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雨热充沛,草地生产力很高。

新西兰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量的50%。发达的草地畜牧业在新西兰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畜牧业生产用地接近国土面积的一半,其中约900万公顷的人工草地中有50万公顷可灌溉,还有200万公顷的天然草场。羊肉和奶制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羊毛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

2.2 新西兰奶业发展情况

奶业是新西兰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西兰全国有11618个奶牛场,425万头泌乳奶牛,按总人口计算人均约1头泌乳牛。每年生产130万吨乳固体(新西兰主要统计乳蛋白和乳脂肪合计的乳固体量),约折合1560万吨原奶。

新西兰具有得天独厚的草地资源,奶业生产主要基于先进高效和低成本的放牧生产体系。在新西兰,对奶业生产效率的评价是以每公顷草地生产的乳固体来衡量的,牧草的科技含量直接影响着奶业的发展。为了实现每块草地效益最大化,草地建设受到特别重视。在降雨量不足的地区,一般都有先进的灌溉系统,以便全年均衡生产牧草;大部分草地都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提高生产能力,在粘土较多的地方还要铺设透水管线保证牧草生长。牧草品种一般以80%的多年生黑麦草和20%的白三叶混播,7-8年翻种一次,牧草长势较差的地方会及时进行补种。奶牛饲养一般采取季节性放牧和划区轮牧方式,平均单产仅有3.8吨,但生产成本低,干物质含量高,乳脂肪和乳蛋白两项合计含量在8.3%以上。

新西兰牛奶生产呈现出很强的季节性,每年7月到下一年5月初是挤奶季节。为了让奶牛产犊与牧草生长的季节性相吻合,一般在秋冬季节配种,平均妊娠283天,次年集中在春夏季节的82天内产犊。牧场主和加工者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由于原料奶供应的季节性,在供应淡季时加工设备开工不足。

新西兰82%的奶牛场在北岛,主要分布在第一大城市奥克兰以南的汉密尔顿地区;18%的奶牛场在南岛,主要分布在第二大城市基督城附近。近年来,由于奶牛养殖的比较效益高,使一些农场从饲养绵羊和肉牛转为饲养奶牛。在这种情况下,新西兰全国乳品产量在最近9年里平均每年增长3%。新西兰奶牛场平均占地131公顷,平均每公顷饲养2.8头奶牛。在过去的10年中,牛群规模平均增长了60%,奶牛群数量减少21%。随着牛群规模扩大和更多合作牧场的建立,南岛奶牛场显著增长。

新西兰乳品加工行业以牧场主拥有的合作企业为主体。三家主要的乳品加工企业恒天然(Fonterra)集团、西部(Westland)乳品公司和塔图阿(Tatua)乳品公司均为合作企业,2008/09生产季收奶量占新西兰全国的96%,其中恒天然(Fonterra)一家就占92%。

新西兰是全球主要乳制品出口国,超过93%的原料奶被加工成干乳制品用于出口,国内消费仅占很小一部分。乳品出口对象主要有美国、中国、日本、马来西亚、欧盟、澳大利亚等,出口产品以奶粉为主。

3 新西兰奶业发展的启示

新西兰得天独厚的草地资源为奶业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奶牛场的饲养头数一般在150头以上,平均规模366头,规模化水平较高。同时,以低成本的放牧饲养为主,在全球竞争中成本优势非常明显。由于资源禀赋不同,新西兰的奶牛低成本放牧系统是我们无法模仿和照搬的,但在生产组织模式构建、乳品质量安全管理、科技研发和推广等方面,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3.1 奶农和乳品企业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合理的产业链结构为奶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新西兰的奶牛养殖场和乳品加工企业之间具有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这与我国奶农和乳品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同。全球最大的乳品加工企业恒天然集团,是新西兰1万多个奶牛养殖场主共同拥有的股份合作制乳品加工企业,年出口额占新西兰贸易出口总额的1/4。以恒天然集团为典型的股份合作乳品生产模式,在新西兰乳品加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也受到牧场主的欢迎。因为拥有加工企业的所有权,牧场主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收益有了保障。奶农依据合同向企业供奶,企业根据国际市场行情,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向奶农支付奶款,企业加工增值所获取的利润定期给奶农分红。这种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使得所有奶农都特别注重产品质量,关注和支持加工企业发展。对比新西兰的奶农主导型产业模式,我国的企业主导型产业模式质量安全管理压力大,哄抢奶源等市场无序竞争情况时有发生,这与各产业环节的利益链接方式有很大关系。合作模式也有一些不利因素,百分之百的合作所有制结构经常会遭遇融资困难,还会面临所谓的“赎回”风险,交易股东可随时停止供应牛奶并撤回全部资金。为了鼓励竞争,新西兰立法规定恒天然(Fonterra)集团采取的开放性进入和退出政策,私人投资的公司虽然目前牛奶收购量仅占4%,但在近两三年呈现扩张趋势。

3.2 严格的管理与先进的检测手段相结合,为乳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牛奶的质量安全管理是新西兰特别重视的一个领域。这项工作主要由新西兰食品安全局负责,监管新西兰11600个牧场、172家乳品生产商、226家乳品运输和储存商、164家乳品出口商、46个乳品实验室和252个乳品风险管理评估机构,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一条龙管理。食品安全局制定质量安全管理的规章和标准,对奶牛场实行风险管理制度,具体的评估和检测工作委托有认证资格的第三方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和风险评估机构具体承担。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和风险评估机构独立于奶农和乳品企业,职责是进行产品抽检,以及按照风险管理制度每年对每个奶牛场进行至少一次独立的检测评估。风险评估机构不光看生产结果,为防患于未然,评估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奶牛场选址、奶牛饲养管理和健康状况、饲料和兽药使用、饲养环境和饮水质量、牛奶的冷却和营养成分等等。一般情况下,对生鲜乳生产实行抽检,一旦发现某个奶牛场出现质量问题,奶牛场要承担运输车整批(一般为30吨)生鲜乳报废的经济责任,并接受每天至少一次的跟踪检测,检测费用自负。

独立的第三方检测和评估是新西兰乳品质量管理的一条成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3 技术研发与推广模式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为奶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新西兰奶业的稳定发展还得益于其成熟的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最主要的行业组织是新西兰奶农协会(DairyNZ),完全独立,由饲养奶牛的牧场主出资、授权一个管理委员会管理,同一些大学和咨询机构开展合作研究,致力于提升奶牛场的生产效率、可持续性和竞争力。奶农协会对每一位农场主股东负责,以“为本行业谋利益”为宗旨,进行经营改进、产品和设施开发、凝聚和教育牧场主、对政府和相关利益主体施加影响、防范乳品行业威胁等工作。这个组织靠每千克乳固体征收3.6分新币的强制性缴费提供资金,牧场主每6年投票表决一次,决定是否继续实行这项缴费。如果否决,奶农协会就会解散。除此而外,新西兰还有一大批受政府资助的奶业方面的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为行业提供创新研究和生产技能培训。

这些组织和机构对新西兰奶业发展的作用十分巨大,形成了一种很务实的导向。从奶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来看,技术研发和推广都特别注重效率:牧草生产搞氮磷平衡,测土配方;奶牛品种上用荷斯坦牛与娟姗牛进行经济杂交,选育耐粗饲、干物质乳固体产量高的个体;放牧生产方式注重草畜平衡和环境保护,同时提高了奶牛的健康水平和使用年限;奶牛生产不盲目追求单产提高,而是追求单位草场面积生产更多的干物质;乳品加工的硬件水平同我国类似,但检测中使用机器人抽样,先进高效。这些做法对我国的奶业发展都有可借鉴之处。

猜你喜欢
奶农奶牛场乳品
《中国乳品工业》征订启事
食品工业(2023年12期)2023-12-12 12:56:28
《中国乳品工业》杂志
规范化奶牛场日常管理措施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规模化奶牛场投入品的管理
乳品包装设计
食品工业(2021年4期)2021-05-08 08:40:44
抗议
畅谈(2019年4期)2019-03-30 10:16:10
奶农“倒奶”无关“姓社姓资”
食品界(2015年3期)2015-04-02 04:53:26
乳酸菌成乳品市场新宠 年增速近40%
2012年上海市规模奶牛场生产管理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乳业(2013年11期)2013-08-31 0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