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丰华 王淑静 于俊俊(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女大学生择业观念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王丰华 王淑静 于俊俊(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就业政策改革,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使女大学生择业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因素,也有女大学生自身因素。
女大学生;择业观念;对策
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国家就业政策改革,加上高校扩招,仅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30多万人,这些使女大学生择业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就业状况。
有些女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充满浪漫幻想,期望太高,“铁饭碗”“一业定终身”,追求大中城市进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工作地点环境待遇少一样都不去,不能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现实给自己定位,缺乏动态择业观念,结果“高不成,低不就”。
有些女大学生功利意识突出,择业观念由原来社会价值型转向经济价值型;有的诚信意识淡薄,上岗后无法胜任工作,给用人单位带来麻烦;有的对用人单位没有充分了解状况就匆忙签约,发现不理想就毁约,既影响用人单位选择人才,也影响了社会对女大学生的形象认知。
有些女大学生存在依赖思想。择业过程中自信心不足,不去充分展示自己、推销自己,依赖父母亲戚朋友“天经地义”,愿意“守家在地”,与家长难以割舍,缺乏就业紧迫感和正确择业意识,创业意识就更薄弱。这也是导致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创业率极低的一个因素。
女大学生择业观念产生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她们心理、思想上还不够成熟,易被外界因素所左右。
一是市场经济大环境影响。女大学生与社会全方位接触,市场经济所特有的价值观念,如公平、竞争、效率原则,被女大学生所吸纳,其价值观具有较强时代性,能够积极投入社会现实参与竞争,渴望奉献;同时市场经济犹如一把“双刃剑”,运行中所衍生的贫富差距、金钱万能也被部分女大学生吸收,择业时迷茫困惑,追求安逸,不考虑国家社会需要,不愿到国家急需人才的西部地区工作。二是传统观念影响。封建社会“男尊女卑”、“重男轻女”观念束缚女大学生手脚,虽然接受现代化教育却深信“男主外女主内”,将自己定位在相对于男性的弱者地位,不敢涉足自主创业或高风险职业,工作只要求“对口”。三是大众传媒影响。有的大众传媒对女大学生形象宣传未能客观表现其社会价值,存在明显偏见,女性形象多被定位为被领导被保护、贤妻良母型,夸大女性消费依赖型人格,造成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能力表示怀疑,没有多大挖掘潜力,承受能力差。有的大众传媒宣传的“女强人”只有事业心,缺乏“贤妻良母”品格,“女强人”是事业与家庭不可兼得的代名词,普通女性则是事业上比男人差,能力比男人低,性格软弱。受这些影响,有些女大学生择业主体意识不强,只注重工作稳定性和社会保障性。
我国有关就业法律法规不完善、针对性不强,地方政府执法、监督惩治力度不够,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影响女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念。首先,“双向选择”使用人单位自主权扩大,没有相关法律对此现象加以限制,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没有被约束。其次,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未找到“落户”途径女大学生只能“待业”在家;有的好不容易找到接收单位,办理档案划转遇到各种麻烦,得不到支持。再次,针对女性生育保障机制不健全。女大学生就业后多数要经历婚育阶段,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生育费用由所在单位承担,产假期间工资奖金照发,企业成本增加,用人单位会再三权衡拒绝招收女生或少要女生。最后,政府对自主创业扶持力度不够。虽然规定可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但银行大都不愿办理,担保手续复杂,能贷到款的寥寥无几,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即使有创业意向,也只能靠家里支持,贫困家庭供子女上大学已经是负担,多数好的创业项目化为乌有。
企业用人条件苛刻,宁可要二三流男生,也不愿要优秀女生,或规定“只限男生”,明显性别歧视。有的即使同意接收女生,签约时却以禁婚禁孕抬高就业门槛。把名校、英语水平、计算机等级、学生干部、党员、社会实践经验当成“硬性指标”,应届毕业生不能立刻胜任岗位需要,培训需要成本,造成好多女大学生失去择业信心。
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创业教育还未纳入大学教育体系,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基本功十分缺乏,成为影响女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念的重要因素。首先,某些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灵活机制,内容重复且知识更新慢,毕业生专业素质不强,综合能力欠缺,眼高手低,择业竞争力不强。其次,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尽管都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大多数不重视,以理论传授或1-2次专题讲座方式灌输,提供一些招聘信息,到上课时临时应付,学院书记辅导员兼职,有的干脆让学生自学,缺少专业化指导教师和实习场地,女大学生职业操守、劳动技巧训练、心理健康需求等都得不到满足,接受的是“无差别教育”,即男女生接受相同的教育,根本谈不上差别教育。
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子女读大学有了文凭,工作就应该体面,收入稳定待遇好,“望女成凤”,教育方式上从童年起就灌输“听话、顺从”传统规范,女大学生受此影响渴望成功又缺乏勇气,想成为职业女性又摆脱不了享乐诱惑,没有主动从业心理准备。独生子女更是习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怕吃苦,家庭条件好的期望值高,达不到标准就推迟就业,心安理得当“啃老族”;家庭条件差的既考虑用人单位性质,又考虑离父母远近,背上沉重家庭责任负担,择业时只注重个人目标实现。家长的观念人为地缩小了她们的择业空间,制约着女大学生正确择业观念的形成。
影响女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还有自身因素,如个人价值观、心理因素和能力因素,追求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高福利待遇,“务实”,过去“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已变为“到外资企业去,到国外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表现出心理急躁、消极、从众攀比,只注重课本知识学习,不愿参加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知识面狭窄,独立承担工作能力差等问题。
女大学生能否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择业观念,不仅关系到她们人生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念,走出就业困境,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
首先,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据有关专家统计,国家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会增加500万个就业岗位。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就业岗位数是:重工业400个,轻工业700个,第三产业可达1000个。[1]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城市化、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发展空间还要拓宽。我国第三产业中岗位需求主要是社区服务业、卫生保健业、餐饮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另外,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和消费成熟化到来,社会服务业也将产生巨大需求,对女性就业的吸纳能力将大大增强。然而目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重型化,对投资和资源刚性需求比较突出,经济增长快而就业能力下降,造成“悖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课题必须整合社会资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次,积极发挥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宣传社会主导价值观,做到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1)客观公正评价女大学生自身优势,宣传女性自立自强,在拼搏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行为。(2)发挥舆论熏陶功能,公正评价女大学生工作能力,宣传到基层建功立业典型事迹和自主创业成功事迹。(3)强化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对拒不履行义务的典型案例剖析曝光,营造有利于女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女性生育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一要加强对《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细化工作,明确惩罚条款,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权,增强女大学生维权意识。对违反《劳动法》的行为,要发动全社会监督,加大处罚力度,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保驾护航。国外已设立专门执行机构。我国目前还只能向各级劳动监察部门或是各级妇女组织投诉,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畅通就业渠道。劳动人事、教育、社会保障部门相互沟通,把职业需求、学校专业、招聘等相关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和用人单位。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消除后顾之忧。三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女性生育是社会职责,关系整个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兴衰,生育成本由企业或个人来负担不合理,应当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妇女生育成本社会化,即由社会、企业、个人三方分担。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目标,也是促进女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鼓励社会各界大力扶持家政服务业,如照顾老人、接送小孩、清洁卫生等家务请家政公司来代劳,家务劳动现代化、社会化,使女性从繁琐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社会工作。四要加大女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对有创业潜力和意向的采取培训,资金支持减免税收,鼓励她们到“老少边垂”地区发展。
其一,在关注自己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社会效益。接收女大学生就业既是尊重女性,也彰显了社会责任意识。要正确评价女大学生,强化对女性生育社会价值的认识。女大学生受过良好教育,在教育子女方面更胜人一筹,光荣重大,对提高整个民族人口素质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应当受到全社会尊重。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能吸引在校女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其二,合理使用女大学生,科学认识女性人才资源社会价值。有关专家认为男女比例相近更有利于开展工作,会使许多人表现出很强的好胜心,积极表现自己,推动单位各项事业发展,符合心理学“异性相吸”原理。中国女性勤俭节约,对财务支配运用有天然理财专家能力,坚信“外财不发”古训。女大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乐于学习,勤于思考,接受新事物快,会给用人单位带来可观效益。
第一,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教育女大学生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以“诚信为本”,“自尊、自强、自信、自立”,不等不靠、多渠道就业,自主创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第二,调整就业课程内容。结合女大学生自身特点,拓展课程内容,从大学低年级起增设职业规划,开设创业教育,聘请成功人士授课,播放典型影视材料,参观优秀创业成果,使她们在求学期间根据劳动力市场和社会需求,规划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注重礼仪形象,理智应对求职障碍,以此强化要想自主择业意识。第三,加强女大学生要想技能训练。女大学生要想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社团活动可以给她们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她们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择业竞争力。第四,实行差别教育。女大学生在成长学习过程中,生理、心理、思想难免碰到一些特殊问题。如“怎样处理事业与爱情关系”“如何对待未来生活中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等是她们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几乎没有差别教育,男女差异是本来就存在的,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意识,“无差别”教育已过时。
家长的思想观念、教育方式,家庭结构及经济状况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女大学生择业观念。家长应转变传统观念,培养女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理念,明确择业目标,有条件的家长还应当给予合理的(经济)支持。要耐心引导,鼓励孩子自立自强,要让她们明确其将来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和承担的责任,既重视个性发展,也要面对现实。
一是挖掘自身优势,为上岗就业打好基础。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智力上不比男性差,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忍耐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等都很强。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优势变成越来越多的工作机遇,女大学生作为一支建设力量正在崛起。社会竞争实际是人才竞争,“打铁先得本身硬”,只有发挥自身优势,摆脱“女性是弱者”观念的束缚,就业才从容。
二是培养良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人才综合素质,要求德才兼备,身体健康。女大学生要注意提高身体素质,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不能成为单位的“包袱”。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合格成才的重要保证,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要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抗挫折能力。求职就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麻烦、困难,产生心理冲突,要学会从容应对,消除急躁情绪,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适应复杂环境的前提条件。
三是转变单一途径就业思想,树立多渠道就业观念。当前民营经济、私营企业、个体企业的“非正式”行业吸纳就业能力越来越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才基本饱和。大学生留恋大城市,“铁饭碗”、“一业定终身”的思想不切实际。应该看到,第三产业吸纳女性就业潜力较大,如社区服务业、卫生保健业、餐饮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等,女大学生到第三产业就业可以大有作为。此外我国中小城市、农村基层和西部欠发达地区急需人才,那里条件虽然艰苦,但大有用武之地。
四是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三者不矛盾。“先就业”就是找让自己迅速成长的环境,感兴趣的工作,工作兴趣能激发人的动力和热情,让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果找到的工作勉强能接受,视时机再作调整。先就业先有口饭吃,告别向父母伸手要钱。不论季节性工作、弹性工作,只要能创造价值获得报酬就视为就业。职业生涯的起点具有导向功能,自己必须对职业兴趣、发展方向及目前能力做好“诊断”,不要等到驾驭自己未来的时刻到来了却又迷惘,珍惜第一次就业机会,通过实践认识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还可以积累经验、积攒人脉,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日后换岗创造条件。“后择业”:选择能够有所建树的职业,不求最好,只求合适。“再创业”:当专业技能得到增强,有一定经验,人际关系网拓宽了,择业目标更明确,就要积极创业,完成职业规划以提升个人价值。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还能吸纳更多的人就业,减轻国家整体就业压力,带动促进社会就业。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21世纪全世界要走自主创业之路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50%。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已达到30%。我国不足2%,尚需加大力度。
“惟学历”时代已经过去,一个人有没有能力、能不能在社会上有所建树,关键要看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女大学生欣逢自主创业最佳的机遇期,且具备广博的学识、精深的专业素养,若能具备较强的创业意识,调整好心态,认清就业形势,正确估价自己,就能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将大学的专业技能和个人兴趣相结合,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创造“饭碗”。
[1] 王通讯.WTO与人才:入世后就业环境怎么样[N].中国教育报,2001-11-20.
The Problems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Concept of Job Hunting and Solutions
WANG Feng-hua,WANG Shu-jing,YU Jun-jun
The concepts of female students'concept of job hunting have taken significant changes since the employment-policy reform,enrollment expansion in universities,freedom of job selection by graduates,and the policy of"two-way choice"between employee and employer came into effect.Meanwhile,there are some factors which come from society,school,family and even the factors of themselves also influenc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much when they choosing their career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concepts of job hunting;solutions
G647.38
A
王丰华(1962-),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