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万锋 邹云敏
(1.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2.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国外菲利普·罗斯研究50年
金万锋1邹云敏2
(1.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2.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菲利普·罗斯享有美国“活着的文学神话”盛誉,其文学成就有目共睹。国内批评界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真正意识到罗斯作品的价值,开始对其作品进行解读与阐释。但由于国内罗斯研究起步较晚,较之国外的罗斯研究仍有差距,所以有必要对国外罗斯研究成果做以总结,以便为我国的罗斯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菲利普·罗斯;研究综述;50年
菲利普·罗斯以“神童”姿态跻身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文坛,凭借《再见,哥伦布》一举斩获“国家图书奖”,开始漫长的创作生涯。今天的罗斯,著作等身,频繁摘取美国各种文学大奖,俨然当代美国文学泰斗级人物,亦是近年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美国作家。相对于国外如火如荼的菲利普·罗斯研究,我国学界对菲利普·罗斯的研究起步较晚,有鉴于此,本文将对国外近50年的菲利普·罗斯研究撮要记之,以便国内学人及时了解国外罗斯研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初登文坛的菲利普·罗斯便面临毁誉参半的局面。文学评论界普遍看好这位文学新星,索罗塔洛夫(Theodore Solotaroff) 1959年为《芝加哥评论》撰文《菲利普·罗斯与犹太卫道士》(“Philip Roth and Jewish Moralists”),盛赞罗斯是一位潜力无限的文学青年;小说家索尔·贝娄、马拉默德等也都对罗斯给予慷慨的溢美之词。而批评的声音主要来自犹太社区,他们指责罗斯滥用犹太美国文化,有反犹主义倾向,是一个“愤恨自我”(self-hating)的人。《波特诺的怨诉》出版更是引发大批评家欧文·豪(Irving Howe)的不满,致其发表《菲利普·罗斯再审视》(“Philip Roth Reconsidered”)一文,批评罗斯背叛了最初的诺言,背离了犹太传统,写出了“一本粗俗的书”。[1](P87)豪的评价对罗斯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罗斯一直视豪为自己文学创作道路上的知己,失望的他后来以戏仿的方式把豪带进自己的作品中,给予了回击。
第一部以专著形式出现的罗斯研究著作是1974年由麦克丹尼尔(John N M cDaniel)撰写的《菲利普·罗斯小说研究》(The Fiction of Philip Roth)。麦克丹尼尔一反以往读者多从族裔出身和宗教视角而非艺术层面来理解罗斯作品的倾向,采用文本细读法,揭示出理解罗斯作品中人物是解读其小说叙事的最佳途径,并为罗斯笔下的人物进行了分类,即积极人物(activistheroes)和受难人物(victim heroes)。麦克丹尼尔认为《波特诺的怨诉》是罗斯小说创作的分水岭,从这部作品开始,小说人物开始了由积极向受难的转变。此书的最终落脚点可以归纳为:罗斯的艺术主旨是“关注道德”,而艺术手法则为“现实主义”,其艺术关注的核心为社会中的人。[2](P202)最后,麦克丹尼尔强调,罗斯睿智的自我评价通常能够帮助读者从一个被人忽视或误解的语境来评价其作品的深度。[2](Pxi)
1975年,平斯科尔(Sanford Pinsker)出版了专著《“升华”的喜剧》(The Comedy That“Hoits”),虽然只有短短的120页,但却是罗斯研究的一部重要论著。平斯科尔肯定了罗斯在三个方面例证了当代美国小说的成就:私属和公共的关系;个人对“失败”的关注;反讽的巨大生命力。同时平斯科尔也指出,因为罗斯“还没有找到一个适应其才华的主题来进行创作”,因而他的天份被“一种风光的方式浪费掉了”。[3](P2)著作标题的用意在于表明“罗斯无情讽刺的公共维度与其自我贬斥的私属空间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3](P3)当然,平斯科尔也没有忘记从创作背景来肯定罗斯的创作:“在人们普遍关注小说的‘虚构性’,视‘传统小说’创作为昨日黄花,企图以枯燥的“报告文体”来代替想象力的形势下,阅读菲利普·罗斯的作品确实带来一丝清新的气息”。[3](P2)今天反观平斯科尔的评论,我们只能钦佩他的卓识远见。
1978年,罗杰斯(Bernard F.Rodgers Jr.)出版了《菲利普·罗斯研究》(Philip Roth),对罗斯前期作品进行了解读。这部作品以《菲利普·罗斯小说研究》的核心论点为出发点,探讨“为什么”和“怎样”反映当代美国社会背景下,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面临的道德困境,即作家“寻找主题和技法来揭示他笔下具有代表性的美国人对现实与想象的理解方式,并表明这种认知对他/她的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p reface)。[4](preface)罗杰斯最后得出如是结论:罗斯的作品依照技法与主题可分为三类,即第一阶段的传统现实主义手法;第二阶段的喜剧性手法(流行于19世纪的幽默手法);第三阶段则是对早期卡夫卡式故事所使用的体现日常生活真实与幻想完美融合的创作手法的整合。
1981年,琼斯(Judith Paterson Jones)与南斯(Guivenera Nance)合著的《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以罗斯阐释自身文学创作所提出的几组概念来统领全书,即“想象世界VS现实世界”(w ritten and unw ritten worlds)、“学者中的浪荡子VS浪荡子中的学者”(a rake among scholars,a scholar among rakes)、“纯然戏谑VS致命严肃”(sheer playfulnessand deadly seriousness)。[5]通过对罗斯作品的细读,两位作者论者发现罗斯前期作品人物都处在剧烈的转化中,其转变的方向却是由好及坏,而凯普适教授形像则更加深了叩问道德的力度。戏谑虽与严肃并置,但反讽艺术手法的应用本身已经使读者明白作者的重心之所在。
1982年见证了另一部重要的罗斯研究专著:《菲利普·罗斯评论》(Philip Roth),作者李(Herman Lee)是美国犹太文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批评家,在这部专著中,李论及了罗斯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几个主题。“内森·迪达勒斯”使我们想起了《尤利西斯》中的斯蒂芬·迪达勒斯,而李也以此为切入点来讨论犹太儿子、小说家、犹太玩笑之间复杂深刻的关系;他进而论述了二战后直到水门事件之前美国现实对罗斯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李从文学影响与焦虑的角度探讨了罗斯对于自我追寻的关注与实践。李终结全文时,对罗斯创作做了精当的总结:“罗斯小说的优雅与能量在于能够奇特而合理地协调‘在乎其中’与‘关乎其外’之间的关系”。[6](P80)
乔治·塞尔(George J.Searles)于1985年出版两位小说家对比研究专论《菲利普·罗斯和约翰·厄普代克小说研究》(The Fiction of Philip Roth and John Updike)。塞尔开篇名义,指出罗斯和厄普代克都是现实主义小说家,并从两位作家的民族文化之根、父子关系、儿子与情人、次要主题、创作手法、实验主义取向等角度论述了他们是如何在呈现非真实状态的社会中保持着现世关怀。作者认为两位小说家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试图反复表现华而不实的荒原环境中那些不断求索的被异化的主人公形像,而不同点则在于他们的视角:厄普代克采用社会学的方法,而罗斯倾向于对材料采取内省式处理手法。[7]
著名评论家布鲁姆(Harold Bloom)也于1986年编辑了《菲利普·罗斯专论》(Philip Roth)一书并为之作序。该文集依时间顺序收录了编者认为到其时为止关于罗斯最好最重要的评论。入选的评论家从各自的文学立场对罗斯的作品或创作动机与倾向做了细致的评论,如豪对罗斯创作轨迹的反思;海曼依《再见,哥伦布》对罗斯创作未来慷慨而又精确的预测;布鲁诺和唐纳对极具争议的《波特诺的怨诉》的批评。当然,最精彩的评论还是来自布鲁姆,在对《祖克曼三部曲》做了细致缜密的分析后,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罗斯已经超越了自我,或者可以说刚过天命之年的他,已经向自己和他人表明,他还没有真正显示他的文学创造力”。[1](P1)这一点已经为罗斯20世纪90年代后的创作实践所证明。
《阅读菲利普·罗斯》(1988)(Reading Philip Roth)是20世纪80年代末另一部罗斯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品,由米尔鲍尔(Asher Z.Milbauer)和沃森(Donald G.Watson)共同编撰,旨在“拓展对菲利普·罗斯小说的学术理解,并试图厘清对他的创作意图和目的的根本误解”。[8](Pix)编者明确指出以往的罗斯研究,虽然有一定学术价值,但经常混淆作品和作者之间的关系,导致读者背弃了文本的阅读,这与批评家的责任是相悖的。基于这样的指导原则,两位编者精选了一批既能立足文本又具有宏观学术视野的文章,具体讨论了罗斯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罗斯作品人物的无归属感及其导致的自我流放、罗斯70年代小说中的娱乐产业以及罗斯作品中的自我书写等问题,为罗斯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的深入与细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鲍姆加滕(Murrary Baumgarten)和戈特弗里德(Barbara Gottfried)共同撰写的《理解菲利普·罗斯》(Understanding Philip Roth)于1990年出版。两位作者从罗斯小说的“喜剧性”效果出发,来逐篇探讨当代个体经历在“道德方面的复杂表现”,[9](P19)指出,罗斯小说中的人物不得不面对一个具有严重后果的喜剧性世界,一个经常处于“出轨”边缘的喜剧世界,而小说人物进行选择时的道德维度意义重大。这样,在罗斯的反讽世界中,这些喜剧时刻揭示了当代生活的深层严肃性。1992年哈利奥(Jay L.Halio)出版了专著《重读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 Revisited),意在界定和揭示一位喜剧作家具有的能力,对截至1990年的罗斯作品都从喜剧性、闹剧反讽等角度进行了解读,并在书的序言中将罗斯的喜剧特征界定为:“妙语与幽默生动有趣、引人深思,且变化多样、令人印象深刻”。[10](P1)1994年,皮尤(Thomas Pughe)在其作品《喜剧性》(Com ic Sense)中,也就罗斯《祖克曼》系列作品中的喜剧性因素进行了探讨。
虽然早期罗斯研究中,很多批评家从罗斯的族裔背景出发来批评他的“离经叛道”、“数典忘祖”,但真正意义上从族裔身份角度来探讨罗斯文学创作的专著却出现在罗斯开始创作将近半个世纪之后,即1996年出版的由库柏(Alan Cooper)撰写的批评文集《菲利普·罗斯和犹太人》(Philip Roth and the Jews)。在这部批评集中,作者针对当代读者对于罗斯的印象还停留在《再见,哥伦布》和《波特诺的怨诉》阶段的现状,通过细读罗斯的作品,致力于揭示罗斯在艺术手法以及对犹太性认识上的真实发展过程,并认为罗斯对于二十世纪后半期犹太意识与艺术表现等棘手问题做了充分的探索,从而为我们展现了后现代主义背景下背负瑕疵的人是如何试图发现并直面自我的。[11]
韦德(Stephen Wade)在1996年发表专著《不居的想象力》(The Imagination in Transit),以罗斯在《事实》(The Facts)中“变动不居的想象力”的提法为切入点,指明这种张力的存在会最终导致一种启示录的效果。在专著中,韦德以罗斯的作品为依托,试图阐释罗斯的作品如何在三个紧密相关的文本定位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即:通过虚构的模式来揭示自我;戏谑性小说如何通过元小说的叙事手法来处置后现代社会中的极度困苦感;对文学与哲学源流的研究。而以上问题的解决,根据作者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后现代主义各种文艺理论的应用。韦德认为罗斯的成就在于能够创建“一个内置的辩证关系,而这种关系建构仅仅是为了实现自我颠覆”。[12](P25)
进入千禧年,约翰·厄普代克和托马斯·品钦等文坛巨擘们随年事的日高而创作力减退,但罗斯却愈老弥坚,旺盛的精力与创作才情不断喷薄而发。1995年以后,罗斯平均每隔两年就有一部作品问世,而这些新作频频摘取美国文学大奖的事实证实了它们的价值。伴随着罗斯创作热情的高涨和创作视域的拓展,美国学界掀起了一轮新的菲利普·罗斯研究热潮,关于罗斯的论文和专著与以往相比,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索法》(Shofar)杂志2000年出版了一期由哈利奥编辑的“菲利普·罗斯研究”专刊,分别从罗斯的犹太意识、自我展现、自我的文本化、文本与主体性、死亡与悼念、女性主义、身份的终结、女性与宗教等角度对罗斯的相关作品做了解读,[13]为我们全面地理解罗斯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同年,米勒维茨(Steven Milowitz)的著作《审视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 Considered)出版。该书作者指出,一直以来的罗斯批评都忽视了大屠杀在罗斯作品中的重要性,因而他把批评指向大屠杀事件及其对二十世纪美国生活的重要影响,并声言对罗斯所有作品的解读,如果忽视屠犹事件这一催化剂,则不能正确找到罗斯在美国思想中的地位。[14]罗斯的作品之所以经常使用同样的题材,在很大程度上是罗斯试图深化而非泛化这些题材的内涵的缘故。
2004年,一部关于罗斯研究的大部头著作问世:肖斯塔克(Debra Shostak)的《菲利普·罗斯:反文本,反生活》(Philip Roth: Countertexts,Counterlives)。论者采取了一种回顾性的立场,把注意力放在罗斯创作中长期坚持的题材和手法,并以这两者作为自己组织行文的指导原则。肖斯塔克坚持罗斯所言主体特征包含了男性气魄、性、民族、创作行为以及题材的历史参与;对于小说写作,罗斯努力使其成为一个多层面、多声部的对话,而在与作品人物对话的过程中,作者罗斯也展现出他身上所附着的自我身份的多样性,进而表明一系列反生活存在的可能性。[15]这部论著的一个亮点还在于作者曾经查阅了国会图书馆中的很多原始材料,为罗斯批评提供了新的资源。
2005年,罗耶尔(Derek Parker Royal)编辑出版了一部罗斯研究论文合集《菲利普·罗斯:一位美国作家研究的新视角》(Philip Roth——New Perspectives on An American A uthor)。这部文集共有17篇文章,基本涵盖了罗斯所有的作品。文集在广度与深度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文集中的文章先介绍作品,概述情节发展,分析各种文学因素并指出其在罗斯文学生涯中的地位。各章虽然都有自己的关注对象,但罗斯作品经常出现的内容如战后的城市化、美国(犹太)的民族性、喜剧与反讽、美国梦的承诺及其破灭等内容则在很多章节中都有所体现。[16]
《讽鉴时世》(M ocking The Age)是萨法(Elaine B.Safer)于2006年出版的关于罗斯的论著。萨法以幽默手法作为切入罗斯作品的着手点,论述了罗斯与犹太幽默的关系,指出幽默是罗斯获得反讽效果、探讨严肃道德问题、应对社会荒诞性时的拿手技法。[17]在对罗斯作品幽默喜剧性的探讨过程中,萨法旁征博引,不时使用十九世纪和当代文学作品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使批评更加厚重。
博斯诺克(Ross Posnock)于同年出版的专著《菲利普·罗斯的真面目》(Philip Roth’s Rude Truth)被认为是近年来罗斯研究的一部力作。作者不再把罗斯作为一个犹太作家看待,而是把他放到一个宏大的的文学背景下来考虑。通过对“不成熟性”这一美国文学现象的阐释,把罗斯与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家如爱默生、梭罗、霍桑、迈尔维尔等人所表征的美国文学传统并置。同时,也把罗斯与东欧作家联系起来,最著名的就是米兰·昆德拉,这样,罗斯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一位能够不断积累能量并最终勃发的极为罕见的小说家。[18]她的专论扩展了罗斯作品意义的丰富性。
2007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剑桥文学指南之菲利普·罗斯卷》(The Cambridge Com panion to Philip Roth),对罗斯研究现状做了总结性的论述。《指南》分别从美国犹太身份、文学影响与后现代主义、二战屠犹事件、罗斯与以色列、罗斯的他我、心理分析、性属、民族身份、自传写作等角度对罗斯的整个创作生涯做了总体阐释。[19]这部文集及时精确地把握了罗斯研究的发展脉络,为从事罗斯研究的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同年,布兰诺(David Brauner)为“当代美国加拿大小说家”书系(Contem porary American and Canadian Novelists)撰写了一部批评论著《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布兰诺指出肖斯塔克对罗斯作品文本间对话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罗斯作品与同时代其他作品的关系,同时对罗斯的文体特征的揭示也不充分,所以他决定采用“互文性”的研究手法,在仔细研读文本的同时,试图找到这些文本所适合的各种语境,通过对比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同时代其他作家作品的异同来阐释罗斯作品的意义。[20]本书的落足点也是罗斯后期的作品。
罗斯研究除这些专著和论文合集外,一些美国现当代文学的论述中,对罗斯作品的解读也多有体现,而最近各种学术期刊杂志上的文章也大量涌现,这位“当代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终于得到了应得的声誉与重视。下面简要介绍一些能为罗斯研究提供新视角的文章与专题研究。
拉文(Norman Ravvin)在其专著《词屋:犹太写作、身份与记忆》(A House of Words:Jew ish W riting,Identity and M em ory, 1997)也开辟专题对罗斯进行了解读。专论主要围绕大屠杀记忆展开,兼而论及了大屠杀的美国化进程(以《安妮日记》的出版与接受为例)。拉文对《鬼作家》中的一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意在指出祖克曼对艾米的想像,对于她经历的重构,恰恰反映了罗斯对于当时(1956年)背景下,人们对于《安妮日记》及其剧场版的接受的深刻反思。对罗斯而言,在整个过程中,不适当的犹太词汇的出现,美国式的叙述方式,以及对“人们本质上都是好的”这一提法的突出,都有效地剔除了犹太人在二战期间的苦难经历,并使这一经历普遍化,消除了它原应承载的沉重历史命题。正如拉文所言,“《鬼作家》揭示了人们对《安妮日记》的种种反应,并集中表现文学在我们理解历史、形成历史感过程中的权威性”。[21](P80)
很多论文也为罗斯作品的解读提供了很好的角度。萨法于1996年在Melus发表论文《菲利普·罗斯小说〈夏洛克在行动〉中的两面性、喜剧反讽与后现代主义因素》(“The Double,Comic Irony,and Postmodernism in Philip Roth’s Operation Shylock”),从后现代的历史背景出发,指出现当代作家作品与以往传统大相径庭:碎片化、无深度、怀疑整体性和原创性蔚为风尚,作家们只能在互文游戏中发泄自我的焦虑、愤怒、恐惧。萨法指出《夏洛克》中“罗斯”的另一个自我“皮皮克”,是其潜意识层面压抑的自我的表现,其目的是构成一个“喜剧反讽”,来表现现代人在用理性来解决当代各种问题、尤其是涉及传统、信仰问题时的无能为力及无所作为。[22]对于罗斯作品中的后现代因素,丹齐格(Marie A.Danziger)在其著作《文本/反文本》(Text/ Countertext,1996)也从“后现代偏执”角度对罗斯的《反生活》进行了解读。其他关于身份、主体性的论文如罗耶尔的《构建主体形态:〈人性的污点〉中的身份、死亡与叙事》(“Plotting the Framesof Subjectivity:Identity,Death and Narrative in Philip Roth’s The Human Stain”)、奥马-舍曼的《‘房子里的小陌生人’:〈萨巴斯戏剧〉中的疯狂与身份》(“‘A Little Stranger in The House’:Madnessand Identity in Sabbeth’s Theatre”)。针对罗斯进入新千年后的文学创作,很多批评家都把视角投向罗斯作品所体现出的田园牧歌式存在的可能性,如莱昂斯(Bonnie Lyons)的《〈反生活〉的反田园特征》(“En-Countering Pastorals in The Counterlife”)、罗耶尔的《〈美国牧歌〉与〈我嫁了一个共产党员〉中的田园梦与国家身份》(“Pastoral Dreams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American Pastoral and IMarried A Communist”)等。
从以上对罗斯研究的总结可以看出,罗斯作品在经历了最初的误解误读、指责斥责后,逐渐被理解、被肯定、被接受,并最终确立了罗斯美国文学地理上的“哥伦布”地位,为其赢得了“活着的文学神话”(Living Literary Legend)的美名。相应的,欧美的罗斯研究也从最初的关注其族裔身份、立场、关怀,发展到把其置于当代美国文学图志的大框架下加以考虑,并引入各种当代流行文学理论,极大丰富了罗斯作品的内涵。相对于国外的罗斯研究,虽然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但已经有众多专家学者把罗斯纳入自己学术研究的版图,相信不久的将来,罗斯研究在中国也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1]Bloom,H.ed.Philip Roth:Modern Critical View s[M].New York:Chelsea House,1986.
[2]M cDaniel,John N.The Fiction of Philip Roth[M].Haddonfield,NJ:Haddonfield House,1974.
[3]Pinsker,S.The Comedy That“Hoits”:An Essay on the Fiction of Philip Roth[M].Columbia:University of M issouri Press,1975.
[4]Rodgers,B.F.Jr.Philip Roth[M].Boston:Twayne,1978.
[5]Jones,J.P.and Nance G.A.Philip Roth[M].New York:Ungar,1981.
[6]Lee,H.Philip Roth[M].New York:Methuen,1982.
[7]Searles,G.J.The Fiction of Philip Roth and John Updike[M].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P,1985.
[8]Milbauer,Asher Z.,and Watson Donald G.eds.Reading Philip Roth[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8.
[9]Baumgarten,M.and Gottfried B.Understanding Philip Roth[M].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90.
[10]Halio,Jay L.Philip Roth Revisited[M].New York:Twayne,1992.
[11]Cooper,A.Philip Roth and the Jew s[M].Albany:SUNY Press,1996.
[12]Wade,S.Imagination in Transit:The Fiction of Philip Roth[M].Sheffield:Sheffield Academic P,1996.
[13]Halio,Jay L.ed.Philip Roth[M].Spec.issue of Shofar?19.1?(2000):1-216.
[14]Milowitz,S.Philip Roth Considered:The Concentrationary Universe of the American W riter[M].New York:Garland Press,2000.
[15]Shostak,D.Philip Roth-Countertexts,Counterlives[M].Columbia,SC:U of South Carolina P,2004.
[16]Royal,D.P.,ed.Philip Roth:New Perspectiveson An American Author[M].Westport,CT:Greenwood-Praeger,2005.
[17]Safer,E.B.Mocking the Age:The Later Novelsof Philip Roth[M].Albany:State U of New York P,2006.
[18]Posnock,R.Philip Rot’s Rude Truth:The Art of Immaturity[M].Princeton:Princeton UP,2006.
[19]Parrish,T.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hilip Roth[M].Cambridge:Cambridge Uniuersity Press,2007.
[20]Brauner,D.Philip Roth[M].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vsity Press,2007.
[21]Ravvin,N.A House of Words:Jewish Writing,Identity and Memory[M].Montreal:McGill-Queen University Press,1997.
[22]Safer,E.B.The Double,Comiclrony,and Postmodernism in Philinroth’s Operation Shylock[J].Melus Vol21,Issue 4.1996.
金万锋(1978-),男,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美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美国犹太文学研究;邹云敏(1978-),女,硕士,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社会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