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日晖
(大连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金圣叹的和谐思想与《水浒传》的评点
高日晖
(大连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金圣叹在《水浒传》的评点中提出了“天下太平”的观点,这是封建时代的和谐思想。金圣叹认为,在君主、官员和百姓这三个层次中,社会和谐与否的主要责任者是官员阶层,他们的德行和素质在社会和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样,士人德、才的塑造就是社会和谐的途径,而孔子的“恕”思想和《大学》的精神就是塑造理想士人的标准和原则。
和谐;金圣叹;水浒传;天下太平
任意改动小说文本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在没有知识产权意识和制度的时代,再加上人们对小说文体的轻视和小说作者的隐身,所以评点者和书商都可以按己意改动文本,甚至撒谎说是古本,欺骗读者,而自己并不以为耻,他人亦不以此为犯罪或无德,甚至赞扬其改得好、评的好。金圣叹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他评点《水浒传》是和改动文本同时进行的,这一点他开了一个先河,即把自己的某些思想强加在小说之上,为此而大肆改动文本。后来蔡奡改动《后水浒传》、毛纶、毛宗岗父子改动《三国志通俗演义》都是依金圣叹的例。
明末余象斗也改动小说文本,他出版了好几种流行小说的简本,像《全像水浒志传评林》、《全像三国志传评林》。金圣叹的目的和余象斗这样的书商不同,金圣叹改动《水浒》文本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余象斗却是为了赚钱。金圣叹批点《水浒》除了美学思想外,还着意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观念和理想,从社会的观念来看,金圣叹的社会理想其实是一种和谐的思想。金批《水浒传》楔子开头引邵雍《观盛化吟》二首之一,在“天下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处,金圣叹夹批“好诗。一部大书诗起诗结,天下太平起天下太平结。”[1]39金批《水浒传》末尾,卢俊义从噩梦中惊醒,抬头看见堂上匾额写着“天下太平”四个字,金批“真正吉祥文字,古本水浒如此。俗本妄肆改窜,真所谓愚而好自用也。”[1]1273笔者认为,所谓“天下太平”起,“天下太平”结,实际上并不是有一种结构上的需要,而是金圣叹思想的表达。“金圣叹对于‘盗’的政治学层面的观念是其期待视野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正是这一观念决定了他‘腰斩’《水浒》和‘独恶宋江’。”[2]金圣叹反对招安强盗既是一种政治观点,也是他社会理想的反映。《吕氏春秋·大乐》中说:“天下太平,万物安宁。”[3]“天下太平”就不能有强盗存在,盗贼不起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和标志。天下太平的具体形态是什么样呢?金圣叹在小说结末处加了两首诗可以看作是他的关于“天下太平”的和谐观念的解释,其一:
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
但见肥羊宁父老,不闻嘶马动将军。
叨承礼乐为家世,欲以讴歌寄快文。
不学西南无讳日,却吟西北有浮云。
其二:
大抵为人土一丘,百年若个得齐头。
完租安隐尊于帝,复曝奇温胜若裘。
子建高才空号虎,庄生放达以为牛。
夜寒薄醉摇柔翰,语不惊人也便休。
这两首七律表达了金圣叹对理想社会的理解,第1首是描述理想的社会环境,第2首讲的则是在理想的社会环境下个人的价值追求。对于理想的社会,金圣叹的理解是以儒家的思想为基础的,同时又有道家的观念。所谓“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让我们看到金圣叹并没有跳出大一统的观念,也没有否定君主专制体制,“太平天子”的说法,见唐·郑棨《开天传信记》:“上为皇孙时,风表瓌异,神彩英迈,尝於朝堂叱武攸暨曰:‘朝堂我家朝堂,汝得姿蜂虿而狼顾耶!’则天闻而惊异之,再三顾曰‘此儿气概,终当为吾家太平天子也。’”[4]“太平天子”的意思就是能治天下太平的天子,但是,“天下太平”作为一种观念和理想真正被重视是在宋代,“在宋代的思想史上,我们看到被特别凸显的,是‘天下’与‘太平’、‘道’与‘理’、‘心’与‘性’这样一些超越具体君主、国家和个人的语词”。[5]可见,金圣叹的“天下太平”思想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的。
不过,金圣叹的“天下太平”既非大同,也不是小康,而是从现实出发,在当时的物质经济基础和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下的一种理想状态:君主、大臣、百姓各尽其职,各安其分,各遵其德;君主有志太平,大臣必须清廉,百姓清心寡欲,这样自然只有“肥羊宁父老”,无论如何也不须“嘶马动将军”了。所以说金圣叹的“天下太平”是一种和谐思想,而非《礼记》中的社会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
但是,金圣叹的和谐思想仅仅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而已,虽然不像《礼记》中关于大同世的描绘那样美好,但在封建时代同样是不可能实现的。
造成社会不和谐即乱的原因是什么呢?金圣叹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很明确,那就是“乱自上作”。金圣叹在醉耕堂本《水浒传》第1回总评中说:“一部大书七十回,将写一百八人也,乃开书未写一百八人,而先写高俅者,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1]54“乱自上作”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就是“官逼民反”,金圣叹的这种眼力是让人佩服的,但是,若说这样处理是作者有意为了表达“乱自上作”,就很牵强了。从小说的结构上来看,先写高俅为了引出王进,王进引出史进,史进引出少华山朱武等三人,再引出鲁达,鲁达引出林冲,这是小说链状结构的需要。先写高俅,未必就是“乱自上作”的意思,即使后写高俅也同样可以表达“官逼民反”的思想。与其说作者有此意,未若说这是金圣叹的观点。接受美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期待视野”,意即“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时自身所具有的某种思维定向和先在结构。”[6]所以,“乱自上作”思想乃金圣叹的期待视野。
应该说,在封建时代,金圣叹能看出社会矛盾的主导方面来自统治阶层即“上”,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况且,这“上”里面自然包括皇帝的,金圣叹和施耐庵一样,既秉承着“为尊者讳”的文化传统,又由于时代的局限——还做不到反封建体制,既不能直接把批判的锋芒指向皇帝,同时也不认为“乱自帝王作”,在金圣叹看来,“上”的主体是文武大臣。如果真的能做到“清慎官员四海分”,那就是天下太平的和谐盛世,而奸臣当道必然天下大乱。醉耕堂本《水浒传》楔子写上清宫住持真人听说洪太尉要请张真人入京祈禳瘟疫,对洪太尉说:“天子要救万民,只除是太尉办一点至诚心……”此处金圣叹夹评:“此语不独指祈禳瘟疫也。夫天子则岂有不要救万民者?天子要救万民,则岂有不依托太尉者?太尉若无诚心,则岂能救得万民者?太尉救不得万民,则岂能仰答天子者?”[1]43这一段议论申明了金圣叹在天子和大臣的社会分工及所承担的责任问题上的观点:天子只要有心,大臣必须至诚。大臣是天子仁心的实施者,做得好则天下太平,做不好就可能天下大乱,社会和谐的根本在于大臣。当然,金圣叹也并非一味为尊者讳,醉耕堂本第1回徽宗皇帝要抬举高俅,小说原文(徽宗)“登基之后,一向无事。忽一日,与高俅道”此处金圣叹夹批:“一向无事者,无所事于天下也。忽一日与高俅道者,天下从此有事也。作者于道君皇帝每多微词焉,如此类是也。”[1]60此论也是确论,小说对道君皇帝的确有微词,但也仅仅是微词而已,金圣叹这里指出来,也仅仅微词而已。这与其说是批评皇帝,莫若说是忠臣的进谏,与对待奸臣的刻薄、严厉甚至于深恶痛绝的态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金圣叹认为官员这个阶层是社会和谐的核心,正是官员的无德和不良才造成社会的动乱,所谓“官逼民反”指的不是官这个阶层——金圣叹的思想还达不到阶级论的高度——而是官中的败类,就是小说中高、杨、童、蔡为代表的奸臣。今天有人修正“官逼民反”为“奸逼民反”,[7]的是确论。金圣叹这种观念的表述有很多处,往往随文而来,因事而发。金圣叹评《水浒》“独恶宋江”,贬斥宋江不遗余力,但在宋江上梁山的问题上,金圣叹却说:“夫江等之终皆不免于窜聚水泊者,有迫之必入水泊者也。”[1]586当然,金圣叹有时候又不认为宋江是被逼上梁山的,似乎有些矛盾,但这是因为出发点不同造成的,为说明官逼民反,便强调宋江上山出于逼迫,为“独恶宋江”,便说他主动上山。另外,金圣叹还认为,奸臣来而忠臣去,奸臣掌权,忠臣退位,必然造成社会不和谐。贯华堂本《水浒传》第1回回前总评:
高俅来而王进去矣。王进者何人也?不坠父业,善养母志,盖孝子也。
吾又闻古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之语,然则王进亦忠臣也。孝子忠臣,则国家之祥麟威凤,圆璧方圭者也,横求之四海而不一得之,竖求之百年而不一得之。不一得之而忽然有之,则当尊之,荣之,长跽事之。必欲骂之,打之,至于杀之,因逼去之,是何为也!王进去而一百八人来矣。[1]54
王进是孝子,这是小说所写,王进是忠臣,则是圣叹所猜。金圣叹为什么做王进必是忠臣的猜测?为说明奸臣逼走忠臣是社会动乱的原因,所以,“王进去而一百八人来”是一种必然。与上层官僚、大奸臣相比,那些为数众多的底层的不良官吏对百姓的盘剥和欺压尤甚,这是“农夫背上添心字,渔父舟中插认旗”的直接原因。贯华堂本第14回阮小五对吴用诉苦:“如今那官司一处处动弹便害百姓;但一生下乡村来,倒先把好百姓家养的猪羊鸡鹅尽都吃了,又要盘缠打发他。”此处金圣叹夹批:“千古同悼之言,水浒之所以作也。”[1]278所以,贯华堂本第18回当阮小二用锄头把追捕他们的公人一锄头一个打下水去的时候,金圣叹便觉大快人心:“快事快文。○乡间百姓锄头,千推不足供公人一饭也,岂意今日一锄头已足。”[1]347比这更可怕的,金圣叹认为是上层官僚和下层官吏因裙带关系而形成的金字塔型的奸臣酷吏网,上面一个高级奸臣,下面就有十个低级奸臣,其下再有百个更低级的奸臣,其下再有千个酷吏、狐群狗党,这是社会动乱、百姓造反的根本原因。贯华堂本第51回总评中金圣叹有一大段议论:
嗟乎!吾观高廉倚仗哥哥高俅势要,在地方无所不为;殷直阁又倚仗姐夫高廉势要,在地方无所不为,而不禁愀然出涕也。曰:岂不甚哉!夫高俅势要,则岂独一高廉倚仗之而已乎?如高廉者,仅其一也。若高俅之势要,其倚仗之以无所不为者,方且百高廉正未已也。乃是百高廉,莫不又各有殷直阁其人;而每一高廉,岂仅仅一殷直阁而已乎?如殷直阁者,又其一也。若高廉之势要,其倚仗之无所不为者,又将百殷直阁正未已也。夫一高俅,乃有百高廉;而一一高廉,各有百殷直阁,然则少亦天下千殷直阁矣!是千殷直阁也者,每一人又各自养其狐群狗党二三百人,然则普天之下,其又复有宁宇乎哉![1]948
这是金圣叹“乱自上作”观的进一步的解说,“宁宇”者,和谐社会也。同一回的夹批中,金圣叹再一次表达这一观点:
高俅无所不为,犹可限也;高俅之叔伯兄弟无所不为,胡可限也?高俅之叔伯兄弟无所不为,不可限也;高俅之叔伯兄弟,又有亲戚,又复无所不为,胡可限也!高俅之叔伯兄弟,又有亲戚,又复无所不为,不可限也;高俅叔伯兄弟之亲戚,又当各有其狐狗奔走之徒,又当各各无所不为,胡可限也!嗟乎!天下者朝廷之天下也,百姓者朝廷之赤子也。今也纵不可限之虎狼,张不可限之馋吻,夺不可限之几肉,填不可限之溪壑,而欲民之不畔,国之不亡,胡可得也![1]952
如此激烈的言辞表明了金圣叹对封建官场朋党勾结祸国殃民的极度愤慨,也再次表明了他的观点:官员阶层是社会不和谐的责任者。
既然找到了“天下不太平”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且有着强烈的追求“天下太平”的理想,就要去寻找实现理想的路径。“天下太平”的理想怎样实现?金圣叹从人的因素出发——未考虑体制、传统、经济、文化等因素——给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天子应是能致太平之天子,所谓“太平天子当中坐”;官员应是清廉忠诚之官员,即“清慎官员四海分”;百姓应是守法知足之百姓,即“完租安隐尊于帝”。天子、官员、百姓各守其志、各尽其责,这样就会天下太平,这样也就是天下太平,也就是社会和谐。
在天子、官员和百姓这三个因素中,官员的责任最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阶层的德性和职业操守决定了天下是否太平、社会能否和谐。这一点上文已经论述过了,问题是什么样的官员才算是清慎的忠臣,怎样做才能天下太平?金圣叹从《大学》“修齐治平”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又综合了部分《中庸》的思想,看似未脱旧套,但是,他以孔子的“忠恕”观为立足点,把先秦以来至宋明理学的儒学统摄于孔子的原教旨之下,按己意解释《大学》,虽不至于科学,但足成一家之言。金圣叹的观点集中在贯华堂本《水浒传》第42回回前总评中,这篇评点大半引用、论说《大学》和《中庸》,再论“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修养和前提。归纳起来,金圣叹所论大致有三个主要的观点:
第一,“忠恕”是“修齐治平”的根本。金圣叹认为孔子“忠恕”的思想只有曾子和子思理解其真谛,“其不讲于天下也,既已久矣……曾子得之,忠谓之一,恕谓之贯;子思得之,忠谓之中,恕谓之庸。故曰: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呜呼!此故昔者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之精义。后之学者诚得闻此,内以致其性情,即可以为圣人;外以治其民物,即可以辅王者。”[1]788这就是金圣叹对“内圣外王”的解释,内圣指的是性情,即内在修养;外王指的是治理百姓、从事生产,即辅佐帝王。内外结合便是“修齐治平”。
第二,“明”是“修齐治平”和“赞天地之化育”的起点。金圣叹认为,明则知致,“知致则意诚也,而后能静;意诚则心正也,而后能安;心正则身修也……”[1]789这种表述与《大学》原文近似,看似按《大学》本意理解,而其实,金圣叹的目的在于引出后面几句话;“夫始乎明,终乎明德,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全举如此。”[1]789明是人生的起点,做到了“修齐治平”就是“尽明德之量”,所以说“终乎明德”。
第三,“天下太平”的和谐状态是人与自然都以自然之道为存在方式。金圣叹说:“能无我无人无不任其自然喜怒哀乐,而天地以位,万物以育,谓之天下平”[1]789这是对《中庸》思想的发展,《中庸》中说:“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8]金圣叹把“尽物之性”理解为“天地以位,万物以育”,人人都能够“任其自然喜怒哀乐”,也就是人与物皆以自然之本性存在,这便是“天下太平”。
昔者有谓“半部《论语》治天下”,金圣叹想以《大学》、《中庸》平天下,虽然有自己的理解,但仍没有脱离理学家的窠臼。只讲人的道德、人的素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完全忽视经济、政治、法律等因素,正如《大同》中的小康世、大同世在封建时代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一样,金圣叹“天下太平”的和谐社会理想也只能是空想,这是时代的局限。
[1]金圣叹.水浒传(会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2]高日晖,洪雁.水浒传接受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6: 93.
[3]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255.
[4][唐]郑棨.开天传信记[M]//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 104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42.
[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卷2[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182.
[6]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1.
[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卷4[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40.
[8]礼记·中庸[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632.
On Jin Shengtan’s Harmon ious Thought and His Commentaries of Water Margin
GAO Ri-hui
(College ofLiterature,Dalian University,Dalian116622,China)
Jin Shengtan put forward“All PeacefulUnder Heaven”in his commentaries ofWaterMargin which was the harmonious thought in the feudal era.Jin thought that among monarch,officials and common people,itwas officialswho should take responsible for har monizing the society.The officials’virtue and quality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the social harmony.In such case,the means of social harmony is to shape the officials’ability and moral integrity.Kung Tzu’s“forgiveness”thought and the spirits in The GreatLearning are the norms and principles ofmoulding ideal officials.
har mony;Jinshengtan;watermargin;all peaceful under heaven
I206.2
A
1008-2395(2010)03-0020-04
2009-10-23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L08DZ W019)成果
高日晖(1969-),男,大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