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君杙
(大连大学历史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安妮女王津贴与现代早期英国贫困教职救助
朱君杙
(大连大学历史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现代早期英国国教会众多堂区存在教职收入不足的问题。1704年英国国教会和英国政府开始启动了补助堂区贫困教职的所谓“安妮女王津贴计划”。安妮女王津贴计划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教职税。同时安妮女王津贴计划也接受来自私人的资金。通过实行安妮女王津贴计划,英国堂区贫困教职的收入得到了显著地增长。安妮女王津贴计划的实施是英国国教会和英国政府在解决英国堂区教职收入不足问题上迈出的决定性一步。
安妮女王津贴;英国国教;教职税
现代早期英国众多堂区存在教职收入不足的问题。1704年,英国国教会和英国政府启动了一项补助堂区贫困教职的计划。该计划启动之初适逢安妮女王在位,故名安妮女王津贴。这项津贴计划集合了王国政府、教会、俗界人士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在计划实施的1个世纪里,共筹集资金245万英镑,对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贫困教职进行了6400项津贴补助。[1]231安妮女王津贴计划的实施是英国国教会和英国政府在解决堂区教职收入不足问题上迈出的决定性一步。
宗教改革后很长一段时间,英国国教会绝大多数教职收入不足。1585年末,坎特伯雷大主教惠特吉夫特抱怨道:“在全部(9000-10000个)教职中,不足600个教职的收入能够维持一个牧师的生活。”[2]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英国国教会神职人员中共有2位大主教、26位主教、24位大教堂牧师会教长、60位执事长,余者皆为堂区神职人员。教职收入不足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堂区。堂区是英国国教会最基层的管理单位,堂区牧师和神甫是与信徒有着最直接、最紧密接触的神职人员。他们的薪俸均来源于堂区所含教产,包括地产收入和什一税收入等。170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超过一半的教职年收入不足50镑,几乎1/3的教职年收入不足35镑。多数贫困教职集中分布于英格兰北部、西部和威尔士。班戈、巴斯和韦尔斯、卡莱尔、奇切斯特、赫里福德、兰达夫、诺里奇、圣大卫和约克主教区集中分布着很多贫穷堂区。[3]181堂区教职收入主要用于讲道、祭祀、慈善、济贫、修缮教堂等活动支出和支付教士薪水。堂区教职收入不足一方面影响了讲道、祭祀等宗教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造成了教士职业的多元化。他们在收入不足的压力下,不得不从事世俗工作。教职收入不足助长了教士疏忽宗教服务、不常驻堂区等弊端的发生。
宗教改革后堂区教职贫困现象一度引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一些虔诚的施主曾自发组织起来捐资补助贫困教职。1625年一批牧师、商人和律师组成教会地产承受人组织,该组织不仅购买流入俗界的教会地产,还从社会各界筹集现金,他们将所得收入的大约10%用于增加教职收入和设立布道席。[4]共和政体和护国政体时期(1649-1659年)有过一个堂区财政改革计划,这一计划动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最贫穷的教职(收入低于10镑)和面积广大、人口众多的堂区教职进行了补助。[5]1021675-1713年,伦敦主教亨利·康普顿,购买先前流入俗界人士手中的教产,使之重归教会,并劝说圣职推荐人以捐赠的形式补充教产。[6]113由于堂区中的牧师助理普遍贫困,所以安妮女王曾颁布了救助牧师助理的法令。安妮女王12年第12号法令宣布:“由于对教区牧师助理没给与充分的给养与奖励,所以有些地方,这些教区牧师助理的给养很不充分。兹特授权各地主教,以签字盖章,发放足够维持生活的俸金或津贴,每年不得超过五十镑,也不得少于二十镑。”[7]上述救助堂区贫困教职的行为均由个人、民间组织或地方政府发起实施,缺乏一个高效率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推动,不能从全国范围内解决堂区教职收入不足的问题。面对众多的贫困教职,这些点滴式的救助行动只能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
1688年的“光荣革命”为在全国范围内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光荣革命”后英国国教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另一方面,“光荣革命”后英国出现了宽容的宗教氛围。1689年,议会通过《宗教宽容法》,实现对清教徒的宗教宽容。新教范围内的宗教宽容使英国结束了长期的宗教纷争和政治动荡,为国教会和政府集中力量补助堂区贫困教职创造了前提。“光荣革命”后,辉格党和托利党两大政治力量虽然在诸多问题上存有分歧,但都赞成和支持实施一个系统、长期的补助堂区贫困教职的计划。这又为安妮女王津贴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前提。安妮女王津贴计划首先由辉格党主教吉尔伯特·伯内特发起倡议。17世纪90年代他首先上书威廉和玛丽两位国王,之后又上书安妮女王,建议王国政府拨出专项资金补助贫穷教士,使他们能得到更好的待遇。[1]234吉尔伯特·伯内特坦言:“在我们中间有数以百计的贫穷教士,年收入不足20镑,数以千计的贫穷教士年收入不足50镑。”1704年他又坦率地写道,“在奖励匮乏之处,我们还能期待教士的高素质吗?”[8]86他的呼吁首先赢得了教界人士的广泛欢迎,肯尼思和阿特伯里等均表示支持他的提议,连保守的大主教夏普也表示认同。[1]234政界重要人士罗伯特·哈利和西德尼·戈多尔芬也被伯内特和夏普说服,表示支持这一建议,他们还希望通过实施一项长期补助贫困教职的计划,平息教士会议的争吵。[9]在政府和议会占有优势的托利党竭力支持安妮女王津贴计划,希望通过津贴计划扶助国教会官方教会的地位,反对不奉国教者和自然神论者。1704-1717年,议会顺利通过一系列关于实施安妮女王津贴计划的议案。乔治一世即位后,辉格党政府完成了安妮女王津贴计划的最后一部分立法。[1]234
虽然有关安妮女王津贴的议案在议会顺利通过,但实际推行起来遇到了资金难题,从议案通过到实际补助行动实施延迟了10年之久。这是因为,津贴实施之初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教职界向女王(或国王)交纳的“首年金”和“十分之一税”①什一税(tithes)是基督徒向教会交纳收获物的十分之一,通常为实物。十分之一税(tenth)是国王向教会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根据每一教职年收入总额的十分之一比例征收。宗教改革前,国王就已向英国教会征收此税,宗教改革后延续征收。收入。在安妮女王即位之初,这两项教职税年收入总计17000镑。[1]2321704年,安妮女王发布令状,将这笔资金转交给津贴主管人员用于补助贫困教职。宗教改革后教职人士原先向罗马教廷交纳的“圣职评议费”和“岁贡”被归并为“首年金”,连同“十分之一税”一并上缴国王。[10]贫穷堂区牧师和代牧(牧师收入低于6镑13先令4便士,代牧收入低于10镑)及不持有教产、领取固定薪俸的神父可以免纳这两项教职税。所以安妮女王津贴实际上是用富裕教职的部分收入补助贫困教职。“首年金”和“十分之一税”通常先由主教在主教辖区征收,然后上缴至“首年金和十分之一税”管理局,但一些主教严重欠交教职税,曾任布里斯托尔、埃克塞特、温切斯特主教的乔纳森·特里劳尼爵士从1685年就任布里斯托尔主教以来从未上交过教职税,他允诺1711年解决他欠缴的9120镑15先令9又3/4便士的税款。[6]121由于存在欠缴上述两项教职税的现象,所以需要时间追缴欠款,这影响了安妮女王津贴的及时实施。
除了资金问题外,还有其他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安妮女王津贴的主管人员。究竟采取何种方式补助堂区贫困教职,是用金钱还是用土地?收入低于多少镑的教职应享受津贴补助的待遇,80镑、40镑、50镑、10镑还是35镑?是最贫穷的堂区应优先得到补助,还是教化信徒人数最多的堂区应优先得到补助?有众多的游说集团为他们中意的贫穷堂区游说,请求补助,伯内特、肯尼思和特尼森均哀叹市镇教堂缺乏足够的收入供养牧师。[1]233
最后经过一番争辩,安妮女王津贴实施办法确立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每项津贴均采用土地补助的形式,津贴主管人员用200英镑购买一块土地,作为贫穷教职的永久地产,担任该教职的教士将获取这块土地的地租收入。二是为了避免徇私舞弊,确保公平,以抽签方式选择优先补助的教职。[6]121年收入为10镑或低于10镑的堂区教职作为第一梯队,抽签决定它们中间哪些教职将优先得到津贴补助,第一梯队所有教职受到补助后,年收入为20镑或低于20镑的堂区教职作为第二梯队通过抽签接受补助,接着是年收入为30镑、40镑、50镑的教职。[1]2331768年,大主教塞克和德拉蒙德又放宽了补助标准,年收入200镑或200镑以下的教职均有权参与抽签,接受津贴补助。[6]122由于每项津贴所购地产的年地租收入大约为10镑,所以最贫穷的教职有可能最终接受2至5次津贴补助。截止1806年,诺福克郡有资格参与签选的126个教职中,35个教职接受了2次补助,17个教职接受了3次补助,14个教职接受了4次补助,10个教职接受了5次补助。切斯特主教辖区的4个监理辖区共有125个堂区教职和堂区附属小教堂教职,到1779年有93个教职共接受了182次津贴补助,其中1个教职接受了4次补助,16个教职接受了3次补助,57个教职接受了2次补助,18个教职接受了1次补助。[6]121通过抽签方式对贫困教职进行补助虽然确保了公平,防止了徇私舞弊的发生,但贫困教职究竟能得到多少次补助完全听天由命,受偶然性的支配。这就使一些最贫穷的教职没能得到最多的津贴补助,而一些并不贫穷的教职却得到了丰厚的补助。例如,1806年在诺福克郡的培根有83个年圣俸价值超过100镑的教职居然也得到了津贴补助,而27个贫穷的副牧师职位却只接受过1次补助。在诺福克郡,截止1806年有10个教职得到过5次津贴补助,这10个教职每个都得到了共计价值1000镑的地产,而一些更贫穷的教职却没有得到相应补助。[6]121
安妮女王津贴除了以首年金和“十分之一税”作为资金来源外,同样接受来自私人方面的捐助。津贴主管人员鼓励私人捐助人提供资金,购买地产(每块地产价值可以为200镑或更多),连同使用教职税购买的地产(每块地产价值为200镑)一并作为津贴补助给捐助人希望捐助的教职。为了鼓励私人捐助,安妮女王在驾崩前夕颁布了第二个关于津贴的令状:规定私人捐助人捐助的教职有权先于其它教职得到补助。[1]233-234中世纪晚期国王政府曾制定法令限制俗界地产流入教会,1279年的《永久管业法规》规定向教会转让地产需经国王批准。[11]津贴欢迎私人捐助,使意图向教会捐助地产的世俗捐助人可以不受上述法令限制,得偿所愿地向教会捐献地产。这对贵族和乡绅颇具诱惑力,因为如果他们持有某个贫困教职,是这个教职的圣职推荐人,他们可以通过捐助该教职的形式使自己荫庇的教士的薪水合理增加。另外,为了鼓励私人捐助,1715年津贴法案第八条规定,捐助人可以获得某些小的教职的圣职推荐权。这些小的教职包括:某些由于圣职推荐人不明确而长期缺乏神甫主持、且贫穷、孤立的附属小礼拜堂神甫职位;或由于圣职推荐人处境艰难而放弃教职推荐权的教职,这类教职通常是主教保有教堂的牧师职位或附属于母教堂的小礼拜堂的神甫职位。津贴捐助人若捐助上述小的教职,捐助人与津贴主管人员达成有关圣职推荐权归属的协议后,将获得圣职推荐权,协议具备法律效力。[1]2351715年津贴法案的规定对谋求教职的人而言,很有吸引力,获得圣职推荐权的规定刺激了教俗各界人士踊跃为津贴捐款。在津贴实施前30年里,私人捐款节节攀升,累计达195000镑。[1]231在世俗捐助人中,既有贵族和贵妇、乡绅,也有普通的堂区教民。在辉格党和托利党政治家中,辉格党的伯林顿伯爵、德文郡公爵、洛克福德伯爵,托利党的萨内特伯爵等都慷慨解囊。很多骑士和从男爵也投入捐助者的行列,如托马斯·罗思爵士、托马斯·汉默爵士、雅各布·阿斯特利爵士、贾斯蒂尼安·艾沙姆爵士、爱德华·特纳爵士。参与捐助的队伍中还包括很多教会人士,他们的捐款占据了私人捐款总数的1/3,他们中既有大主教、主教、主教座堂教士团成员等上层教士,也有担任小教职的教士。能得到教士捐助的教职通常与教士有一定渊源,这些教职要么位于教士出生地,要么是教士享有推荐权的教职,或是教士曾任过的教职。在这些教俗捐助人中,有些捐助人极为慷慨,一人捐助了多个教职,如巴伦夫人共捐助了24个教职,这些教职主要位于柴郡和萨福克郡,圣保罗的教长亨利·戈多尔芬单独捐助及和他人共同捐助的教职共计37个,布里斯托尔的爱德华·科尔斯顿共捐助了42个教职。[6]121
安妮女王津贴的实行使教职贫困现象得到了明显改观。从教职种类来看,原先不享有圣俸、只领取固定薪俸的附属小礼拜堂神甫职位通过津贴补助获得了地产,这些地产从此成为其自由持有的产业,他们从此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原来没有薪水的兰开夏郡沃利堂区附属的Ho lme-in-Cliviger小礼拜堂通过津贴获得了地产,1778年该礼拜堂神甫职位年收入达30镑。1789年兰开夏郡有104个小礼拜堂神甫得到了津贴补助。[6]122从地域来看,原先贫困教职较集中的英格兰北部、中北部、塞文河谷地区得到了数量最多的补助,这些地区教职贫困的现象大为改观。1772年,德比郡40%的教职年收入被估定为50镑或低于50镑,但到1832年,仅有6%的教职年收入为50镑或低于50镑。18世纪最后20年,津贴对德比郡贫困教职的补助达到了历史最高峰。1781-1790年,有27个教职通过抽签得到了津贴补助,1791-1800年,有26个教职得到了津贴补助,其中8个教职接受的补助来自私人捐助合并官方津贴。[6]122市镇堂区教职与乡村堂区教职同样得到了津贴补助,虽然市镇堂区的贫穷教职仅占贫困教职总数的1/9,但在安妮女王津贴实行的23年中,市镇堂区教职得到了占津贴总数近1/5的补助。当然,由于津贴以抽签和私人捐助的形式运行,各地区教职接受补助的程度必然存在差异。一些贫困教职较少的地区可能接受更多的私人捐助,而一些贫困教职较多的地区却没有那么多捐助人。例如,伦敦附近各郡、温切斯特主教区和瑟鲁姆尽管经济文化发达,贫困教职较少,但由于存在众多私人捐助人,所以得到了较多的补助。威尔士部分地区和英格兰东部地区的教职虽然急需津贴补助,但由于威尔士较为贫穷和英格兰东部地区不奉国教者人数众多,所以私人捐助少,因而得到津贴的补助不如其他地区多。[1]249
不同于以往解决堂区教士贫困问题的计划,安妮女王津贴的特点一是以官方力量为根本,同时结合社会力量。津贴以“首年金”和“十分之一税”两项教职税为资金的主要来源,同时欢迎来自私人的善款。二是津贴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津贴并非对教士本人直接进行帮扶,而是通过购买地产,增加贫困教职所含教产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教士本人及其继任者贫困的问题。三是津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原则。对堂区教职收入进行估定,划分贫困等级,并以抽签的方式对贫困教职进行优先补助。四是成效显著。截止到1804年,通过抽签方式共进行了5236项官方津贴补助,另外还有2132项补助由私人捐助合并官方津贴进行。在安妮女王津贴实施的一个世纪里,总计3055个堂区得到了津贴补助,堂区得到的捐助基金至少增加了1899600镑。[6]121-122由于地产收入和什一税收入是教职收入的最大宗,整个18世纪实施安妮女王津贴使教会掌握的地产增多,连同农业增产带动的什一税收入增加,18世纪堂区教职收入大为增长。1700-1830年,堂区教士的实际收入增长了200%。[5]102贫穷教职的数量也急剧下降,1700年年收入低于50镑的教职数量为5600个,到1800年这一数字降到了1000个。[3]181堂区教职收入的增长有利于教士更好地进行宗教服务活动,增进教士与堂区教民间的关系,教职收入增长也带动了教士薪水增长,教士薪水增长使教职界对求职者更具有吸引力,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纷纷涌入教会谋求教职。无庸质疑,1600-730年,教会发生了显著变化。教会有吸引力招收出身更高贵的人,甚至偶尔招收贵族出身的人为教士,直到汉诺威时代教会依然保持了这种吸引力。[8]87从出身方面来看,教职人士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
[1]GREEN I.The First Five YearsofQueenAnne’sBounty[C]∥O’DAYR,HEALF.Princes and Paupers in the English Church,1500-1800.Leicester: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1.
[2]GREEN I.Career Prospects and Clerical Conformity in Early Stuart Church[J].Past and Present,1981(90):71.
[3]DORAN S,DURSTON C.Princes,Pastors and People:The Church and Religion in England,1500-1700[M].London, New York: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2003.
[4]O’DAYR.The English Clergy:The Emergence and Consolidation of a Profession 1558-1642[M].Leicester: LeicesterUniversity Press,1979:93.
[5]O’DAYR.The Professions in EarlyModern England,1450-1800:Servants of the Commonweal[M].Harlow,Essex: Pearson Education,Ltd,2000.
[6]JACOB M.The Clerical Profession in the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1680-1840[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7]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24.
[8]HOLMES G.Augustan England:Professions,State and Society,1680-1730[M].London,Boston:G.Allen and Unwin,1982.
[9]CLAYDON T.William IIIand the Godly Revolu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173.
[10]HEALF.Clerical Tax Collection under the Tudor[C]∥O’Day R,Heal F.Continuity and Change.Leicester: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76:97-122.
[11]刘城.英国中世纪教会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90.
导师姜德福教授点评
教士队伍建设是宗教改革以后英国国教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这关系到英国国教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直接影响到国教会在民众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发挥。宗教改革以后影响英国教士队伍建设的问题主要有二:教士职位空缺、部分教士不胜任神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下级教士经济状况不佳、收入不高,造成人们不愿出任神职,在职教士为解决经济困境而不能专心履行职责。为此,英国国教会和英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安妮女王津贴计划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篇论文在吸收借鉴西方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安妮女王津贴与英国国教会贫困教职救助的关系,初步厘清了这一问题的基本脉络,并试图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相信会引起国内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关注。
On Queen Anne’s Bounty and Endowing of Poor Church Posts in the Early Modern England
ZHU Jun-yi
(History College,Dalian University,Dalian116622,China)
In a lot of parishes of the Anglican Church there existed the problem of earnings of church posts being insufficient in the earlymodern England.The Anglican Church and England government began to initiate a plan which was called Queen Anne’sBounty about endowing earnings of poor church posts in 1704.The capital in the plan was mainly raised from clerical tax,aswell as from individual capitals.By implementing the plan ofQueen Anne’sBounty,earnings of poor church posts of England parishes noticeably rose.To Implement the plan was the first step taken by the Anglican Church and English governmen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earnings of church posts in English parishes.
queen anne’s bounty;the anglican church;clerical tax
K141
A
1008-2395(2010)03-0016-04
2009-09-21
朱君杙(1983-),男,大连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国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