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刚,章延杰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本源述论
张志刚,章延杰
认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其本源包括本土的民本思想、西方的人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三个部分。阐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对传统的民本思想的批判继承、对西方人本思想的扬弃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民本思想;人本思想;唯物史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发展的过程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发展、创新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难曲折的前进过程。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本身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哲学思想的民族,“民本”思想与中华文明相伴相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很早就有“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民本主张。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在《管子·霸言》篇中说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因此,管仲被称为“以人为本”思想的先驱。儒家创始人孔子也说过,要“重人事、轻鬼神”。他认为,在国家管理者所关心的“民、食、丧、祭”很多事情中,民是诸事核心,应摆在首位。孟子也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荀子说得更加贴切通俗:“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也可覆舟。”[1]儒家学派的这一思想为以后的历代封建君主和思想家所推崇,后世的思想家也一直没有中断过对民本思想的研究。康有为在《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中说道:“昔戊戌在京时,有问政体者,吾輒以八字言之,曰:‘满汉不分,君民同体’。”这种民本思想,客观上对减轻老百姓受剥削压迫的程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缓解了封建统治者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但最终还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在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则把它落到了实处。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正是在中国古代“民本”文化传统之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封建社会思想家的理想变为现实。中国共产党人真正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当以人为核心,以人民为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毛泽东说过,“共产党员应该紧紧地和民众在一起,保卫人民,犹如保卫你们自己的眼睛一样;依靠人民,犹如依靠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样。”(《中共中央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他还强调:“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论联合政府》)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深情地说:“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切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也强调:“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2]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说:“我们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保证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特别要落实到关心群众生活的工作中去。”[3]中国共产党人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譬如:取消了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594年春秋时代的鲁国就开始征收的长达2 600多年的农业税,不断提高低收入者待遇;在大灾大难面前,国家主要领导人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救灾现场,组织抗灾救难工作,等等。这些实际行动,不仅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批判继承了本土的民本思想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我国古代思想家民本思想的理想化作了自觉行动。
西方人本思想的源头在古希腊普罗泰戈拉哲学中。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4]的命题,被认为是西方人本思想的先声,具有古代朴素人本主义的倾向。到了苏格拉底那里就有了对人的社会性认识,他说:“人是尺度,不过是作为思维的人。”后来他的哲学思想被柏拉图所继承和发展。亚里士多德将古希腊先哲们有关人的社会性的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提出了“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的见解。他的认识推进了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使人类对自己的一般哲学认识上升到人的社会本质。不过,到了中世纪,古希腊的人本思想被神本思想所代替。“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无。”[5]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期间,神本思想被否定、批判。但丁、塞万提斯等人提出了“关心人”、“尊重人”的哲学,人被认为是世上最可宝贵的生灵。文艺复兴以后,启蒙运动思想家公开提出了人在政治、经济、人格上的平等独立,喊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们继承和发展启蒙主义思想,提出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的要求。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更趋成熟。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甚至在西方取得了具有代表意义的地位,他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和18世纪西方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把自己的哲学叫做“人本学”,首次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因此,他被视为西方人本主义的开创者。他把人视为他哲学的中心和最高对象,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使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成为哲学理论的基础原则。然而,费尔巴哈是站在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立场上,没有脱离从“类特性”上去考察人,把人看作是类意义上的“自然的人”。到了现代,非理性主义者忽视人的社会性本质,落入了唯心史观的窠臼。然而以叔本华为代表的一些哲学家仍然重视人生的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创造等思想,这对于人本思想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6]。
马克思对西方的特别是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进行了高度扬弃。以前的西方人本主义中的“人”都是抽象的人,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不仅考察了人的“类”生物性,而且考察了人的社会性、实践性,因此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自然决定论和过分夸大人及实践作用的人类中心主义的问题。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认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正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创造了历史,历史是人的活动,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主体。马克思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构想。他鞭笞了资本主义把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率放在首位的“以物为本”,揭示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固有矛盾和潜在危机。“以物为本”发展观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把经济增长看作社会发展的中心目标,把人的发展置于物的增长的附属位置,是一种“客体为中心”的发展,见物不见人。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后说:“各国只是生产的工场;人是消费和生产的机器;人的生命就是资本;经济规律盲目地支配着世界……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是一切。”[7]他在《资本论》中写道:“资本家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值,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的论断表明,在资本主义“物化”社会里,人被异化为“经济动物”,无休止地向自然、社会索取,未能脱离片面的生物性追求,接踵而至的是生态环境恶化、贫富极度分化、人失去了尊严人格等祸及人类自己的诸多问题。这是典型的见物不见人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合理性价值判断为准则,满足人自身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摈弃了西方“以物为本”的“生物性”立场,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尽管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为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确实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需要生产力的不断增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也不缺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第一要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这样的内容,但绝对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疯狂地追求GDP增长,见物不见人,而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各项建设都要把“以人为本”作为首要的前提。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既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简单再现,也不是对西方“人本主义”的随意重复,它克服了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官本位思想,批判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高度扬弃了西方的人本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关于“人的历史主体地位”、“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哲学基础之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借鉴吸收了二战后欧美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提出的如产值增长发展观、增长极限论发展观、综合协调发展观、生态循环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自由选择发展观等理论成果。
[1]仲爱萍.“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发展[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4.
[5]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G].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3.
[6]程保锐.关于以人为本之哲学新思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2.
book=1,ebook=419
D616
A
1673-1999(2010)23-0001-02
张志刚(1969-),男,江苏徐州人,硕士,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商务分院(江苏扬州225127)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报编辑工作;章延杰(1968-),男,江苏东海人,博士,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212003)人文社科学院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学研究工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07JA71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