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艳
论老庄思想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罗小艳
老庄思想与后现代主义这两种跨越时空的文化思潮,无论在思维方式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显现出极大的相似性,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历史背景和特性上的差异,比较二者的异同和内在机缘,对于解决西方文化意识世界的困惑和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问题都具有“双刃剑”的作用。
老庄思想;后现代主义;异同
老庄思想与后现代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二者产生的背景、探讨中心问题的方式、体现的最终价值都不相同。如果我们能较准确地去把握、认识二者的思想内涵,既可为文艺界新的研究指明方向,又对当今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正如学者方克立所说:“目前东西方正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渴望着对方,同时自己身上的优点和弱点已昭然若揭。”[1]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德里达认为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已“脱节”、“断裂”,是“灾难”、“危机”;詹姆逊的意识形态批判也从各角度批判了现代工业社会。而19世纪以后的工业革命的成熟进步,将人越来越机械化、平面化,使工具理性驱逐了价值理性。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爆炸夷平了灵魂,我们不禁要问“人在哪里呢?”难怪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尼采提出“上帝死了”以后进一步呼喊“人死了!”由此观之,“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正是建基于百年以来的现代主义运动之上的。”[2]这一点与老庄思想的来源有着惊人的相似。
与后现代主义一样,老庄思想也是建立在对文明进步负面效应的批判基础之上的。《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经典,道家思想形成于先秦时期,那时,夏商周三代建立起来的礼乐文明在战乱中濒临危机。“礼义成为征战的借口,智慧集中于兵法战术,生产力体现为杀人效率。作为战争的衍生物,统治者乱施刑法,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纲常混乱,三代文化的黄昏是一幅异常悲惨的图画。”[3]在思想层面上,也因国别林立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表现为“九流十家”,即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农、杂文家称为“九流”,加上小说家合称“十家”。最终儒家思想日渐成为正统学说,而道家思想则以自由宁静的形态构建起个人自由的乌托邦,自然被社会边缘化了。由此可见,道家思想提出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十九章》)[4]“是在对儒家思想的理论观点和它所产生的社会后果的直接的、批判性的反应中形成。”
无论从产生背景还是从思想渊源上去分析,后现代主义与老庄思想的出处均有惊人的相似点,后现代主义是对后工业社会的文明而作的深刻反思,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理论的负面效应的全面解读,是对现代社会生活如何重建的一种献言,而老庄思想则是对上层制度的欺骗性进行的揭露,是对儒家正统思想颠覆性的剖析,是对人生生活方式、人生的价值意义的有益探索。
后现代主义与老庄思想都可称得上反思的楷模,在千年之后能奇迹般相遇,是因为其有着异曲同工的思维方式。
(一)均主持边缘的立场
儒家思想因为其“入世”的特点而被中国历代统治者尊为正统学说,及至汉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以后,先秦时代兴起的儒家以外的“百家”更是沦落到了边缘的地位。
与此相似的是,后现代主义也是主持着边缘的立场。从弗洛伊德、荣格、拉康对无意识领域的开拓;海德格尔、尼采的存在主义哲学到德里达的结构理论,都对现代主义的理性、逻辑表达进行了全方位的突破。概括起来,与现代主义高扬理性、崇尚科学的主体性立场相反,后现代主义主持非理性思维、直觉意志等边缘立场。他们认为“如果把理性当作冰山在水上部分的话,那么非理性则是隐没在水中的大部分。”[5]这些以直觉为特征的心灵因素,却在现代主义工具理性之下被大大排斥、压抑和弱化。然而,对于人类而言,这些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都是极为重要的,它是人类自身的一部分。“直觉”“领悟”“体道”构筑了道家与后现代思想的特质,使他们具有相似的境遇,二者同处在主流思潮的边缘。
(二)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后现代主义的实质就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是对传统思想从不同角度展开的批驳、否定。海德格尔“此在”的思想是对主客二分的认识的批判,他的“此在”否定了思维与存在的二分模式;后期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游戏说是对所谓“科学的”逻辑语言的否定;德里达的“反逻各斯思想”是对中心主义提出的挑战,并重新提出了对文本阅读的新方式,它打破了千百年来文本习惯的建构方式;法兰克福学派的否定辩证法本身就是一种批判性。批判应该是后现代主义一种精神,一种本质。老庄思想同样也具有丰富的批判性,老子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是对以往道的认识方式的批判,认为应该正确认识“道”和“名”,应该辨证看问题;老子的“大道废,有仁义;智能出,有大伪”是对儒家鼓吹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批驳;而《老子·列御寇》中“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是对当时统治阶级虚伪性、欺诈性的批判;在《庄子·胠箧》篇中:“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6]是对儒家提倡的善恶标准的批判。
(三)解构主体,追求多元
在与现代主义“主体意识”的讨伐中,最突出的就是福柯。这位“法兰西的尼采”进而说出了“人死了”此惊世骇俗之论,其实质是对启蒙运动以来支配西方思想的理性主体性观念的批判,“主体之死”是“自足,一元理性潜在的党同伐异,惟我独尊倾向和人道主义虚构的诅咒和声讨。”[7]与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理性,主体性相对的是老庄思想对“道”和“无”的推崇。老庄思想中,“道”是核心范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太宗师》)所以,老庄主张“体道”。一句话,就是需要忘名忘利,即丧失主体性。这种对主体性的消解与后现代主义基本一致。
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指出:“元叙事或大叙事,确切地说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在他看来“启蒙制造出一些作为真理的话语,他们作为形而上学的理念被用来引导现代性事业,并斌予现代性的思想,制度与行为以合法性。”[8]这就意味着一种话语的霸权,导致的唯一结果就是追求思想的多元,这一点与道家是极其相通的。老庄思想同样出现了多元:“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知白守黑,知荣守辱,宠辱不惊。”(《老子》)“物物而不拘于物, 有主于内”(《庄子》),就认为善恶无统一标准,主张多元化的衡量标准。这两种思想皆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的全方位繁荣具有很好的启发。
在这两种思想体系中,都体现出了对传统理论的强烈的批判性、否定性,都有着向虚无、向理想方式发展的趋势,但认识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截然不同。
(一)老庄思想保守,后现代思想激进
相对于儒家上进求索的积极入世的理论,老庄的言论中常向往着避世、保身。老庄主张的“无为”治世,相对来说是一种保守的思想。如《老子·四十八章》中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不主张知性,只要求以直觉体“道”,对于“为学”奋发精神是种退步。“无为”之中的“理想国”是庄子思想的写照,他主导:“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于无为其侧,逍遥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而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认识问题更极端化,更缺乏可实践性、操作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更加排斥理性、主体、本质,一切现代性理论在它那里都被解构、消解、否定。所以,其理论不但没有超越,反而由于过分的激进成为一种倒退了。两者若能结合起来,后现代主义如能正确对待现代社会的问题,而老庄思想能从出世上下工夫,对我们当今社会问题解决是有益的。如多关注他者,多考虑生态问题,辩证地思索现实问题,遇到问题敢于解决问题而不回避等。当然,只有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才有利于社会文化更好地发展。
(二)老庄思想丰富辨证,后现代主义常走极端
老庄思想中有丰富的辨证思想,诸如“道恒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指出了道是变化的;《老子·一章》开篇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对“名”的辨证看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指出了一切事物对立统一;《庄子·知北游》中对生死问题的认识也是辨证的:“生也死之续,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9]
后现代思想认识常使用偏执、极端。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否定、颠覆、背叛。无论对理性、本质的否定,还是对基础、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在他们那里都无可肯定之处。萨特认为,存在就是虚无。他们缺乏两面性看问题,他们的力量虽然巨大,但影响很难成为空前。这也是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中出现的“硬伤”,如若与道家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它更具有现实可用性。后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现实问题批判史,而不过是认识问题方式过激罢了。
(三)老庄思想常存幻想,后现代主义认识深刻
老子幻想回归为“小国寡民”以避现实:“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多么美好的一幅原始纯洁质朴生活的图画呵!而在庄子那里,他的幻想近似于神话,气势很恢弘,天地与我共生,我无所不能,我就是自由,逍遥就是我。诸如《庄子·逍遥游》中:“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在宥》中:“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
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是对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一些危机的反思,福柯运用权力分析监狱、癫狂、性、知识等问题,他运用的考古学、谱系学,从边缘入手,是对当今存在问题的全新解读,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是对资本主义权力全面统治的深刻揭露,女权运动者对同性恋者正常生活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工业社会对科技的重视带来的人类生存的隐患,他们呼吁人类要自我认识,改变以前的价值观念,要求对生态环境问题给予关注。
总之,老庄思想是对自然回归生活的向往,而后现代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问题的披露为我们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当中国特色文化建设正如日中天时,文化意识却遭到了已步入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思潮的眷顾,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我们可以少犯西方所犯的错误。”在东西文化正融合贯通之时,老庄思想与后现代主义二者只有刚柔并济,取长补短,才能找到西方文化困境的药方,才能督促我们在现代化文化建设中反思、调整,以形成一个民主、多元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1]方克立.中西会通与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陈喜辉,付丽.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的缘起与现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3]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8.
[5]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57.
[6]崔大华.庄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42.
[7]汪民安,等.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8]王治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后现代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9]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71.
B223.1
A
1673-1999(2010)17-0031-02
罗小艳(1983-),女,湖南新化人,吉首大学(湖南吉首416000)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9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与传媒。
201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