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间套作大豆生产发展的现状与对策*(Ⅲ)

2010-08-15 00:52:22周新安杨文钰韩天富
大豆科技 2010年5期
关键词:间作套种新品种

周新安,年 海,杨文钰,韩天富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北京 100081)

(上接第四期)

3 南方地区大豆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新品种推广慢,部分地区农民仍在种植农家品种或老品种

在华南仅靠育种单位少量繁种,没有规范的种子繁育基地,供种没有保证,影响了新品种的大力推广。由于大豆种子是常规种,农民可以留种种植,再加上面积小,需求多样化,经营大豆种子效益低,很少种子经销商经营大豆。科研单位也多数没有原种繁殖基地,缺乏高质量的种子供应,很多地区生产用品种多已退化,品种更新速度远远不如北方产区,相当一部分农户仍然种植当地农家品种。此外,由于过去10多年大豆科研推广经费少,大豆新品种推广力度小,推广体系不健全,新品种普及率极低。

3.2 大豆栽培技术落后,新技术推广难

大豆栽培领域的研究人员及推广人员缺乏,很多地方农民还是采用原始的栽培方法,大豆产量极低。很多地区的大豆多种植在不良土壤上,良种与良法无法结合,导致产量潜力得不到发挥,稳产性差。而水稻、玉米一般都种植在生产条件比较好的土地上,产量潜力容易得到保证,稳产性也好。因此,华南地区应大力推广与新品种相配套的合理、高效的栽培技术。

在华南地区,大豆是一个小作物,以前一直得不到政府部门的重视,科技投入长期欠账,大豆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科研人员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导致大豆科研单位少,从事大豆科研的人员少且主要以育种为主,除华南农业大学大豆课题组外,其他省份几乎没有大豆栽培、病虫害防治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农业推广系统几乎没有专门从事大豆技术推广的专业人员。

3.3 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大豆机械化程度极低

目前,国家加大了对食品安全的监控力度,对豆制品等的原料供应渠道实行产地监控制度。据调查,加工企业要求大豆原料要有产地证明,经营要有发票,要有稳定的原料供应,最好有绿色产品证书。这些都要求进行大规模的有组织生产,才能满足加工行业的原料需求。虽然在华南一些地区已经形成了规模种植,但很多地区都不具备大规模生产的条件,缺乏相配套的农机具是大豆规模化生产的一个限制因素。在华南地区几乎没有任何农机具可以用于大豆生产。由于一些地区春大豆收获期正逢雨季,大豆晾晒困难,急需机械收割设备。

3.4 南方大豆生产没有国家良种补贴

南方主要作物水稻、玉米、油菜等都有良种推广补贴,今年花生也开始进行育种补贴试点,这对大豆生产非常不利,一方面种豆没有补贴,影响了农民种豆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在统计面积时大豆往往被其他作物所替代,真实面积无法体现,出现统计数字多年不变的现象,也打击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4 发展南方间套作大豆生产的对策

4.1 实行南方间套作大豆生产综合技术补贴

建议在南方地区实行大豆间套作推广综合技术补贴,支持推广间套作成套技术模式和配套品种,重点以推广甘蔗、木薯、玉米、香蕉、棉花间作套种大豆,补贴规模为3000万亩,每亩补贴30~50元,通过政策扶持,加快南方间套作栽培技术的推广速度,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4.2 对大豆生产大县实行奖励政策

为调动各级政府发展间套作大豆生产的积极性,中央财政应综合考虑粮油生产情况,统筹研究对南方大豆生产大县的奖励政策。建议在南方地区试点,对生产规模超过10万亩的大豆生产大县进行奖励,参照水稻等主要作物的生产大县补贴标准,对这些生产大县给予财政支持或补贴。同时扩大高产创建县的范围和规模,由原来的每省1~2个,增加5~6个。

4.3 加强南方地区大豆研发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针对南方大豆科研体系不完善,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条件较差的问题,建议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所在单位、综合试验站及省、市级科研单位为依托,参照农业部种子工程中作物改良分中心的投资模式,择优在西南、华南等地建立间套作大豆科研基地,重点改善栽培技术研究和品种培育条件,为南方间套作大豆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此外,应增加大豆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投资规模,建设一批良种生产基地,重点改善良种繁育和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高大豆良种的生产能力。建议政府出台扶持和鼓励企业与育种单位联合建立繁种基地的优惠政策,在南方各省依托种植经营单位建立良种繁殖基地,对建设基础设施如晒场、低温种子仓库等给予扶持。此外,国家应投资在南方主要大豆科研单位建立大豆原原种生产基地,并完善区域试验站的建设。

4.4 加强南方大豆间套作相关技术研究和推广

(1)选育适合间套种的大豆新品种。重点是根据不同生态条件要求、不同间作套种模式,在对现有品种资源筛选的基础上,选育高产、耐荫、耐密植、抗倒性好、抗病虫性强的大豆新品种。春播型间套种大豆品种要求前期发育快,后期抗病性强,主要是抗锈病、霜霉病、白粉病等,夏播型间套大豆品种要求前期生长慢,植株生长健壮,植株高大,抗倒性强。

(2)开发适合于不同种植模式的中小型农机具。为进一步减轻间套种大豆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保证技术的标准化和到位率,重点开发适应南方地区土地面积小、坡地多、适应不同间作套种模式的中小型农机具,重点是高秆作物行间播种机、小型割晒机、秸秆处理机械等。

(3)研究节本、高效间套作大豆模式与配套栽培技术。重点研究提高复种指数的大豆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模式,如一年二熟地区发展一年三熟间作或一年四熟套作大豆种植模式,研究间套作条件下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大豆生长调控技术等。

(4)加强间套作大豆生产技术推广。强化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院所、省市级推广机构与大豆生产大县的联系,建立间套作大豆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展示、示范,结合大面积试验示范等措施,大力推广间套作大豆生产技术,重点加强标准化间套作综合技术模式及配套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提高大豆单产水平和种植效益。近期应重点在西南地区推广“麦/玉/豆”模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棉/豆”套作模式,在华南地区推广大豆与甘蔗、木薯、幼龄茶(果)树间套作模式,在沿海和城郊地区发展标准化间套作菜用大豆生产技术模式。在大力推广新品种及其配套新技术的同时,重视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4.5 支持农业组织化生产

针对目前大豆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进行大豆生产组织机制试点工作,扶持农业合作组织,组织统一生产和销售,提高农民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鼓励种子生产和经营单位从事大豆种子的生产和经销。

5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南方通过间作套种,可以增加大豆种植面积2000万亩左右,其中玉米间作套种大豆700万亩,甘蔗间作套种大豆500万亩,木薯间作套种大豆300万亩左右,果茶园套种大豆300万亩,棉花(主要是杂交棉)套种大豆约300万亩。只要政策支持,措施得当,预计5年内,南方大豆种植面积有望超过3500万亩,总产超过500万吨,分别比2008年增加60%和70%,十年后种植面积有望接近4000万亩,总产有望达到650万吨,分别比2008年增加80%和120%,可基本满足南方地区豆制品加工需求。

(续完)

猜你喜欢
间作套种新品种
朝天椒套种芝麻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不同间作模式对山苍子光合特性及其栽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影响
经济林研究(2022年4期)2023-01-12 09:14:46
草莓大棚套种西红柿亩增收2万元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32
青菜新品种介绍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四川蚕业(2021年2期)2021-03-09 03:15:30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河北果树(2020年4期)2020-11-26 06:05:18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河北果树(2020年2期)2020-05-25 06:58:32
枣棉间作系统光合特性研究
果园套种蚕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浙江柑橘(2016年1期)2016-03-11 20:12:33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
作物研究(2014年6期)2014-03-01 03: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