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国,刘忠堂
(1.沈阳军区65426部队农副业基地,黑龙江 鹤岗 154107;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哈尔滨 15008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具有高营养的大豆及其制品的需求迅猛增长。目前我国年需求大豆已达5700万吨,而国产大豆只有1450~1600万吨,缺口达4000余万吨,2009年我国大豆进口高达4255万吨。偌大的市场需求,为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应该是迎来了大豆产业大发展的机遇。然而,在这样一个大好的形势下,我国民族大豆产业却逐年萎缩,困难重重,原因在哪里呢?这里主要从技术层面上谈一点看法,以供商榷。
大豆产业包括的范围较广,这里只谈大豆种植业和大豆加工业。
我国大豆种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豆单产低,亩产较先进国低60~70公斤。因此,在大量国外大豆进入国内市场后,国产大豆失去了竞争力,农民种豆效益低,卖粮难。在国内由于大豆单产低,种豆的效益远比玉米、水稻、花生效益低,造成大豆面积减少,致使大豆种植业呈现出不景气的局面。
近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为13500~14000万亩,亩产平均110公斤左右,总产量1450~1600万吨,缺口4000余万吨。由于国内需求量大,国产大豆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自1996年我国从大豆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2000年进口大豆超过1000万吨,2009年竟达到了4255万吨,大量国外低价大豆进口,使原本效益很低的大豆种植业更是“雪上加霜”。以2009年为例,进口大豆3100元/吨,按此价格豆农每种1亩大豆只赢利107.6元。为了保护农民的积极性,政府出台了保护价收购政策,每公斤3.70元,才缓解了压力,稳定了大豆面积。即使如此,种大豆的效益仍比种玉米、水稻等作物效益低,种大豆积极性仍调动不起来。在东北区的南部及华北、华东地区大豆面积萎缩更为严重,使大豆种植业处在一个徘徊不前的局面。
就全国来说,我国的大豆加工业已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民族加工业却困难重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资企业兼并控股,使我们失去了主动权;二是进口大豆低价冲击市场,而企业收购国产大豆价高,不平等竞争使我国的加工企业停产萎缩。我们都不会忘记“难忘的2004年”,由于国外大豆先高后低的价格游戏,使我国企业蒙受了巨大损失,大部分中小民族企业破产;接着就是四大粮商的资本运作,兼并控股,抢占我国大豆加工业的控制权、原料的进口权,中国的民族企业几乎被吃掉;再接着就是2008—2009年低价进口大豆的冲击,严重地扰乱了中国大豆市场,挫伤了种植者和加工企业的积极性。为了保护我国豆农和民族加工企业,国家出台了大豆收购保护价和对企业加工大豆的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但是,由于补助资金和国储大豆使用等问题未达到应有的目的,致使部分企业仍处停产状态,国储大豆“流拍”,大豆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从上述现状看,我国大豆产业萎缩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与我国大豆单产低,总产少,供应缺口大有直接的原因。如果我国大豆的单产提高了,达到了先进国家的大豆单产,总产也就自然增加了,种豆的效益自然也就高了,不再惧怕国外大豆冲击,企业可在市场上自主购买大豆,在原料价格平等的基础上竞争,大豆产业也会得到较好的发展。当然,这是仅就技术层面来讲的,实际上比这要复杂得多,但就长远考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豆单产和总产是确保我国大豆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
美国、巴西、阿根廷是人少地多的国家,美国用2%的人口养活98%的国民,却是粮食大出口国,在这样的国情里,农业生产中控制杂草极为重要。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正是针对这些国家的大豆生产需要而产生的,它解决了大豆健壮生长和扩大播种面积的问题而迅速发展起来。由于控制住了杂草,使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是近年南北美洲大豆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北美洲大豆生产国,自九十年代后大面积推广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大豆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大豆窄行密植生产实践证明,一般可增产20%左右,并在小面积上创造出了每公顷7~8吨的高产,此项技术已成为先进大豆生产国的主要推广技术。
应用现代农业装备,进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有效地提高了作业水平和技术到位率,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能力,保证了大豆的高产和稳产。
大豆连作障碍是大豆减产的重要原因,为了克服连作障碍,世界先进大豆生产国均采用大豆与玉米轮作,既防止了大豆因连作的减产,又为下茬作物留下了良好的前作,保持了大豆的稳定持续增产。
世界先进大豆生产国种植大豆一般施肥较少,甚至不施肥,但普遍接种根瘤菌。充分利用禾谷类前茬肥和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既满足大豆生育对养分的要求,又减少了土壤污染,使大豆获得丰收。
由于“黑风暴”的教训,近年各国均采取了减免中耕的保护性耕作,尽量少干扰土壤,给土壤一个休养生息的时间,让土壤环境在自我调解中恢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既是节本、减排、降耗、增效的有效措施,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大豆生产中发挥了较大的引领作用。
以上所述是目前世界先进大豆生产国在大豆生产中所推广的基本技术,依靠这些技术实现了大豆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实践证明是科学有效的。以上六点与我国大豆生产技术相比较,可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面对目前我国大豆产业的现状,要恢复和发展我国大豆产业,基本思想是:先生存后发展,在生存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最终构建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大豆产业。为此有以下建议:
就全国而言,大豆种植业经营分散,单产低,比较效益低;加工业大部分为国外企业垄断,大豆低价进口,是目前难以改变的事实。在此种情况下,近期只靠大豆产业本身的运行是难以与外资企业和进口大豆竞争的,必须继续实行国家对豆农和加工企业的保护政策,扶持大豆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为此,一要建立大豆效益不低于玉米效益的价格体系,稳定大豆种植面积,激发豆农种大豆的积极性,提高大豆单产;二要建立加工企业收购大豆不高于进口大豆价格的动态价格体系,保证企业全负荷生产,在原料价格平等的基础上竞争,促进加工企业产品和工艺的提高;三是要把国家补贴资金应用在发展大豆产业良性循环上,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采取国储粮库保护价收购,市场价销售的动态运行模式,让豆农得利,企业受益,“一箭双雕”,给豆农和企业喘息之机,在较好的环境中生存,谋划发展。
我国大豆生产技术与先进大豆生产国相比,确实有较大的差距,但并不是我们没有这些技术,主要的问题是受经营规模、农业机械装备等的限制,先进的技术推广不开,技术的到位率低。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的大豆生产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国营农场与各县乡(镇)土地相连,自然条件相同,品种相同,但大豆单产相差很大,全垦区700~1000万亩大豆连续六年稳定在亩产170公斤以上,较乡(镇)高40~50公斤,单产基本达到了世界先进大豆生产国的单产水平。其差距主要在于农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规模化种植、标准化作业水平明显高于乡、镇的水平。
所以,必须加快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实现连片种植;必须加快现代农业装备的武装,实行标准化作业;必须加强农业技术、管理、操作人员的培养,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释放技术与土地的增产潜力,实现单产的大幅度提高。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国已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如新大豆1号,小面积亩产达397.08公斤,中黄35亩产达400.20公斤,合农60亩产307.30公斤等。在技术上推广了增产效果明显的栽培模式,垄三栽培、窄行密植、原垄卡种等均创造了大面积高产,如八五三农场1999年1000亩窄行密植栽培平均亩产227公斤,八五二农场2007年608亩窄行密植栽培平均亩产253.3公斤,2009年八五三农场600亩原垄卡种大豆平均亩产280.8公斤等等。充分说明了认真推广这些品种和栽培模式即可以获得大面积高产。
因此,要在不同区域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新栽培模式示范田,树立样板,引领新技术、新品种的迅速扩大,要推广国营农场的大豆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式,全面提升我国大豆生产水平。
大豆的区域化种植,不仅可以根据不同生态条件种植适宜的品种,采用适宜的栽培技术,实现大豆高产。同时,还可以与市场紧密对接,根据市场需求按品质种植,形成产、销、加一体化的共赢体,提高大豆的效益。
同时,把大豆生产管理过程,按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就可以降低成本,与大市场对接,融入大市场,运用市场这个平台增加大豆效益。
提高大豆产量、发展大豆产业的关键是科技进步,目前我国大豆产业在科技上与先进大豆生产国有不少差距。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加大科技投入,尽快培育出高水平的新品种,研发出高产的新技术,创新出新产品、新工艺,才能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