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恒,孙 蕾
(1.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大连116023;2.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9)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郭 恒1,孙 蕾2
(1.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辽宁大连116023;2.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9)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国际舆论的压力,中国政府如何恰当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转型问题,已被世人所普遍关注。基于现实国情,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规制;有针对性地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正确引导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同时积极谋求国际合作,探索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话合作机制。
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策略选择
伴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进程,气候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都在为如何妥善处理气候问题而努力,正是在这样的进程中,“低碳经济”这一新名词于2003年在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被首次提出。顾名思义,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来实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表面看来,低碳经济不过是借助于技术创新来实施一场能源革命,进而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但实质上却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能源开发,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加速推动了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1]由此,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探索与研究,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于低碳经济,国内外很多学者专家都做了一些相应的研究和论证。汉森 (2007)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是个非常大的挑战,一是要把温室气体减排纳入低碳经济的思考当中;二是要考虑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三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要看到中国与整个国际社会的互动作用。我国学者庄贵阳指出未来中国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低碳发展的可能途径包括: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发挥碳汇潜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2]王志轩认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一定要在法制的框架下进行,一定要科学估计中国节能减排的潜力,一定要通过政策、价格来引导,通过市场的手段来推进。
(一)低碳经济在英国的实践
“低碳经济”这一新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中,英国之所以能先于其他国家提出这一全新概念是由其特殊的国情及面临的现状所决定的。这也注定了英国走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沿。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低碳经济、节能降耗减排等可持续发展问题,采取了健全完善的法规制度、强化对企业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从民生角度鼓励家庭节能减排等多项措施,并专门成立了独立官方顾问机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对政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意见和能力支持。早在2000年就开始执行其“气候变化计划”,此后每年都要出台新的气候变化年度计划。
2007年5月,英国政府发布了新的《能源白皮书》,进一步明确了通过提高能效、促进低碳技术的采用和选择燃料来实现低碳经济的能源总体战略。2007年6月,英国公布了《气候变化法案》草案,法案明确承诺了到2020年削减26%一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的排量降低60%的长远目标。为配合低碳经济战略,英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2008年颁布实施的“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按照该法律,英国政府必须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到2050年达到减排80%的目标。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低碳转型发展规划》白皮书。这是英国继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并发布《气候变化法案》后,在应对全球变暖方面出台的又一举措,也是全球首次将二氧化碳量化减排指标进行预算式控制和管理,确定“碳预算”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领域,标志着英国政府正主导经济向低碳转型。《规划》要求英国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2008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18%,即相当于在1990年排放水平的基础上减少34%。其内容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和住房等多个方面。这充分显示出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并进行了长期不懈且卓有成效的努力。
(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当前,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倡导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京都议定书》尚未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分配“减排配额”,但这并不意味发展中国家可以长期不承担环境保护义务。尤其是我国现在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这就意味着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中国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我国所需要的能源消费将比较大。因此,中国的碳排放及其变化也必将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即将出现的减排压力和工业化发展趋势下的能源和资源约束,中国只有举全国之力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下,逐步制定、实施减缓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倡导树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对策。
2007年6月4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出台,这也意味着中国制定了自己的气候发展战略,方案提出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低排放型社会;加强能源战略规划研究与制定;积极扶持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的开发和利用等目标。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2007年6月14日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未来十几年内,我国将积极促进气候变化领域的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全面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2008年8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这是一部关系节能减排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法律,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9年8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这个《决议》是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决议,在国际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决议》认为,要强化节能减排,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要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要综合运用经济、科技、法律、行政等手段,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各级政府预算要做出相应安排,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投资政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形成有利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导向和体制机制。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了世人关注的热点。以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低碳革命”倡导者,已开始在国内大力推进对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技术的研发,并对其产业、能源、贸易政策进行相应调整。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我国将面临来自经济发展阶段、能源禀赋状况和技术研发水平等方面的巨大挑战。
(一)我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延缓作用。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量和消费量不会急剧下降,经济发展的惯性也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实现工业化。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历史经验及我国现实发展状况都显示出:在处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快速推进时期,温室气体排放将不断增加。我国目前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所区别,这就更加剧了低碳经济顺利推进的难度。怎样既确保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而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这对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二)中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势必会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炭储量,在全球煤炭储量中占13%。在能源结构上,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2008年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费的70%,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煤炭资源的消耗。而全球水平仅为27.8%。我国“煤多油气少”的这种资源禀赋以及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在现实社会经济中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使得中国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将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由于能源结构调整的难度大,中国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将比其他国家受到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压力,付出更高的代价,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总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大制约因素。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相关技术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较差,科研体系薄弱,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同时,中国能源、交通等一些重点行业中落后工艺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大。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中国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高排放的特征将继续长期存在,陷入所谓的“锁定效应”,这将增加未来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投入成本,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强烈的要求。
对于目前我国国情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势在必行的经济愿景,更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地实践创新提高的过程,甚至更是一种痛苦的社会转型。在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发展低碳经济、转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艰难博弈中,只有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借鉴吸收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走出一条协调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兼顾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政府、企业、个人三方积极互动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一)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制,为低碳经济的转型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充分考虑我国现实国情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在确保经济稳定发展水平之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并从法律层面确定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举措,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制定、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协作,共同推动我国早日加入世界低碳经济转型国家行列。
(二)对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中国的化石能源储量以煤碳资源为主,油气资源相对欠缺,这一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调整能源结构就是在合理范围内逐步减少煤炭、石油的消费量,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积极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从而达到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功效。调整产业结构,就是鼓励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低碳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如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通过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进入,改变能源的利用方式,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三)鼓励公众参与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遏制奢侈消费,减少浪费,无论是之于现实还是着眼长远都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要借助于舆论媒体,包括电视、报纸、网络、杂志、广播等,对广大民众进行节能、绿色消费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有专家认为,通过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中国有望将202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减少15%以上。尤其是要对群众的奢侈消费行为进行教育,通过教育也有助于提升群众彼此之间以及对企业的监督意识。[4]强化宣传教育工作,积极鼓励公众参与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通过节能减少浪费,不失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
(四)谋求国际合作参与全球博弈,不断探索合理、高效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各国政府相关国际组织处理气候、环境变化问题的实质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但这其中的关键是实现相关技术创新、转让、推广,不断开展灵活务实的国际合作。最近举行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就将会成为又一个国际合作应对全人类共同面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范例。当然,这还需要吸引更多的国家积极参与进来,为解决全球的气候、环境问题做出贡献。此外,在共同应对这一问题时相关技术的共享就显得十分重要。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技术总的来说要比发展中国家先进,而未来世界能源需求和排放增长的大部分又来自发展中国家,且发展中国家限于自身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研发能力相对不足,这大大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所以,未来国际气候制度的发展、环境的治理,非常有必要寻求通过制度化的手段,来推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以期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再次,要不断探索与欧、美、日之间的对话合作机制。向这些低碳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国家开展合作、借鉴经验。通过这些举措以期在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鲍健强,苗 阳,陈 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 [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17.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57-60.
[3]胡振宇.低碳经济的全球博弈和中国的政策演化[J].开放导报,2009(10):23-26.
[4]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9(4):46-49.
[5]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J].世界环境,2008(3):35-38.
[6]王 韬.中国低碳经济未来[M].//李怒云.低碳经济论.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140.
[7]李文虎.英国的绿色能源战略 [J].世界环境,2004(5):60-63.
[8]赵 娜.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J].现代电力,2005(4):77-80
[9]张春华.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发展之路[J].W TO经济导刊,2009(1):52-55.
[10]王 毅.中国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与政策保障[J].绿叶,2009(5):28-32.
Options of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GUO Heng1,SUN L ei2
(1.Graduate School,DougbeiU 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 ics,Dalian 116023,China;2.Ocean Econom 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enter,L iaoning NormalU 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Facing the global warm ing and world consensus’s pressure,how Chinese government deals properly w ith the problem between social econom ic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 has been w idely concerned all over the world.Based on China’s realistic situation,effectiv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established,energy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be adjusted in a targeted manner,consumer attitudes and consumer behavior be guided properly.M eanwhile,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eek positivel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w ith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the U nited States.
low-carbon economy;development path;strategy choice
F062.9 文献标码:A
1672-9048(2010)01-0034-04
2009-12-18
郭 恒 (1984—),男,黑龙江双鸭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贸易经济、公共经济研究。
(责任编辑:刘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