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炎培
(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江苏常州213017)
常州地名语源探析*
范炎培
(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江苏常州213017)
地名是一种文化。常州地名记录着杰出的历史人物,流传着古老而动人的故事,表现着某些民俗史实,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反映出常州的历史文化特征,透析出常州的历史文化内涵,地名也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常州地名;历史文化;立法保护
“地名是一种语言符号,它借助语言中的词汇根据某一地理部位的本身特征来指称某一个地理部位;同时,地名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们蕴含着人们的命名心理,许多地名尤其是方言地名真实地反映了特定地域的文化风貌。”[1]因此地名就与当地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社会、语言文字、自然地理的现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对常州地名的成因构成以及地名语源的探析比对中,可以透析出常州地名所影射出来的文化内涵。
常州,周称延陵邑,秦置延陵县,汉为毗陵郡,晋改晋陵郡,隋曰常州,历来为府治所在。在东晋以及南朝时期常州分别置南兰陵郡、南东莞郡、南东海郡、南琅琊等郡,留下当时中原移民于此的历史痕迹。元称常州路,明初为常春府,不久复称常州府。为避明光宗朱常洛讳,常州府一度改为尝州府。至清常州府乃领武进、阳湖、无锡、金匮、江阴、宜兴、荆溪、靖江八县。民国时期废常州府存武进县,1949年共和国成立,常州为江苏省辖市。
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常州的人文历史十分丰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发生在常州历史上的、曾经轰动一时的事件,除了在一些历史史料典籍中有所记载、或在民间口头传承外,作为最具有直接纪念意义的,最能直接地保存和反映常州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的,能流传至今的、最直观的,就是常州的地名。
1.科举文化的遗存
常州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名人辈出,自隋开科举以来,常州共出1947位进士,15位状元,1位博学宏词科头名,11位榜眼,16位探花。宋大观三年 (1109年)宋徽宗大试天下贡士,结果金榜题名者常州府竟达53名,约占全国中榜者的六分之一。宋代诗人陆游赞叹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清代大思想家龚自珍赞誉常州“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2]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十大科学门类统计常州出的名人人数位居全国第四,仅次于苏州、杭州和北京。由此常州历代都留下了有关纪念和记录当时科举盛况、反映当时人文风貌的地名。常州官府为表彰科第、功勋、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建树的牌坊甚多,随着时代的变迁,留下的牌坊已寥寥无几,但褒奖科举的牌坊,如近千年历史的双桂坊、八百多年的椿桂坊,七百余年的早科坊等作为地名却能保存至今。还有一些留有常州科举时代痕迹的世科坊、书卷弄、登省巷、状元第、进贤坊巷等地名却因近年城市建设而废。
2.历史上战争印记遗迹
自宋、元以来常州经历了多次激烈的战争。金兵焚烧、元军屠城、明清时期军队驻地营房等等,数百年来虽时过境迁,却留下一些因此遗迹的地名。例如记录南宋末年常州军民抗元斗争的古村 (俗称十八家村)、骨成墩 (雅称郭成墩)、明朝驻军的西瀛里、寨桥,古代由水路进入内城的防务关隘西水关等至今尚在使用。而王守沿、临川里、马元巷、小营前、小校场、教场弄、营房弄、三板桥点将台等地名亦因城市建设而废。
3.与历史上名人胜迹有关
常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千百年来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并留下许多精彩的历史事件或趣闻逸事。随着社会的变迁就逐渐沦为民间传闻,汇集到地名上就使地名的附加含义愈加深厚,为此常州留下许多与历史名人有关的地名和名胜古迹。[3]
(1)苏东坡对常州情有独钟,先后十一次来到常州,两度上表朝廷乞居常州,晚年自海南赦归后定居并终老常州,因此,在常州留下了很多与苏东坡有关的地名。如:东坡园、舣舟亭、舣舟路、晚步 (迈埠)村、够爬桥、香泉井、香泉亭、显子桥、观子巷、苏东坡终老地藤花旧馆、东坡后裔聚居的苏家村等。
(2)清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多次到过常州,留下御碑亭、御码头、皇亭等遗迹。
(3)常州历史上一度称为兰陵,城西北是南朝齐梁皇帝故里,出过两朝帝王15位皇帝,留下与此相关的地名。如:万绥镇 (万岁镇)、天子路、万岁里、智宝寺、皇业寺、花园里、兰陵桥、锦鸡桥、凤凰桥、罗妃桥、志公井、碗池、龙池、洗马池、歇船亭、懊恼桥、前萧村、后萧村等。
(4)与隋炀皇帝有关的地名:城巷村、夏城桥,离宫路。
(5)与北宋文学家秦观 (字少游)有关的地名:秦村、洛阳。
(6)与北宋杨时 (号龟山)有关的地名:龟山村。
(7)王安石号“半山”,曾任常州知府,由此留下半山亭的地名。
(8)北宋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邹浩为宋左屯卫大将军邹元庆第十子,其居住地取名十子街。
(9)宋代张举中举人后却不愿为官,以教学为乐,终身不仕。卒后谥“正素”,其居住地称为正素巷。
(10)与明朝兵部侍郎唐荆川有关:荆川路、荆川公园、唐荆川读书处。
(11)孙中山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人,常州有中山门、中山路、中山路小学以示纪念。
4.与历史建筑相关
(1)常州是历代郡、州、府治和县衙所在地,留下许多以官署、官职、官宅相关的地名。如:府直街、府东巷、府西巷、东横街、西横街、县巷、县直街、县学街、察院弄、传胪里、西公廨、尉司路、官保巷、大观路、白马三司徒巷、茅司徒巷等等。
(2)常州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位于现市区地域的城垣有四座,分别是建于唐景福元年 (829年)的内子城;建于吴顺义年间 (921年)的外子城;建于吴天祚二年 (935年)的罗城和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的新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垣取有不同名称的城门,先后有通吴门、怀德门、德安门、广化门、朝京门、青山门、和政门、东钦门、迎春门、西瀛门、中山门等等,由此产生许多与城垣城门有关的地名。现在,这些城门除留下一个小小的西瀛门洞外,其余的都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消失,仅留下与此相关的名称,证明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诸如博爱桥、博爱路,青山桥、青山路,广化桥、广化街,怀德桥、怀德路,德安门、德安桥、迎春桥、西瀛里、中山路、北 (门)直街、西 (门)直街,大北门、大南门、小南门、老西门、新西门等。
(3)其他以城为名现仍在使用的地名还有淹城、阖闾城、胥城、孟城、潞城、湾城、青城等。
5.反映地方人文景观
作为地名叠加了当地文化特征的人文景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更具魅力。如:茶山其实非山,因广化门外墩阜累累,唐末,湖 (州)常 (州)二守会阳羡 (今宜兴)造茶进贡,由此往返,故名茶山。中凉亭是古代贡献茶的三茶亭。迎春桥是古代地方官员举行迎春仪式必经之地。此外,降子桥、文在桥、世丰桥、琢初桥、留芳路、忍让里等等都有常州地方人文的故事。
水是生命存在的必须条件,古代人们逐水而居,在水利便利的地方往往就成为居民的聚居地。常州地处江南水乡,北连长江,南接太湖,城乡河流纵横成网。流域较大的河流直接以河为名,众多的小水域则采用浜、塘、圩、潭、沟、荡、池、溪、湾等命名,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特征。常州许多地名就自然依附河流及其桥梁而名。
1.与河流、桥梁、水利有关的地名
(1)河流是古代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桥梁则是两岸来往和交流的枢纽,因此在桥梁的两端就自然形成居民区和商业集镇,以河或桥命名的地名就应运而生。例如:关河路,南运河、南运桥,龙游河、龙游路、南河沿、西河沿、庙河沿、东下塘、西下塘,北塘河、北塘桥,小河 (镇)、三河口 (镇)。青山桥、青山路,怀德桥、怀德路。
(2)常州地处水网地区,先民历来重视水利建设,常州地名中带圩、坝、堰的地名很多,由此可见常州先民对水利的重视。如:圩塘 (镇)、安圩桥,大圩村、圩墩村、圩庄村;黄泥坝、梅龙坝、文成坝、罗武坝、坝上村、坝头村、大坝头;戚墅堰、黄堰桥、石堰、丁堰等。
(3)以前常州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小水域,虽没有大河的气魄,却有江南水乡特有的纤巧,取名颇具江南诗情画意的文化气息,由此派生出许多江南水乡特征的地名。如:白云渡,乌衣浜、荆溪村、清溪桥,焦溪 (镇)、罗溪 (罗墅湾)、夏溪 (镇)、会馆浜路、横塘浜路,清水潭村、清潭路,荷花池、砚瓦池村、池边村、池沿村、沟头村、长沟村,白荡、荡南村、荡下村、唐家湾、前湾、后湾等等。
(4)在江南“塘”是指堤坝或水坑以及地势低洼聚水的地方。常州自古以来就处于平原水网地区,自然村落往往就建立在水边,形成了众多的带有“塘”的村名。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带“塘”的村名还有近二百处,并以城郊为多,而且大多以宗姓聚居。如:红菱塘、牛塘、凌家塘、陈家塘、杨家塘、张家塘、王家塘、汤家塘等。
2.证明河流、湖泊改道、改变、消失的地名
古代武进、江阴、无锡三县交界处有一片茫茫水域,称“射贵湖”。面积15300顷,湖中盛植莲荷,故又名芙蓉湖。明朝中叶起筑堤围垦成良田,今芙蓉地区尽在其中。剑湖原名临津,宋元嘉年修治,逐名宋建湖,讹传为剑湖,现已湮灭。聚湖在清道光志为徐湖,古代的水域现为良田。清代常州城东为阳湖县,缘于城东南有南阳湖和北阳湖的一片水域。现湖已消失,只剩下一条名为南阳湖的河流。白荡曾是“泱泱白荡数百顷”,如今已湮没成为清潭新村南边的一条白荡河。罗武坝、乌衣浜、荆溪村、中玉带桥、小河沿等都因曾经的水道而名,后水域湮没,剩下的地名可以为证。
地名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社会化的体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往往就促使地名的演变发展。常州有许多地名,直观地保留了古代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市民社会生活的信息。在这些地名中尤具代表性的是民间把某一行业较为集中的地方,往往就以该地区的行业特征来指称。久而久之,约定俗成也就成了公认的地名,从这类浓郁的古商业文化气息的地名中,足以反映出常州旧时的经济活动的盛况。如:米市河、米市街、豆市河、织机坊、篦箕巷、木梳路、斗巷、马山埠、柴行街、缸行街、青果巷、铁市巷、打索巷、鲜鱼巷、伞店弄、爆仗弄、硝皮尖、木匠街、遥(窑)观巷、徐窑、油车村、油榨村等等。
1.以姓氏为地名的:宗族是指拥有共同祖先的人群集合,常表现为一个姓氏通常在同一聚居地、并构成的居住聚落。农耕时代,农村地区大都以一个姓氏为主集中居住,大的宗族居住地形成村庄或集镇,因此很多地名就源自宗族聚落形成,在原常州城郊500多个自然村中以姓氏冠名的约占百分之九十。如:白家桥、周家弄、唐家湾、盛家湾、庄家场、吴家场、许家村、王家村,陆家巷、陈家塘、戴家塘等等。
2.与宗教有关的地名:古代地名的形成,常常受到宗教文化流风侵染,或者说,许多地名就是对宗教活动场所的指称或派生。历史上常州地区的佛教、道教盛行,有着诸多的寺、庙、庵、观,留下许多与宗教有关的地名,体现了常州地名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如:大庙弄、罗汉路、正觉寺弄、乌龙庵、坛街、神仙观弄、关帝庙弄、天王堂弄、药庙弄、灵官庙弄、玄庙观弄、玉隆观巷、坎宫弄、西庙沟、庙西巷、庙直街、观音堂 (村)等等。
地名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指明它的类型,而且还常常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人们根据感觉,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形象或方位、大小来表达地形特征,不仅反映当时的农耕文化,而且在当地也能起到区别于其他地名的作用。
1.以地形地貌而取名:牛角尖、马蹄巷、高墩子、高墩湾、高田村、低田村、低坝头等。
2.以方位、大小而得名的:南大街、北大街,前湾、后湾,前北岸、后北岸、东横街、西横街,东下塘、西下塘,南城脚、北城脚,东狮子巷、西狮子巷、大马园巷、中马园巷、小马园巷、后马园巷,上街、中街、下街,大火弄、小火弄等。
3.与动物有关的地名:金鱼弄、鲜鱼巷、蟹家村、蛤蜊滩、乌龙庵、卧龙湾、卧龙村、龙虎塘、凤凰路、虎咀头、狮子巷、白马巷、猪婆村、鹤园弄、鹭鸶沟、鸭子滩等。
4.与植物有关的地名:杨柳巷、桃园路、荷花池、花椒园、大树头、柏树头、楝树下村、榉树巷村、榨树沟村、采菱港、采菱村、红菱塘等。
5.关于山的命名:常州的山,其实仅是高数十米或上百米的低矮丘陵。主要分布在南边靠太湖处和常州西北近长江的孟城地区,以及常州东北边与江阴、无锡交界处,常州境内最高的山是位于雪堰的177米的牛肩顶山。为了便于对山名的记忆和区别,民间常将特殊的地理实体,采用形象化的地名指称。如:虎头山、牛头山、牛腿山、酱缸山、乌龟山、鸡笼山、鹤山。前亭山、后亭山、四顶山等。
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源自当地的自然环境,更汇集了当时的名人逸事、民间传闻、神话传说等等。随着社会的变迁,无论是发生的历史事件还是古老而动人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不断地汇集到地名上,丰富了地名的含义和色彩,折射了昔日常州百姓的生活状况和文化心态,具有浓郁的平民文化气息。这类地名有化龙巷、奔牛、鲜鱼巷、凤冠弄、晚步村、够爬桥、观子巷、显子桥、鹤溪河、舜过山、秦望山、黄公山、伯牙渎、摇树村等。
语言的形成是产生地名的必要条件,早期地名的流传应是依靠口耳相传,而当地的方言对地名的流传扮演了重要角色。地名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由于方言的同音、谐音、近音,使得地名的读音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往往就会产生转化、雅化或讹传,从而改变了地名原有的含义,约定俗成地成了“新”地名。下面这些地名名称,就是由于常州方言的同音、谐音、近音的读音转化、雅化或讹传而来。例如,青果巷旧称千果巷,周线巷由周贤讹传,罗武坝原称罗浮坝,凤冠弄旧称凤观弄,黄石匠弄由黄石墙讹传,牛婆井由牛磨井转化而来,海蜇河原名海子河,天王堂弄讹传为天皇堂弄,弋桥由古驿桥转化,虹桥由红桥雅化,双贤里旧称双沿里,尉史桥古称尉司桥,东庄原名董庄,芳田村由荒田村雅化,阳隆桥由洋龙桥雅化,卞子桥原名辫子桥,日晖弄为石灰弄的雅称,湖塘桥宋时为浮荡桥,雪堰桥原名薛堰,羊头桥宋时为洋头,明清为杨头,现为羊头桥,童子河原名筒子河,德胜河原名得胜河,孟津河原名孟泾河,万绥镇是南朝齐梁皇帝故里,原为万岁镇。
地名的产生应该是早于文字,文字的出现,使得人们把地名从口耳相传,进化到以文字的形式将口语地名记录下来,使地名能以文字的形式积累流传。由于各地方言发音的缘故,用文字记录的地名,将会带有浓烈的地方语言的色彩。“常州方言是吴语北吴语片 (太湖片)毗陵 (常州)小片的代表语,自古以来在常州地区留下众多的方言地名,有些方言地名的用字很特别,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方言字,成为流传在这一地区的“特殊”文字,其流传的范围虽只限于这一方言区域,却也能自古到今代代传承。方言字的出现也许与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地理有关,但要考查其出处却也困难,有的方言字写法特殊,有的读音特别,因此方言字不易认读。”[4]虽然如此,这些不易认读的方言字地名,现在仍在老百姓口中流传。
常州有许多用数字命名的地名,看似简单,实际往往有着自身的历史内涵,每个数字后面会有一个故事。考释和研究这些数字地名,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常州地区的历史。下面是顺序排列的数字地名:一新村,一房塘。二条弄,二贤桥。三条弄,三家村,三堡街,三将军弄,三井头,三河口。四美里,四达里,四合里,四家村、四蓬村。五角场,五里塘,五一村。六房村,六圩埭。七房村,七号埭,七家村。八一村,八家村、八字桥,八角井。九龙村,九华村,九里村。十里村,十里牌,十字沟村。十一圩村。十二房村。十三房村。十四房村。十五圩村,十五房村。十六家村。十七圩村,十七房村。十八间,十八亩岸村,十八家村。二十房村。六十亩塘。六十六上村。百渎村,百丈镇,百家湾。千峰村。万塔村,万罗墩。
在常州民间流传着许多由方言地名构成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利用民间通俗的语言,应用逻辑推理或语言谐音要素,组成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像谜语一样,十分自然贴切地衬托着常州的方言地名。当然读这些歇后语,一定不能离开常州方言的语境。例如:扁担塞勒桥洞里——扛桥 (港桥)。老太婆吃鸡蛋——抿黄 (鸣凰)。烧箕呒没攀——横拎 (横林)。水没田埂——路沉 (潞城)。上下两张嘴——吕字 (吕墅)。火烧排门——焦店 (焦溪的别称)。对桥作揖——谢桥 (运村的谢桥)。牛脚踏勒畚箕勒——畚牛 (奔牛)。开水勿甜——无糖 (湖塘)。杨柳透青——回春 (魏村)。喳啦婆过桥——喳桥 (寨桥)。桥勿勒河上——离河桥(蠡河桥)。粪船翻勒河勒——垩河 (丫河)。隔年头的债——陈账 (成章)。一千市尺——百丈。大船开不进——小河。
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除了文物古迹外,最能直观地体现历史文化的,还是那些老地名,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化石。老地名承载着不平凡的历史,记录着杰出的历史人物,流传着古老而动人故事,表现着某种民俗史实。老地名具有时代的遗痕,它浓缩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包含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因此,保护老地名就是保护自己的本土文化,也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在文化的传承中,地名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地名只有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才能流传千百年。但是,随着现代城市的改造发展,一些老的街道里弄消失,导致一些老地名的消亡,不可避免地使我们的文化失去一种较为直观明了的载体。其实,现代城市的发展应该而且可以和老地名协调,成功的例子如:“鹤园新都”就是在原“鹤园弄”的地块新建的居民小区。“玉隆花园”的前身就是“玉隆观巷”。地名的实体变化了,而反映历史的文化信息仍然保留在地名之中。但是,纵观现在的一些新地名,少了文化气息,缺了历史内涵,多了金钱味道。一些房地产商为了追求商业目的,不惜标新立异为新建住宅小区取花里胡哨的怪名字或不合国情的洋名字,实在是不可取。
保留地名的本来的面目,这也是保护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地名保护应该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地名应该、而且必须要立法,地名应该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那种随心所欲地取舍地名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1]徐 波.舟山方言与东海文化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80.
[2]胡学琦,薛健飞.齐梁诗风在中唐复苏的政治经济原因初探 [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2):75-77.
[3]葛剑雄.谈常州历史文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9(6):83-84.
[4]范炎培,钟 敏.略说常州地名中的方言字[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2):75.
On the Origin of Place Names in Changzhou
FAN Yan-pei
(Changzhou Local 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Changzhou 213017,China)
The placename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Place names in Changzhou is a record of outstanding historical figures,implicating old and moving stories,showing certain folk historical facts,carrying thousands of years history and culture,and reflect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eatures of Changzhou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Place name is also a valuabl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Changzhou p lace names;history and culture;legislation protection
刘志新)
C922 文献标码:A
1672-9048(2010)01-0054-05
2009-10-30
范炎培 (1944—),男,江苏常州人,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常州方言与地方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