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语言的文化符号意义比较

2010-08-15 00:42:56巨积兰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崇拜黑色白色

巨积兰

(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色彩语言的文化符号意义比较

巨积兰

(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色彩语言是人类社会中符号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积淀的结果。通过“黑”“白”两个颜色词分析不同民族文化的内涵及其变迁过程,可以看出颜色词不仅反映语言表面的意义,而且反映了语言的宗教内涵。同一颜色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有相同,也有不同,其相异之处主要是由宗教、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的。其中文化价值方面的差异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是主要原因。对色彩语言的研究需要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历史的比较,而不能从语言的表面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

色彩语言;符号系统;民族;文化意义

当代思想家卡西尔说过: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 kum)[1]。色彩语言则是人类社会中的符号系统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民族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积淀的结果,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观的不同,色彩语言作为各民族的文化符号也就有了不同的特征。相同的色彩语言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具有不同含义,表现出语言的民族个性。本文以颜色词语为例,研究英、藏、汉语的不同民族文化含义。

每一种民族语言中都有多种不同的颜色词,但是基本的颜色词依然是“黑”和“白”。所以,本文选择从“黑”和“白”两个颜色词来认识民族文化的内涵。大量的语言文化研究者认为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化中,白色一般代表吉祥、光明、圣洁,而黑色是沉重、邪恶、贫穷、笨重的象征;“黑”“白”常用于表示“善恶”或者“是非”对立:即白色代表“好”;黑色代表“恶”。其实,这种看法只是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些民族语言的表面含义,并没有涉及语言文化的内在含义和历史发展。

一、中国北方民族的早期宗教中,白色崇拜与黑色崇拜同时存在

黑色与白色世界之分,是古代自然崇拜宗教中常见的二元神灵观念的体现。黑与白出于同源,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宇宙和生物世界。

古代藏族苯教中一则创世神话认为,世界最初是混沌虚无,后来产生一白一黑两束光芒。由此产生一黑一白两人,黑色人带来了灾害、魔鬼,白色人带来了生灵、善良。藏族苯教在论及世界及生物起源时说:“宇宙开始是空,是混沌法的境界,从此生出‘有识’,然后生两仪,其一明亮为父,另一凶险为母,然后生冷,生霜,生露珠,从霜露中出现一如镜之湖,此湖卷为一卵。从卵中孵出一鸟。其一称为光亮,另一称为黑暗。二鸟相交生了三卵:一白一黑一花。从白卵中生出世间神系;从黑卵中生出粗犷黑人,即阿修罗之前身;从花卵中生出一种祈祷。”[2]

蒙古族的萨满教崇拜自然神,天神是其主要崇拜的神灵。萨满教认为:天神腾格里有九十九尊,其中四十四尊在东方,大多是黑色的:黑斑腾格里,黑色博格勒古尔腾格里,黑色爱神腾格里,黑心腾格里。西方的五十五尊腾格里,大多是白色的,西方是白色腾格里,大多是仁慈、义、温暖的象征。如白色正义腾格里,白色战斗腾格里。蒙古人所指的左方即东方(汉语中的北方),一般象征阴寒、黑夜,所以以黑色作为象征。右方即西方则是太阳正午,表示白色和温暖,以白色来象征(汉语中的南方)。有关研究认为白色首先是源于对太阳光芒的认同,太阳一出,即为白天,太阳一落,即为黑夜。太阳带来了白色,也带来了温暖、和平、繁荣。

在中原地区,古代中原民族文化中白色与黑色都曾经是神圣的象征。

1.中国远古的鸟图腾民族把自己的祖先看作玄鸟,崇拜黑色的燕子。它是殷商部族始祖,据传是其母吞食一只黑鸟衔来的五色卵怀孕而生,玄鸟即为部族奉为祖先神。这是崇拜黑色的最早开始。

2.白色与黑色是五方宇宙观的组成部分。春秋到西汉时期,我国古代华夏民族神话中,北方是黑色,西方是白色,南方是红色,东方是苍色。《周礼冬官考工记》里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3]

3.崇北方之帝颛顼。古代宇宙观认为:北极白天看不见,只有在黑夜才显露出来,所以把北方之帝颛顼所住的北极叫做玄宫,黑色因此成为天帝的色彩而具有神圣意义。在《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四时纪以及《淮南子·时则》的五行系统里,颛顼都是北方冬天的水神。北方之神是水神,水神居羽山。《山海经》中认为北方是“幽都”,即黑暗之国。

从以上所引的多民族宗教资料可以看出:宇宙是多样的,具有多种色彩,但黑与白是基本的因素。黑与白出于同源,相互间又有联系,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中国许多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受到这种古老宗教的影响,从而带来语言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吸收、同化、融合,白色崇拜与黑色崇拜在许多民族语言文化中同时存在。

二、在历史文化的变迁中,崇白贬黑的倾向逐渐成为主导倾向

中国历史进入隋唐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各民族对颜色的观念有了改变。

首先,一些民族崇尚白色而贬低黑色。例如在阿尔泰语系中,女真族、满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的语言中赋予了“白色”这个词“纯洁、吉祥、神圣、美好、善良”的含义,但是对“黑色”却加以贬低。

蒙古族将白色当作神圣的颜色,具有神圣的意义。比如,成吉思汗就曾骑白马,穿白袍。白色的神圣性之化身就是白色皮毛的马和奶汁,特别是白色母马的奶汁。在用动物或其他牺牲给神灵献祭时,人们一定要在其上滴一些奶汁,这叫做“使之圣洁化”,成为献给光明善良之神灵的最常用的祭品;为献祭而宰杀事先规定好的动物牺牲之仪式,一定要在白色的毡子上进行,因为这样才能表达“洁净”和“神圣”之意。白色代表吉祥。蒙古人新年节日为“查干·查拉”“查干日干”,即“白月节”“白节”之意(直译为“使清洁”“使变白”)。表达了人们对一年伊始之日的崇敬。为欢度新年,人们互赠白色的礼物,成为一时的风尚。马可·波罗记述了人们对白色服饰、白色礼物、白色马群的尊崇。指出白色服饰在蒙古人中被视为吉祥幸福,因此,他们穿上白色的衣服,以使自己全年平安顺利。人们出远门时,都要在居住的蒙古包附近洒些洁白的鲜乳,表达一路顺风、平安回归故里的美好祝愿。白色象征纯洁。在牧区迎娶新娘时,蒙古族小伙子要骑白色的马,新婚洞房是雪白的蒙古包,为客人铺的必须是白色的地毯或白毡。

哈萨克族先民在历史上曾长期信仰萨满教。在哈萨克起源传说里,白天鹅姑娘是哈萨克的始祖母。这位白天鹅姑娘为天光所化,为腾格里的使者,是神圣美好的象征。因此,白色在哈萨克人心中象征着纯净、高尚,受到崇敬与喜爱。

满族及其先祖女真人敬崇白色,认为白色是天空本色,日月本色,星光、火光本色,象征着光明、生命、吉祥、纯正。清代满族祭星,使用白羊、白马、白兔皮制祭服。由穿白衣的人跪地祝祷,在祭祀时,所燃烛为白烛。

在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中,崇拜白色的同时开始贬低黑色。例如,“黑色”一词蒙语读音为“哈拉”。黑色常与敌人、反面、丧事等联系起来。元朝时,“蒙古人当有人患病医治无效时,就在其帐幕前树一长矛,并以黑毡缠绕之,自此时起,除看护者外,无人敢入其帐。”黑色代表了病灾死难,成为人们忌讳的颜色,让人们避之唯恐不及。在文学作品和口语中,蒙古人常说“哈拉萨那”(肮脏的思想)“哈拉巴扎”(黑市贸易),“哈拉达莫和”(大烟、鸦片)“哈拉伊如娃”(恶兆)“哈拉也不尔”(严冬)“哈拉赛乃尕”(黑心肠)等。蒙古人还把冬季不下雪造成的灾难称为“黑灾”。黑色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性质,大多被鄙视为谬误、丑恶、恶劣、肮脏、奸诈和危险等等。

维吾尔族在日常社会生活除了赋予“黑”这个词“低级、肮脏、狡猾”等义,普通群众的思维概念中“黑”还含有“普通、平凡、贫穷、简陋、土制、粗鲁、无知、晦气、诬陷、老旧、不幸”的意味。

在藏、羌、彝、纳西等民族也存在崇拜白色和贬低黑色的倾向。现在被认为羌属民族的主要有:藏、羌、彝、纳西、傈僳、哈尼、白、拉祜、基诺、景颇、独龙、怒、阿昌、普米共15个民族。这些民族在文化上是相同的。

例如,古羌人有尚白、崇白之俗。羌族崇拜的神多达三十几种,这些神都是以白石为代表,供奉在山上、屋顶、庙宇。“羌人……以心顺为心白人,以心逆为心黑人。”在墙上用白石嵌一牛头就有了复合意义,既表达了对牦牛图腾的崇拜,也表达了对白色的崇拜。而今天藏、甘、青、川、滇的藏族修房子时,也有在院墙四角、房顶饰白石的习惯,有些则是垒三五块白石。

同属汉藏语系的纳西族一直有“尚白”的传统。在纳西族的观念中,白色代表正义,善良和真诚。著名的东巴经《黑白战争》(即《东埃术埃》)中,描写正义的东部落的形容词几乎全是“白”:白日、白月、白星、白风、白云等等。

藏族苯教中,白色是天神的象征。藏传佛教也崇尚白色。白色是和平与吉祥的象征。农区的藏族民居墙体都要刷成白色,屋顶白色的经幡,家里白色的神龛。举行庆典仪式时,人们通常挂着洁白的哈达;地面上画着白色的符号,垒起白色的石头;用糌粑在厨房墙上画白色的圆点;抛洒糌粑祭祀各种神灵等等无不象征着吉祥。白色是善良、高尚、纯洁的象征。如称思想高尚心地善良为bsmbadkrbo(散巴嘎波),民歌中亦常用白的雪山比喻纯洁无瑕,洁白的牛奶来表达诚挚,日常礼仪中以洁白的哈达来相互问候意,娶亲用白马,坐宴席铺白毡等,都视“白”为圣洁、善良。白色崇拜有可能是日月星和光亮崇拜的延伸,因为日月星、光亮等大多都是白色的。

在纳西东巴经中“黑”有“毒”“苦”的含义。只要是字形有黑色就一定是不好的。如在黑色的花旁边加一个黑点表示“剧毒”;在人嘴里吐出一团黑色的东西就表示“苦”;在太阳中加四点黑点就表示“不吉的日子”。

藏语里的“黑”则有“严重、极、生气、不正确、罪恶”等义。如“要犯”“大罪人”“坏心眼”“陈旧不堪”等词语都是由“黑”作为词根构成的。

但也应看到,在西南许多少数民族中,从古到近代一直存在黑色崇尚的。例如,西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崇尚黑色,以黑为美,以黑为贵,以黑色为吉祥、护佑之色。凉山彝族自称“诺苏”,乌蒙、哀牢山彝族自称“纳苏”“聂苏”,贵州彝族自称“糯苏”,意皆为“黑族”或“尚黑的民族”。哈尼族崇尚黑色,哈尼族服饰以黑、青色为主,衣装多黑色;聚居于云南和广西西部的黑衣壮族更是以其全身着黑而得名。佤族也以黑色作为自己的象征。傈僳族自称“傈僳”,他们与大小凉山彝族自称“诺苏”相近,意皆为“黑人”或“尚黑的人”“崇黑的民族”。这说明,虽然一般意义上存在崇白贬黑的倾向,但崇尚黑色的现象也一直存在。

三、汉语中存在由同时崇尚白色黑色到崇白贬黑的变化过程

汉族早期宗教崇拜中,盛行五行说。五行说认为由五行生五色,五色生五方,进而又衍生五德,从而产生尚色制度。尚色制度是五德说的体现。例如“黄帝土德,色尚黄;禹木德,色尚青;汤金德,色尚白;周火德,色尚赤”。禹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领,夏后氏建立第一个国家夏朝[4]。“夏后氏尚黑”:第一任君主夏启的母亲巳崇拜黑蛇的涂山氏后代,带动全国对黑色的崇拜。商汤崇尚金德,色则尚白色。周代崇尚火德,色尚红色,但是黑色也是周代贵族祭服之色,周代诸侯房屋的柱子为黑色,仅次于皇宫的红色,位于第二等。《礼记·玉藻》:“天子玄端而朝日于东门之外。”“诸侯玄端以祭。”玄端是一种黑色布衣。秦代也尚黑,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节旗皆上(尚)黑。”《史记·历书》也记载:“(高祖)自以为获水德之瑞,更名河曰:‘德水’,而正以十月色上黑。”西汉初年承秦制,卿大夫服饰仍尚黑。

“白”在甲骨文中主要用来表示牲口的颜色。后来产生出“纯洁、高雅清正、廉洁”的意义如“清白”“真相大白”。屈原在《九歌怀沙》中有一句“变白以黑兮,倒上为下。”“白”表示正义光明。

古代汉语中,黑色代表神圣,有沉重的神秘之威。后来给“黑”加入了“神秘、邪恶、灾难、狠毒、死亡、悲哀”等联想,象征庄严,同时也有邪恶、悲哀、不幸之感。如指阴险狠毒的人是“黑心肠”,不可告人的丑恶内情是“黑幕”。汉语中有“黑话、黑店、黑社会、黑幕”等词。并且将“黑”“白”也常用于表示“善恶”或者“是非”对立,如汉语的“黑白混淆”或者“黑白颠倒”。

但是汉语在后来的发展中,“白色”多含贬义:如在汉语中,以“白饭”“白开水”来表示单调;以“一穷二白”表示贫乏、一无所有,以“白跑一趟”“白费气力”表示徒劳,以“白吃”“白给”“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之类形容毫无价值和意义;“白事”则指丧事;在革命战争中,“白色”还象征反革命,如“白色恐怖”“白色政权”“白军”等等[4]。

四、英语中一般崇尚白而贬低黑

从欧洲各民族接受了基督教以后,基督教文化的价值观念就成为欧洲各民族普遍信奉的价值观,其中包括色彩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等国,“白色”是各民族崇尚的基本色。白色在英语文化中的地位也是独一无二的,崇尚白色成为一种民族心理特征,也是基督教文化的象征。

英语中“白色”(white)是表示圣洁、神圣的颜色。比如,white Christmas,指银色圣诞节,也可译为“圣洁的圣诞节”,white Sun是圣灵降临节,天使有一对洁白翅膀,死后升入天堂的人穿的都是白衣,牧师身穿白色长袍,象征着纯洁和高雅[5]。白色同时也有善良、幸运之意:新娘礼服是纯白的,name white again指洗清污名、恢复名誉;a white Lie则指善意的谎言。而white day则指吉日。婚礼(white wedding)又称为白色婚礼,因为布置有白色的地毯、白色的鲜花、白色的蜡烛、白色的桌椅、白色的餐具;新娘身穿白色的婚纱、头戴白色的头纱,象征着喜庆和吉祥[6]。

英语的黑色象征着黑暗、邪恶、魔鬼、痛苦和不幸。black tidings是“噩耗”或“不幸的消息”。He is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中的black sheep指“害群之马”或“不肖之子”。a black villain(大坏蛋,恶棍)、black letter day(凶日,倒霉的日子), black deeds(恶行),还有black list(黑名单), black heart(黑心),black market(黑市),这些与汉语中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black也表示恼恨和气愤,如black in the face(脸色铁青),look black at sb(怒目以视)。其他如black eye指丢脸的事,black and blue则是名副其实的“青一块紫一块”的遍体鳞伤。paint sb.black意为“说某人坏”,而不是“把某人涂黑”[7]。

“black”在英语里虽然有很多贬义用法,但是也有另外的意义,象征庄重、威严和尊贵。在庄重的场合,达官贵人、社会名流,都喜欢身着黑色;交响乐团的成员几乎都是黑色西服,以显示尊严和肃穆;在酒店、餐饮服务业中,黑色西服是高层管理人员的着装。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有关“白”与“黑”的颜色词反映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内涵。颜色词不仅反映语言表面的意义,而且更反映了语言的宗教内涵。颜色词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阶段中亦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同时,在人类语言中,同一颜色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有相同,也有不同,其相异之处主要是由宗教、文化、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决定的。其中文化价值方面的差异和宗教信仰不同是其主要原因。这些都需要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历史的比较研究,而不能从语言的表面现象进行比较。

[1]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33.

[2]霍夫曼.西藏的宗教[J].中国社科院民研所内刊, 1985(6):80.

[3]李学勤.周礼·冬官考工记《十三经注疏》[M].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92.

[4]巨积兰.不同民族文化中“黑”与“白”词汇的象征意义比较[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4):338-340.

[5]纪秋郎.新知识英汉辞典[M].北京:黄帝图书公司, 1989:125.

[6]叶晗修.“白色”在英汉语言文化中的比较与翻译[J].教学与管理,2010(12):45.

[7]程慧.中英颜色词文化内涵简要比较[J].现代交际, 2010(4):3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ultural Symbols of Color Term s

JU Ji-l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Dalian Nationalities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Color terms,as the components of semiotic system in human society,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history,culture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s of all nationalitie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lor ter ms“black”and“white”,which can demonstrat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changes of different cultures,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color ter ms do not only carry literal meanings,but also bear religious connotations of the language.To a certain extent,the same color termsmay have the same meaning or differentmeanings in different languages.The differences are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diversity of religious,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So these differences need to be comparatively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not superficially from the phenomena.

color ter ms;semiotic system;nationalities;culture significance

H003

A

1009-315X(2010)06-0548-05

2010-07-11

巨积兰(1952-),女,甘肃兰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 王莉)

猜你喜欢
崇拜黑色白色
我崇拜的那条“龙”
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22
黑色
天津诗人(2017年3期)2017-11-14 17:26:10
西夏天崇拜研究
西夏学(2017年1期)2017-10-24 05:31:18
雪为什么是白色的
我最崇拜的人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崇拜
父母必读(2016年3期)2016-09-13 08:03:37
黑色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