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从文化差异看英汉误译现象
刘芳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根基。两者相辅相成,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特征。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翻译成了必不可少的沟通纽带。但是由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的差异,造成了翻译过程中的种种误译现象。
语言;文化差异;翻译;误译
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都离不开文化的背景,于是人们常常把语言比作文化的镜子,通过语言这面镜子就可以认识一种文化。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文化则是思维信息流通的规则,它在促进思维信息交流的同时,也可以阻碍信息交流。由于生活地界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使得每一种语言都无可避免地带有某一民族文化的积淀印证。当不同民族之间通过不同的语言进行交际时,不论是语言的内涵或者外延,都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各个民族文化的特征。语言实际上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两种不同的民族语言相遇,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相遇。因此作为对另一种语言的理解和阐释的活动——翻译,以及在此活动中产生的误译,就必然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可能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1]。
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由此,我们可将文化定义为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因此,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历史背景、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文章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析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英汉误译现象。
当翻译的源语社会和译语社会的宗教背景较为相异时,译文读者常常会下意识地调动自身有关宗教信仰的语境知识来理解译文中有关宗教的内容。众所周知,中西方的宗教起源不同,分属不同的教派。在西方社会,大部分人信仰基督教或旧派天主教(同为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起源于古犹太教。中国人大多信仰来自西方极乐世界——印度的佛教。这两种宗教之间没有太多的关联,由此在仪式、文化、信仰、图腾等方面就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译者如果不了解相关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文化,或对有关宗教教义的词句理解得不够透彻,就会造成译文的晦涩难懂,而在翻译过程中也极容易出错。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这一句常常在译者不了解宗教背景的情况下被翻译成:约翰不吃鱼,还玩游戏。而在宗教文化中,天主教徒认为在斋戒日“eat no fish”。这样就说明人很忠诚,在玩游戏时能遵守规则,也表明这个人自律守法。所以这句话的正确翻译应为:约翰既忠诚,又守规矩[2]。同样圣经中有许多宗教典故和宗教人物,他们代表的内涵有着其他文化所无法理解的一面,西方人在看到这些人物名称时会轻易地进行联想,而中国人如若对圣经故事、圣经中的人物不了解,就会莫名其妙,从而造成翻译中的晦涩现象。
各个名族、各个国家由于其所处的地域的不同,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然而然在历史典故、地理名称等方面存在其独特的一面。由此在语言中的体现则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翻译者只有自身掌握了这些典故才能正确地进行翻译,否则就会弄巧成拙。例如:“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有人译为“Of the thirty-six strategies,the best is to quit”。如果了解“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的历史文化背景,就可知这完全是一种误译。这样译就等于说三十六计里最好的是“走”,实际上是对原文化信息理解不足。“走为上计”是三十六计的最后一计,意思是处在劣势的时候,“走”是上策,并不是说它是三十六计中最好或最高明的一计。正确的译文应该是“The best thing to do now is to quit”。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对文化背景信息理解不足,会造成读者对于其联想意义的理解失误[3]。各个民族有着许多其独有的神话故事,而对这些故事的寓意的掌握程度同样制约着译者的翻译。比如中国有一种酒取名于酒的发明人杜康,中国人看到这一名称,就会自然地联想到这位酒的创始者,产生好酒的主观联想。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直接用汉语拼音Du Kang,对西方人来说只是个字母组合,不会产生任何的联想。如果译者了解希腊神话故事中的酒神Bacchus,把商标译成Du Kang–Chinese Bacchus自然地西方消费者在看到这一商标时就会产生和中国人一样的联想,主观意识中认同这是一种好酒,从而消除文化背景的隔阂。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着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全然不同的政治文化、经济体制。甚至于很多的现象是中国所独有的,这样的体制历经变迁,没有历史经验可言,所以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要想完整、准确地对这些术语进行翻译,是需要足够的文化底蕴、足够的理解力和语言文学功底。稍不留神就会给出一个含糊其辞的概念,晦涩难懂。比如说:中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集体所有制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转变,期间历经几十年,出现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工商业者、个体户、投机倒把分子、倒爷、待业青年、企业家等。这些词语没有绝对对等的词语翻译,而且极具时代特征,稍有不慎就会不知所云。如个体户在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指代: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人,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做买卖,当时应称其为小贩,对应的翻译就是peddler。解放后,经过公私合营运动,民族资产阶级改造和社会主义一大二公的教育,个体经营方式受到了批判,禁止个人倒卖商品,必须由国家统购统销,于是这位便得了一顶投机倒把的帽子,英语中称其为illegal seller or swindler。等到了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但是大多的企业不是国营就是集体,个体户就被冠之为私营摊贩,英语中可用Private seller或者businessman表示。这还没有结束,当时的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创伤,经济有待全面复苏,政府无力解决所有人的工作问题,于是就鼓励城镇有能力者自谋职业,就多了另一个雅号“自谋职业者”(self-employee)。到了90年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国家的主要纳税人,身份和地位都得到了提高,社会称之为企业家,这位在英语中就变成了entrepreneurs或者individual industrialist[4]。
中国人受到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自古就形成了以家、国为核心,遵规守纪的价值观念,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而西方的地理环境及种种社会关系导致个人主义的兴起,导致家庭、家族纽带功能相对松弛。“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义充分说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独立的特点,骑士精神、英雄主义的盛行源自于此,彰显个性、突出自我成为西方价值的倾向。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势必影响了翻译者的理解失误,造成翻译中的误译。比如说:Nike的英文广告语“just do it”其简洁明了地体现了西方文化追求自我,展示自我的价值理念。但在翻译成中文时,最初的译者没有能在两种价值观念中进行转换,直接译成了:想做就做。这样的译文作为广告词受到了很多中国父母的排斥,其表达的内容不符合中国人内敛的价值观,可以说是失败的翻译。后来译者结合中国的价值观念译成了“要做就做”后广告和产品就自然而然地为大众所接受。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作为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交流的纽带,它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虽然我们同处一个地球上,但是由于受到科学发展、地域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中西方自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和习俗。文化的种种差异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英汉两种语言的翻译,给译者带来很多的困难和障碍。对于译者来说,把作品从一国语言转变成另一国语言,可以使相解,达到彼此的沟通与理解;使相悦,即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但是也可能使相误,使读者产生隔膜,发生误会。所以译者就要具备文化人的底蕴,能够将中西方文化结合起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翻译,从文化的视角来理解原文,处理好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设法跨越语言文化障碍。这样才能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感受,从而真正搭建好文化传递这座桥梁。
[1]夏智姣.论中西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误译[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71-172.
[2]綦小风.英汉误译与文化预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08,(19):39-42.
[3]聂明方.文化差异与英汉误译[J].中国电力教育,2008,(7):170-172..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责任编辑 刘 红)
Analysis of Wrong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Difference
LIU Fang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and culture is the base of language.Both complement each other,which stands for the character of a nation.Translation is a necessary bond to promote the contact between nations.However,translating is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ocess,and in the process it sometimes causes kinds of misunderstanding and wrong translation because of culture differences.
language;culture difference;translate;wrong translation
H315.9
B
1671-0142(2010)06-0099-03
刘芳(1975-),女,江苏姜堰人,讲师,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