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原
(浙江树人大学语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本科阶段英语口译教学的定位与接轨
单原
(浙江树人大学语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交流的日趋频繁,社会和市场对各个层次口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为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各院校英语专业在本科阶段普遍开设了口译课程。文章在对目前我国英语口译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科阶段口译教学应面向市场错位发展,从口译师资、口译训练模式和口译语料等方面与市场的接轨着手,加强学生口译能力的培养,向口译市场金字塔的腰底部输送合格的口译人才。
本科阶段;口译教学;定位;接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口译在我国仅仅是少数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交流的日趋频繁,社会和市场对各个层次口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口译教学也开始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0年5月将口译课列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TEM8也将口译列为口试的一部分。为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各院校英语专业在本科阶段普遍开设了口译课程,口译教学呈普及之势。然而在本科口译教学迅速发展之际,各种问题和矛盾也接踵而至,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口译教学的提高和发展。
本科口译教学中各种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对矛盾:
(1) 教学对象的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国际上知名的口译培训机构如巴黎高翻等,对于培训的对象往往经过层层选拔,是对“高精尖”的人才培训,要求受训者不仅对源语言(source language) 和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的掌握接近母语水平,还必须熟悉百科知识(encyclopedic knowledge)。而本科阶段的口译课程一般在三四年级开设,学生仍处于语言的学习和提升阶段,是“学习者”而非传统口译教学所要求的语言的“熟练应用者”,两者之间无疑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口译教学模式与口译市场脱轨的矛盾。目前国内的口译教学大多仍采用以口译技能为中心或口译主题为中心的模式,少数甚至将口译课变成口译词汇课、一半口语一半笔译的所谓“口译”课。若按照传统以技能为单元的教法,人为地将各种口译技能独立分割出来,则会“闭门造车,出门不能合辙”;若单纯以主题为中心,一方面口译课课时有限,另一方面口译市场中出现的主题千变万化,以“有限”搏“无限”,却无法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其结果是学生在实践中无所适从;若以词汇为中心,学生记了一肚子词汇却无用武之地,成为“为了忘却的记忆”;若是走“口语+笔译=口译”的道路,则难免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那么口译课被边缘化的命运也就不远了。
(3)口译课程定位与口译市场需求不吻合的矛盾。这种不吻合目前主要存在着一“低”一“高”两种极端:定位过低的学校认为学生以后不会有机会去做口译译员,于是将口译课作为高级英语课的补充,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词汇口语,以确保TEM8的过级率;定位过高的学校在本科阶段就开设同声传译课,不顾学生水平、师资水平,更不顾市场实际需求,“没有条件也要上”,使口译课程成了空中楼阁。
口译活动的产生开始于人类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深入,口译的形式也随之日益多样化。除了高端的国际会议口译,还有中端的企业间的商务交替传译,乃至较为低端、非正式的陪同口译等,梯度非常明显,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量也从高到低呈金字塔状分布。
由于各种原因,人们总是将目光聚焦在处于金字塔尖风光无限的会议口译上,而处于塔底部的口译市场机遇却被忽略了。其实,中初级口译人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高级翻译学院的鲍川运先生就提出,“从目前各行各业对口译的需求量来看,仅靠少数的高级翻译学院或MTI,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从世界各地来看,特别是翻译培训体系比较完善的欧洲,本科阶段的口译训练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键的问题是,作为翻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应有明确和适当的定位。”[1]
先定位、后接轨,是本科口译教学“脱困”的关键所在。首先,口译市场的多元化、多层次化为本科口译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口译教学在本硕阶段同时展开,本科口译学习者在竞争力上处于相对劣势。“按照语言能力这个标准,虽然经过了本科阶段四年的学习,翻译专业大多数学生的语言能力仍然是很难达到会议口译对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要求的,但是要具备其他口译类别所要求的最起码的语言能力,他们基本上是可以做到的。”[1]
其次,高校外语教育课程设置的立体化趋势,为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提供了背景知识的支撑。当今模块化课程设置的理念受到很多高校的青睐,以外语专业本科课程为例,商务模块、翻译模块、跨文化模块等课程都立体地整合到了一起,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口译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知识平台。虽然本科阶段的学生在知识积累层面不能达到具备熟悉百科知识(encyclopedic knowledge) 的程度,但初级译员所需的知识储备应该还是可以达到的。
再次,区域化的经济发展为本科阶段的口译提供与市场接轨的契机。中国口译发展的初期,由于对外交流局限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口译实践机会也相对局限。而今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外交流打破了个别城市的限制,由点及面向更广阔的区域发展。各个区域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本地化的口译人才受到市场的青睐,这是本科口译教学与市场接轨的良好契机。
综上所述,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应合理定位,面向市场错位发展,以培养中、初级口译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生口译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才能实现与日益蓬勃发展的口译市场的对接,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合格的口译人才。
杨棣华先生曾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接受高级口译培训,回国后他总结国外口译,其中就提到“(蒙斯大学)翻译学院鼓励教师边教学边兼职任翻译,认为这样做既有利于其自身提高,也有益于教学”[2]。
口译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口译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由于口译自身时效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要实现口译教学与市场的接轨,口译教师首先不能脱离市场,脱离口译实践。保持口译教师与当下市场的良性互动,才能保证口译教学在选材、训练方法、实践指导等方面从学校的象牙塔里走出来,突破传统口译教学“闭门造车”的弊端,真正做到与市场接轨。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口译课的描述为: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通过传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能,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
大纲提出的口译教学目标可用这样的公式表达:口译教学(Interpreting Teaching) =口译基本理论(Theory)+口译技能/技巧(Skill)+背景知识(Background Knowledge) +实践(Practice),或简写为 IT=T+S+BK+P。
由大纲落实到课堂,口译教学模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学者经考察发现,国内在口译教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其口译课程系统的口译课程设置一般包含以下四类模块的课程[3]:
A.基于口译技巧的课程模块(skill-based interpreting course module)
B.基于口译专题的课程模块(theme-based interpreting course module)
C.基于语言转换的课程模块(language transference-based interpreting course module)
D.基于模拟实践的课程模块(practice simulation-based interpreting course module)
A、B、C模式属于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其缺点在于将口译技巧、口译专题、语言转换等等人为地分割独立出来,违背了口译综合性的原则。因为口译所需的知识点都是综合的,相关的,译员在运用口译技巧时,没有单独的口译技巧。口译技巧必须依赖于口译工作者在所处实际环境中的灵活应用。一个好的译员除了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较强的理解力、广阔的知识面、丰富的实战经验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口译教学必须仿真口译现场才能达到足以承受考验的口译技能[4]。D模式的出现即是为了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运用“仿真性”的情景化教学来促进学生综合化地运用各种口译技能和知识。还有教师仿照国内外MBA课程的模式,尝试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口译课堂,可以说是向市场化的接轨又迈进了一步。
D模式的教学理念显然与口译的职业化,口译技能内化的要求更加吻合,但如何真正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还必须解决好口译语料的来源、语料的使用、语料的取舍原则等等更加具体的问题。
根据口译教学的“仿真性”原则,口译课的教学语料宜采用原汁原味的口译现场录音、录像等“仿真性”材料,但目前国内口译教材很难满足这样的要求。所以口译教师收集、选取、加工大量的口译语料作为教材的补充必不可少。
(1)口译教学中的语料来源。口译教学语料库的语料收集来源主要有三类:
1)直接性语料。来源于口译现场,口译形式可以为会议、会谈、访谈、演讲等。收集内容包括源语发言、目标语口译以及文稿、会议日程等材料,材料形式为录音、录像和文字等。特别是多媒体的语料以及口译教师亲历的现场语料,可以让学生对口译的了解拓展到不同场合下的语体特点及对译员的声音、语调、表情、形体乃至着装的要求。
2) 仿真性语料。来源于互联网络、影视媒体、平面媒体等未配备口译的会议、会谈、访谈、演讲等。这些语料没有正式口译员的参照,但选材、难度适合本科阶段学习者,来源更加丰富、取材更加宽广、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3) 模仿性语料。来源于口译课堂的训练过程中对学生口译进行的录音/录像。这类材料一方面可用于课堂中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另一方面可用于学生的课后学习,还可用作教师进行口译教学研究的素材。
建构主义认为,意义建构的前提是创设情境尤其是创设真实情景,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思维和学习才有意义。对于上述语料,口译教师可以灵活地将其与各类口译主题、技巧结合起来,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全方位地提高口译水平。
(2)语料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下文就各种来源的语料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试举几例:
表1 语料应用举例
(3)口译教学中语料取舍的原则。对于收集的语料在课堂上的取舍,口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兴趣等情况,参照以下下几点原则合理安排。
1) 语体。根据本科学习者的水平,所选的语体宜偏口语化,过于正式的根据书面稿的讲话等等可能会让学生力不从心,产生畏难情绪;
2)篇幅。整体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每段长度不宜超过3分钟;
3) 背景知识。不宜选取学生过于陌生、专业性过强的语料。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无论是现在或者将来,中国都需要大批优秀的不同层次的职业化口译人才,本硕博各层次在口译人才的培养上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和定位。本科口译教学应该着眼于初中级口译员的培训,从口译师资、口译训练模式和口译语料等方面与市场的接轨着手,加强学生口译能力的培养,向口译市场金字塔的腰底部输送合格的口译人才。
[1]鲍川运.再议大学本科口译教学[J].外语教育,2008,(00):1-7.
[2]杨棣华.比利时高级口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科技翻译,2006,(3):56-58.
[3]王斌华.口译:理论·技巧·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责任编辑 刘 红)
Posi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English Interpreting Teaching at Undergraduate Level
SHAN Yuan
(Language Institute of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15,China)
Chinese society has an ever increasing market for interpreters at different levels when the country has opened its door wider and established closer tie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as its reform deepened.To follow the tide of such development and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market,many colleges and institutes start the interpreting course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n the English interpreting teaching status quo in China,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interpreting teaching at undergraduate level needs to study the interpreting market and find its niche accordingly.In order to integrate into the market,efforts are needed to improve the qualification of interpreting teachers,interpreting training mode and interpreting corpus.Such integration will lead to better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in applying interpreting skills,who can be the supply of qualified interpreter to the middle and bottom part of the market pyramid.
undergraduate level;interpreting teaching;position;integration
G642文献标设码:B
1671-0142(2010)06-0095-04
单原(1984-),女,江苏泰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