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原运河: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

2010-08-15 00:51:01陈隆文
天中学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贾鲁河卫河漕粮

陈隆文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明清中原运河: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

陈隆文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明清时期,中原运河是封建社会后期经由中原腹地沟通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的水上通道,是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卫河构成了明清中原运河的北段,贾鲁河——沙颍河——淮河水系构成了明清中原运河的南段。明清中原运河沿线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开发。

明清;中原运河;辅助通道

一、明清中原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

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认定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是目前运河保护和申遗中应高度关注的问题。只有全面掌握、系统研究运河历史,才能真正做到保护好、继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份珍贵文化遗产。中国的运河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尽管目前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有深入挖掘、系统研究的必要,明清时期的中原运河即是其中一例。明清时期的中原运河不仅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辅助部分,而且是封建社会后期经由中原腹地沟通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水系的水上通道,在大运河申遗中应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

明清京杭大运河由于要穿越黄河,所以不得不与黄河形成交叉状态,这和唐宋运河的情况完全不同。黄河易溃决,运河易淤塞,两者交织在一起,使运河的畅通常常受到黄河的干扰和破坏。为了保持漕运的通畅和漕粮北运,明代开始就采取河海并漕、水陆兼程、绕道中原的办法,来避开黄河对运河的干扰,这就在客观上促成了中原运河的产生,使中原运河成为明清京杭运河的辅助路线。在京杭运河淤塞不通的情况下,中原运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补充作用。

二、卫河:明清中原运河的北段

明成祖定都北京后,漕运形势大变,江南漕粮或经海路运至天津再转运北京;或由淮河北上,经黄河,陆运至今郑州、新乡一带,再经卫河入通州至北京,这是明初永乐年间漕粮北运的常例,故《明史·河渠志四》载:

永乐元年,平江伯陈瑄督海运粮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辽东。二年,以海运但抵直沽,别用小船转运至京,命于天津置露囤千四百所,以广储蓄。四年定海陆兼运。瑄每岁运粮百万,建百万仓于直沽尹儿湾城。天津卫籍兵万人戍守。至是,命江南粮一由海运,一由淮、黄,陆运赴卫河,入通州,以为常。[1]2114

这里所说的“一由淮、黄,陆运赴卫河,入通州,以为常”,就是利用了卫漕的便利。卫漕既是整个卫河的称谓,也是京杭大运河临清与天津之间河段的称谓,此段运河因以卫河为源流而得名[2]91。卫河又有卫漕之称,它构成了明清中原运河的北段。

明清两代的卫河,即宋元所称的御河,也就是隋代的永济渠。《明史·河渠志五》载:

卫河,源出河南辉县苏门山百门泉。经新乡、汲县而东,至畿南浚县境,淇水入焉,谓之白沟,亦曰宿胥渎。宋、元时名曰御河。由内黄东出,至河北馆陶西,漳水合焉。东北至临清,与会通河合。北历德、沧诸州,至青县南,合滹沱河。北达天津,会白河入海。所谓卫漕也。[1]2128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卫漕源出辉县苏门山百门泉,经河南新乡、汲县、浚县、内黄至今河北馆陶,东北至临清,与会通河相合,再历德州、沧州、青县,北达天津。显然,卫河是京杭大运河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明景泰四年(1453年),漕粮运艘阻于张秋决口,河南参议丰庆上书请用水陆兼用的办法,通过卫河将漕粮运至京师,故当时明朝官员就已经意识到利用中原运河水系对于北上漕粮运输极有益处,《明史·河渠志五》载:

古黄河自孟津至怀庆东北入海。今卫河自汲县至临清、天津入海,则犹古黄河道也,便一。三代前,黄河东北入海,宇宙全气所钟。河南徙,气遂迁转。今于河阴、原武、怀、孟间导河入卫,以达天津,不独徐、沛患息,而京师形胜百倍,便二。元漕舟至封丘,陆运抵淇门入卫。今导河注卫,冬春水平,漕舟至河阴,顺流达卫。夏秋水迅,仍从徐、沛达临清,以北抵京师。且修其沟洫,择良有司任之,可以备旱涝,捍戎马,益起直隶、河南富强之势,便三。[1]2129

这就是山东佥事江良材提出的著名的“卫河三便”之策。从这三条建言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开发和利用中原古代漕路,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古代黄河的河道,而且可以避开水患频发的徐、沛地区,有利于京师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如果导黄河入卫河,江淮漕舟可选择在冬春之际至河阴,然后顺流抵达卫河,这样,在徐、沛以西的中原地区又多了一条通向京师的漕路。这条中原漕路的开辟,不仅可以“备旱涝、捍戎马”,而且可发挥直隶、河南两省的区域优势,使这一地区更加富强。这条漕路与通过淮河北上中原的水路(即南河)相比,是利用了黄河在徐沛以西至河南封丘的一段河道,因此被当时人称为北河。

在这里应该强调说明的是,在江氏所提出的“卫河三便”之策中,通过中原地区的漕路是以明代河阴、原武、怀、孟间为转折的,也就是说,江淮漕粮北上无论陆挽还是顺流入河,都必须通过上述四地才能进入卫河。四地虽然并列,但其与黄河的位置关系却大有不同。怀、孟在黄河以北,而河阴、原武却在黄河以南。怀系明代怀庆府,领河内、济源、修武、武陟、孟、温六县,其中的温县位于黄河的东北。河阴县在明郑州西北,今荥阳市东。原武、阳武就是现在黄河以北的新乡市原阳县,两地在明代虽同属开封府西北之县,但其就距离而言更近于郑州。原武县在明开封府的西北,其县北有黑阳山,下临大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决于此。原武之临县阳武也是“北滨大河”,同样是漕船转输之处。河阴、原武、怀、孟四地虽然同为漕粮转输之地,为什么会分列黄河南、北两岸?从徐沛南来之船,经过中原地区北上是借助了黄河的一段河道,也就是所谓的北河。其路线是由徐沛间的运河入黄河,然后至怀、孟之间的黄河北岸,再由陆挽入卫,故不须经过黄河南岸。而在黄河南岸河阴、原武、阳武等地转输的漕粮,必然不会由徐沛间运河而来,否则漕船就要先停靠黄河的南岸的河阴、阳武、原武,再至黄河北岸或陆挽,或入卫,这岂不是自寻不便?因此,河阴、原武、阳武与怀、孟之漕船必不由同路而来,这说明在明清时代中原地区的腹地仍有一条南去的河道,同样起到了转输漕粮的作用,而其向北转输漕粮之地应是在黄河南岸的河阴、原武、阳武一带,即今天的郑州地区。

三、贾鲁河——沙颍河——淮河水系:明清中原运河的南段

明清两代黄河以南的中原运道主要由贾鲁河、颍河、沙河水系构成,除沙河的源头在伏牛山区鲁山县外,贾鲁河、颍河的源头都在今郑州市辖境。贾鲁河,又名小黄河,其源出今郑州西南,据乾隆《郑州志》载:

贾鲁河,又名小黄河,以元臣贾鲁尝浚之,而北与黄河相表里也。受西南诸山溪之水,为中州一巨川。源发于郡之坤隅,离郡城五十余里。其源不一,有峪有泉有池。峪曰圣水峪,其水出黑龙庙前石窟中,深不可测,遇旱辄雩于其地,属密县。泉曰暖泉、冰泉,属荥阳王塔里。冰泉盛夏难亲,暖泉隆冬可浴,俱在黄帝岭下,相去不数武,而冷暖不同。池曰胡家池、申家池、田家池,皆涌水如翻花。其外诸岩泉,或从高崖滚下,或从深峪流出,莫可悉举。南阳骆驼岭另一派,其源有二:一出界牌砦东北,流为周家河;一出梅山西坡仙母洞下,流为李家河。二派合流经石磴成瀑布,北流为九仙庙河,又北为邓通砦河,亦汴源之别支也。其出自圣水峪,与泉水池水合流者,多在深谷石上。其石骨锁处如水磨河之瀑布,时家砦之瀑布,皆自石级倾下,声可远闻,而其声又能或沸或息,高下不常,可占风雨,亦一异也。东北流至高龟砦,与邓通砦河会,土人谓之合河口。自是北流经冯家湾、郑家湾至京水砦。京水西来与之合,为官路东西渡口。又东北流至双桥,受索须已合之水,绕州西北境,流至东北折而南,渐转贯中牟,达祥符朱仙镇。此其大略也。[3]12

贾鲁河在朱仙镇以下过扶沟县东北,汇溱、洧二水,由西华县毕家口入淮宁境,经刘家埠口、李方口、彭家埠口,下至周家口入沙河。颍河发源于登封北部海拔1440米的嵩山西南麓,向东南流经登封、禹县、襄城、许昌、临颍、郾城、西华、淮阳、商水、项城、沈丘以及安徽省界首、太和、阜阳等19县市,至颍上县沫河口入淮河。沙河源于嵩县与鲁山、南召三县之间海拔2153米的石人山东南麓,自西北向东南流经今鲁山、平顶山市、叶县、郾城、漯河市、西华、商水五县三市,于周口市汇合颍河后,称沙颍河[4]173。贾鲁河、沙河、颍河在明清周家口(今周口市川汇区)交汇后,向东南流经沈丘县入安徽太和境,经界首、阜阳至颍上沫河口汇于淮河,再由淮河向东经洪泽湖到京杭运河的枢纽——淮安。因此,明清两代的贾鲁河、颍沙河河道成为江淮地区经过河南东部平原北上至京师的一条辅助通道,这是明清中原运河的南段。

明清中原南段运河的开辟大约在永乐年间。永乐六年(1408年),户部尚书郁新上奏:“自淮抵河,多浅滩跌坡,运舟艰阻。请别用浅船载三百石者,自淮河、沙河运至陈州颍溪口跌坡下,复用浅船载二百石者运至跌坡上,别用大船运入黄河。至八柳树诸处,令河南车夫陆运入卫河,转输北京。”[1]4158郁新是明初著名的地理学家,对当时漕运的形势把握十分准确。从郁新的奏议中我们可知,这条淮颍贾鲁河运线位于京杭大运河的西侧,江南的漕粮若由南京装船,则先入长江,后进运河,在淮安以西经洪泽湖,溯淮河而上至正阳关,经正阳关后,再溯沙颍河向北至周家口,即今天沙河、颍河、贾鲁河三河交汇的周口市,后再溯贾鲁河北上,至黄河南岸的郑州、阳武、原武、河阴一带之后逾过黄河转入卫河,即可经临清、天津抵达北京。郁新奏议中提到两处漕运的转输之地:一是陈州颍溪口,二是新乡的八柳村。陈州颍溪口即颍岐口,是沙水与颍水相合之处,大约在今周口市西,八柳树则在黄河北的今新乡境内。由此可见,明清时代的中原运河在郑州。黄河以北是卫河河道,而在郑州的黄河以南则是借助了贾鲁河、沙颍河至于淮河的水上通道。

中原运河的北段卫河在明清时代的畅通自不必再言,仅是南段贾鲁河——沙颍河的畅通延续至隆庆、万历年间亦无太大问题。根据文献记载,中原运河的南段即安徽正阳关至开封朱仙镇一段在万历年间仍然可以通航,《明神宗实录》卷四一六载:“今自正阳关至朱仙镇,舟楫通航略无阻滞。”明代《一统路程图记》中也保留有从淮安经南河至汴城的水运路线:

淮安、湖口闸、移风闸、清江闸、福兴闸、新庄闸、淮河口、马头、洪泽驿、石灰窑、龟山、泗州、旧县、龙窝、山冈、双沟、浮山寺、五河县、小溪湾、三岔、青泥湾、凤阳府、十里溜、长淮溜、半步溜、怀远县、荆山、马头城、断窑、洛河、石头铺、泥岔、下蔡、寿州河口、焦冈、笋桩河、八里躲、颍上县、江口驿、钓鱼台、张家溜、大溜、颍州、白庙、泗河铺、太和旧县、税子铺、界沟驿、纸店、坝溜、槐方店、王昌集、富坝口、新站、牛家埠、颍息坡、周家店、李方店、西华县、李家潭、朱仙镇、汴城。[5]245

这里的淮安是明代漕运总督府所在地,由淮安向西入洪泽湖,再入淮河,即可从颍河口向北至河南周家口、朱仙镇,最后达于河南省府开封城。此条水路是经由淮河,后入沙颍河、贾鲁河至开封朱仙镇的,因此又有“南河”之称。利用南河北输漕粮并不能直接通往汴梁城下,又必须在朱仙镇陆挽40里后才能到达开封,再向西至新乡八柳村转入卫河。由于黄河水患的缘故,北河一途于河南、徐、沛间常常“走塞不可测”。因此,明代以后常以南河为京杭运河的辅助道路,借助南河水道,南来漕粮也可进入卫河,只不过其间要有数次装卸和陆挽之烦。由此二途所运商品,不仅北上山西、宁夏,而且西去关中。明代史籍载:“陕西、河南二省,大同、宁夏等边,苏、杭客货皆由南、北二河而上,至汴城王家楼或孙家湾起车。”[5]246明代中后期至清乾隆前期,经由南河也就是淮河入贾鲁河——沙颍河一途,其重要性日益超过了北河,其主要原因是南河一途“水不甚险而有神溜”,而北河一途则是“黄河消长不时,夏有河走不测”[5]245。由于南河一途交通的优势,因此在贾鲁河——沙颍河经过的豫东地区的中原运河沿岸兴起了诸多商业城镇,朱仙镇与周口镇即是其中的代表。

四、明清中原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遗存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明清中原运河一直承担着繁忙的任务。运河沿线地区不仅兴起了许多商业城镇,而且遗留下许多与运河相关的历史文化遗迹和遗产。贾鲁河上的朱仙镇就是依靠贾鲁河水运兴盛起来的。贾鲁河是豫东地区唯一一条南北流向并且沟通黄淮两大水系的通航河道,依靠贾鲁河的水运,“东南食货,西北山产,江西竹瓷,悉以朱仙镇为汇集地”,即所谓“水陆云集之所,南舟北车,从此分歧”。朱仙镇也因之成为与佛山镇、汉口镇、景德镇齐名的“天下四大镇”之一。清代康熙、雍正年间,该镇商业发展迅速,汇集商号数百家,乾隆时商人商号数量超过千家。时至今日,朱仙镇仍保留有岳王庙、关帝庙等清代商人所建会馆。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是清代四大版画之一。据许檀先生研究,贾鲁河与沙颍河交汇处的周家口,就是依靠中原运河的交通条件,在康熙年间兴起的与朱仙镇南北呼应的又一商业重镇——周口镇。周口镇于清代中叶达到鼎盛,成为河南东部与江南商品流通的重要枢纽。其时,山陕、安徽、江西、湖广、福建等各地商人在周口建有会馆10余座。清道光年间,全镇商人商号数量至少超过千家,年经营额估计可达500万~600万两白银。清代商人在周口修建了山陕会馆、江南会馆、江西会馆、覃怀会馆、两湖会馆、福建会馆(天后宫)、叶氏庄园等,这些会馆有的迄今犹存。

黄河以北卫河沿岸的运河遗迹更多,位于河南省北部辉县县城西北1公里的百泉湖,又有百门陂、百泉陂、苏门陂之称,湖北岸有卫源庙。百泉陂是隋唐永济渠的水源之一,对于保障永济渠水源的稳定补给具有重要价值。位于河南省境内的卫辉市、滑县和浚县的西南段,处于古永济渠,宋代曾是黄河与御河间转运的枢纽,卫辉市内仍有古运河遗迹,在城区北和东北,有以西码头、东码头命名的村庄,在村庄的旁边,还有古运河的遗迹。滑县又称滑台,位于古代白沟与黄河之间,也是黄河与运河之间转运的重要城邑。滑县旧城有明福寺塔,为唐代所建,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也是永济渠沿线的隋唐遗物。浚县,古称黎阳,是隋唐永济渠沿岸重要的仓储之地和转运之枢。现存的浚县古城为明代卫河沿岸的重要的城邑,古运河就在浚县县城的西城之侧。

以上所述表明,明清时代的中原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在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中原运河文化资源的价值、意义和文化内涵,彰显中原运河的历史特点,充分发挥中原运河文化资源在传承创新社会主义新文化和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1] [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陈桥驿.中国运河开发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 [清]张钺修,毛如诜.郑州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4] 朱道清.中国水系大辞典[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

[5] 杨正泰.明代驿站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郭超〕

K248

A

1006-5261(2010)04-0093-03

2010-02-26

陈隆文(1969―),男,河南开封人,副教授,博士后。

猜你喜欢
贾鲁河卫河漕粮
清代京仓花户营私舞弊及社会生态
卫河干流(淇门—徐万仓)治理工程剪影
——堤防险工
海河水利(2022年6期)2022-12-08 03:42:26
卫河干流(淇门—徐万仓)治理工程剪影
——工程简介
海河水利(2022年6期)2022-12-08 03:42:00
清风贾鲁河
资源导刊(2021年11期)2021-12-06 10:57:59
贾鲁河生态治理的技术措施研究
河南科技(2020年2期)2020-10-21 06:09:53
错壤的政区、流动的河流与以“漕”为大的区域社会:明清时期直鲁豫交界区域动乱研究
社会科学(2020年4期)2020-04-17 14:50:24
贾鲁河大桥先梁后索施工技术探讨
建筑科技(2018年6期)2018-08-30 03:40:48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水质评价模型
试论康熙时期的漕粮违限问题
新乡市卫河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