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历华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广东沿海大学生“村官”意愿调查及其对策
冯历华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虽然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工作已经实行了十几年,各级党组织和各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很多关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机制;但由于宣传不够、政策执行不到位、政策制定有偏差等,使得广东沿海地区仍有很多大学生不了解这个政策,曲解这个政策。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扎根农村;政府要继续切合自身实际,完善相关政策并加大宣传和执行的力度,促进农村健康、快速发展。
大学生“村官”;政策;宣传;完善
1995年,江苏省推出“雏鹰工程”人才培育计划,13名应届大学毕业生选聘到徐州市丰县农村担任基层干部,拉开了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序幕。到了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
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经历了探索、实验、推广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虽然国家一直很支持这个政策,一些省市也开展得颇有成效。然而,并不是那么多大学生了解这个政策,特别是在广东。
笔者在广州和佛山的一些高校作了调查,这些被调查的对象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主,其他专业为辅,以文商科为主,理工科为辅。调查结果显示,对国家“大学生考村官”这个政策了解和很了解的人只有21.9%,不太了解的占71.25%,完全不知道的占6.85%。而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但在广东,被调查者中对国家这个政策不太了解的仍然占了七成以上。而对广东“大学生考村官”的政策了解和很了解的只有5.4%,不太了解的占79.5%,完全不知道的占15.1%。可以看出,无论国家的还是广东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对广东大学生来说,普及度还不广。进一步调查,被调查者中只有19.2%会选择做“村官”,而不愿意做的有28.8%,52%的人在就业困难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做“村官”。他们认为,当“村官”是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即将跨入社会时最后的选择。因为考研、考公务员刚结束,大学校园招聘也渐入尾声,这个时候报考“村官”,对考研、考公务员失利的毕业生来说是最实惠的选择,只要选上了,在规定的服务期内,年度考核合格的,就能拿到不错的年薪,对将来考研、考公务员还有加分政策;表现特别优秀的,甚至可以直选为国家公务员,并享受相应级别的待遇;而对非考研和考公务员的毕业生来说,“村官”的工资也不比其他企事业单位低。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把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跳板或者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的一个避风塘。
根据其他省市的经验和各“大学生村官”的文献来看,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地方做“村官”或者只是把当“村官”作为一个跳板或避风塘,主要是因为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贫困,生活水平低;户籍制度限制;“村官”管理缺乏统一的规范,政策缺乏持续性;政府部门盲目跟风,认识不清,制度没落实;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出现“水土不服”,农村工作经验不足,难以长期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等。这些因素都具有普遍性,广东沿海地区也一样。然而,广东沿海地区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经济发展相对比较发达,农村城镇化速度比较快,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也相对比较好,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比较少,农村的发展更需要的是管理上的人才而非农耕上的专员。可是,广东沿海地区的大学生当“村官”意向仍然不强,主要因为广东沿海地区的基层工作难度更大,阻力更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更高。
1.政策执行偏差
(1)宣传不足
大学生“村官”的政策已经到了推广的阶段,但在广东省,仍有很多大学生对此并不了解,宣传力度上确实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其次,招考信息宣传不足,表现为宣传渠道少,信息分散。
(2)形式主义、村民村委阻力大
有些地方政府不了解农村实际情况,盲目跟风,一哄而上;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走过场、形式上支持上级政策,只是单纯地放指标到学校里去,然后对报考的大学生进行简单的测试,最后就分配到村里当助理打杂,导致大学生“村官”成了摆设、“花瓶”,造成了人才和资金的浪费,引起了大学生“村官”的失望和不满。在广东沿海地区也一样。据调查,广东沿海地区的在职大学生“村官”有的充当了“秘书”的角色,有的充当了“跑腿”的角色,有的成了文员,而更多的是“秘书”、“跑腿”、“文员”一起当。
(3)官场、农村的潜规则
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往往采取路径依赖,大家觉得大学生“村官”考试就类似于公务员考试,除了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外,还要有强劲的人脉做后盾支持。正式和备受关注的公务员考试尚且如此,更不用说这些“村官”考试了。即使考试和面试的结果是公平公正的,信息是公开的,但政府及下派机构等了解的信息多一些,早一些,可能会提早通知自己相熟的朋友或者亲戚,竞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同步,还是造成了竞争过程的不公平。另外,虽然在沿海地区,农村的现代化发展程度比较快,但有些农村依然很讲究宗姓、家族影响力等,这样的习俗对普遍的大学生来说,无疑又是一个难以跨越的潜规则。
2.大学生个人的主观认识偏差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普遍偏高,特别在广东沿海地区。他们喜欢到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或农村地区;倾向于文职或管理类工作,而不愿干艰苦工作;热衷于进机关事业单位或高薪企业,而轻视中小企业和条件相对艰苦的单位等。尽管广东沿海地区发展程度相对较高,但在广东沿海地区的农村也是如此,还有很多人只要说到“农村”这个词,脑海里第一呈现的是耕作、落后、文化素质低、生产水平不高等刻板印象,只是发展程度比其他地方高一些。
3.政策内容不合理
在大学生“村官”网上看到,有一个大学生十年前抱着一颗火热的心,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当上了湛江市遂溪县的“村官”。他们当时的工资为550元,工资解决方法采用“三个一点”即县财政拔300元、乡镇200元、管理区(现在的村委会)50元。上班后他们只领到250元/月的工资过日子,县级说财政没钱,那300元就没了,至今县级那300元都没兑现。到了2004年,国家干部都过渡成公务员了,别人加了工资,物价又猛增,但他们还是一样。县级招考计生专干,上级领导劝他们参加考试,工资终于提高到800元,说编制为事业单位。可在今年招考公务员中,这身份的村干部去报考时却遇到笑话,填表时审报员问你是什么身份时,说计生专干别人不懂,说国家干部又不能报考,要证明是“村官”,就要到村开证明,但现在已回到镇级。这“村官”到了现在身份一直不明确,编制实际得不到落实,经济成了生活问题。
1.加大宣传。要扩大宣传的渠道,不仅在宣传栏上张贴公告,在政府网站上甚至一些求职网站、人才网站上发招聘帖子和宣传简介帖子,还可以在某些活动和节日里或者招聘前期派发传单等等。各村委社区和街道办平时应及时登记当地的大学生信息,有短信平台和电话语音的地方,招考信息尽可能地落实到每个大学生头上。建立属于广东省的大学生“村官”论坛和网站,把所有关于“村官”的信息全部统一在论坛和网站上公布。还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新闻媒体以往对大学生“村官”有所关注,但缺乏专题系列的重点宣传报道,在社会上没有形成相当影响的舆论氛围,应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官”成功者的事迹和经验,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贡献社会。除了在社会上宣传外,还可以在高校里面宣传。与学校联合,制定相应的制度,宣传、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中去。不仅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并参与这个政策中来,同时也让组织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为以后的管理和对大学生的留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完善选派机制。要逐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增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公开选拔流程和结果,尽量地消除信息不对称和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保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按照严肃、严格的选拔程序,为农村选出真才实学的优秀大学生。同时,消除大学生对招考的误解和猜疑,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
3.提供锻炼实践机会。如广东佛山南海区的团支部副书记公选活动,去年南海262个村(居)完成公选,全区参选人数1835人,共选出277名副书记,平均年龄21.5岁。通过公选上岗参与村居的活动策划和开展,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村(居)的认识和感情,消除之前的误解和刻板认识,也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锻炼平台;为深入挖掘农村青年人才,为基层村(居)培养大学生“村官”的苗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4.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首先,互相信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实质性村级事务分工,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组织的信任和期望,积极主动地参与村级具体工作。第二,做好结对帮带工作。抽调熟悉农村工作、有一定人才培养经验的干部组成专职指导员队伍,将指导责任落实到镇村甚至是人头。定期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政策指导、信息引导,传授村务管理、民间纠纷处理、田间技术服务等实践经验,帮助他们提高农村政策法规水平、增强组织能力和工作执行力。第三,大胆放手。当他们对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后,尽可能多安排他们参与中心工作和各种急难险重任务,强化实践锻炼,采取交流、轮岗、挂职等多种形式,使他们熟悉多方面的工作,更好地处理各种事情。
5.建立公正有效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让大学生长期保持干劲和活力,对前景充满信心。确定大学生“村官”工作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方法,将行为导向的评价方法和结果导向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质量评估体系的评估指标体系。比如海幢街的社区工作人员等级评价机制。街道将结合学历水平、管理能力、服务绩效、群众评价等指标,把社区工作人员分为资深、高级、中级、初级和实习期五个等级进行管理。社区工作人员能相应享受到福利、待遇的提升。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如提供较高的工资待遇、公务员考试和考研加分、减免学费和助学贷款等。要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安全保障和社会保障,解除他们到农村创业的后顾之忧,形成大学生争相下乡、努力到基层的局面,改善乡镇机关公务员队伍结构。
[1]林洁.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思考[J].理论探索,2009,(2).
[2]宋相义.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的创新之举——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与思考[J].前沿,2007,(2).
G64
A
1673-0046(2010)2-0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