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衔接与连贯的角度论诗歌翻译
——以《雪夜林畔小驻》中译为例

2010-08-15 00:49:04郭兰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译诗原诗连贯

郭兰兰

(三峡大学,湖北 宜昌 443002)

从衔接与连贯的角度论诗歌翻译
——以《雪夜林畔小驻》中译为例

郭兰兰

(三峡大学,湖北 宜昌 443002)

许多学者热衷于用衔接与连贯理论研究小说、散文、戏剧、新闻等文体形式,而将其系统地应用于诗歌文体或其翻译研究中的较少。诗歌作为特殊的文学文体有特殊的衔接与连贯特征。论文试以余光中的《雪夜林畔小驻》中译本为例,从形式衔接与意义衔接两个方面来分析译诗中连贯的重构。

衔接;连贯;重构;形式衔接;意义衔接

诗歌翻译因其形式与意义的特殊表现手法往往使其在形式与意义的选择中无法做到两面俱全。正如西方学者所言诗歌是翻译中所丢失的东西,诗歌翻译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但从诗歌的文体形式来讲,翻译中应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来重构原诗歌的衔接与连贯。

一、衔接与连贯

衔接是使语篇达到连贯的各种手段和方式,分为形式衔接与意义衔接。形式衔接包括句内与句际衔接,意义衔接则主要依靠修辞手段、语篇结构、逻辑思维等实现。在Halliday&Hason合著《英语中的衔接》以来,连贯就成为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一般认为衔接与连贯是统一不可分割的,衔接手段与衔接方式是重构语篇连贯的重要特征。

二、诗歌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诗歌有其独特的诗学形式特征和意义表达方式,这些特别的诗学形式特征和意义表达方式构成诗歌的连贯,从而使译文读者从宏观和微观上了解欣赏原诗的意蕴。从这个目的出发,译者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原诗的形式美与意蕴,即有目的地重构原诗的连贯,因此在诗歌翻译中有效地运用衔接手段与衔接方式是成功翻译诗歌的重要任务。以下是原诗与译诗:

StoppingbyWoods on a SnowyEvening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here

To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My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To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The darkest eveningofthe year.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Toask ifthere is some mistake.

The onlyother sound’s the sweep

Ofeasywind and downyflake.

The woods are lovely,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keep,

And miles togo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gobefore I sleep

雪夜林畔小驻

想来我认识这座森林,

林主的庄宅就在邻村,

却不曾见我在此驻马,

看她林中积雪的美景。

我的小马一定颇惊讶:

四望不见有什么农家,

偏是一年最暗的黄昏,

寒林和冰湖之间停下。

它摇一摇身上的串铃,

问我这地方该不该停。

此外只有轻风拂雪片,

再也听不见其他声音。

森林又暗又深真可羡,

但我还要守一些诺言,

还要赶多少路才能安眠,

还要赶多少路才能安眠。

(一)形式衔接

形式衔接指在句内和句际中运用一切有形的衔接手段使话语连贯,主要是由语言本身的因素构成,如语音、语法和词汇等。

1.语音衔接

诗人对诗句的语调和音韵非常重视,因为和谐的语调和音韵最能加强诗歌的音乐感。音韵常见的有头韵、半谐韵、尾韵和和声。此诗是一首漂亮的押韵诗,基本韵律是四步抑扬格(AABA BBCB CCDC DDDD的韵脚形式)。一共四小节,每一小节1、2、4行押韵,第3行的尾韵是下一节的韵脚。这样的韵律格式让人感觉诗节之间的声音和意义环环相扣非常紧凑。最后一节同押一个韵,让人有完整和谐的感觉。译诗的韵律基本与原诗一样:lin/cun/ma/jing;ya/jia/hun/xia;ling/ting/pian/yin; xian/yan/mian/mian,在语音衔接手段方面基本重构了原诗的衔接手段,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乐感。

2.语法衔接

韩礼德和哈桑指出,从形式上看语篇是由相互联系的小句组成,而这些小句主要是通过五种衔接纽带串联起来,即指称、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前四种是语法衔接。替代与省略在原诗较少体现,论文主要介绍语法衔接中的指称与连接。

(1)指称,或指代衔接,分外指与内指。外指是指用一个词或短语来指代情景语境中的某一事物。内指一般发生在语篇内,进一步可分为前指与后指。前指指用一个词或短语指代前文中的词或短语;后指正好相反指用一个词或短语指代后文中将提到的词或短语。

原文中的指称有:(a)Whose woods(1句)-these(1) -the(woods)(7&10);(b)Whose(1)-His(2)-he(3)-his(4);(c) Mylittle horse(5)-He(9)-his(9)。译诗中对应的翻译是:(a) /-这-林&森林;(b)/-林主的-/-他;(c)我的小马-它-/。有些指称被译成实词或省略不译,这种避虚就实和零式衔接方式与英语中偏爱用指称衔接方式相反。译诗中的衔接形式与原诗不尽相同,但译诗同样构建了原诗的连贯,因为语法连贯的本质或功能就是语法连通,译者的责任是要用具有同等功能和效果的方式重构指称与被指称的预设和被预设之间的语法关系。此外,英语是综合型和分析型互参的语言而汉语是分析型语言,英语对语法依赖较大,语篇连贯通常靠显性的语法形式体现,而汉语常用隐性的衔接方式或语意形成连贯。

(2)连接手段是在前言与后语之间建立系统联系的专门用语,韩礼德和哈桑区分了四种连接关系:附加、转折、因果、时间。连接是人类运用于逻辑推理的基本手段,因此这四种连接关系同样存在于汉语中,意味着英汉语中有同样的衔接手段,因此,在翻译中译者采用形式对应的方式即可体现原语连贯机制的特点。原诗的连接手段主要体现在最后一节:But/And/And,对应翻译:但/还要/还要。

3.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指词项间词汇意义上的联系,即通过选择运用词汇在语篇中建立贯穿篇章的链条来达到连贯的目的。这些词汇或重复或由其他词语替代或共同出现,构成语篇连贯性和完整性,以保证篇章主题或语义的统一。词汇衔接分为复现和同现(或搭配)。

(1)复现衔接

复现指在阶的一端对某一词项的重复;在阶的另一端用概括词对某一词项的回指;还有一些是处于中间地带的同义词、近义词或上义词的使用。复现关系分为重复和同义关系。同义关系包括同义、近义、反义、上下意义和部分整体关系。重复关系的词在语篇中构成重复性衔接突显语篇主题。诗中没有体现同义,在此不再赘述。

诗人很好地借用重复性衔接,原诗中“I”重复出现五次,“woods”四次,“think”、“house”和“he”分别重复了二次,重复衔接方式反复再现增强了诗的音乐效果,突出其地点与人物,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Miles togobefore I sleep”在诗尾处的重复更别具匠心,不仅赋予诗极强的音乐效果,而且有效地凸现了诗的内涵和意蕴,在读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震颤和感应。这些重复在译诗中都得以再现,尽管“I”在译诗中重复出现次数不及原文,但其意义隐含在其中,因为汉语重意合,“我”常出现会使语篇不自然,省掉更符合汉语表达且读者也能读出其存在。译诗以相同的重复衔接方式重构了原诗的连贯。

(2)同现衔接

同现即搭配,指词之间在同一语境中同时出现的组合关系,即什么词经常与什么词搭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词汇搭配显然是作者精心选择而成,这些选择性的词汇搭配无疑可服务于重构语篇连贯,加强语境预设。原诗语境是在一个寒冷的雪夜诗人独自一人徘徊在覆满白雪的森林边,只有诗人的小马在身边,而要到达目的地还有很长的距离。Snow/frozen、darkest/evening、horse/harness、bells/shake、easy/wind、downy/flake、

woods/deep、promise/keep、miles/go等搭配揭示了诗歌的主题与诗人复杂矛盾的心情。对应翻译是雪——冰、最暗的——黄昏、马——身上、串铃——摇一摇、轻——风、拂——雪片、森林——深、诺言——守、路——赶,译者在保证汉语搭配习惯前提下基本上直译原诗的搭配,再现了原诗同现衔接,以确保全诗的连贯。

(二)意义衔接

意义衔接指根据具体语境,不运用明显的衔接手段,而是依靠意义或内容使语篇连贯的手法。这种内部联系大多是通过修辞、结构和逻辑实现的。

(1)修辞手段

诗人用“think”、“he”和“his”等词将小马看作有思维的人,诗人独立于自然和人类世界之间观赏大雪覆盖的树林,就连马也不知道主人是否应该在这样的地方停息,更彰显了诗人的矛盾心理。最后小马摇一摇身上的串铃提醒诗人前行。拟人化表达方式:think it queer,he和his分别翻译成了:颇惊讶、它和省译。His被省译与汉语的分析型语言特征有关,其意义功能与原诗仍一致,唯一翻译不成功的是原诗拟人化的“he”被译成了“它”,没能完整地构建这一修辞手段所构建的语篇连贯。此外诗中还用到暗喻的修辞手法。那片可爱、又暗又深的“森林”暗指某种对人有着无穷魅力的神秘而不可知的东西,而文章末尾的“安睡”暗示着一种停止、放弃。最后诗人用叠句强调自己有事在身肩负责任的重大,必须离开树林。译诗中这些暗喻读者也可感受到:“森林又暗又深真可羡……才能安眠”。

(2)语篇结构

语篇结构也是实现语篇连贯的手段之一,有内部联系的诗歌具有一种整体性和统一性。诗歌整体意境由整体的结构来实现。任何文体都有一定的语篇规则,诗人为达到整体连贯和统一必然会遵循一定的原则。原诗采用了诗歌的基本结构,全诗共四个小节,每小节四小句,每小句八个音节,小节之间的韵律规则中有变化,形成环环相扣,将诗的意境与主题层层推向高潮至结束。译诗同样分四小节,每小节四小句,每小句九个音节,韵律也基本同原诗保持一致,因此译诗可以说是成功重构了原诗在结构上的连贯。

诗歌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要使读者能感受和欣赏原诗的语言与形式特色和意蕴,这就要求译者用目标语再现和重构原诗的语言与形式特点以及原诗的意蕴,保持原诗整体的衔接手段与连贯,并应在翻译时尽量保持以同样功能的衔接手段再现原诗的连贯。

[1]陈江荣,郭嘉俊.音与意的和谐统一[J].安徽文学,2009,(5).

[2]王东风.连贯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H315.9

A

1673-0046(2010)7-0206-02

猜你喜欢
译诗原诗连贯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峨眉山月歌
译诗“三美”与国学经典英译的美学问题
文教资料(2019年24期)2019-01-07 06:24:04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改诗为文三步走
将句子写连贯
描写规范理论在徐志摩译诗作品中的体现
人间(2015年16期)2015-12-30 03:40:39
霍克思译《红楼梦》诗词的诗学观照——从两首译诗说起
语言与翻译(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4
其实我是……
去车站听乡音(駅へ行ってお国なまりを闻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