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提问艺术,提高语文课堂的吸引力

2010-08-15 00:49刘晓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吸引力思维语文

刘晓霞

(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潮州 521000)

巧用提问艺术,提高语文课堂的吸引力

刘晓霞

(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潮州 521000)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课堂提问;语文课堂;吸引力

所谓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态度及教师的教学在同学心目中是否被认同。据调查结果显示,42%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吸引力不足是导致其厌学和出现课堂违纪行为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是拓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把“善设疑”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来抓,把教学过程变成一连串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不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由此可见,一节有吸引力的课堂应该是从师生之间的交流开始的。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是通过设疑、质疑、解疑来完成的,课堂没有交流就没有教学,交流未能感动心灵,教学就没有情趣盎然。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就必须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巧问妙问,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师生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笔者结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些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提问,激发情趣

学生的迫切需要是促使其积极思维的开始,如在新课的开始,艺术地设置情境,用启发、诱导式提问来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形成师生有效互动的良好开端。

笔者在计算机专业班教授《智取生辰纲》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水浒传》的片头曲及“智取生辰纲”的场景,看着一个个一闪而过的英雄形象,一种对英雄的敬慕之情油然而生,不知不觉便引发学生追忆英雄、了解英雄的兴趣。然后再提问由这些音乐和场面想到了什么,学生的话题一下子就打开了:有人说,想到了林冲,想到了杨志、鲁智深,想到了吴用和白胜,想到了关于“杨志卖刀”的片断,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就觉得有话可说。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重点谈谈作者所崇拜的人物,从而引出梁山好汉,揭示文章主旨。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讨论,自己回答,问答妙趣横生,学习情绪高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又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穿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分层次设计提问,把握问题难度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仅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提问。提问时应该由低层次的机械记忆、认知类问题逐步过渡到深层次的分析理解、综合应用、鉴赏评价类的问题,所形成的“问题链”是呈“阶梯式”的。这样一系列的“阶梯式”提问方式,可以让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从而养成从机械记忆到深层思考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方式会让大多数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愿望,觉得“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

例如在高职高考班引导学生赏析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如果这样提问: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显然,这个问题较难,学生吃不准。但我们可以分层提问,降低难度。第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景色。学生抓住其中的关键词,马上答道:“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第二,这个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用一两词概括一下。学生有的答:“凄凉、清冷。”有的说:“还有些悲伤的感觉。”最后才提出:作者营造了这样一个意境有什么用意呢?或者说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正因为有了前边的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入,有的说:“道路非常艰辛。”有的答:“旅途孤独、寂寞。”从回答中看出学生已经理解诗句的言外之意。

由此可见,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题不切实际,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或者问题过易,那会失去提问的意义,学生也失去兴趣学习,而课堂容易陷入沉闷。

三、把握时机提问,激活思维

课堂提问的时机把握是体现教师教学机智,抓住契机,适时发问,把学生的情绪调动到最高点,把学生的思维开阔到最广处,这就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问。

在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教师进行教学决策的重要依据,那么课堂提问的时机,则可以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现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如当学生的思维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紧锁双眉,厌倦困顿时;当学生胡思走神、精神分散、心不在焉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有所发现,心情激奋,跃跃欲试时。

如学习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文中作者抒发对老师的怀念与敬仰之情。在文中对徐老师的称呼,两处用“徐老虎”这个绰号,其余地方也不直呼其名“徐镜澄”,而是一律以“先生”、“老先生”、“徐先生”、“徐老先生”称之。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对此疑惑不解,笔者抓住这个时机,适时发问,让学生比较这两种称呼抒发感情的异同。在讨论中,学生意识体会到作者因少不更事,而乱给徐老师起绰号。当徐老师逝世后,同学们谈起“徐老虎”,是表达对徐老师当年严格要求的感激。可见,抓住契机提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学习效果好。

课堂上的提问还可从教师的教学视角来把握提问的时机。教学视角即教学的着眼点,一般是根据教学需要而定的。当提问的时机一旦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这就是“最佳时机”。所以,教师如果从这个角度把握提问的时机应注意以下几点:当教学到达教材关键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含蓄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矛盾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疑难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异常处时。有的课文突然出现不同于一般生活规律的记叙、描写、议论,这就是异常现象,然而它又是合乎情理的,这很可能就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如在小说《项链》的结尾,主人公玛蒂尔德意外得知项链是假的。这就是作者在情节安排上的异常之处,但又合情合理。教师需抓住这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小说的情节,会不会显得突兀,这对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有什么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马上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

四、迂回提问,引人入胜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是满堂灌。教师不顾学生需求及情绪等而采用填鸭式教学,其中相当部分是缺少思维价值与分量的简单判断,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的笼统提问。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时,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牵得过多,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能提高。假如我们把不按习惯思维从正面设问,而从问题的侧面入手,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

如在商务英语班教授《荷花淀》时,引导学生品味水生与水生嫂夫妻话别的对话,其中写到,水生嫂看到丈夫很晚回来,觉察情况有异时,问到:“怎么了,你?”笔者要求学生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学生一下子难以理解,笔者就换个角度,从改变句子的语序来发问,把原句改为:一种是把“你”字去掉,改成:“怎么了?”另一种是把主语“你”提到前面去,改成:“你怎么了?”改后的句子与原文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到这里,经过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学生体会到改变语序后,无法体现水生嫂内心忧虑、关切、责备等丰富的情感,表现水生嫂的机敏多情。

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富于技巧性,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极大地提高教学的吸引力。

五、结合生活提问,拓展思维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入手,让知识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感受中认识,在认识中理解,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如在学习了《丑石》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丑石”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内蒙访古》中赵武灵王敢于创新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追求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共同愿望,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纪律的好与坏、课堂教学效果有效与否。而课堂上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每个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激活语文课堂,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1]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朱光潜.诗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3]张亮.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4).

[4]陈飞.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计艺术[J].教科研信息,2007,(10).

G632

A

1673-0046(2010)3-0132-02

猜你喜欢
吸引力思维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吸引力1
吸引力2
跟踪导练(三)4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