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章,付国臣,席运江
(1,2.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528237;3.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高职教育探索〕
高职高专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研究
赵雪章1,付国臣2,席运江3
(1,2.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528237;3.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随着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构建高职高专学生全程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将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是适应紧张就业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就业工作的重要途径。
高职高专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
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职高专院校开展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以后逐步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不显著。同国外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相比,我国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
1.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定位不准。高职高专院校对就业中心的定位往往是以管理为核心的职能部门,其工作主要围绕当年的毕业生而开展。
2.就业指导模式单一,内容简单。大部分学校到学生毕业前才开始就业指导工作,多采用教与学、讲与听的形式帮助高职高专学生解决就业中碰到的问题,就业指导内容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法规、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求职择业技巧等方面。
3.缺乏专业性的、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一是来源复杂,从事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主要以行政干部和政工干部居多,且多半是半路出家,他们缺乏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二是事务性工作繁忙,人员紧缺以至职业指导人员经常超负荷工作。
4.没有形成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就业指导对象多局限于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时间仅仅是在高职高专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年。
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是指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生职业生涯和人才规划之中,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为目标。从入学前的招生咨询开始,学校就展开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专家报告会、就业服务信息网、日常咨询、职业技能测试等各种教育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充分认知自我,充分了解市场,准确进行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及早培养职业素质内涵,为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奠定坚实基础。
(一)基本目标
第一,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即“学会学习”。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第二,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即“学会共处”。在学生了解学生应该具备的各种素质基础之上,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共同生活;第三,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了解个人的兴趣、特长和爱好;第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学会工作”是学生了解个人的工作动机、适应性以及工作目标,逐步形成适合本人特点的就业目标;第五,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加强就业技巧、就业政策教育等。
(二)全程就业指导的实施
(1)启蒙阶段。全程就业指导就应该从这,从学生进校伊始,通过指导,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充分了解和认识所学的专业。应结合对所学专业的性质、特点、内容和将来的职业前景,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和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并辅之以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使学生一入校就开始思考自己的择业目标、职业前景,确立人生目标。引导他们树立目标意识,认真分析主客观条件,科学地制定职业目标和不同时期的具体目标,将大学学习与职业目标紧密结合,解决“我想干什么”和“怎么干”两个问题。
(2)发展阶段与成熟阶段。侧重于学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硬件”和“软件”素质,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职业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招聘单位越来越重视就业者的实际能力,要明确规定学生为适应未来工作必须掌握的各方面的能力,并指导针对目标应付出哪些努力,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引导学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及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3)完善阶段。应侧重于择业心理指导和创业指导,首先是就业信息的传递,集中宣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对毕业生提供参军、报考公务员、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其次,要重视就业咨询服务。通过人才素质测试,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及时修正就业目标;强化学生角色意识,帮助毕业生尽快适应环境和社会,成功实现由学生到社会职员的角色转换。最后在学生离开学校走入社会后,还要对学生的就业状况和需求进行跟踪调查,掌握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满意程度,及时进行跟踪服务,对工作情况不尽如人意的学生,再次进行指导,使他们尽可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把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做到家,真心诚意为学生服务。
(1)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思路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就业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招生形势和生源质量,从长远来看,也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职高专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办学,主动顺应市场,贴近市场,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推进高职高专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融入职业思想,进而加强实践教学,从专业课中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2)将就业指导教育纳入教学体系,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
教育部教学[2003]6号文件指出“加强毕业生指导,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日常教学。”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指导课应该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应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来建设,配备专门的师资队伍。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作为一门必修课,要有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教材建设、师资培养、教学研究等计划和内容,应系统性地安排课堂教学和课后实习、实践等环节,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学年中去,做到课堂教学与讲座结合,教师授课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3)立足高职教育特色,树立全方位及全员指导的理念
高职毕业生以掌握相关职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并以较强的实操能力而著称。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应立足于高职教育本身贴近生产、紧跟市场这一特点,在课程设置、专业技能证书的获取、实验实训基地的选择、生产实践安排等各方面,都应将学生将来就业这个因素考虑其中,形成全方位和全员指导的氛围,从学校领导到教职员工,都应把就业指导作为教书育人工作的一部分,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加以灌输,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和实训实操课教师,他们对学生择业观念的形成和影响是其他教师无法比拟的。
(4)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全程就业指导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
为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加强队伍建设,形成一只专兼职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并向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方向迈进。要努力改变就业指导工作一般由过去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同志兼任的现状,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对专业指导教师进行职业指导业务的专业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和掌握就业指导的专业知识、职业指导与咨询的方法和技巧。其次,建立全员化的兼职就业指导队伍。可以对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生工作人员、辅导员、专业教师、德育导师等进行就业指导培训,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工作任务,随时接受学生的咨询,进行及时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组建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建立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模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特点等,对学生个性的塑造、智能的开发,个人理想和需求的引导、个体职业能力倾向的培养与测试、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分散的小型辅导、一对一个性化咨询等,使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从而使就业指导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同时,还应把就业指导渗透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在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组织一些模拟招聘、创业大赛等活动,有意识地、经常性地渗透就业意识,向学生传递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状况等信息,及时引导学生加强能力锻炼。
(5)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为做好就业工作,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规定、形势等指导,并讲授大学生毕业就业后的多种出路的选择方式、途径,择业时应对技巧和有关注意事项,使学生有一个较明确的择业目标,做好择业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心理的准备,做到宏观把握,微观调整,及早准备,成功就业。首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意向问题调查,通过摸底,了解学生的毕业意向。在推荐就业时做到两个优先:1.优先推荐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优秀班团干部;2.优先推荐家庭贫困或来自边远山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其次做好心理辅导和供需见面洽谈的工作,更新就业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并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具有特色的自我推荐表,适当表现出自己的特长与优点,尽量给用人单位一个好的印象,以达到成功录用的目的。再次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推荐就业方式,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门路,从每年7月至次年的4月底,包括放寒暑假的期间,就业指导中心有关人员,进行社会调研,深入基层、企业了解用人情况,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应届毕业生,并介绍学校专业开设情况、学生掌握专业程度、生源基本情况,以求达到需求录用的目的。
(6)利用就业信息网络,拓宽就业渠道
一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学校要加强资金投入,为就业指导部门配备必要的硬件基础设施、网络化的办公设备,包括资料室、咨询室和会议室,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多媒体设备。二要积极培育就业市场,不断拓宽就业渠道。要借鉴企业化的市场运作模式,组织好大小招聘会,尤其要组织好校园小型供需见面会,它一是有较强的针对性,为用人单位了解学校专业设置,为学校和毕业生了解各专业先进技术的应用和人才需求标准提供了沟通交流上的便利;二是邀请进校园的单位许多是通过有关专家、教师介绍而来,有些还是校企之间曾经合作过的伙伴,因此在选择用人方面,目标明确、便于推荐;三是在校园内举办小型供需见面会,免除了学生奔波之苦,降低就业成本,深受毕业生欢迎;四是小型灵活,组织方便,不受时间限制,目的性强,可以是几个专业捆在一起组织,还可以是分专业组织。虽然规模小,但实际效果是明显而突出的;五是利用校园招聘机会邀请用人单位召开座谈会,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毕业生工作情况的反馈意见、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运用企业营销策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的联系,沟通供求信息,以真诚和热情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建立一批稳固的毕业生就业基地。
[1]周大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来了吗[J].瞭望新闻周刊,2004,(7):52-54.
[2]林蕙青.用改革精神创建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机制[J].中国高职高专学生就业,2003,(4):4-6.
[3]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经济研究,1999,(12).
G718.5
A
1673-0046(2010)3-0009-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08JC63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