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闸北区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2010-08-15 00:45陈新光肖毓媛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0年7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文化

陈新光肖毓媛

(1上海市闸北区统计局/2上海大学数码学院,上海 200070)

上海市闸北区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陈新光1肖毓媛2

(1上海市闸北区统计局/2上海大学数码学院,上海 200070)

上海市闸北区文化产业集聚已初具规模,尤其是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研发创意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但仍然面临着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文化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人才相对缺乏,文化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产业缺乏总体规划,相关服务不尽完善等问题。为此,提出“一个主攻方向”、“三个紧密结合”和“三个重要抓手”的闸北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思路,及加快改革开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规划布局、构筑人才高地等保障措施。

文化产业;问题;思路;措施

当前,全球创意经济、网络经济和生态经济方兴未艾,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推进,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上海市政府《关于加快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相继出台,为上海市闸北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为此,闸北应在认清自身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同时,抢抓机遇,未雨绸缪,知难而进,迎头赶上,加速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以此促进全区乃至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闸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根据上海市闸北区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截至2008年底,在闸北经营的文化产业共有2185家,从业人员28352人,全年营业收入233.72亿元。另据区税务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08年,闸北全部文化产业区级税收为1.9亿元,占区级税收比重为5.63%。闸北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如下:

(一)集聚了一批文化类知名企业

目前,闸北已经在文化产业领域聚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上海时空之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马戏节目《秀一个上海》在世界享有声誉,并且是国务院文化部的精品工程。中润解放传媒有限公司、迪岸广告有限公司、传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唐神传媒有限公司、上海国际广告展览有限公司等企业在上海广告媒体市场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已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知名广告和传媒公司。落户在多媒体产业园区的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在闸北形成了集聚,其下属的《解放日报》印务中心、《劳动报》印务中心、文汇新民报业集团印务中心的传统印刷业技术能级提升,硬件设备和印刷水平领先国内同行;文广集团新开发的数字电视技术中心,开发研制的幻影成像技术,悬浮立体成像技术和动态三维成像技术在全市享有盛誉。

(二)形成了一定的文化产业规模

闸北已经聚集了一批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企业和项目。闸北文化产业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营业收入超千万元的文化企业有212家,总计营业收入100.05亿元,占全部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比重的42.8%。另据区税务局数据,截至2008年底,区级税收超百万元的企业共有35家,实现区级税收9529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区级税收的50.2%,其中超千万元的有莱茵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和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在这些文化产业企业中,多半为现代服务型企业,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阔,为今后闸北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文化创意产业在闸北形成了集聚

经过“十一五”以来的培育和发展,闸北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初具雏形,局部亮点凸显,部分园区在全市和海内外均有较大的影响。如上海最早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四行仓库(上海市商务委命名为四行创意仓库),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入驻了50多家从事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广告、动漫等优秀创意产业企业,其中80%为境外企业。毗邻的“老四行”仓库,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现已入驻了近70家从事建筑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广告、动漫等创意产业企业。上海工业设计园占地面积5580.5平方米,建筑面积10157平方米,入驻20家软件设计类和研发类企业,被市商务委定为上海市第一批创意产业集聚区。上海合金工厂占地面积28898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60837平方米,位于多媒体谷区域内,是上海第二批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2008年上海国际创意产业周主会场就设在这里。“名仕街”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3.89万平方米,打造以服饰为主题的创意产业集聚区。还有新落成的新慧谷创意产业园区等。

(四)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研发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

以多媒体为基地的张江高科技园区上大科技园区的扩容,为海内外文化产业在闸北的集聚创造了条件。围绕新媒体的应用和产业化推进,闸北已在软件开发与服务外包、数字影视与移动传播、通讯技术与信息服务、广告策划与数字印刷、智能交通与数据综合等领域形成了高新产业特色,集聚了一批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高科技网络、动漫设计、数字媒体等企业,其中有美国科勒公司、上海文广科技发展公司、上海幻维数码创意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品天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唐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地面通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等企业。2009年经市商务委批准,上海基础软件产业基地落户闸北,使闸北研发创意产业有望在2010年前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达到300亿元、从业人数超过3.4万人。

二、闸北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闸北文化产业虽然发展比较快,有一定的基础,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在某些方面和兄弟中心城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文化服务业比重偏低

闸北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制造业所占比例过大,文化服务业实力还不强,缺少具有一定经营规模、资本实力及影响力突出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2008年,作为文化产业核心层的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影视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5.38亿元,仅占闸北整个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的6.50%。作为外围层的网络文化服务、旅游和休闲娱乐服务、经纪代理和广告会展等为主的新兴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48.2亿元,占比为63.40%。而作为相关层的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实现营业收入70.15亿元,占比达3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闸北缺乏文化核心产业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影视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类企业。仅有的知名文化企业是上海马戏城,除此外,目前还没有一座高水平的大型剧院。闸北文化的产业链处于中低端,而这些中低端的文化产业又存在明显的原创不足、营销能力不强等缺陷。

(二)产业人才相对缺乏,文化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

闸北存在着高校(除行健职业技术学院外,上海大学和同济大学两所高校总部都不在闸北)和科研机构稀少的缺陷。从长远看,将严重制约闸北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集聚。与其他中心城区如杨浦、徐汇等相比,闸北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劣势比较明显。闸北文化产业人才不仅总量相对不足,而且结构失衡现象比较严重,高层次人才短缺、外流现象比较普遍。此外,由于城区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其他中心城区如黄浦、卢湾、静安、虹口相比,闸北的其他文化要素市场(资本、产权、版权、信息、技术等)发展不尽合理和完善,也成为闸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之一。

(三)产业缺乏总体规划,相关服务不尽完善

由于没有将文化产业提到应有的地位来加以认识和实施,致使闸北缺乏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考虑,在闸北“十一五”规划期间,也未制定闸北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而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产业关联度强,涉及经济、科技、教育、卫生等相关行业和领域。因此,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迫切需要在全区建立统一的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近年来,闸北文化产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建设和谐新闸北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迄今为止闸北还没有出台加快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

三、加快闸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保障措施

(一)闸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1.一个主攻方向

坚持以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端文化产业。以闸北具有比较优势、市场前景良好的数字内容产业为突破口,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不断提高数字内容产业的税收比重和经济地位。

2.三个紧密结合

文化产业发展与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紧密结合 充分重视中心城区文化产业发展较早,已经形成的资金、人才、信息、营销等优势,延续闸北文化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脉络,充分利用闸北区位优势,结合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要求,加强与兄弟城区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促进闸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深度挖掘、依托、吸纳、整合、联动相关产业资源,逐步减少或消除文化产业进出障碍和发展瓶颈,制定相关产业和技术融合的扶持政策,根据市场需求搭建产业融合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结合和共同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区功能优化紧密结合 在闸北加快旧区改造和城区形态、功能建设中,要融入文化和创意要素,主动与“南高、中繁、北产”的城区空间结构衔接,找到文化产业与城区功能优化的内在联系和结合点,使文化产业切实成为闸北魅力提升的新亮点。

3.三个重要抓手

抓健全与完善文化产业的促进体系 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和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政府必须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为抓手,通过技术开发与共享、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中小企业创业孵化等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为闸北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平台环境。

抓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带动 依托闸北一批重大基础性、功能性项目的建设和竣工,推进产业融合、集聚以及产业链整合。在政策许可的框架内,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能够优化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大项目落户闸北;逐步将本区有市场、有规模、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培育为龙头企业;做好产业配套,积极承接上海乃至长三角区域大项目的辐射,催生特色产业链。

抓知识产权的保护 政府要通过完善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建立健全专项治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的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确立有效的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为闸北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权制度环境。

(二)加快闸北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抢抓机遇,加快改革开放

要紧紧抓住国务院和上海市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促进闸北文化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在文化市场准入方面,抓住国家和市文化产业若干审批权下放到区县文化主管部门的契机,在严格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和上海市有关规定的同时,不增设任何前置性行政审批事项。努力使一批优秀文化企业落户到闸北。加快编制闸北文化产业政策导向和项目指南,成立闸北文化产业中心,以支持文化行业协会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保障文化企业利益和维护文化市场秩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上海市关于加快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国家鼓励和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政策信息服务。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搭建文化产业服务平台

按照中央和上海关于在2010年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的要求,积极稳妥完成全区影院等文化机构转企改制,支持为转制企业落实国务院规定的各项政策。按照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的原则,大力推进强强联合,通过兼并、收购、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区属国有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吸引外省、市区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本区国有文化企业重组,培育闸北文化市场新主体。

增强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协调和服务创新能力,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建立闸北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对重点领域文化企业的股权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本区文化资源的优化重组。通过发挥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这一重大文化节庆活动的平台,重点搭建功能性服务平台,加快完善全区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建设,以促进文化创意的成果转化和价值实现,促进闸北以茶为媒的文化产品在全市的展示交易和国际间文化产业的交流合作。

3.完善规划布局,落实经济文化政策

结合正在启动的全区“十二五”规划,重点做好“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以文化产业重点领域为核心,注重相关产业协调配套,持续优化闸北文化产业功能布局。

要抓住上海文化产业今后5年获国家开发银行300亿元融资的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争取市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向闸北倾斜。加强市、区县联动发展,做好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积极培育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以争取市文化产业重大项目优先对接闸北。要研究制定文化发展评估考核指标体系,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考核全区宣传文化主管部门领导实绩的重要内容。除国家和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规定外,区政府要根据本区实际,相应制定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事一议”政策和有关规定,安排好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到文化产业项目,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本区文化企业发展,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项目。鼓励在本区的文化企业实现股份制改革和上市融资,支持本区上市文化企业进一步发展为优质的产业融资平台,再融资和实施并购重组,提高文化产业优质资源集中度。

4.构筑人才高地,推动产业创新

要充分利用闸北打造上海人才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国家级人才服务园区的机遇,充分认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对加快闸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利用好上海人才大厦的独特条件,通过本地培训、异地交流、国际引进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领域、不同文化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实现多样化人才供给。通过上海人才大厦载体,建立闸北文化人才信息库,以吸纳和储备文化人才,优化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结构。要积极引进高端文化人才,重点引进紧缺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贸易人才、文化创意策划人才、数字和网络技术人才等,按其贡献逐步研究推出政府奖励办法。对引进的高端紧缺人才,提供房屋补贴、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各项便利条件。

通过上大高科技园区和市北高新服务园区载体,加快本区文化产业与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进一步融合,鼓励通过技术成果转化等形式,积极培育扶持电子书报刊、网络动漫、数字图书馆、网络游戏、数字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虚拟展示等新兴业态。大力支持各类文化产业创新活动,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运营模式创新的文化企业,优先列入本区文化产业特色示范企业项目库,并给以多方面实质性扶持。对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创新项目、文化创新产品、文化创新品牌、文化创新人才等给予奖励,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

(责任编辑:周群艳)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人才文化
人才云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