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菲灵,蔡玉辉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荒诞·自由·行动
——存在主义视角下的《小城畸人》解读
魏菲灵,蔡玉辉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小城畸人》是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俄亥俄州温士堡镇上各色畸人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描写,刻画出人们不满现实,追求个人自由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活与精神状态能从萨特关于“世界是荒诞的”、“人是自由的”、“人要行动”等存在主义观点中得到解释。运用萨特的这三个命题对作品内涵进行了解读。
《小城畸人》;存在主义;荒诞;自由;行动
舍伍德·安德森被认为是现代美国文学的先驱之一,美国新现实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在191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小城畸人》(直译为《俄亥俄州,温士堡城》是他的杰作。《小城畸人》由序言《畸人志》和24篇短篇小说构成。这些小说既可以独立成篇,相互之间又有着或有或无的联系。安德森在回忆录里说:“我宁可写关系心灵和想象的,生活的书。”[1](P6)作者正是通过“畸人”们表面的生活状态——孤立无援、与世俗格格不入,揭示出人物内在的精神状态。他们不满足于当前的生活状态,想要争取个人的解放和自由,不断地在人生路途上探索和追求。这正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世界是荒诞的”,“人是自由的,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行动哲学——人要超越自己,成就自己的存在”这些观点不谋而合。因此,本文试从萨特存在主义行动哲学视角解读《小城畸人》。
一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他将存在分为“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自在存在”标志着外部世界,物质的范畴[2](P134-135)。有三个特征:1、“存在是自在的”[3](P26),即它是独立存在,不依赖他物,没有任何目的性[4](P135);2、“存在是其所是”,即存在本身是既成的,不透明的,它就是那个自身[5](P26);3)“自在的存在存在”[3](P27),即它是纯粹的,无条件地存在着[4](P135)。“自为存在”则指的是“人的意识或人的现实的范畴”。如果说“自在”是它所是的东西,那“自为”永远是它所不是的东西,永远不是它现在所是的东西;如果说“自在”与自身同一,那“自为”则与本身同在;如果说“自在”是“厚实的”,“不透明的”,那“自为”就是“虚无”,是在自己的愿望、理想、希望和失望中否定现在所示的自己[4](P138)。也就是说,物质世界是纯粹存在着的,不以任何的意志为转移。“物质世界本身从根本上来说是偶然的,毫无道理的。它不能从任何东西推演出来,也不能由任何东西来说明。它的存在是不能被追问的,因而是不可思议和荒谬的。”[4](P136)而人的一生,在这个“自在存在”中,是一个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是不断在否定中寻找自我的过程。人在这个充斥着僵硬和偶然性的世界里,不停地寻找归属感。在这个否定的过程中,人,什么也不是,人是“虚无”。面对着这样一个世界,人会产生异化现象,这种现象反映在《小城畸人》中,就是“一个变态社会中人的精神变态的种种令人可憎的情景。”[5](P108)
温士堡是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在这个镇上住着一群畸人,有本地人,也有从其他地方迁来的人。这里是一个奇怪的社会,飞翼比德尔鲍姆原是个开朗热情的青年教师,因被误解为对学生不轨,心理遭受到严重创伤,迁至温士堡孤独地生活了二十多年,从此以后,总是竭力藏起那“起祸端”的手,怯生生地走动着,与人交往也是唯唯诺诺,诚惶诚恐。(《手》)
柯蒂斯·哈特门牧师天性沉默,笃信上帝。一次在教堂钟楼上祷告时,无意间看到邻居楼上房间内有一个裸着身子的女人躺在床上,抽着烟,他的内心开始了灵与肉的挣扎与斗争,最后他看到这个女人光着身子开始向上帝祷告,他打碎了窗户,声称自己在她身上看到了上帝的启示。这是何等的荒诞之极!
还有不停地把想法写在纸条上塞进衣袋里,建构自己真理金字塔的里菲医生;害怕死亡,急于告诉所有人真理的帕雪瓦医生;试图有所作为,却幻想成空,无视他人的杰西·本特利;长相丑陋,但品格可敬的沃许·威廉……
这些人无一不是这个镇上的居民,而他们的身心或多或少受到了伤害,仍然依据着自己内心的“真理”存在于世。书中种种畸人的描写无一不是在揭示:这是一个变态的社会,这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从表面看,是这些畸人的存在使得这个世界看上去荒诞不经,不可思议;但从深层次看,却是这个世界本身的荒诞不经导致了人的异化,畸人的出现。因为“自在存在”是不依赖任何其他事物而存在的,它就是存在本身。世界本身的偶然性和荒诞性磨灭了人美好的本性,在“自在存在”面前,人是“虚无”,人渺小得一无所有。人存在于世,就是在不停地寻找自我,寻找真理,寻找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动力。
“自在与自为是由一种综合的联系重新组合起来的,这种联系不是别的,就是自为本身。”[3](P786)“自在世界使人苦闷、孤寂、绝望,正是因为自为具有这些特征,正因为人处在苦闷、孤寂、绝望等情绪中,才能发现自在的世界。”[5](P42)乔治·威拉德是这本小说集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畸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行为怪异,隐藏真实的自我,当他们面对乔治时,便恢复了他们的本来面貌,敢于露出藏于面具之下的自我。乔治作为这样一个统领全文的人物,得以窥见人们的内心,同时在与畸人们的交往中,他在脑海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这对他后来认识到人的本质起了辅助作用。在他母亲去世之后,他第一次对人的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在《成年》中,他在一棵树下停下来思考,他“看见了数不清的憧憧人影仿佛是成群结队在他面前走过。他们在他的时代之前从虚无出生,度过一生,又消失于虚无之中……看到自己不过是他的乡下街上随风飘荡的一片落叶而已……他知道他必定生死无常,只是一件随风飘泊的东西,一件注定了要像谷物般在太阳下枯萎的东西。他活的十八年,似乎不过是片刻,是人类悠长历程中的一刹那而已。他已经听到死亡在召唤。”[1](P42)人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上,孤立无援,无依无靠,一无所有。
二
“自由哲学”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中心思想。“我命定是自由的,这意味着,除了自由本身以外,人们不可能在我的自由中找到别的限制,或者可以说,我们没有停止我们自由的自由。”[3](P565)在萨特看来“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的”[6](P11)。既然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自由,那么,人必须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人正是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赋予对象以定义,同时表现出和造就他自身。”[4](P26)“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不选择的自由,不选择,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不选择。”[3](P17)自由选择也就意味着人要为所有的选择负责任,不得推诿。人生在世,要做出许多选择,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自然也有承担责任的义务。
卡静说过:“在安德森的书里老是有一种意象——人生像是个门户很多的屋子的意象,人们敲着门,溜进了一扇也无非是被挡在另一扇门的外面,就像在梦里一般。人生于他是一个梦幻,而他和他的人物彷佛老是在梦幻的走廊里走动着。这人生的屋子属于谁的?究竟怎样才可以走出屋子?他的书里无人知道,而安德森是最不知道的。”[1](P7)诚然,人生是一条回不来的路,若选择,必负责,莫后悔。
伊丽莎白·威拉德是乔治·威拉德的母亲,她年轻时热爱生活,渴望变化,想去大城市,逃离这荒诞变态,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小镇。后来,她选择了婚姻,嫁给了汤姆·威拉德,一个平庸、碌碌无为的旅店伙计。她原来满心以为这会给她的生活带来全新的变化,结果多年平庸僵硬、一成不变的婚姻生活使她愈加忧郁。愈想摆脱,愈受束缚。在乔治长大之后,她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不希望儿子像她一样被束缚在这个镇上。她经常走进儿子的房间向上苍祈祷,“要是我死了,看到他变成了一个像我一样没价值的、乏味的角色,我一定要重新活过来的。”[1](P16)
以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哲学思想来解读,伊丽莎白是个自由的“自为存在”,因为“人不能时而自由,时而受奴役,人或者完全并且永远是自由的,或者他不存在。”[3](P566)所以,当面临是选择离开还是婚姻时,她选择了婚姻,原以为会有全新的生活,殊不知正是压抑的来临。但选择即要承担选择所带来的责任,人生不会让她重新再选一次,离弦的箭,已然回不了头。对于这多年的婚姻生活,无论幸福与否,这个结果,这个责任,她都要自己承担。
艾丽斯·欣德曼年轻时与《温士堡鹰报》职员内德·居礼相爱,后来居礼去大城市发展,逐渐淡忘了艾丽斯,而艾丽斯仍选择相信自己是居礼的妻子,“不论他回来与否,我始终是他的妻子。”[1](P76)其实她为自己做出了自由选择,尽管这一选择让她蹉跎了美好的青春年华。然而青春一去不复返,孤寂却与日俱增。认识到自己的现实状况时,她已是妇人一名,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对生活的绝望逐渐上升。终于,在一个下雨的夜里,她脱去衣物在雨中狂奔,希望雨水可以洗去她逝去的年华,让自己重获新生,告别寂寞。她内心的欲望让她差点赤身裸体扑向一个老头儿。理智告诉她,她的青春已经不再,“许多人必须孤寂地生和死。”[1](P80)她便是其中一个。这是她自由选择后必须承担的责任。人生而自由,同时,人不应该忘记,人应该对自己所有的选择负全部责任,没有理由将责任推诿给其他物,无论是上帝、社会还是观念、“绝对理性”,否则,他便陷入“不诚实”之中[4](P26)。“不论我做什么,我都不能在那怕是短暂的一刻脱离这种责任,因为我对我的逃离责任的欲望本身也是负有责任的。”[3](P711)责任与自由紧密相连。
三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行动哲学”,即“入世哲学”。“人作为自在存在总是对自己的否认,总是在他的过去的前面,总是超越他的过去,而指向未来。人总是不断超越自己,超越他当下的存在,不断创造,不断更新,不断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这是作为自为的存在所决定的。”[4](P199)“人总是他企图成为的那样,他只是在实现自己意图上方才存在,所以他除掉自己的行动总和外,什么也不是;除掉他的生命外,什么也不是。”[6](P18)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鼓励人行动,尤其是把人置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存在状态下,并以绝对自由的事实性来强加于人,使其处于孤立无援又不得不行动的人生悬崖之巅,人必须要行动。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向死而生”,“生”与“死”相对。要想参透“生”的含义,可以从“死”中来领悟。一个人只有濒于死亡,才能真正将自己置于万物之外,真真实实地面对自己,懂得人存在的真正含义,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求生,做最后的挣扎,死中求生。如何才能体会到存在的含义,采取行动呢?这便是在荒诞世界中体会生存的真正含义。
《死》中,伊丽莎白去里菲医生的诊所寻求心理治疗。她和里菲医生谈论起生活及她的苦闷时,回忆了一个场景。那是她婚后不久的一天,她骑着马外出兜风,“那天天色阴霾,风雨欲来,黑云映衬着树木和青草的绿色十分鲜明,光彩夺目。开始下雨了,我要以骇人的速度飞驰,永远向前飞驰,飞驰。我要摆脱城市,摆脱我的衣服,摆脱我的婚姻,摆脱我的身体,摆脱一切……我要奔离一切,可是我也要奔向某些东西。”[1](P169-170)说到这些时,平日里阴怯怯的妇人神采奕奕,令人迷醉。这就是威拉德夫人采取的行动。那时的她已知今后的生活与她所期待的生活相去甚远,长久以来的压抑和沉闷在那一刻有了很好的发泄,她要摆脱一切束缚她的镣铐,试图唤醒内心沉睡已久的某种情愫。在那一瞬间,她超越了自己,造就了自己的存在,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乔治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同时也是全温士堡畸人的希望,他也代替他们做了他们想做却没有做的事——离去。前面说过,乔治在与畸人的交往中体会到了畸人们经历的种种遭遇,体会到了这是一个荒诞的世界,变态的社会。既然“人命定是自由的”,“人是自己造就的,不是做现成的,他是通过自己的道德选择造就自己。”[6](P26)乔治采取的行动是离开。母亲的死使他“开始遐想,他的头脑玩味着人生的思想,正如他的母亲曾玩味着死亡的思想一样。”[1](P172)他明白了人来自虚无,又将消失于虚无。人在自然面前不堪一击,人的一生也不过是人类悠长历程中的一刹那。人存在于世,是自由的。人应该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样,人要不断的超越自我,人要行动,人要实现自我的存在。他是众多畸人的希望。他最终选择离开这个变态的社会,去他处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实现畸人们的梦。正如萨特所说:“人在为自己作出选择时,也为所有的人作出选择。”[6](P7)乔治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存在,这就是人。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行动哲学,自由和责任是他的中心思想。通过对《小城畸人》的解读,我们认识到这些畸人并不是相貌丑陋、行事乖张的变态人群,而是一群心地善良、不断追求自我的平凡的人们。他们“一旦为自己掌握了一个真理,称之为他的真理,并且努力依此道理过他的生活时,他便是畸人,他拥抱的真理就变为虚妄。”[1](P3)是这个荒诞不经的世界将他们变成畸人,他们就如同那些“隆然有节的苹果”,看上去吓人,但“甜味”全部集中在这“隆然有节,歪斜不整的苹果”里[1](P12)。而乔治·威拉德是众畸人的希望,他们以自己的生活共同阐释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1]安德森,舍伍德.小城畸人[M].吴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龚翰熊.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3]让-保罗·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4]黄崇杰,吴晓明,安延明.萨特其人及其“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5]徐崇温,刘放桐,王克千.萨特及其存在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Absurdity·Freedom·Action——On Existen tialism in Wenesburg,Ohio
WEI Fei-ling,CAI Yu-hui
(School of Foreign Stud ies,Anhui Norm 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Winesburg,Ohio is the masterpiece of Sherwood Andersoon.The characters are described as grotesques who we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ir lifestyle and pursued the freedom of their own.The state of these grotesques is perfectly in harmony with Sartre’s Philosophy of Existentialism——“the absurdity of the world”,“freedom of men”and“philosophy of action”.This essay interp rets Winesburg,Ohio from these perspectivesof Existentialism.
Wenesburg,Ohio;existentialism;absurdity;freedom;action
I712.065
A
1009-9735(2010)04-0117-04
2010-04-20
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学分制条件下转专业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8jyxm393)。
魏菲灵(1986-),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美文学;蔡玉辉(1955-),男,安徽宿松人,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