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璐璐
(青岛市陵县路小学,山东 青岛 266000)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京剧艺术逐渐走进校园,来到孩子们的身边。听惯了流行音乐的小学生,在京剧进课堂之前很少有机会接触京剧。咿咿呀呀的唱腔唱段,缓慢的节奏,能够被孩子们所接受,所喜欢吗?我的音乐课堂还会像往常一样精彩吗?这是我一直担心的问题。
经典的台词浓缩着中华民族的语言造诣,委婉动人的曲调蕴含着中国古典乐曲的精华,夸张的艺术造型体现了图案、色彩的完美组合,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透露着中华民族的礼仪、情感的教育。不论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教导有方,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即使是那些对京剧不感兴趣的小学生也会慢慢转变。
我校作为青岛市艺术示范学校,“民族艺术”一直是我校的特色。结合“京剧进校园”大主题,戏剧欣赏课也列入了校本课程,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研究,我发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渗透京剧艺术教育,让学生爱上京剧也并非难事。现就小学艺术课京剧欣赏《三岔口》一课,谈一谈我的一些做法和尝试。
新课程明确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音乐教学,其基础性不是音乐基础和基本技能,而是音乐兴趣。如果学生没有兴趣,音乐课程就形同虚设,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就难以完成。只有培养了学生对京剧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关注、学习京剧,才能真正弘扬国粹艺术。
《三岔口》一课是小学艺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节京剧欣赏课。根据欣赏主题与五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本课划分为以下几个版块:“京剧情境”、“梨园知识窗”、“京剧大课堂”、“京剧大舞台”、“京剧百花园”。
我的目的是在有主题的版块环节中,渗透京剧知识;在生动有趣的视频画面引导下,让学生尝试京剧表演,通过亲身参与实践表演,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自然而然地步入京剧的世界,从而喜欢上我国的京剧艺术,并萌发出想探究,欣赏更多唱腔唱段的欲望。
每一节课成功的关键都在于情境的创设。情境的创设是一节课良好的开端。有了良好的主题氛围,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课一开始,我便结合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说唱脸谱》进行氛围的创设,通过课件的展示,请学生听一听,这段旋律属于哪种艺术形式?边做动作,边欣赏。这时会唱的学生马上跟着一起唱起来。通过学生熟悉的《说唱脸谱》的律动演唱,自然过渡到本课的欣赏主题,精美的脸谱,各行当的造型,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流行歌曲演唱中,带领学生模仿各行当动作,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露痕迹地带领他们步入了京剧世界。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很难让学生掌握京剧的各方面的知识。京剧作品要展示其内容思想,文学水平和唱腔音乐的艺术水平,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体现。演员的体现手段就是唱念做打,唱念做打也是京剧的戏魂和戏魄。
对于京剧的基础知识,单纯靠教师的讲解,会显得枯燥乏味。我设计了“梨园知识窗”环节,通过梨园知识窗,让学生了解掌握更多的京剧入门知识,如四大行当、四大功夫等,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大家都有机会当一回小老师。当然课前需要准备的工作很多,每个小组就一个京剧行当展开研究,小组成员们共同查找文字、音像资料,在我的帮助下做好课件的链接,在课堂上学生根据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四大行当知识。师生角色的交换,学生真正体会自己才是学习的小主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积累,同时又展现了自我。
通过学生对“四大功夫”的初步介绍,我将教学自然过渡到《三岔口》的表现形式:请大家欣赏一段《三岔口》表演,看看它属于四大功夫中的哪一种?这段表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看后谈感受。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新课程明确提出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应该是愉悦的、自觉的。这就要求我们把培养学习兴趣放在较高的位置,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音乐课中京剧元素介入的内容,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从兴趣出发,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挖掘学生的潜能,真正调动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才能使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深植于学生心中,把国粹艺术发扬光大。
《三岔口》取材于小说《杨家将演义》。夜间行刺的黑衣人乃刘利华,白衣人是任堂惠。我通过图片向学生进行介绍,再请学生欣赏这段哑剧表演,看一看对于身材矮小的人,演员是用怎样的动作来表演的?边看边模仿一些简单的动作。根据人物的表情、动作、眼神,体会一下这段表演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通过欣赏,学生了解到其中有一种表演方式就是“矮子步”,是模仿矮子步行而得名,是丑行必备的“行当功”。我邀请学生也来试着走一走“矮子步”。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情绪被调动起来,纷纷参与表演,加深对剧情的记忆,为后面的正式剧情表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指出,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学习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情、感悟真理、感悟文化。
音乐性的活动参与对学生来说并非难事,但京剧的表演参与,对没有基础的小学生来说并不容易。通过前一环节的欣赏,学生对剧情和人物表演都有了详细的了解。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也来演一演《三岔口》的故事,用身体动作、面部表情和眼神来表演《三岔口》中摸黑过招的这一段。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作小伙伴,分配角色,分头准备,进行表演。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现自我的舞台。通过合作表演,学生加强了同学间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对同学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会欣赏、自我提升的过程。教师颁发“最佳表演奖”是对每组学生表演的一种肯定,是激发学生表演欲望、勇于展现自我的良好手段。这就让学生感受到:京剧就在我们身边,我也有能力表演好京剧。
在学生兴致还很高涨的状态下,我引入下一段表演,播放课件《拾玉镯》片段,让学生仔细观察演员的动作、表情、眼神,看看这个少女在做些什么?并模仿这些动作,丰富学生的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
这个小片段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劳动小场景。学生明白了艺术的灵感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只要善于发现积累、勇于创新,人人都是未来的艺术小明星。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艺术,但在青年一代中已经被认为非常陌生,甚至是非常没落的艺术了。江泽民同志说:“如果一个民族将本民族的文化丧失了,那么这个民族的存在也将是不可能的。京剧艺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如果学生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包括京剧艺术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就有可能陷入民族虚无主义的陷坑,这是多么可怕呀!”为了让学生接受并喜欢京剧,我尝试着让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来引领学生进行京剧艺术的学习,将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与京剧联系起来,并相互比较,进行拓展欣赏。
我播放了流行音乐——零点乐队的 《粉墨人生》,请学生来听听这段音乐中都糅合的京剧元素,并启发道:“其实在很多经典的流行歌曲里都糅合了京剧的艺术元素,比如陶喆的《苏三说》、李玟的《刀马旦》……学生受此启发,立刻活跃起来,说出很多流行音乐与京剧的联系,如周杰伦的《霍元甲》等。拓展环节的欣赏,使学生觉得京剧音乐无处不在,还能与流行音乐同步,在不知不觉中打开了心门,为日后更好地学习京剧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我们用心研究京剧艺术的精髓,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得与失,就一定会让学生接受并喜欢上这一艺术形式。
[1]艺术课程标准.
[2]小学艺术实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