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晨华
(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作者系河南大学艺术学院08级绘画基础研究生)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在这一时期,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地区性文明,如在长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黄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在东北有燕山地区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红山文化。各个地区性文明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术界都给以高度评价,但是到后来有的文明中断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吸纳、融合了各地区文明精华,向更高层次发展。
黄河文明的发展期是它的升华阶段,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这时的黄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大中原地区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在大中原域内的河洛地区文化是黄河文明的核心。考古学家发现了属于王朝性质的都邑有登封王城岗原八方遗址古城、新密新寨古城、偃师二里头城址、郑州商城、偃师尸乡沟商城、安阳殷墟和洹北商城,以及在陕西和洛阳发现的西周、东周都城遗迹,夏商周三代的都邑均在河洛地区。因此,河洛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区性文化,而且是延续约两千年的王都文化,是黄河文明最核心的载体。
先说明中国的文明是黄河文明,中国文明的产生都是由水而生的。因此这个至今还充满神秘感的 “河图洛书”的主要特点就是源自于水文化,从它的传说中也透露出水文化的气息。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 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如《竹书纪年》记载:“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至于下昃,荣光休气至,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其文言:当禅禹。”这是说禹执掌天下,是在舜设坛沉壁祭天之后,河图传达的天命。还说:“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退入于渊。治水既毕天赐元圭以告成功。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至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这一段话,除反映君权天授外,值得注意的是提到河图是言治水之事,提到的洛书(龟书)是洪范,而洪范是治国的大法。显然,在这些中国古文化最权威的经典看来,“河图洛书”应是远古东方庄严而崇高的法典,是华夏传说中祥瑞而神秘的圣经。另外,《春秋运斗枢》言及黄河出图,在场者有帝舜及大司空禹;《尚书》称“天乃赐禹洪范九畴”;汉代孔安国称:“天癸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第之,以成九类常道。”《广物博志》亦述及“禹授河图”之事。“河图洛书”的产生都与大禹有关,与战胜自然灾害有关。从诞生来讲,重点提到了黄河与洛河,从而也说明了它与水的紧密联系,与人类的母亲河——黄河的关系。
“河图洛书”最早诞生于河、洛两条河流,也同样说明了它与水的密切关系。“河出图,洛出书”,明确地告诉了我们黄河、洛河与“河图洛书”的关系。远古时代,“河图洛书”作为传授“天命”的重要方式,为什么会与水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呢?如前所述,它源于当时严重的洪患灾害。人们为了谋求生存,不得不长期与洪患灾害抗争。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渔猎、游牧的生活,“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以逃避洪水。到了传说中的神农时代,有了农业,有了一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需要保护,采取了“潺”和“堙”,防止洪水入侵,即以挡水的办法来防止洪水灾害。到了尧舜以后,大禹首先使用了“疏”和“分”的方法,即以宣泄减免水患。另外,也说明了河洛地区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考古专家已经证实,夏禹宇宙期后,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部族逐渐向黄河流域集中,河洛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史记》语),即夏、商、周三代皆建基于此,“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在这里产生,也就不足为怪了。
“河出图 洛出书 为什么会发生在 洛汭 洛汭 之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是传说中黄帝“修坛沉壁”的地方(《水经注异闻录》载:“黄帝东巡过洛,修坛沉壁,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赤文绿字。”),尧、舜、禹、汤等也都在此举行祭天仪式,并接受“河图洛书”。《尚书·禹贡》说大禹治水,“东过洛汭,至于大邳”。“洛汭”位于巩义市境内的黄河、洛河交汇处。那么,这个地方在远古时期为什么会像秦以后泰山那样引起古人和古代帝王的高度重视呢?这是与当时“洛汭”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河、洛交汇后在这一带发生的河势变化等有着密切关系的。一是“洛汭”周围早在远古时期便是人烟稠密、物产丰富的地方。裴李岗遗址、仰韶遗址、龙山遗址,以及夏商周各代遗址等都是在这一带被挖掘发现的。发展到中古时代,这里曾一度是政治、军事战略要地,也是水运交通的枢纽。洛口仓、洛口屯、洛口城、洛口驿等,都先后出现在这里,可见“洛汭”的重要历史地位。二是“洛汭”在古代还曾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有许多传奇性的故事发生在这里。如,《尚书·夏书》中记载:“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太极图、河图、洛书、八卦等这几项享誉中外古今的传统文化,也都与“洛汭”有关。有人认为太极图虽然含有深奥的哲理,但它的图像源于自然界,是受河、洛在“洛汭”两水相撞,形成漩涡,清浊分明的启发而构思出来的。邙山上“伏羲画卦台”的存在,更有力地证明了八卦的产生也始于“洛汭”。三是与“洛汭”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水情有关。据专家考证,远古时期,黄河、洛河交汇的地方有着广袤的水面,特别是在汛期。从华阴、砥柱一泻东下的黄河,在这里南纳入伊洛河水,北接入济水、沁河后,忽被横亘在面前的大邳山阻挡,于是湍悍之水涡漩,抬升而形成巨大、宽广的水面。 因此,也就有了“沉壁祭天”、“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洛汭”作为这一神话传说的诞生地,可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
传说,往往是一个民族古老的记忆,“河图洛书”也不例外。深入研究“河图洛书”及与此伴生的古代水文化,我们可以看到它对后人治黄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大禹治水的精神,始终是后人治黄、战胜严重的黄河洪水灾害的动力和源泉。我国是一个水利大国,也是一个水利古国。中华民族的治水传统与华夏文明一样源远流长。
“河图洛书”传达了古人什么样的治水信息呢?“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是讲大禹受“天命”而治水的事。大禹成功治理水患,既是上天的安排,又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三过其门而不入”。因此,他也就成了人们永远敬仰的英雄。另外,在《尚书·顾命》篇中将“河图洛书”与“大玉、夷玉、天球”等并列,似乎其应该是玉类宝器,故元朝人俞琰的《周易集说·系辞》中推测“河图”是刻有文字的宝器,南宋人薛季宣的《河图洛书辨》中推测“洛书”是古地图,“图载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类似 《禹贡》、《山海经》一类图书。
到了现代,更有人把“河图洛书”推测为我国游牧时代的气候图和罗盘。但深究起来,“地图”说更为可信。远古时期,人类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居所不定是其最大特点,长途跋涉在所难免。在和大自然的抗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地图的重要性,地图成了人们战胜自然,获得生存的重要工具。当然,地图也被首领和古代帝王视为神授之物,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切。然而,在众多的文献记载中,“河图洛书”为什么又成为代表神意,是“圣人”得到“天命”的征兆,相当于符命一类的东西了呢?“凤鸟不至,河图不出”,“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等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符命又是什么呢?它是被歪曲了的自然现象。如果我们剥去它的宗教神话外衣,便显现出一个核心观念:文化起源于人类模仿自然。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河图、洛书、八卦,都是初民图绘自然界物象,用以说明事理的,现在虽然所绘的物象已不可见,但在传说中还保留着这个图绘记事的面影。”不难看出“河图洛书”的出现与古人治水的密切关系。因此,如果说它是一种文化现象的话,它首先应该是水文化。水文化起源于“河图洛书”,后人在治水中所创造的灿烂文化都是这一现象的继续和延伸。
[1]杜学知.河图洛书八卦与图绘记事.《大陆》杂志,VOL8,(2).
[2]李雪格.探寻黄河文明[M].东方出版社,2004.
[3]马新,齐涛.中国远古社会史论[M].科学出版社,2003.
[4]卜工.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M].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