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价值问题”引领学生有效阅读

2010-08-15 00:42伍怀林
文教资料 2010年2期
关键词:苏教版课文文章

伍怀林

(洪泽县岔河中心小学,江苏 洪泽 223111)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好问题即有价值的问题。“价值问题”是教育者潜心研读教材后设计出的或学生学习中生成的含金量高的问题。它具有教学价值,即教的价值和学的价值,从教师方面来讲,它对完成教学目标有帮助;从学生方面来讲,它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理解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效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增强对作品主题的认同,影响和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建构等。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设计出质量高的“价值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一、“价值问题”的特征

1.挑战性

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才叫问题。问题一般都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既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让学生轻易解决。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四册 《一片树叶》,教师可这样设计:“小动物们都很爱护小椿树,但为什么还是把树叶掐得一片儿都不剩呢?”通过对小动物们自相矛盾的行为质疑,引发学生对文章所阐述的“道”的进一步熟悉,让学生明白:“生活中不仅要懂得某些道理,更重要的是能够自律,做到言行一致。”这个问题不仅能挑战学生的思维,而且能挑战学生的行为品德,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2.综合性

就是能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综合考虑,设计出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支玉恒老师上人教版第十一册中《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在学生充分初读后,全课只提了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带领学生在品词析句中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3.针对性

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以学定教”,不要“以教定学”,即要针对学生的学情设计问题,学生会的,不要再问,学生不会的且是本课教学要求达到的目标,就要进一步落实;二是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抓手,不要过大、过空,使学生一头雾水,无从下手,思维陷入凝滞或混乱状态。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初读课文,想想你认为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的一个神?细读课文,从哪儿能看出是这样的神?画词句,想一想,从这些词句中怎么能看出是这样的一个神?练习读一读,让别人听一下就能知道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神。一个问题“四步走”,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阅读课文,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

4.层次性

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多设计“梯形任务”,要有坡度,这样才能使高效地解决教学问题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八册《公仪休拒收礼物》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组问题:①公仪休喜欢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②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这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为下一步教学打好基础。③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别人送上门来的活鲤鱼呢?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分析其实质,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④你觉得公仪休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要求学生概括人物品质,旨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评价能力。⑤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是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5.开放性

对于一篇课文的解读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世界、个人经历、生命体验去作合理的阐释与解读。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寓言《一路花香》,课题是“一路花香”,但全文只有一句话写到了路旁的鲜花。据此,教师可在学生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后,抛出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路花香”,而全文只有一句话写到了路旁的鲜花,这个题目是否合适?这一矛盾的焦点的提出,可调动起学生已有经验与认知的冲突,激发起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强烈欲望,成为了整节课的制高点,推动了学生自我的学习向纵深前进。

二、设计“价值问题”的方法

1.抓住文章的“题眼”设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蕴的瞭望孔。透过题目,可以看到文章的中心内容;抓住题目提问,能使学生立即产生阅读兴趣,快速进入课文。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番茄太阳”》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番茄太阳”这个词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每次出现分别是什么含义?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在品读、讨论中学生感悟到:“番茄太阳”不仅指太阳,而且指盲童明明美丽的笑脸,她的心灵就像“番茄太阳”一样,她是一个美丽漂亮、聪明机智、富有爱心的小女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了作者的意图,理解了“番茄太阳”的深刻内涵。

2.抓住文章“中心”设问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抓住中心提问,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中的结尾,作者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特别是最后一句直接点明了中心:“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对这个中心句教师可进行如下提问:(1)为什么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难忘?(2)你能体会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吗?是怎样的一种心情?(3)假如你当时在场,你会对周总理说些什么?因为学生年龄还小,他们可能体会不到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这种感情,教师就可以抓住中心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学生都会有话讲,阅读文章的兴趣就会得到加强。

3.抓住文章“疑难点”设问

疑难点也就是学生对文章某些内容或词句难以理解的地方。抓住疑难点提问,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疑点、突破难点。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我提出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反的问题,即“有什么办法能使贫瘠的沙漠变成繁密的树林,河水不像脱僵的野马?”这一问,很多爱动脑的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众说纷纭。我再加以恰当的引导,使学生走进另一个精彩的世界。在《“你们想错了”》一文中,方志敏说话时的神态是“淡淡的”,对此学生不理解,是一个难点,因而我抓住这一难点进行提问设计:(1)“淡淡地说”是一种怎样的神态?你能试着表演一下吗?(2)方志敏第二次说话时的神态是否也是“淡淡的”?这样,抓住了疑难点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抓住文章“结构”设问

理清文章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能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比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特殊的葬礼》时,我将塞特凯达斯瀑布原来的雄姿和现在即将枯竭的样子对比作为重点来教学,设计的问题是:“塞特凯达斯瀑布原来和现在分别是什么样子?游人对此分别有什么不同表现?瀑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对此你想说些什么?”在理解课文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把塞特凯达斯瀑布原来和现在的样子对照着写,有什么好处?”启发学生充分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水平。

5.抓住文章“文眼”设问

题有题“眼”,文有文“眼”,所谓“眼”,就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教师抓住突破口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统领全文的关键,快速理解文章。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掌声》,我抓住两个写掌声响起的句子,从第一次掌声响起向前展开,探究英子的自卑及原因;从第二次掌声响起向后展开,揣摩英子前后心情、性格的变化,感受掌声带给英子心灵的震撼,并使学生由此明白两次掌声的含义,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地关心和鼓励。

6.抓住课文“矛盾”设问

由于学生认知上的不足,一些文章中蕴含的现象、观点、结论往往会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形成 “矛盾”。对此,教师可根据学生与课文的“矛盾”设计评论性有效问题,引导学生在激烈的争论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寻求根据。这种评论性有效问题设计,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在更高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认识。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半截蜡烛》一文,为了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的机智、勇敢,我设计了如下评论性有效问题:“二战结束后,法国总统决定颁发一个奖杯给伯诺德夫人一家,你认为奖杯该奖给谁?为什么?”通过读中感悟、展开辩论,最终学生深切体会到了整家人的机智、勇敢,并统一了思想,得出了“应该把奖杯奖给他们全家”的完美结论。

猜你喜欢
苏教版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苏教版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