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粉芳
(揭西县第一中学,广东 揭西 515400)
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大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为了发掘我国古代文化宝藏,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可以说文言文教学不仅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是发掘我国古代文化宝藏,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入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 ‘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极少有教师选择文言文教学。而今天的文言文教学往往采用串讲式教学,存在窄化教学内容、挫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等弊端。为了优化教学效果,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尤其如此。下面我就从文言文的内容特点和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针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文言文教学是讲得多,读得少,显然不是效果最好的办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1]意思是说读得多了就自然而然懂得句子所说的意思了。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2]可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熟读直至能背诵,牢记于心才能增强语感,获得感性认识,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重点句、难句更要反复读,用心体会,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对文章内容先要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一时还不能读懂的句段,不必急于求解,暂且放在一边,借助工具书,帮助疏通词义,求得大致的含义,或者自己进行猜测,以意会之,等日后求得老师的指点,再进一步求得理解。其次,要借助于文本的已有注释和“课文导读”,疏通文章的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轮廓。例如,记叙文要掌握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过程;说明文重点了解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事物特征;议论文则要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材料及论证方法。这是阅读的第一层次。
联系是在熟读掌握了文章的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求得更深理解的阅读方法,是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是对阅读的进一步提高和深化。联系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新旧知识的联系。阅读中,不能孤立地读,要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联系,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同时代或同作家的作品联系起来读。这类作品因为时代相同,或作家相同,它们在文字运用、语言表达及文章风格上基本接近或相同,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第二类是与同文体、同风格的作品联系起来读。这类作品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或相近之处,可以借鉴和比较。第三类是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进行联系。这类作品因时代差异或作家的写作风格不同,在文字运用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变化和差异,阅读时可加以对照、比较、分析和判断,从中找出规律,得出比较正确的理解。
2.上下文的联系。“一篇文章就好比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有自身完整体系,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3]阅读时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去理解,要从整体上去感知、领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主旨。在阅读过程中,对一时还不能读懂的难句、难段,也可暂且放下,等疏通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其难句、难段也就不难了。
3.时代背景的联系。其实每一部(或每一篇)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它所反映的内容都是当时社会的客观存在和作家头脑里的主观反映(无论是现实派还是浪漫派)。作家不可能,也无法写出超时代、超现实的纯文学来,只不过是不同作品表现的角度、手法和形式不同而已。有些从正面反映,有些从侧面反映,有些表现得比较显露,有些则比较委婉,但都离不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影响。同时,作品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一种表露。俗话说:“言为心声。”作家的思想感情、政治观点,总是从作品中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作品中总能找到作家自身的影子。因此,阅读时对时代背景、作家思想是不能忽略的,只有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深刻理解作品内容。例如,在教授柳宗元《小石潭记》时,要先让学生了解柳宗元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来排谴内心的愁闷,只有了解柳宗元当时所处的环境,心中的凄苦,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和对冷酷现实的不满这一主题。又如曹操的《短歌行》,如不了解三国时期的战乱,不联系他赤壁受挫,壮志未酬、难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心情,是很难读懂他那慷慨悲凉的诗句的。同样,不了解东晋时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和政治上的浑浊,就很难理解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乐趣。
它是对文章的内容、字词提出疑问,得到求证的方法,是一种跳出注释、跳出教参进行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思维进行辨析的过程。它是联系的更深层面,是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南宋学者陈善在谈到读书方法时,就强调读书必须懂得出入法,要“见得亲切”、“用得透脱”。“见得亲切”,就是要用心读,要敢于质疑,大胆质疑,要懂得古人的用心处,不是人云亦云,要用自己的思维和知识去辨析、判断,把握文章的观点和主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文章的韵味和其中的妙处,才能激发出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质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对主题思想的质疑。比如自己读了一篇文章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照他人的观点,进行辨析,然后得出新的结论;或是另辟蹊径,寻找别的结论。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不应妄加否定,而应从精神上予以肯定。如在教《愚公移山》时,有些学生对愚公的做法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愚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愚公确实是“愚”。对于学生的见解,我先是给予鼓励和肯定,然后从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来谈自己的看法:这篇文章主要是要求我们学习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这样,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思路就很开阔。另一方面是对文中的字、词、句提出质疑。这是求得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的重点,也是掌握文章主题的基础。词句质疑,是对异义词和重点句进行辨析,联系上下文,反复领会,不能轻易放过任何字词或句子的牵强解释。如在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其中有一句“散入珠帘湿罗幕”,文中的“散”究竟读哪种音,学生提出了疑问,我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所以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以上文言文教学三法正是根据学生学的法子而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4]的原则,相信它能给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乐学。
总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掌握了适宜的教学方法,就能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充分引导学生吸收文言文这份珍贵遗产,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知识。
[1]陈贯之.朱熹之学[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2]苏轼.苏东坡全集[M].中国书店出版社,1986.
[3]刘瑞才.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3.
[4]杨湘颖.如何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J].教育,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