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红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广州 510725)
在探讨学校的发展,谋划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改革,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1],指引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成就优质教育,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的道路。在专业理论学习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在课堂教学上,传统的“灌输填鸭式”、“一言堂的说教腔”和“冰冷的面孔”等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实现教学目的,反而会引起学生们的逆反情绪。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总结出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社会发展客观存在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正确指导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宏观性,包括和涵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方方面面。着重强调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及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和谐,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
和谐的师生关系表现在施教时师生在深层互动中对彼此的悦纳与认同。师生关系在社会层面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角色定位与适应,其实质是依从社会规范而行事,师生之间更多的是责任与义务,和谐与否,并不能改变其关系的性质;在人际层面,它则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建设与融洽,其实质是依从个人的认知和情感而取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决定彼此的吸引与排斥。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改变的是人际认同,而不是社会角色的认同。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追求师生的人际意义。师生间是情感之交,还是“点头”之交;是敬而亲之,还是敬而远之,甚至是不亲不敬,师生的人际关系决定了彼此的悦纳与协调。
显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师生人际层面交往与互动的状况是不能忽视的。重视和解析高校师生的人际意义,既是时代变迁使然,又是个体发展的要求。从社会的发展变化来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随着现代新文化的兴起,加上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人际平等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在知识领域,探寻真理没有级别,争鸣胜过服从,即便在课堂上,教师的要求也并不可能都是严格意义上的组织行为。在平等的理念中,现代师生人际关系的建立是服从社会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规律的,也就是说,师生双方各自人际系统中亲疏远近的排列,完全是自主交往的结果。
在课堂教学上,大学生对老师的目光的审视不仅有平等的要求,更多的是挑剔和审视,如果这时老师还只会眼望着天花板或依葫芦画瓢,自顾自地念着自己的经,那么可以想见,学生投来不屑甚至鄙视的目光,也实属交往常态。表面上看,大学生不惟老师可亲,有环境开放的因素,也有教学方式的因素,但根本来说,是我们怎样重新认识“人师”优势的问题,如何借“传道、授业、解惑”来增进师生彼此情感的需求与心理的相容?
因此,社会的进步和人的成长与其说是冲击到旧有的“师道尊严”,不如说是冲击着当代师生人际交往的理念,呼唤和谐关系向师生的人际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转变传授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和学习方法的讨论,是有利于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在专业理论学习中创建了新的教学法。
在专业理论学习中,“四目标”阅读教学法就是将学习材料中,学生应该获取的知识和能力,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设计若干题目,分为四级层次的阅读目标。由教师引导,逐级达到设定的目标要求,明确的目标激励教学法,它使教师明确怎么教,达到什么目标;学生明确怎么学,学习达到什么目标。所以目标激励的作用很大,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
2.1.1 认知性目标阅读。认知性目标阅读,即学生通过初读全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结构体系,形成整体印象;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合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等,扫清术语或文字、词汇等障碍,并能初步复述教材的主要内容,实现对教材原本知识的正确认识。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预习课完成认识性目标。预习课是专业理论学习第一阶段,预习课认知目标阅读,通过预习课的阅读,有利于将难点、疑点和一时不好理解的重点内容和问题等都记下来,以便于在下一步阅读学习与教学中重点研究解决,这在时间利用上就能够有的放矢,使有限的预习时间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2.1.2 理解性目标阅读。理解性目标阅读,是在认知性目标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准确理解、把握课文中的专业理论概念、术语等关键的语句;二是对章节段落的理解,对基本思想的概括,对抽象内容能阐发,对深刻的内容能加以解释;三是对体系的把握,能把课文的内容层次、结构性体系,根据学习要求归纳整理,并准确地揭示出专业理论知识的要领,最终实现对课文内容理解加深。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课堂上主攻理解性目标。理解性目标阅读,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掌握专业理论的主要阶段。因此,要把完成教学任务所需要的大部分时间主要用于这一目标上。围绕课文重点内容设立专题研究、组织作业等形式,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施训、巩固和提高。
2.1.3 评价性目标阅读。评价性目标阅读,即在理解性目标阅读上进一步对理论知识内容和价值、地位与作用、规律与特点、运用与要求,以及在这一专业领域中的领先程度等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对阅读学习内容的评价,充分认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意义,并能准确理解加深认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
2.1.4 创造性目标阅读。创造性目标阅读,是在完成前三步的基础上,能够使学生依托教材内容产生的新思想、观念;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提出高于教材的新问题、新见解、新理论;提出新答案,形成新思路。如对专业理论体系的新构想、新内容的研究与扩充等,通过对教材的观点和材料展开联想,使自己将脑中已有同类的或相反的观点和材料联系起来,推导出新的结论。这种阅读法,是对学生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评价、综合等创造力的培养,也是阅读学习中追求的最高学习目标,它虽然难度较大,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施教过程中,评价性目标和创造性目标阅读法是阅读教学的较高层次。施教的目的是建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特别是创造力。可放在学生完成了理解性目标阅读学习之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课后进行探索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在课堂上交流讨论,由教师来指导、评价、纠正、总结、统一认识,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四动”教学法是以眼动、手动、脑动、心动的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构建和谐课堂营造良好氛围。
2.2.1 集中眼动。所谓眼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眼睛的作用。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更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门户,目有所及,心方能有所想。
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大致了解教材内容结构体系,形成整体印象。就教材的观点和材料展开联想,对专业理论体系提出新构想、内容的研究与扩充等。在课堂上,教师教育学生专心听讲,眼看着老师板书、演绎;一方面,利用声、光、机、电等现代科技手段教学,广泛收集资料充实于幻灯、投影制作课堂多媒体课件,提高实际效果,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氛围,体会“信息优势”教学,解决难点、疑点问题。
2.2.2 勤于手动。所谓手动,是勤于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符合教学过程中“方法大于知识”的受众需求。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从做好听课笔记、会做听课笔记做起,将眼动的、耳听的重点记录下来,并适当地在课余将记录整理出“成果”,以便学习使用,并在系统性复习时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实验、操作课或平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养成记录、摘抄、收集资料的习惯。将眼动的收获落实为可以查阅的资料。同时,教会学生随时调研、收集数据,这样日积月累,可以为撰写论文或研究小课题贮备素材。当然,这一点在课堂上难以检查,也不能强求每一位学生做到。
2.2.3 善于脑动。所谓脑动,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归纳,善于系统性地把握本质,善于及时总结经验与创新方法。脑动是“眼动”和“手动”的升华,将专业理论学习收集获取和积累的各种资料素材,按一定的思路梳理整合。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自由的氛围,多给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适时组织专题讨论或课堂辩论,这都可以鼓励并促动学生思考。
2.2.4 促使心动。所谓心动,是快乐教学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可以“自上而下”地提高听课的兴趣,更是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最大动力。在课堂上,教师不只是从理论上强调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而是利用一切机会,用生活中的细节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例,深入浅出地说明专业课程的“价值”。结合实际旁征博引主动置身其中,真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是“四动教学法”的终极目标。
专业理论学习“四目标”阅读方法与课堂“四动”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组织简单,方法灵活,便于运用。但是,将此法运用于教学时,还应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2.3.1 科学设问引导。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观干预过多,采取“灌输填鸭式”、“一言堂的说教腔”的做法,严重削弱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变传授式为研究式,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教学思维的程序化,多设问、善引导,激励学生多思维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敢于提出其它相悖的问题,使学生在主动质疑和答疑中掌握知识,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活跃和发展。
2.3.2 戒急躁,讲实效。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一练就成,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教师在运用“四目标”、“四动”教学法实施教学时,既要注意方式方法,教育引导学生勤于阅读,注意实践体会,又要看得远,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同时还要防止急于求成,只注意形式而忽视效益效果。
2.3.3 突出“学法”引导。即引导学生掌握并适应“四目标”阅读法与“四动”教学法。通过知识的传授,注重创新方式方法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达到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相一致。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突出在“学法”上启发引导学生,能够探索出个性特点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果,促使学生的综合创造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
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成就优质教育,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的道路。创建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构建“和谐课堂”,使学生和教师都得到充分尊重,充分享有知识和学习快乐的课堂。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只有做到师生关系和谐,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
[1]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2]教育大辞典第二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