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星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汉语口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诸如“比N还N”这样的超常组合,而且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日益开放,这样的超常组合越来越多且在不断地向书面语渗透,大量的早前被认为“不合法”的组合正在被人们普遍地接受,甚至成为了大众语言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输出元素。并且随着这些特殊组合在日常用语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发现原本觉得陌生和排斥的超常组合有其不可替代的使用功能,因此这些“格式”就被固定下来作为一个整体而被广泛使用。构式语法理论认为那些具有约定俗成意义的超常组合属于构式的一种。
本文将从构式语法的视角对“比N还N”这一超常组合进行分析和探讨。
Goldberg,A.E.(1995)[1]给构式下了这样的定义:“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Fi,Si>,且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Goldberg强调了构式形式或意义的不可推导性,即我们根据某个构式的构成成分的形式或意义无法精确地推导出构式整体的意义或功能,也就是说某个构式的意义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约定俗成性。构式的意义并不是组成构式的构成成分的简单加和,构式本身具有意义且构式的意义是高于组成成分意义的。 沈家煊(1999)[2]也指出“一个句式就是一个完型。 ”并解释说:“‘完形心理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句式的整体意义不等于个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
先来看一些例句[3]:
(1)比女人还女人的男人。
(2)藏青会,一个比拉登还拉登的恐怖组织。
(3)毛主席比神还神,继续革命向前进。
例(1)说“男人”比“女人还女人”,我们知道即使一个男人有很多女性特征或女性倾向也不可能超过 “女人”。例(2)的“拉登”制造了“9·11事件”,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列为头号恐怖人物,“藏青会”这一恐怖组织在“恐怖”性质上也无法超过“拉登”。例(3)中“神”在神话故事或宗教信仰中被认为是“无所不能”的,因此“毛主席”也同样无法超越。因此这些“比N还N”在使用上均表达夸张之义。从我们所收集的语料可以发现出现能进入该构式的N都是显著度高、较典型的名词,N的特征在其所属的范畴内已达到程度极端,是最高级,而把“比较主体”说成“还N”是不符合现实的,而构式的形式上看,确实是“比较主体”比“比较客体”[4]程度还高,因此,与事实“比较客体”恒大于“比较主体”相矛盾,因此,就达到了该构式有极度夸张之义。
此外,“比N还N”在使用功能上表示比拟,即以显著度高的“比较客体”N为参照标准来比拟描述“比较主体”的程度在某些方面已达到极端但又无法超越“比较客体”N。例如:
(4)冬天这个房子比冰窖还冰窖。
(5)这个人好狠的心哪,比毒蛇还毒蛇。
例(4)在意义上并不是比较“这个房子”和“冰窖”在温度上谁更低,而是把“冰窖”作为一种参照标准来比拟描述“这个房子”的状况。因为我们知道相对“这个房子”来说“冰窖”在温度低这个范畴上已经达到极端,所以言说者说出例(4)时目的并不是比较二者的温度高低,而是一种比拟用法,即说话者主观上认为“这个房子”温度极低以至于温度可以与“冰窖”相当了。例(5)同样道理,这里不再赘述。
另外,“比N还N”在具体语言事实中带有自身强烈的情感倾向和主观态度,因此它是一种强主观性表达。
沈家煊(2001)[5]指出“‘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比N还N”一种表示比拟的夸张表达式,我们知道比拟和夸张本身就是一种较主观性的用法,另外“比N还N”作为一个整体在功能上也有主观性倾向。例如:
(6)中国电影比中国足球还中国足球。
本句说话者把“中国电影”和“中国足球”用“比N还N”建立起连接就带有一种强烈的个人主观态度,因为舆论一般认为“中国电影”还不至于差到能和“中国足球”相当,而说话者用该句就明显地带有自身的主观的情感倾向,当然这种主观性大多还是一种夸张表达。
从我们所收集的语料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使用“比N还N”时表达说话者主观消极意义的句子占多数,即说话者在使用“比N还N”时大多带有消极情感或贬义色彩。例如:
(7)你呀还老板呢,比葛朗台还葛朗台。
(8)他比南霸天还南霸天。
(9)他最突出的毛病就是见异思迁,比陈世美还陈世美。
即使有些肯定性的带有褒义色彩的名词进入该构式有时也会受构式本身意义和语境的影响而使整个句子变成消极否定的意义。例如:
(10)理论一套一套的,比马克思还马克思。
(11)呵,你可真比雷锋还雷锋啊!
上面两句说话者并不是赞美褒扬“比较主体”而是一种反讽和嘲笑。
因此,通过以上对该构式在使用上功能上的分我们可以把该构式的构式义概括为:“比N还N”构式在使用上表示比拟,以显著度高的“比较客体”N为参照标准来比拟描述“比较主体”的程度在某些方面已达到极端但又无法超越“比较客体”N,“比N还N”是一种主观性强夸张表达,并且偏于负面消极色彩。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比N还N”构式的构式义不是有“比”、“还”和N决定的,也不是三者意义的简单相加。因此“比N还N”构式的构式义是具有不可预测性的,我们不能从其组成成分中进行推导。所以我们把“比N还N”定性为构式是合理的、有依据的。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对进入其中的词项是有规约作用的,构式对进入其中的词项是由选择限制的。下面我们将着重探讨名词在进入“比N还N”构式时受到的选择限制。
根据我们对语料的考察把能进入“比N还N”构式的名词进行了归纳和分类:
(一)指人名词。其中包括:
1.专有人名。如:拉登、陈冠希、悟空、陈水扁
2.类指指人名词。如:姑娘、女人、男人、绅士
3.神话人物名等三种。如:神、恶魔、天使、猪八戒
(二)地域和处所名词。其中包括三个次类:
1.国家和城市名。如:法国、中国、巴黎、重庆
2.地区名称。如:中东、非洲、欧洲、南极
3.处所名。如:天堂、地狱、冰窖、劳改队
(三)事物名称。其中包括两个次类:
1.带有比喻义的物体名称。如:电报体、原子弹、豆腐渣、榆木疙瘩
2.动植物名称。如:大熊猫、哈巴狗、恐龙、玫瑰
对能够进入“比N还N”的名词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能够进入该构式的名词一般都是某个范畴里的典型事物,显著度明显高于所在范畴内的其他成员。另外这些名词自身的内涵意义突出,该名词所反映的细节意义显著。即能进入该构式的名词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显著度高、极富个性、特征鲜明,大多名词为大众所熟知,要么是新近引起社会热议的人物或事件,要么是历史上知名度较高的人物或事物。而且内涵意义突出,容易让然产生联想。
此外抽象名词一般不能进入该构式。例如:比经济还经济,比思想还思想。
3.“比N还N”构式中后项N的非范畴化
刘正光、刘润清(2004)[6]将非范畴化定义为“在一定的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这些成员在重新范畴化之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也就是说在原来范畴和它即将进入的新范畴之间会存在模糊的中间范畴,它们丧失了原有范畴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也获得了新范畴的某些特征。”
我们知道一个原型意义上的名词具有的特征有:意义上,多数名词表示具体事物,具有真实世界中的指称对象。句法功能上,多数名词前可加数量短语,可以有前置修饰性成分,如形容词等。大多数名词经常做主语和宾语。表人的名词后可以加“们”表示群体。话语交际功能能上,名词的作用在于引进话语参与者。而当名词发生非范畴化以后名词的很多范畴属性特征就会逐渐丧失,名词的一些典型功能逐渐游离,从而为进入新范畴提供了条件。
“比N还N”构式中后项N就发生了非范畴化。例如:
(12)他虽是七尺男儿,可待人接物比女人还女人呐。
该句我们就不能再在后项“女人”前加上数量短语、指示代词和形容词等对其进行修饰限定,例如下面的说法一般是不成立的:
*(12a)他虽是七尺男儿,可待人接物比女人还一位女人呐。
*(12b)他虽是七尺男儿,可待人接物比女人还坏女人呐。
*(12c)他虽是七尺男儿,可待人接物比女人还这个女人呐。
可以看出名词“女人”进入该构式后期范畴属性发生了变化,名词的典型形态分布特征已经丧失。
另外,在例(12)中后项N“女人”也不再指称具体实体,转而以陈述功能占主导。即该句中后项N不再指称“女人”这个类指名词事物实体了,而是凸显了“女人”身上的内涵意义或细节特征,如该句中后项 “女人”就凸显了女人身上具有[+温柔+扭捏+细致……]细节特征,因此后项N指称意义基本消失,而带有一种对事件的描述功能即转变成了陈述性意义。后项N在功能和范畴上也发生了转移即由名词范畴向形容词性范畴过渡。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比N还N”构式后项N发生非范畴化的一个关键点是构式中程度副词“还”的规约作用。即构式中的“还”对后项N起到了凸显其内涵细节特征的作用。没有程度副词“还”,后项N的细节特征无法显现,名词的由指称向陈述就无法转移。肖建华(2009)[7]也指出指出名词本身所带有的性状意义为可以接受副词的修饰提供了可能性,一旦进入“副词+名词”结构,名词本身的意义不再使用,而是凸显了一种性质或状态,在功能上体现出的是非定量形容词的特点。
4.“比N还N”构式的补偿表义性
补偿表义就是指某个词语可以表达其他一些词语和语句无法表达的或表达不足的内容。例如:
(13)他怎么比女人还女人?
(14)这里比农村还农村。
(13)句:当说话者要表达“他”身上有女人的大量特征时,如“他”具有[+小气+温柔+细腻+优雅+多愁善感+扭捏+矫情+细声细语……],却无法用一个或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他”的特征,因此说话者就会用“比N还N”构式来进行表述,这样就起到了补偿表意的作用。同理例(14),当说话人要表达“这里”有农村的很多特征时,如“这里”具有[+贫穷+落后+路况差……]或者[+纯朴+环境好+房屋少……]等特征,这时一个或几个形容词就显得苍白和言不尽意了,因此我们往往会选择“比N还N”构式来表达。并且使用“比N还N”构式很简洁,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原则要求,因此避免了用大量的描述性词语又表义不足的繁琐。
现代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因此反映在语言使用上也要求说话者尽量省时省力而又不失表达内容,所以人们在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性原则,力求言语表达言简但又蕴含丰富,因此像“比N还N”构式这样的超常组合表达手段就会不断出现和被高频使用。
[1]Goldberg,A.E.Constructions:A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Structure[M].Chicago:ChicagoUniversity Press,1995.(中译本:吴海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4.)
[2]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中国语文,1999,(2).
[3]注:这些例句的语料来自Google搜索和文献资料,下同。
[4]注:虽然这里沿用“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两个术语,但是在后面我们会分析“比N还N”并不表示比较而表示比拟。
[5]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6]刘正光,刘润清.名词非范畴化的特征.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
[7]肖建华.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转换看“副词+名词”结构.山西师大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