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梅娟
(韶关市曲江区广播电视大学 曲江区教师进修学校,广东 韶关 512100)
语文课要有两种趣味——情趣与理趣。有了两种趣味才是完整的语文课。有情趣,就有真情的感动;有理趣,就有深切的感悟。有感动,又有感悟,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全面提升。情趣即是情感和兴趣,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积极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情趣是非理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具有自发性与冲动性的特点,正是这一特点使人能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他所从事的活动中去,从而对于有效地完成每一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十分重视儿童的“情绪生活”,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不好的情绪(受压抑、害怕、恼怒、反感)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课程论“知识—结构”派的主要人物布鲁诺在他的名著《教育过程》中强调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而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创设美的语文课堂势在必行。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美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情趣是以兴趣为基础而产生的,没有兴趣就谈不上情趣,同时情趣通过兴趣表现出来;兴趣可以升华为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引发更多的是源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早已力证了这点,而且创设情境的方法也较多,起码有四:其一,由“愤”“悱”引起情境愤悱,源于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教学要讲究艺术,要得法,促使学生进入愤悱之状而探究、思索。其二,由激奋引起情境激奋的情境,可谓激情,就是激发感情,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使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可以说,激情是一个强大的学习原动力。其三,由悬念引起的情境悬念激情引趣,主要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事物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悬念心理,带着一种心理上的期待去从事学习。其四,由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发情境,多媒体信息技术集文字、音频、视频等于一体,使情境变得更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这些情境,一旦在教学中形成,势必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导引智慧火花的迸射。善于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乃是引发兴趣,激发思维的好措施。教师的教学语言贯穿于课堂始终,不仅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而且发挥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以导课语言为例,人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导语主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例如:在执教《惊弓之鸟》时,我开篇就布疑设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什么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锋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厉害,却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就把这只大雁‘射’了下来,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找到答案。”导语巧设悬念,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确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吟诵的时候,需根据文章的内容与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而吟诵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读,又可以是学生齐读。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大体来说,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则宜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否则难有理想的效果。例如《在大海中永生》一文的朗读指导中,如果学生对邓小平爷爷的形象感知不足,体验不够,而教师从技巧方面指导朗读,是达不到效果的,必须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才能读出邓小平爷爷的伟大精神之美。
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朗读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文章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了美的熏陶。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绘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分析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仅限于把自己对意境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对意境的体验,忽略了由此领会到的想象美。要领会意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这就是想象再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经,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例如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课文的第四小节是写苏轼躺在床上,看着圆圆的月亮而埋怨。而课文把作者的思绪化作一个省略号。其课文意境很美,我在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之后,配上一段音乐,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想象当时苏轼的内心。正是通过想象,学生感受到了意境美。而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学生也会回味欣赏意境美的过程,这就是想象美。
语文教材大都是语言的精品,然而对儿童来说,又有许多还属于抽象的符号。为了让学生越过符号“障碍”,进入语言所描述的生活场景,实现理解和感悟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需要创设直观的“仿真境界”。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能开拓学生的视听,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各种媒体的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器官,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如教学《九寨沟》,课前我特意让学生观看了《走进九寨沟》的风光片;在教学过程中,又根据教学进程,适时运用多媒体,展示九寨沟的蓝天、白云、森林,以及诸如“五花海”、“五彩池”等有着各种优美倒影的湖泊,借助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由此形成了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等语句,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再配以绘声绘色的朗读,就得到了美的享受,同时也实现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总之,语文是一种美,语文教学也应该是一种美。只有在语文课中注入情趣,才能引导学生进入语文之美,感受语文教学之美,最终领略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自觉地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小学语文教师.
[3]布鲁诺.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