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命运之探源——从孔子和墨子的“天人观”分析

2010-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0年33期
关键词:天命墨子意志

高 硕

(南京大学 哲学系(宗教学系),江苏 南京 210000)

先秦时代,各学派著书讲学、相互论战,学术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其中儒墨为显学,而儒墨之学中,尤以孔子①和墨子②为代表。《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子早年学习儒术,因不满周礼的繁文缛节,自创学派,墨子对待儒家学说是反思和批判的态度。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表明,孔子代表的儒家学说一直有着重要地位,而墨学却在汉代“绝学”。本文从孔子和墨子都很重视的“天人观”入手,分析儒墨命运之差异。

一、孔墨之前的“天人观”

中国自殷商时起,就有了“天”的观念,也就是称为“帝”、“上帝”、“天”、“天命”的观念。 那时的“天”,与西方的“上帝”观念类同,是“非理性”、“盲目性”的。 当时,人们对许多事情不能理解和正确认识,把一些自己驾驭不了的自然现象当作“帝”的意志。只有“帝”发号施令,人左右不了“帝”,这是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并且这时候“帝”与殷人的关系极其有限,连殷王都不能与“帝”直接发生关系,只有殷王死后,灵魂才能客居在“帝”的左右。殷商时的政权是由某种血缘从神那里获得的合法性。

后来,小邦周取代大殷商。周人总结夏、商王朝灭亡的教训,得出了夏商“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③、“天命”是可以转移的这一思想。周人认识到“天命靡常”④、“皇天无亲,惟徳是辅”⑤。这种“敬德”的观念是把责任从神转交给自我。祭祀崇拜也由夏商的“以祖配天”发展为“以德配天”。这样,就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在周人眼里,天与人的关系是双向的,天人相互感应。天命是基于某种德性与某一政权结构相维系,从而获得合法性。从周起,中国社会中神人关系就由垂直变成了平行。从此以后,“天人”关系便大有可探讨之处。

二、孔墨关于“天人”的思想

(一)孔子的“天人”思想

周人的“天”是政治、王道层面上的,“天”只与天子、诸侯等贵族阶级有关。孔子则把“天”的层面落实到了个体、道德层面。他使每个人在对天信仰、敬畏的同时,还直接地面对“天”,由单纯的“畏天命”进而“知天命”。孔子是很少言“天命”的,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⑥孔子认为天是随机莫测的、神秘的,所以很少言“天命”。

但是,孔子的思想中,“天命”观念是很重要的。孔子的天命观分为两个意思:其一是命定论。这层意思的“命”是由时势、时运决定的,它是一种对人的主张没有认同感、同情感的命。自己的主张能否实现,取决于“命”,体现在论语中,便是:“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⑦这与孔子自身遭遇也有关系,他周游列国,在魏晋皆未被重用,孔子感叹:“美哉水,洋洋夫;丘之不济此,命大夫!”⑧其二是命正论。天命依人事善恶降福祸。人要“尽人事,听天命”,孔子强调要在道德活动中去体认天命,达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⑨这样,个体的人在敬畏天的同时,就有了一种积极担当的意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⑩最后,就可以达到一种天命与人的自由关系。“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讲的就是这一道理。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11)孔子希望人们“知命”,就是通过自身道德修养明白天命是存在的,知道人的一切命运都是由天的意志决定的。一个人在积累了一定的生命体验之后,才能体悟到“天命”赋予人的内在本性,这样才能把天做主宰转化为人做主宰。但是人做主宰并不是人能左右天的意志,只是人在自身之中体验到了天的意志,人的意志与天的意志恰恰融合在了一起。

那么,在现实生活之中,天与人是如何交流的呢?孔子认为是“祭祀”。虽然孔子对怪、力、乱、神不轻易表态,并且“敬鬼神而远之”(12)。但他还是承认民间信仰,强调祭祀的虔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13)。孔子认为祭祀、祈祷是人与天交流沟通的途径,人通过这些活动可以祈求上天的庇佑。王孙贾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孔子答道:“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14)这番对话表明了孔子主张祭祀祈祷来祈福。

(二)墨子的“天人”思想

墨子极力反对孔子的“命定论”,他主张“天志”、“非命”。墨子认为,命定论是帮助暴君来欺骗百姓的,使百姓安于现状,不敢反抗,无所作为。

墨子的“天志”一方面与传统的“天命论”没有差别,他的 “天”是全知全能的,自然界所有的事物都是按照“天”的意志来安排、运行的。《墨子》说:“吾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者有矣,曰磨为日月星辰,以昭道之。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雷降雨雪霜露,以长遂五谷麻丝,使民得而财利之。……自古及今,未尝不有此也。”他用“三表法”论证的“明鬼”之说也是借助鬼神力量来约束人们的思想,帮助“天志”赏善罚恶。在墨子看来,“兼爱、非攻、尚贤”都是“天志”之体现:“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15);“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16)“故古圣王以审以尚贤使能为政,而取法于天。虽天亦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贤者抑而废之”(17)。 “天”在墨子这里,有了一种体现人的意志的“人格神”的意蕴。另一方面,他的“天志”所产生的作用与孔子所谓的“天命”完全相反,墨子认为“天志”教人顺天有为,积极向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而“天命”却教人消极颓废,自甘堕落。在墨子看来,“天”能决定人的命运,但不是先天的、随意而决定的,是以人们后天行为的善恶为标准而决定的。孔子的“天命”是先天的,面对这样无法改变的命运,人们只能畏惧,顶多可以“知天命”、有担当意识,而无法以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墨子提出“非命”,反对“天命论”,表达了小生产者的要求和愿望。墨子的“天志”是按照人的行为标准来表达意志的,人的命运如何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墨子主张“非命”,认为决定社会和人们命运的不是“命”,而是“力”。墨子说:“官无常贵,而民无常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人必“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进取,而不是依靠上天的恩赐,平民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种积极有为的哲学。

墨子认为人与天交流的途径也是祭祀,他相信鬼神,虽然主张“薄葬”,但又重视祭祀上帝鬼神。因为当时祭祀是集体活动,花费比“厚葬”小得多,并且祭祀对安定社会人心起的作用较大。墨子考虑的问题,是从国家人民的实际利益出发的。而天帝鬼神体现人民的意志,也是为了得到人民的祭祀。与孔子的思想相比较,墨子考虑更多的是利益,祭祀活动的功利性比较强。

三、从孔墨“天人”思想窥探儒墨的命运

(一)人们对儒墨思想认同的差别造成两者不同的命运

在孔子的“天命”观中,“天”的意志是先天的、不可改变的。人的命运是必然的,无论人们后天怎么努力,都一定按照“天”事先安排好的命运生活着。孔子这一观点恰恰表达了很多人的心声。当时人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对许多自然现象都无法改变,加之自己在社会人际生活中遇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自己努力也无济于事。这就使人们相信冥冥之中有“天意”,自己无法改变已经被规定好的命运,因此安于现状,逆来顺受,用“天命”不可逆的观念给自己遭遇挫折的心灵以慰藉。

在墨子的“天志”观中,“天”的意志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天”的意志是有因果的,“天”根据人后天行为的善恶来决定自己的意志,也就是说人命运的福祸全都取决于自己道德行为的善恶。虽然这对提醒人们不要消极地安于现状,要奋起改变自己的命运有很大作用,但是这种现世因果报应之说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得并不明显。通常的情况是,做了恶事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应,没有遇到祸事;而做善事的人也没有获得赐福。这样,墨子的观点就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墨子思想不能提供时人安身立命和寄身其中的精神家园,因此很容易被人们抛弃。

(二)社会效果的不同造成儒墨截然不同的命运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特点是封建专制与宗法制结合。宗法制充分体现了等级差别。孔子的“天命”观念主张人们消极待命,安于现状,去顺应承受不可改变的命运。人通过良好的道德修养,可以安然对待命运的不公平,把贫困坎坷视为命中注定而安然接受。《论语》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18)孔子不排斥富贵和名利,但很少谈利,谈利时总是考虑这种利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仁),是否应该获取(命)。 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 ”(19)孔子赞扬的是这样的人生境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20)孔子还提倡人们勇于面对命运的不公,“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且把承受命运的不公看作是衡量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21)孔子的这种“天命”观,在社会效果上给统治者戴上了无上的光环。统治者要的是人与人的不平等,孔子认为上天注定人的命运参差不齐,上天给了每个人不同的际遇、福祸、贫富和贵贱,这无疑为专制统治和宗法等级制度戴上了一个理所当然、不可侵犯的神圣光环。在汉代以后,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便成了当权者的统治思想,并一直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的“天志”、“非命”思想认定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途径在于人后天的道德行为。人不必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也不用羡慕别人的命运荣光,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人与人之间、人与天之间都是平等的,人生活的力量是“利益”,人做事都要考虑到“利益”,天通过一定的标准满足了人的愿望,天也可以获得利益。这种平等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意愿。但是,荀子在《解蔽》中批评墨子的思想是:“敝于用而不知文。”他的意思是,墨子完全被肤浅的实用主义蒙蔽,不懂政治教化或儒家强调的礼乐制度的重要性。墨子的思想超然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意识,忽视了思想得以生存的根基。墨子思想中,看似神秘的“明鬼”观念,不是为了震慑被统治者,竟是为了限制统治者权利而设定:“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在《墨子·天志中》中墨子借“天志”所表达的“兼爱、非攻、尚贤”观念,这只是他的美好意愿,在专制宗法的封建社会中,这种愿望是难以实现的。墨子思想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对社会的设想过于理想化,所以是经不住历史考验的。

历史事实表明,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成为了正统思想,并且逐渐走向鼎盛,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而墨子代表的墨家思想在汉代以后逐渐衰微,直至成为了湮没的“绝学”,是因为墨子思想体系中,既没有让统治集团满意的思想,又没有让人民大众信仰的思想。

注释:

①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时期的鲁国人.

②墨子(公元前468—前376年),战国时期宋国人,但长期生活于鲁.

③即违背了天道,因而丧失了天命.

④诗经·大雅·文王.

⑤左传·僖公五年.

⑥论语·公冶长.

⑦论语·宪问.

⑧史记·孔子世家.

⑨论语·宪问.

⑩论语·卫灵.

(11)(21)论语·尧曰.

(12)论语·雍也.

(13)论语·八佾.

(14)论语·八佾.奥指屋内西南角的神,灶指灶君司命.

(15)墨子·法仪.

(16)墨子·天志中.

(17)墨子·尚贤中.

(18)论语·子罕.

(19)论语·卫灵公.

(20)论语·雍也第六.

[1]黄克剑.论语疏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郑杰文,张倩.墨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郭齐勇.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书局,2008.

猜你喜欢
天命墨子意志
动物的“自由意志”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
论周公的“天命”哲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Revisiting the Problem of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