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及教育对策

2010-08-15 00:50:24王海燕刘小龙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恋人学业爱情

田 澜 王海燕 刘小龙

(1、3.湖北师范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2.湖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一、问题的提出

爱情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大学校园内永久不衰的话题。随着生理机能的成熟,心理发展的完善和性意识的产生与形成,大学生已步入恋爱的年龄阶段。调查显示,大学生恋爱人数已达到 1/3。①赵凯,吴薇薇,管颖智,韩云:《大学生恋爱情况调查》,《中国地质教育》2006年第 19期。尽管恋爱是新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且日益成为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的人文景观,在拥有其存在合理性的同时,它也成为困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教育实践表明,大学生恋爱和性问题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仅次于学业成就、前途和一般人际交往。可见,恋爱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均有重要的影响。高校教师应深入了解并掌握大学生的恋爱观及其恋爱心理困惑,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恋爱轨道,激发他们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

目前,学术界关于大学生恋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恋爱特点、恋爱动机、恋爱行为、婚恋观念以及恋爱成功率等问题的分析上。一般认为,大学生的恋爱具有普遍性、浪漫性、易变性、突击性以及低年级化、公开化、多元化等特点。他们的恋爱动机主要有情感需要、排遣寂寞、攀比虚荣、对异性的好奇及从众心理等。对大学生恋爱行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一些恋爱中的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不良影响,如当代大学生一改过去以含蓄、内在、深沉为美的形式,在公共场合手拉手、肩并肩,整日形影不离,有的甚至当众搂搂抱抱,这些过分亲昵的行为给其他同学造成了视觉上的污染,严重损害了校园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较之传统的婚恋道德观更开放,他们更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有调查显示,恋爱中的大学生,真正希望找一个终生伴侣,在毕业后结婚的不足 10%。同时,他们的择偶标准也趋向多元化,但主流仍是健康的。②熊吕茂,肖瑛等:《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及现象透析》,《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第 4期。文献回顾发现,国内已有相关调查和研究状况显示,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困惑缺乏深度描述和系统分析,且提出的教育对策大多比较宽泛和笼统。本文拟在归纳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的类型和特点基础上,提出大学生恋爱心理辅导的策略和措施。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的类型和特点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将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 )恋爱压力

恋爱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性行为,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带给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心理现象如下:

⒈经济压力感。大学生的恋爱受其年龄特征和一些文艺影视作品的影响,充满了浪漫色彩,而这些浪漫是要付出一定经济代价的。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及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大学生恋人均要送些礼物来使爱情保温。甚至有些大学生在恋爱时,以送礼物的贵贱来衡量爱的深浅,不惜购买非常昂贵的礼物来博得恋人的欢心。除去这些礼物,成对恋人平时在一起的花销也是惊人的,特别是对于那些面子意识浓的学生 (尤其是男生),他们吃、穿、用均要消费名、优、高档产品,其消费额度是极高的。某些男生在女友面前想要表现自己的大度和阔气,花钱经常大手大脚,实际上多为“打肿脸充胖子”。有些恋人经常往返于舞厅、电影院等一些高档消费场所,使依靠父母资助的“月光族”落得负债累累。有调查表明,已有69.14%的谈恋爱者感到经济压力不堪重负。①杨丽君:《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唐山学院报》2003年第 2期。长此以往,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⒉学业压力感。在对待爱情与学业关系的问题上,多数学生持“学业高于爱情或并重”的观点。尽管许多大学生都渴望“爱情事业双丰收”,还是有较多大学生知行不一,不能很好地处理爱情和学业的关系。有一项对南京十所高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他们很清楚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大学阶段应以学习为主,爱情应当服从学业。②朱永平,王亚南:《当前大学生恋爱观念与恋爱心理探析》,《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1年第 4期。而现实中,真正在观念上、行为上能正确处理好学业与爱情关系的为数不多。他们中有的人沉迷于谈情说爱、花前月下,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恋爱上,因而减少了学习时间的总量。也有的人因为恋爱而分散了学习的注意力,当爱情甜蜜之时,兴奋刺激之情使其乐不思学,乐而忘学;当遭遇爱情苦涩之时,深陷痛苦彷徨,无心学习,苦不能学。也就是说他们主观上学业第一,客观上却是爱情第一;学业一旦不理想,随之而来的工作生活也会不如意。这种压力使恋爱中的大学生喘不过气来。

⒊就业压力感。许多即将毕业的恋爱中的大学生在为考虑两人爱情的归宿而承受着严峻的就业压力,这种压力比没有谈恋爱的人所承受的压力要大得多。有些学生为了寻求同时能够接纳双方的单位而放弃较为理想的就业地区和单位;有的同学因工作分居两地而饱受相思之苦;有的同学又因工作地点的不统一最终结束双方的恋情。因此,就业成为大学生 (特别是高年级大学生)恋爱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困扰大学生恋爱心理的主要因素之一。

⒋准婚姻生活带来的心理压力感。大学生的身体发育趋于成熟,恋人间性的需要日益强烈。当前,大学生恋人同居现象较为普遍。虽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均加强了对同居行为的限制和约束,但秘密开展同居的恋人仍不在少数。研究表明,大学生性交行为报告率为 13.4%,③兴春,刘电芝:《大学生 1638名性行为和性观念状况分析》,《健康教育》2005年第 26期。且男生尤为明显。同时,据对汕头大学医学院二、三年级在校学生的调查显示,有过婚前性行为的男生占 5.5%,女生占 6.4%。④小林,刘发荣:《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第 5期。这些同学内心的紧张、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周围的压力使他们有一种犯罪的感觉。他们“既不像他们的先辈那样单纯无知,也不可能完全像西方的 20世纪 60年代那样,毫无顾忌的追求性解放,他们只能在夹缝中苦苦煎熬”。⑤黄有梅,李德:《当代高校大学生性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 9期。另外,因缺乏性知识科学的指导,某些未婚先孕的女生蒙受着巨大的生理痛苦和心理压力,为了避免各种舆论,她们只能偷偷去一些不正规的诊所治疗,常常带来很严重的后果,不仅留下后遗症,甚至可能带来生命危险。就算侥幸度过这一关,对女生的心理也会带来严重打击,使她们内心承受巨大的痛苦与压力。

(二 )恋爱挫折

由于恋爱动机不纯及缺乏恋爱技巧等方面的原因,当代大学生恋爱成功率极低,有调查发现,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不足 10%。①朱永平,王亚南:《当前大学生恋爱观念与恋爱心理探析》,《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1年第 4期 -。对于大学生来说,失恋是最为常见的挫折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失恋的态度不一样,但总的来说,失恋是痛苦的,它带来的消极情绪致使当事人身心受到极大伤害。许多大学生因为恋爱关系的终止就封闭自己,否定爱情的存在,有的还可能带来终身难以愈合的创伤,也有同学不能理智面对失恋,进行错误的归因,对他人做出过激的伤害行为。经调查发现,大学生恋人对待失恋的情绪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

⒈自责情绪。这种学生把失恋的矛头指向自己,认为之所以受到抛弃,肯定是因为的自己存在过错或自身条件太差。他们自怨自艾,消极抑郁,极度的悲观失望,全盘否定自我价值,甚至会认为没有再活下去的意义,严重者可能会产生自杀意念。

⒉失落空虚。这种学生由于对恋人的寄托与依赖丧失而产生一种怅然若失的情绪。他们常认为,失去了心上人,心中的爱和恨,生活中的苦和甜,工作中的成与败均无从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从此无人理解。同时,由于强烈情绪震荡的东西特别容易保持在记忆里,所以,尽管失恋者不断地鞭策自己忘记过去,但过去的情景偏偏不断的在脑海里翻滚,这种“过分记忆”现象更加重了失恋者的失落空虚感,甚至有人产生“人生如梦”、“得过且过”等心理状态。

⒊封闭否定。这类学生在失恋后反复分析失恋的原因,并归因于自己的单纯和轻信,感到自己受到莫大的伤害或欺骗,认为对方是可憎可恨的“薄情郎”或“负心女”,因而封闭自己的感情,甚至从此就拒绝异性的爱,转而厌恶甚至憎恨所有异性。同时,由于他们受到了对方的否定与打击,无法完全在恋人身上发泄心中的不满与愤怒,便有意无意在与其他人交往中发泄出来,向其他人置换宣泄。在较长的时间内,此类失恋者会表现出孤僻、冷漠,或者我行我素,独来独往状态,以逆反的形式否定一切。这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人际交往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⒋报复心理。这种学生在失恋后先是苦苦纠缠对方,当明白先前的恋爱关系不能恢复时就可能转爱为恨,甚至失去理智。有的同学可能会在其他人面前诋毁对方的名誉;也有同学可能会迅速找另外一个异性做恋人来“气”以前的恋人;更有甚者,可能会以极端的方式来伤害对方或对方的新恋人。这些都是变态的恋爱报复心理,无论对他人还是对当事人自己都可能造成极大的伤害,教育者必须严加防范。

(三)矛盾煎熬心理

⒈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许多大学生对恋爱充满憧憬。他们幻想着在大学里找到心目中的“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并且大多以自己从文艺作品中概括出来的理想爱情去勾画自己理想的伴侣。②秦维红:《对大学生恋爱现状的一点思考》,《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1年第 37期。他们强调理想、志趣、品质、特性等精神层面和气质、容貌等外在条件的统一,而一旦谈起恋爱就会发现现实并不是那么理想和完美。同时,恋爱的成功与否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性格、外貌、品行、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恋爱双方可能因为某种相似走到一起,却又会因为其他方面的看不惯而分手。这些都与理想中的“一见钟情”或“白头偕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大学生感受到了巨大的失落感,因恋爱而出现的不如意和烦恼接踵而至,再加上处理此类问题缺乏经验,导致他们意志消沉、悲观失望等。浪漫的幻想没有了,只有残酷的现实,从而产生迷茫、困惑等负向情绪体验。

⒉性冲动与道德意识的矛盾。大学生的性生理日益发育成熟,恋人间的频繁接触,必然会萌生性冲动,但道德意识又让他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这种冲动,时间一久,这种矛盾必然会爆发。当道德意识占上峰时,他们必须面对性冲动的再一次挑战;而一旦性冲动占了上峰,他们则要在激情过后承受道德的谴责,校纪校规的处罚,以及内心的担忧、痛苦甚至是彼此间的埋怨。倘若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地疏导,则可能导致当事人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⒊恋爱与交友的矛盾。恋爱双方在关系确立之前本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各自的交际圈。随着关系的确立,恋爱双方都希望与对方终日厮守,对方心中只有一个自己。但人际交往是人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定的交际圈是需要继续维持的。这样就会引起恋爱一方的“吃醋反应”,使交友与恋爱不能兼容。这极大地限制了恋爱者与他人的交流,失去了博采众长、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及参加集体生活的机会,使生活陷入狭窄的“二人世界”。

三、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的辅导策略

针对大学生恋爱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心理困惑,高校教师应该持客观科学的态度,既要看到恋爱中部分学生的恋爱失范行为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同时又要看到大学生恋爱的意义所在,积极健康的恋爱活动对大学生将来适应社会不仅没有害处,反而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高校教师应该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生这一重要课题,走向正确的恋爱轨道,让他们既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又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

(一)加强大学生恋爱观和婚姻观的教育

⒈指导大学生明确爱情的真谛。爱情是美好和圣洁的,它以终身共同生活为目的,以性生理和心理成熟为前提,以两性相悦、心心相映、事业和生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激励、相互关心、同甘共苦为主要内容,具有专一性、恒久性和责任性等特点。教师应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爱情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大学生在享受爱的权利时也必须承担起爱的义务,懂得通过爱激励双方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使爱情成为努力追求事业成功及人生价值实现的强大动力。

⒉加强对大学生的性心理和性知识教育。大学生中性无知或性认识偏差者不在少数,既有人受传统性观念的影响,处于性无知的愚昧状态,另也有人信奉西方的性解放。高校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大学生的前提下,为大学生开设性教育课程和爱情婚姻专题讲座,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教育和引导,积极带领他们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认识到,人类的性行为不但是生理本能的表现,而且要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是一种有品格的社会行为。个体从性成熟到性要求的满足,其间必须通过合法的婚姻。同时还要让年轻的大学生认识到正常的生理需求是受人的意识所支配的,要懂得合理宣泄和转移。

⒊把对学生的恋爱教育与人格教育结合起来。恋爱心理与人格之间是既相互兼容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格作为个体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包含了恋爱心理的因素,恋爱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体的人格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个体任何恋爱行为都反映其人格特质,人格的成熟又影响到个体恋爱心理的发展水平。高校教师把大学生的恋爱教育与人格教育结合起来,就是要结合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其进行社会价值观、道德意识、性别角色、个人意志品质、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教育,提高其恋爱心理素质,促使个体心理的发展能够在适应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意识的基础上受到良好的自我调节,进而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引导学生处理好恋爱与学业、就业及自身经济能力的关系

⒈引导大学生学会权衡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摆正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在懂得珍惜爱情的同时,更应懂得学业第一。怎样对待爱情,怎样去恋爱,这反映着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质和内在气质。把学业放在首位,也是珍惜爱情,懂得恋爱的具体表现。同时,要让大学生明白,热恋中的人常常把心思集中于恋人,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淡化了注意力,这是多发现象,但应该理智战胜情感,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疏于学业。要使大学生理解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未来的事业,也是为了爱情婚姻的美满幸福,爱情对自己的学习是起促进还是阻力作用主要决定于自己。当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流于空洞的说教,应避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应注意教导方式的多样性,灵活采用班会讨论、教育片观赏、个别交谈,以及心理咨询中的“空椅子”游戏等方式进行教育。

⒉对恋爱中的大学生进行消费和理财指导。大学生的主要身份还是学生,其经济来源最重要的一部分还是父母每月供给的生活费,其数量是有限的。恋爱中的大学生若存在不合理的消费习惯,必然导致“经济危机”。为此,教师应根据大学生实际的消费特点,引导恋爱中的大学生设计好自己的理财方案,让他们在有限的经济能力下享受高质量的恋爱生活。

(三)培养大学生的恋爱耐挫力

大学生在恋爱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而这些挫折对大学生的打击往往是很大的,能否正确面对恋爱挫折并经受住考验也是衡量大学生恋爱耐挫力的重要标志。高校教师应辅导大学生度过失恋的艰难时期,并授之以渔,让大学生掌握一些方法技巧,从而有能力独自面对遇到的挫折。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学生面临恋爱挫折时,引导他们正确合理评价自己,冷静分析恋爱遭遇挫折的原因,同时,帮助他们及时走出阴影,树立自信,教导他们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的方法,鼓励他们化挫折为动力,将失恋升华为学习的动力,做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四)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恋爱技能

⒈教会沟通的窍门。有效的沟通可以增进恋人之间的了解,巩固双方的感情。然而,许多大学生在与恋人产生矛盾时,常常不能通过有效的沟通来解决问题。根据访谈发现,大多数恋人在发生矛盾后,要么是女方不理男方,或者男方不理女方,最终会有一方觉得是自己有错误去买个小礼物向另一方道歉,这样两人就和好了。这种处理,矛盾只是隐藏了,并没有解决,随时都有再出现的可能。这是在恋爱过程中不会沟通的典型表现。在对恋爱大学生进行沟通辅导时,教师可以围绕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来展开,即恋人之间在什么时候需要沟通?怎样沟通?以及沟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⒉教会学生善于理解。众所周知,增进理解能够解决许多的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恋人之间更需要理解。根据访谈发现,许多恋人都在抱怨对方不理解自己。这些不理解都在对方心里埋下了阴影,双方就都会觉得对方不爱自己,也为后来的分手埋下了祸根。能够理解对方的恋人才能走得更远。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心理的疏导,在交往过程中学会理解、善于理解。

⒊指导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恋爱行为。在恋爱过程中,男女双方的言谈举止是其文明修养、心理成熟程度和人格特征的反映,也是促进或阻碍恋爱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恋爱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1)提倡恋爱言谈文雅,讲究语言美;(2)恋爱举止自然大方,检点有度,杜绝粗俗不雅的行为发生;(3)提倡恋爱双方人格平等、互相尊重,适度宽容,诚恳对待,互相珍惜双方的感情;(4)鼓励学生学会控制感情,对于恋爱中引起的性冲动,一方面引导他们注意克制和调节,另一方面引导他们合理转移和升华,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多谈论学业和工作,以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1]韩丽春.高职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及对策 [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2]熊丽娟.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 [J].中华文化论坛,2008,(S1).

[3]张炜.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量表的编制与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2).

[4]邓桂兰.大学生恋爱问题及教育引导探析 [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9).

[5]赵洪伟,董玫玫.大学生恋爱心理及性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4).

[6]郑顺利.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与分析 [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7]贾晓明.学习建立亲密关系: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3,(6).

[8]张凤琴.当代女大学生的情感误区与情感教育[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2).

[9]白光斌,李建英.当代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分析及调适措施的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09,(5).

[10]廖迎春,陈志衡,周爱云.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及其教育引导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2).

[11]赖小林,刘发荣.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5).

猜你喜欢
恋人学业爱情
艰苦的学业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都市(2022年1期)2022-03-08 02:23:30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中学语文(2019年34期)2019-12-27 08:03:46
完美恋人 一汽·大众全新一代CC
车迷(2018年11期)2018-08-30 03:20:26
购婚房加上恋人名,结婚不成房产如何分割?
作为一个交谈者,一本书比一个朋友或一位恋人更加可靠
优雅(2016年5期)2016-05-06 20:05:14
恋人对香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41:52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