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洋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湖北 武汉 430015)
武汉晚报新闻采访写作的方法,是在一个特殊时期逐步探索、逐步研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我们把它称作“武汉晚报新闻采访写作五化十法”。这个采访写作方法,后来在全国 140多家晚报中交流推广,并被全国晚报协会作为晚报新闻采访写作方法专章,编入晚报新闻理论专著《中国晚报学》。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个办晚报的热潮在全国兴起,武汉晚报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于 1984年 9月正式复刊。这个时期的武汉晚报是由长江日报社主办的,当时中共武汉市委明确规定,武汉晚报应“补日报之不足”。后来,为了适应武汉地区新闻事业发展形势的需要,中共武汉市委 1992年 7月 2日发文决定,改变武汉晚报的隶属关系,让武汉晚报从长江日报中分离出来,独立进行建制。由于这个决定来得比较突然,长江日报和武汉晚报两家的领导都毫无思想准备,尤其是当时的武汉晚报,无论人力、物力和财力都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怎么办好这张市委寄予很大希望的报纸,给当时的晚报领导班子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当时,武汉晚报在新闻采编业务方面,处在极其不利的位置,省市两家机关报和其他几家报纸,都是上午出报,晚报则是下午出报,所有重大的昨日新闻,几家日报已经全部见了报,晚报再重复报道,谁愿买?谁愿看?在新闻同源而出版时间滞后的情况下,要办出一张大家不感到重复的报纸来,办出一张让大家感到时效性、可读性、趣味性都比较强的报纸来,就必须打破我们那种长期形成的采访写作模式,对新闻采访写作来一次彻底的革命。
全国晚报协会每年都要举办一次新闻大赛,比如头条新闻大赛、社会新闻大赛、经济新闻大赛、短新闻大赛、人物新闻大赛等。我们以大赛为龙头,在组织大家参加这些大赛的过程中,边摸索,边实践,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晚报采编人员使用的采访思路,我们将其概括为“五化方针”——“化硬为软,以软写硬;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化正为侧,以侧托正;化长为短,以短取胜;化远为近,以近现远。”然后,我们又对把这“五化方针”如何落实到“工作性报道”中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把它总结归纳为十种写作方法。我们发现,在所有新闻媒体的新闻品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会议新闻。于是,我们就把晚报会议新闻的采访写作的研究和实践当作晚报新闻改革的重头戏来攻坚。
我们对记者明确要求,晚报记者与日报记者或其他媒体记者,在新闻同源的情况下采访时,晚报记者必须避开日报角度,别人硬写,我们就软写;别人大写,我们就小写;别人正面写,我们就从侧面甚至从背面去写;别人长写,我们就取其要点短而精地去写!总之,你必须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日报记者,你会怎么写?然后,再来考虑如何避开日报角度来经营自己的晚报写法。我们就把这种方法规定为《晚报会议新闻采访写作十法》。这十法分别为:(1)破茧法;(2)散文法;(3)点筋法;(4)侧写法;(5)特写法;(6)淘金法;(7)还原法;(8)分流法;(9)汇总法;(10)图片法。这种方法,也是在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新闻作品中逐渐总结完善起来的。由于我们在全报社采编人员中普遍倡导和推广这种采写方法,在全国晚协历年举行的新闻大赛中,武汉晚报一直名列前茅,并被誉为全国晚报“四小龙”之一。
(一)破茧法——这是人民日报著名女记者郭铃春提出的一种写作方法,我们把它为我所用。这种方法是指破除一般会议新闻老模式、老框框的写作方法: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单位召开了一个什么性质的会议、出席这个会议的有些什么样的人、会议通过了什么决议或作出了什么决定、哪些领导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这个领导讲话提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会议最后取得了什么成效等等。平列会议程序,平均使用力量,这种写法,其实记者并不愿意去写,读者也不喜欢看。但年复一年形成了一种八股写作模式,无法突破,这就是“茧”。要改革就要突破这个“茧”。
破茧法的第二层含意是,要突破自己的惯常写作模式,不走老路,不走近路,另辟蹊径,寻找新途,不断出新,不断和自己的老写法“过不去”,这也是破“茧”。
一个《全国舞台美术展览》开幕消息,按照惯常写法,很可能钻进动态简讯的老套子中去,然而她却用问答式、悬念式开头,从“幕后人”的“劳绩”切入,就显得特别引人注目了。请看这条消息的导语:
新华社北京 12月 9日电 一次成功的演出包含哪些因素?观众的目光投向演员、导演和编剧。然而,在静静的帷幕后面,留下了另一些人的劳绩——布景、灯光、道具、化妆……今天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的《全国舞台美术展览》,把这些无名英雄的劳动成果呈现在观众面前。
一个《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的表彰会议消息,最容易写得生硬、刻板、落入巢臼。可是,郭玲春却敏感地抓住了“宣传者被宣传”这个新闻眼入题,使导语醒目,独具特色。这条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新华社北京 11月 23电 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 350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这些常年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反映人民群众的成就、愿望和呼声的新闻群英荟萃北京,参加建国 35年来首次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
(二)散文法——这是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新闻界老领导朱穆之先生倡导的一种写法。这种写法目前新闻界还有争议,主要分歧在于,新闻和文学有严格的区分,新闻用事实说话,文学则靠塑造形象说话,二者不能混同。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新闻绝对真实准确的情况下,借用一下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手法 ,也不是不可以的。而且很多人已经在这样写了,也被一些新闻同行认可了。当然,这种方法要慎用,否则会给人有编造之感。
《金山追悼会在京举行》这则消息既是郭玲春同志的“破茧法”的代表作,也是“散文法”典范之作。请看原文:
新华社北京 7月 16日电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雷电、钢铁、风暴、夜歌,传出九窍丹心,晚春蚕老丝难尽;党业、民功、讲坛、艺苑,染成三千白发,儒子牛己汗未消”,悬挂在追悼大会会场的这幅挽联,概括了金山寻求真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人们看着大厅里陈列的几十帧照片,仿佛又重睹他的音容笑貌:成功地塑造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他在电影《松花江上》的拍摄现场,他为演《风暴》与“二七”老工人谈心,他在世界名剧中饰演的角色,他在聆听周总理的教导,他与大庆《初升的太阳》剧组在一道……他 1911年生于湖南,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献身革命始终不渝。
哀乐声中,人们默念着他的功绩。三十年代,他在严重白色恐怖中参加中国反帝大同盟和左翼戏剧家联盟;抗战爆发,他担任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副队长,辗转千里,演出救亡戏剧;尔后接受周恩来同志指示,组织剧团远赴东南亚,向海外侨胞作宣传;解放前夕,又担任统战工作。他事事以党的利益为重,他生前曾对他的亲人说:“我首先是一个共产党员,演员是我第二个职业。”
解放后,他将全副心力献给党的艺术事业,不断进取、探索、求新,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
他遭受过“四人帮”的摧残,但对自己的信仰坚贞不移。近年致力于戏剧教育,并以多病之身,担负起繁荣电视文艺事业的重任。
夏衍在悼词中称金山的不幸辞世,是我国艺术界的重大损失,高度评价他几十年来的革命、艺术活动,号召活着的人们学习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学习他在艺术创造上认真刻苦,精益求精的精神。他半个世纪前便结下革命情意的挚友阳翰笙在追悼会上说,是党造就了金山,是党把他培养成革命的、杰出的人民艺术家。
与金山一起工作、生活过的大庆人,惊闻噩耗后,派代表星夜兼程,来和他的遗体告别。在今天的追悼会上,他们说,金山是人民的艺术家,人民将会怀念他。
文化部长朱穆之主持追悼会。参加追悼会的有习仲勋、王任重、胡愈之、邓力群、周扬、贺敬之、周巍歭、冯文彬、罗青长、唐克、吴冷西、李一氓、傅钟、刘导生、赵寻、荣高棠以及文艺界人士林默涵、陈荒煤、司徒慧敏、艾青、吴作人、李可染、江丰、吴雪、袁文殊、周而复、张君秋、戴爱莲、陶钝等。(1982年)
这篇消息一反传统追悼会的八股腔,令人耳目一新。首先,用见闻式导语开头,把特写镜头对准作品所要宣传的主人公,然后用四个自然段的篇幅,将大段的悼词内容和现场情景交融在一起,化静为动,以动带静,再现当年场景,使“死”的旧的背景材料在读者面前骤然“活”了起来。(其实,这就是我们“五化方针”第五“化”——“化远为近以近现远”所说的方法,把几十年前发生的事情拉近距离,再现当年场景。)然后,又用夏衍、阳翰笙、大庆人的评价对他作了盖棺论定。值得一提的是,在引用这些评价语言时,作者特别在阳翰笙和大庆人前面加上了两段长长的定语,这既交待了两者的身份及其与主人公的关系,又使行文活泼,同前四段段的背景介绍浑然一体。
(三)点筋法——即指作者在采访写作会议新闻时,撇开一切程序的枝蔓,抓住会议中最新最近最具新闻价值的一件新闻事实,集中精华采写的一种方法。这种写法 ,在我们会议新闻改革中将被普遍推广和使用,也是运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写作方法。有些记者往往淹没在种种会议特别是同种同类会议的汪洋大海里而不能自拔,要么感到无东西可写,要么一写就掉进死胡同,十分苦恼,又十分无奈。关键原因,还是对会议“吃”得不透,“钻”得不深,还没有找出这种会议和那种会议以及这次会议和那次、多次同类会议的不同之处,没有找到本次会议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所以总在那个怪圈子里跳不出来。
1993年 8月 5日,湖北省召开储蓄宣传月广播电视动员大会,省、市及中央在汉新闻单位都出席了这次会议,都长短不同地发了消息。《湖北日报》第二天发了个头版头条,还配发了言论和照片。《经济日报》也作了突出报道。《湖北日报》用了两千多字,仅一位副省长的“首先介绍”、接着“指出”、最后“强调”就占去了四大段近千余字,最后才简单地提了一下十多位省领导到各个专业银行布置工作并带头存款。而《经济日报》的消息《特殊储户》,只用了不到一千字的篇幅,撇开一切会议程序,从大量新闻事实中,选取了十几位省领导以身示范、带头储蓄这个典型的、最能体现本次会议宗旨的、最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进行采写,主题鲜明,亲切感人,印象深刻。而这个新闻事实,却淹没在《湖北日报》那篇长篇消息中而得不到突出。也就是说,还没有把这次会议的“筋”给点出来。
汉口新火车站开通使用的一个现场会,一般情况下也很容易写得像“新华体”。而《万千豪情聚一剪——汉口新火车站开通剪彩速写》这篇消息却别具一格,它没有按照常规去罗列庆典仪式程序,也回避了一般出席仪式的领导名单排序,而是抓住“三位剪彩者不是领导,而是普通工人”这个最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点了这个现场会议的“筋”,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显得特别深刻。请看原文:
本报讯 昨日上午,总投资 2.4亿元、总建筑面积达 35万平方米、规模居全国第四的汉口新火车站举行落成峻工典礼。
9时 57分,大会主持人、副市长宣布剪彩,然而,出面剪彩的却不是领导。
数千名与会代表一下子静了下来,纷纷踮起脚、伸长了脖子、瞪大了眼睛,争睹这奇特的场面,三位剪彩者由礼仪小姐引导缓缓走向主席台前的红地毯。
市建一公司洗灰工、市劳动模范赵仕元走在前面,他脸上那被石灰烧蚀的小坑折射着淡淡的光。这位“洗灰铁人”三个月洗了 240吨石灰,一人干了三个人的活,他带着的是近两万名工程建设者胜利的喜悦。
紧随其后的是全国人大代表吴爱娣,这位全国红旗列车 37/38次车队的总书记,她面带微笑,带来武铁分局 6万职工为旅客热情服务的春风。
走在第三的是“二七”大罢工烈士林祥谦的侄儿林光辉,这位当过 13年铆工的工人,现在已是江岸车辆厂的机械工程师,他带来了“二七”先烈的愿望,也带来了烈士后代继承发扬革命传统的决心。
9时 58分,三位代表从托盘里拿起剪刀,与他们近在咫尺的副省长、市长、郑州铁路局局长等领导同志,微笑着向他们点头示意。
在林光辉那双铆过无数货车的手下,彩段一下就断为两截;列车员出身的吴爱娣,有一双麻利的手,她一剪刀就剪断了彩段,脸上也泛起了红润;赵仕元那双满是老茧、已难以伸直的手,感到了拿剪刀的分量,他不慌不忙地最后一个剪断了彩段。全场欢声雷动,副市长高兴地宣布:汉口新火车站落成通车!
(四)侧写法——这种写法使用频率比较高,不少通讯的侧记都是这种写法。它不从正面去反映会议,而是从侧面或者别的什么方面去反映会议。消息的侧写法原理上和通讯的侧记写法是一样的。特别是一些纯“四季歌”式的会议,或者会议本身内容并无多少宣传价值的会议,而报纸又受某种客观因素制约又不能不发的会议消息,往往采取这种写法比较合适。有的从侧面写会议组织工作中的特点,有的从侧面写参加会议的人们的情态,有的从侧面写某个发言人发言中的精彩片段,或者从侧面写某种特殊会议的特殊氛围等。总之,侧写法灵活多样,伸缩自如,特别适用于晚报的会议新闻报道。
有一次,武汉市政府召开一个国企领导关于如何抓好企业管理的会议,记者回来汇报采访情况时,谈到一个小插曲:会议正式开始之前,市长大发脾气,说你们这些抓管理的头头,本身都不以身作则,都不能按时到会,怎么能抓好你们本单位的管理?今天凡是开会迟到的人,都通通坐到迟到席上去!我当时就说,你就从市长抓会风这个角度去写稿子,正人先正己,抓管理首先抓管理人的管理,也正是本次会议的主旨所在。第二天见报后,方方面面都给于肯定和称道。这就是我们“五化方针”的第三“化”——“化正为侧,以侧托正”。别人正面写,我们就从侧面写,异曲而同工。有时从侧面写,甚至比从正面写来得更加准确,更加生动。
再比如,曾几何时,武汉市公共汽车公司发生了一起两位女职工勇斗歹徒壮烈牺牲的英雄壮举。武汉市文艺界为了配合两位英雄人物事迹的宣传,通过紧张采访排练,终于把英雄事迹搬上了舞台。在策划这次新闻报道时,记者介绍说公演时,还要请两位英雄的亲人亲自观看。我们认为,别的媒体可能会从“文化新闻”角度去正面写台上“演出”如何成功;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就要死死盯着台下亲人们观看演出的表情,从他们的表情中去反映台上“演出”是否成功。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别人正面写,我们就从侧面甚至从背面去写”的“从背面去写”的特殊侧写方法之一。这一篇名为《特殊观众》的消息,后来就成了我们“侧写法”的典范之作。
(五)特写法——特写是通讯的一个品种,我们这里的“特写法”,是借用通讯特写手法来写消息的一种方法。就是我们晚报经常使用的现场短新闻的写作方法。这种写法的主要特点是,通篇消息并不陈述观点,但却抓住会议上最能反映会议实质性的场景、细节进行放大再现,把作者的观点十分巧妙地掩藏在行文的字里行间,结论由读者看完消息后自然而然的得出。这种写作方法应该说是一种高难度的写法,但也是一种最高明的写法,恰当的使用这种写法对我们会议新闻的改革无疑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先看美联社的一则消息:《里根的儿子是一千一百三十万失业者之一》。
美联社纽约 1982年 10月 14日电 就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白宫副新闻秘书斯比克斯 13日承认,这位32岁的芭蕾舞演员自从被乔佛雷芭蕾舞团解雇后,近几周领过两、三次失业救济金。
这个芭蕾舞团已解散一个月。小里根和妻子多丽娅住在曼哈顿的格林威治村。
斯比克斯解释了总统的儿子为什么拒绝他父亲提出的在他失业期间给于帮助的表示。他说:“里根夫妇表示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但尊重他们要独立生活的权利。”
小里根加入了美国一千一百三十万领取救济金的美国人的队伍。这个国家的失业率上周达到10.1%,这是自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最高数字。
明眼人不难看出,这一条消息它把它所想要表达的几层意思都非常巧妙地隐藏在它行文的字里行间里了。
再从《参考消息》编发的两则关于巴以协议签字仪式的消息对比中,来看一看这种会议新闻特写法的特点。
法新社华盛顿 9月 13日电 今天,在全世界的注视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在白宫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和平协议。
签字之后,巴解主席阿拉法特立即伸手与犹犹豫豫的以色列总理拉宾握手致意,从而完成了旨在结束本世纪最持久的冲突的自治协议的签定。
阿拉法特说:“我们两国的人民正在家中翘首期盼,他们希望能够给和平一次真正的机会。”
“这个协议……意味着痛苦和磨难的篇章开始结束。”
拉宾说:“血和泪已经够了,够了。今天我们正在给和平一次机会,并且对你们说……已经够了。和平的时侯来临了。”
他承认,这对曾与阿拉伯国家五次交战的以色列及其人民——“带着喜忧交织的心情”注视这一事件来说“不是那么容易”。
以色列外长佩雷斯与巴解执委会委员马哈茂德.阿巴斯在条约上签了字。
全世界的电视都现场转播了白宫草坪上的这一盛况。它引起了整个中东的强烈震撼。拉宾与他的宿敌阿拉法特站在同一个台上,旁边是美国总统克林顿和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
身着卡机布服装、头戴布巾的阿拉法特用阿拉伯语说:“现在,当我们站在这个历史新时代的门槛上的时侯,我们需要更多的勇气。”
路透社华盛顿 9月 13日电 今天,当巴以和平协议签字这件令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件成为现实时,人们流下了热泪,高兴得欢笑,互相祝贺。
亨利·基辛格擦去热泪,吉米·卡特的眼睛湿润了。赛勒斯·万斯喜气洋洋,仿佛新娘的父亲一样,乔治·布什似乎神情严肃。
3000名来宾穿梭走动,握手致意。其中包括很多曾经为中东和平奔走努力,但最后以失败告终的人,这个事件也许算得上是华盛顿今年的头等大事了。
阿拉法特发言时,拉宾有点坐立不安,把文稿从一个口袋放进另一个口袋,不冷不热地为他的敌人鼓掌,并且是能不鼓掌就不鼓掌。鼓掌时,他的手放得很低,在皮带以下。
他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被强行拉去看晚间歌剧的体育迷而不像是个和平缔造者。他仿佛不愿被人们看见他在鼓掌,因为以色列和巴解组织纷争几十年的痛苦太深了。
阿拉法特比较轻松。但是,拉宾发言时,他也只是消极地站在旁边,只是偶而鼓几下掌。
当阿拉法特伸出手时,克林顿总统用胳膊把拉宾向前推了一下。
当拉宾握住阿拉法特的手时,来宾们发出了一声清晰可闻的叹息,终于松了一口气。南草坪上好长时间都隐约回响着这一叹息。
我们对这两则消息作一个简单的对比剖析。应当说,法新社的消息也是写得不错的,比较完整地记录了这个世界注目的重大历史事件。但路透社的这则消息却略高一筹。这“一筹”在于作者对会议现场不少细节的放大描写上。
法新社文说:“全世界的电视都现场转播了白宫草坪上的这一盛况。它引起了整个中东的强烈震撼”。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盛况”?它为什么能引起整个中东如此的“强烈震撼”?法新社文对这两个问题没有详细交待。而路透社文则写得比较清楚:“今天,当巴以和平协议签字这件令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件成为现实时,人们流下了热泪,高兴得欢笑,互相祝贺”、“3000名来宾穿梭走动,握手致意”,这就是“盛况”;这个积怨几十年的“老大难”问题一朝得解,连基辛格、卡特这些衿持的国际政坛“大腕级”人物,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而“擦去热泪”、眼睛“湿润”了,更何况翘首期盼“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这怎么能够不引起“整个中东的强烈震撼”呢!
法新社文说:“签字之后,巴解主席阿拉法特立即伸手与犹犹豫豫的以色列总理拉宾握手致意”。何以见得阿拉法特和拉宾握手时,拉宾还在“犹犹豫豫”呢?法新社文没有细讲。而路透社文却描述得十分清楚明白——先看拉宾在听阿拉法特发言时的动作和表情:“拉宾有点坐立不安,把文稿从一个口袋放进另一个口袋,不冷不热地为他的敌人鼓掌,并且是能不鼓掌就不鼓掌。鼓掌时,他的手放得很低,在皮带以下”,而且“他仿佛不愿被人们看见他在鼓掌”。这,就是他犹豫的前因;再看他“犹犹豫豫”的具体表现——“当阿拉法特伸出手时”,拉宾并没有主动去接受,眼明手快的克林顿总统“用胳膊把拉宾向前推了一下”,所以,“当拉宾握住阿拉法特的手时,来宾们发出了一声清晰可闻的叹息,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种把细节放大再现的特写,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比一般平铺直叙的写法更真实,更可信,更感人。
(六)淘金法——顾名思义,淘金法就是从会议中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新闻的采写方法。也就是说,记者在采访会议的过程中,发现了比会议本身更为重要的新闻线索,从而追踪写出的新闻;或者是记者在采访会议时,可能从某个与会者漫不经心的谈话中,发现了与本会议无多大关系但又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东西,通过深入挖掘而写出的新闻。这种情况,不少一线记者都曾经遇到过,抓住了,挖深了,就可能写出好的独家新闻。
《李崇淮:“小平同志,请你不要吸烟”》这则消息就是一个典型的淘金事例。
这条线索是记者在参加武汉市政协召开的一次例会时,从一位领导同志的发言中“拣耳朵”拣到的。据说,有一天,当时中央电视台 (二套)正在播放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第十二集《晚年情怀》,正好有邓小平谈到曾有代表递条子批评他不该吸烟的往事,而在家正在观看电视的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教授李崇怀突然激动地说:“这张纸条是我写的!”记者听到这个趣闻后,旋即赶到武汉大学采访了李崇怀教授,第二天,这条独家新闻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原来九年前给小平同志递批评抽烟条子的人大代表就在我们武汉!
这就是用“淘金法”淘出来的一条获奖新闻。
(七)还原法——还原法就是还事物的本来面目,还会议主体、主人公本来面目的一种写法。长期以来,我们不少会议,不管是什么性质的会议,在宣传的时侯,往往把参加会议的主体人物摆在一边,而把被邀请来的各级领导放在首要位置加以突出,结果是千会一面,会议的性质特点给抹平了。还原法,就是要把不同性质会议的主人公推到首要位置上,名正言顺地加以宣传,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1994年武汉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隆重开幕》这则消息,就是把参加政协会议的主体人物即政协委员放在消息导语“首位”上进行报道的:
本报讯 坐在武汉剧院后排座椅上的许其贞教授正在认真地思考着报告。
作为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科委委员,作为一名国家级专家,许委员指着由市政协科委作出的关于民营科技型企业实行股份制的报告说,我要把它推广到全国。
已有 7年政协委员经历的许教授,昨天谈起他参政议政的感觉:政协委员的活动越来越深化,政协的调查研究越来越有价值。
怀着许其贞这种为我市改革开放积极献计献策的心情,参加昨日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会议开幕式的政协委员有 478位,从他们庄重的表情里,记者感受到真切的使命感。
…… (下略)
(八)分流法——也叫“化整为零法”。这种写法,往往用在一些大型会议的报道中。最早使用这种方法的是新华社的两会报道,由于中央领导同志的报告或某项重大决议,洋洋数万言,内容颇为丰富,条条都很重要,一篇篇地报道,难以包容如此众多的内容,只好把问题化为相互独立的新闻进行分解式报道。这样做,既避免了过去那种全文照登的做法,调剂读者口味,活跃版面,又突出了会议必须突出的有关问题,达到了既定的宣传效果。
还有一些会议报道,由于作者在采访中发现不仅会议本身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值得报道,同时发现会议中另有一些与会议本身关系不太大,但却有一定的新闻价值的东西也值得报道,于是这种情况可采取分流法在报纸上同时进行报道。
(九)汇总法——这种写法比较常见,多半以综合消息、新闻综述、新闻述评、分析性新闻等形式出现,它是把会议讨论或涉及的有关问题综合归类集中进行报道的一种写作方法。不过,由于这种写法往往在篇幅上显得较长,目前,一般采用得比较少了。但是,考虑到它毕竟是会议新闻写法的一种,录此以备考。
(十)图片法——这种方法,往往由于会议的专业性、业务性比较强,读者对这类新闻的兴趣不太大,于是用一张或一组结构新颖、画面又美的图片进行图文并茂地报道。《武汉晚报》曾经开辟过一个《摄影通讯》栏目,就是用的这种方法,比较受读者欢迎。这种方法往往出现在摄影记者的即兴作品中。当他在采访时,发现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从开始到结束都比较完整时,于是他就把连续抓拍的照片按顺序整理编辑,加上适当的文字说明进行报道。这种图片报道,现场感、可信度比较强,这种方法也受到新闻摄影界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该文有些内容曾收入《中国晚报学》一书,现经作者修正、订正独立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