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手机媒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可行性与重要意义

2010-08-15 00:42杜亮
文教资料 2010年36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高校学生载体

杜亮

(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自2009年初3G(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全面商用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利用新媒体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2009年1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广东调研期间,指示“要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加大对互联网、手机不良信息的整治力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强调了高度重视以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应用为主导的社会文化环境治理工作对于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2009年12月15日,李长春在出席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时,发表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讲话,讲话中强调要“利用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载体,不断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这是中央领导人首次在正式官方场合强调以手机等新载体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无疑,3G的发展和应用,使得高校的育人环境产生了新变化,对高校的育人方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动适应新情况,及时掌握高校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中的新变化,借助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勇于应战有害思想,自觉占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阵地的制高点;同时要善于利用3G技术进步提供的新的载体成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内容、工作体制和机制、工作模式与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得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环境同步发展。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使然。

一、手机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集合的概念,它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不断拥有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在3G背景下,新媒体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手机媒体。

(一)手机媒体的概念

麦克卢汉曾预言:“媒介是人的延伸”,他认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事实上是和人分离的,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是把人给“淹没”了的。而手机媒体的诞生真正实现了人和媒体在时空中的无缝链接,让人感觉到拥有控制媒体的能力,手机媒体不是和人分离的,也不是人的主宰者,而是“人的延伸”。手机媒体是一种完全以个体为中心构建的媒体。传媒理论学家保罗·莱文森认为:“数字时代的特征,是用视窗和浏览器选择信息而实现个人化,那么,在数字化以后的时代里,我们则期待与之类似的表现个人选择的载体。只不过将来载体的用法不同、目的不同、结果也不同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手机媒体将是互联网出现后,新媒体克服原有媒体的不足,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的一种方式。

由于是新生事物,关于手机媒体的概念,到目前来说还没有定论,概念尚比较模糊。经查阅文献,我认为,从狭义上来看,“手机媒体”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负载、传播信息符号的个人移动信息终端;从广义上来看,“手机媒体”是所有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负载、传播信息符号的个人移动信息终端,以及与之相关的传递、传播机构或组织的总称。简言之,手机媒体是一种以移动终端(手机)为媒介,以通讯网络为基础、以双向或多向互动为主要传播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是通过手机进行信息表示和传输的载体。

手机媒体目前主要的表现形式包括手机短信、手机上网、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阅读、手机即时通讯、手机微博客等。

(二)手机媒体的特征

1.便携性

手机媒体几乎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传递。手机之前的一切媒介,即使是最神奇的电脑也把说话和走路、生产和消费分割开来,只有手机能够使人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一边走路一边发信息,于是,人就从机器前和禁闭的室内解放出来,进入大自然,漫游世界。

2.分众性

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都逃不开“同质化传播”的路径,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个人需求的差异化程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对于个性信息内容产品的需求。手机媒体的硬件终端同用户一对一进行绑定,使得小众传播、信息订制的功能发挥到极致。而在此基础之上的信息传播也会更加人性化、个体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机媒体就是一种分众媒体,分众是说一部手机对应一个人,直接面向每个受众,手机媒体以实现个人的信息需求为传播核心。

3.个性化

手机是与生俱来就是一种个人化的信息交流产物,在这一点上它与电脑网络有着巨大的区别。同时,由于接发手机传递信息容易操作,因此,信息接收者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及时方便地参与信息的反馈和再创造,让手机媒体真正成为“自己的媒体”。甚至可以说,每一个用户都能成为不用领取职业资格的信息传播者。

4.受众的广普性

根据国家工信部2010年2月3日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手机用户人数达到7.47亿人,根据国际著名调研公司iSuppli的预测,到2014年底,中国的手机用户将达到11亿人,而3G手机用户的数量也将达到2.3亿人。可见,手机的普及性要远高于个人电脑的普及性,这就使得手机媒体拥有比其他媒体更加广泛的传播范围。同时,由于手机的使用门槛低,使用者众多,服务应用丰富,因而其传播成本也相对于其他媒介形式更加低廉。

5.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其他媒体本身不具有强制性,都需要读者主动去获得信息,而一个拥有手机的人不可能总不开手机或者总不随身携带,因此手机可以通过短信息等形式将信息强制性地传播给受众。同时,由于短信息本身简单明了,以及手机屏幕小造成的信息阅读焦点集中,使得用户在一定程度上被动地接受了强制性的信息。

6.内容和形式的多媒体融合性

一方面,手机媒体融合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所有媒体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例如,当手机与电视相结合,就产生了“手机电视”,当手机与互联网相结合,就产生了“手机上网”。同时,手机还可以配合其他媒体进行互动,实现“全媒体”传播的新局面。手机媒体是一种整合之前一切媒体形式的“新兴复合多媒体”。另一方面,手机媒体的传播方式也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一对一和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形式,形成一张相对复杂的传播网。①

可以说,手机媒体不仅集以往四大媒体优势特征于一身,而且是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携,比广播更丰富,比四大媒体更精准的个众化传播媒体,它相对于其他媒体更能影响到目标受众,传播更有效。

二、手机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可行性

目前,3G背景下的手机媒体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迅速发展。手机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它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契机和挑战,提出新的课题与要求。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表明,18至25岁的高校学生已经构成了手机媒体用户的主体,高校成为了中国手机媒体应用的前沿。在3G浪潮的推动下,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手机媒体应用日益成为当代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手机媒体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在这种背景下,手机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应运而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要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这种媒介形式就要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必须能够承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二是必须能够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双向互动。手机媒体不仅具备这种特征,而且其自身特性又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第一,手机媒体具有信息丰富性及形式多样性的突出特点,这决定了手机媒体能够承载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内的巨大信息,手机媒体作为载体可以承载包括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内容。

第二,手机媒体具有强大的交互性和细致的分众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教育主体或教育客体单方面的活动过程,而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个主要的因素,缺少了任何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都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而3G背景下的手机媒体可以使教育主客体通过手机媒体的交流产生互动。

第三,手机媒体的便携性、广普性和信息传播的强制性,既提高了手机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信息传递效率,又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既便于教育主体掌控,又易于教育客体接受,因而具有其他载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由此可见,手机媒体有能力成为3G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色载体。

三、手机媒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重要意义

(一)手机媒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研究手机媒体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理论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的理论,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手机媒体应用的重要地方,是手机媒体得到大力推广和快速发展的地方,也是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发展最快的地方之一,使用手机媒体已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方式。手机媒体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方面的影响,也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式方法。正确认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的运行规律,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应信息革命的严峻挑战,又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的丰富和完善。高校中有许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还有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他们善于运用原有的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运行的实践活动中,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和看法,进而丰富原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

2.研究手机媒体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

手机媒体在高校迅速发展,它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机制的创新,具有越来越明显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独特优势,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很强的推动意义。对高校学生而言,手机媒体对他们的思想、行为的影响极其复杂,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我们通过研究手机媒体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的运行规律,加强学生对手机媒体的重视和利用,可以有效地强化手机媒体对高校学生的积极作用,减少其消极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手机媒体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运行规律,对我国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由于手机媒体具有便携性、开放性的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而言,由于手机媒体具有交互性、平等性等特点,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者与高校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沟通,进而改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平等的思想交流活动,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二)手机媒体能够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虽然也指出要发挥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高校学生更多地居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手机媒体的应用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角色观念发生了新变化。

1.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观念发生转化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倾向于认为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指经过专门训练,能有目的和按计划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无可争议的主导作用。而手机媒体的应用使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受到了挑战。首先,手机媒体强调信息传播的分众性,每个手机号码背后都对应着一个实体的人,思想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工作对象已经不再是抽象的某一群体了,而是活生生的个体,这势必要求教育功能的开展和教育信息的传播更有针对性,更加人性化。同时,手机媒体提升了每个高校学生的话语权,这就使得原本的沟通模式由 “一对多”瞬间转变为了“多对一”,使得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得到极大的削弱。其次,手机媒体拥有便携性的特点,通过手机媒体,高校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这种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理论灌输者和信息垄断者存在的现实基础。最后,手机媒体信息的多元与不确定导致高校学生的无所适从性,又迫切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挥新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为高校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与发展的环境条件,帮助他们汲取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养分,指导他们如何利用手机媒体资源使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获得新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帮助高校学生再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绩效的评估者、解决问题的咨询者和引导者。

2.促进高校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角色观念发生转化

教育客体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的广泛应用中,教育客体是一支日益强大起来的队伍,他们的特点与以往明显不同。高校学生比较年轻,对新的信息充满求知欲,思想开放,个性鲜明,行为独立,富有创造力。这些青年人同传统的受教育者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在手机媒体中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就自己的疑问进行主动的检索查询和寻找答案,是积极的自我教育者;他们在教育活动中能够通过手机媒体更加经常性地发挥教育主体性作用,喜欢交流信息、发布信息,常常通过操纵信息的行为来影响其他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可以被说成“业余”或“兼职”教育者。这样一来,高校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不是被动的,而具有主动性,甚至具有主体性。高校学生不仅可以主动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而且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评论员或反馈者。这种参与性和交互性拉近了思想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双方沟通地位的平等,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充满了互动性和融合性。

(三)手机媒体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手机载体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在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思想教育工作者缺乏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枯燥,高校学生只是被动接受。面对日益现代化的社会信息传播手段,传统的教育手段对新一代高校学生很难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受到很大限制,不少“红色网站”也陷入尴尬的困境。手机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已显露出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所无可比拟的优势。

1.手机载体的运用丰富和发展了原有的教育手段

手机媒体本身就是一个融合以往所有媒体功能的“全媒体”,能够整合并发展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教育手段。例如,QQ群、博客等都是网络载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常用的教育手段,而随着手机媒体的介入,通过手机连接移动互联网,以往只能在家中或办公室中实现的教育手段现在已经可以无处不在,例如手机飞信、手机QQ、手机微博客等手机媒体应用方式都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拓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

2.手机载体的运用创造出了一些新的教育手段

以手机媒体为载体,可以设计制作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内容的手机报、手机广播或手机电视,将其发送给每个教育客体;可以依托于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短信平台打造“校园手机教育平台”,将各式各样的教育信息发送给教育客体;可以依托移动通信网络打造教育主体的“校园手机办公平台”,提高教育者办公的效率。例如我所在的山东大学2009年就和济南联通共建了 “山东大学校内手机网”,通过手机信息平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山东大学党委组织部也于2010年元旦推出了“山东大学党建手机报”,使手机媒体成为了高校党建工作的载体。手机媒体提供的新的教育手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手机媒体能够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

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如平面传媒、广播、电视、电脑等,由于自身实体的限制,既不可能实现充分的共享,又不可能被需求者随时随地使用,而手机媒体不仅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等方式实现与网络的交互,随时随地获取海量的信息资源,而且每部手机都是一个便携的存储体,可以将用户认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储存,随身携带。这不仅便于用户个人的使用,而且可以通过手机传播进而极大地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影响面。另一方面,尽管思想政治的网络载体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载体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及时、互动性强等优势,但是由于实体网线或无线路由等的羁绊,不可能实现大范围大规模远距离的随时随地运用,而手机媒体具有独特的便携性,只要有手机信号覆盖的地方,就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或移动互联网的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使得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随地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2008年12月),2009-2-18.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10-14.

[2][美]斯蒂文.小约翰著.陈德民,叶晓辉译.传播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6]夏晓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

[7]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2008年12月),2009.2.

[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1.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高校学生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