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精神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2010-08-15 00:42周菊峰彭爱姣
文教资料 2010年36期
关键词:国学价值观核心

周菊峰 彭爱姣

(1湘南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学系;2湘南学院 图书馆,湖南 郴州 423000)

一、国学与国学精神

(一)国学及其功能

“国学”一词,最早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传授学术与文化。《周礼·春官·乐师》记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在汉朝称“太学”,明清之际称为“国子监”。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学者为了把中国之学同西方之学区别开来,便创造出“国学”这一概念,旨在与“西学”相对应[1]。自此,对于国学之概念,产生了各家说法,有说“一国固有之学”,有说“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有说“国,指中国;学,指传统的学术。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学术及相关的文化”。[2]也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而“国学”只是传统的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全部,因为其中还有不属于“学”的精神文化)[1]。故此,有学者认为:国学,首先应该是指作为“国魂之所系”的义理之学,即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尤其是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得到表述的义理之学[3]。方克立先生提出: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除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外.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新国学是实事求是之学,也是与时俱进之学[4]。可以说,国学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积淀和传承,蕴含人类人文科学精神的精华,闪耀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光辉。国学,已经不只是学术上要讨论的概念问题,而是与时代同步、与日月并明、引导社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的智慧源泉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国学功能的发挥,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1)国学是塑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资源;(2)增强民族成员对民族的自我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5]。

(二)国学精神

国学精神就是民族魂。民族魂的主要内容就是儒释道三家,而三家中尤以儒家为代表[6]。正是这种民族魂,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旺盛生命力,无论风云变幻、沧海桑田,总能绝处逢生,绵延不绝,今天正显示出从未有过的美好发展前景。这种民族魂,也是人间正道,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中华民族发展永不枯竭的源泉。

国学精神对社会精英来说,是修内圣外王之道;而普遍的意义是教育人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安身立命,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和人生观。

关于国学精神,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楼宇烈先生有个大型专题讲座:《国学精神——中国的品格》。国学精神及其载体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它与和谐社会理念相契,与时代脉搏相合,与人生价值和意义相融共生,可以引领当代大学生的内在追求和核心价值观并与之共鸣,既是一种精神,又包含无穷的智慧。

国学精神简言之就是如上所述:中国的品格、民族魂。若要具体描述清楚,则非笔墨所能行,只能兹举一二。

例1.《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例2.儒家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例3.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天下柔弱,莫过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例4.《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总结为“人天同构”、“人天同类”、“人天同律”和“人参天地”[7]。

例5.《礼记·中庸》:“博学之,慎问之,明辨之,笃行之。”

例6.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例7.《六祖坛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例8.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例9.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例10.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儒家所倡导的“德治仁政”治国理念,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哲学思想,法家所主张的 “信赏必罚”的管理方略,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的文化精神,兵家所阐发的“避实击虚”的行为科学等,都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普遍民族心理和宝贵的历史财富[3]。

国学反映着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推动着国学,引领着国学[8]。国学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原动力。

二、国学精神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一)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迷失

在当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高动态背景下,社会经济呈现出多重复杂性,人的思想行为纷繁多变,内心上的矛盾冲突多元化。西方思想潮流及敌对势力的渗透加剧了这种思想精神领域的迷茫和孤独无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艰苦磨练的减少,家庭娇生惯养情况的增多,就业的巨大压力,对未来生活希望的期望值过高和理想化,特殊的年龄阶段,上大学前的相对脆弱的心理基础等多种因素,导致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迷失非常严重,存在诸多表现。

应付考试,忙于兼职,不重视课程学习,以混一个文凭为目的;对自我否定,对自我没有信心,没有做人的标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对生命理解偏差和不尊重,自杀事件时有发生;自狂目中无人,自卑无以自拔;空虚、迷茫、痛苦、颓唐、堕落、抑郁症,觉得活得很累;恋爱情感挫折,无法承受,或凶残报复,或痛不欲生,或只为一时的生理需求,没有责任感;攀比导致对社会的不满;拜金主义,消费观念混乱,浪费现象严重;沉溺于网络游戏;对真假、是非、善恶、好坏和美丑的辨别能力模糊;稍有成绩,便趾高气扬,得意忘形,遭遇挫折,却斗志全无,灰心丧气,不知如何度日;睡懒觉、逃课,剽窃、拼凑毕业论文;毕业时许多人感叹在大学里啥也没有学到。

有的大学生这样说:我们之所以困惑是因为我们现在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生活成了捕风捉影,随波逐流。因此,最大众的游戏、网络、恋爱成了大学生追逐的热点。而大众的又满足不了大学生追求个性的心理,因此虽然这样生活着,但又抱怨着这样的生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迷失呢?环境的不良面是诱因,内在的思想根基和人文素养的浅薄是主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错位或缺失是直接原因。

几千年一脉相承的国学精神以其经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而光彩照人,灵性萌动。无论你是否承认,它都一直在国人的心扉闪耀。用国学精神合奏时代脉搏,不断产生的共鸣应该而且完全可以深化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扫除心灵的迷障,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新风采。

(二)国学精神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1.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观念的总和,是人类认识形式中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认识的一种形式,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价值准则。核心价值观则是指在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核心和指导地位的根本价值准则,是关于价值观中意义评判标准和终极目标指向的根本依据[9]。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核心价值观决定人的精神风貌和行为取向。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爱国、理想、责任、创新”。其中爱国是精髓,理想是主题,责任是要求,创新是核心[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礼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服从于礼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实质反映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休戚与共,决定着大学生的人生方向和价值,决定着大学教育的成败和国家的兴衰。

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11]。

2.国学精神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相通

《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咏言。”毛泽东曾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周敦颐《通书·文辞》说:“文,所以载道也。”在从古至今的浩繁国学典籍中,流动着人生意义和如何做人的真理的血液,有大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

大学生都深爱着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深沉的国家民族感情来源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礼记·大学》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经典表述。天下平是目标,国泰民安,人人自得其乐,处处欣欣向荣。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大学生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做起。当代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大有作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而责无旁贷。

3.国学精神树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根深蒂固

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学生的精神支柱、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从愚公移山到红军长征,从万里长城到三峡大坝,这种民族魂一直在鼓舞、激励着炎黄子孙。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易·说卦》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人与天地并列“三才”。《孝经·圣治章》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尚书·泰誓》篇说:“惟人为万物之灵。”爱自己,珍惜生命,乃天经地义。人的肉体来自父精母血,精神信息秉承先祖千秋万代,泽被后世。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正是在“留取丹青照汗青”吗?

“天人合一”是包括医儒道等各家往圣先贤最重要的观念。“人参天地”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界有着无穷无尽的奥秘,人是可以去不断认识的,参悟天地,了明人生,热爱生活,关爱社会,感谢党和国家带来的蒸蒸日上的变化,由衷爱党爱国。大学生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学典籍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史实,都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关系的真实不虚。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神农氏发明各种农具,教会人们识五谷和耕种庄稼,尝百草,是先祖智慧和道德的化身;仓颉仰观日月星辰、天际变幻,俯察鸟迹山川地理而造字,传说造字之日,苍天感动,鬼哭神泣;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著《史记》;李时珍穷其一生,写出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黄帝的传说,老子著《道德经》的事迹,诗仙李白的故事;《爱莲说》的情操境界,佛学六祖大师的传奇,等等,无不显示出道德的力量和光华,无不显示着人与自然通化的神奇和精彩。

这些生动的素材可以触动大学生的灵魂深处,鼓励大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在知识和本领增强的同时,精神境界更上层楼,智慧增长,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和”或“和谐”,是国学精神活的灵魂。“天人合一”,与自然相和,就能获取自然灵感;与要解决的问题相和,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心身相和,心理负担就轻,有利于身体的健康。与人相和,就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学习别人的长处,提高道德水平。庄子指出:“夫明白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是智慧之源。《礼记·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和是生活的真谛,也是生命之本、健康之基、快乐之根。《黄帝内经》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论语·子路》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方向,是自然之理。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需要去干的伟大事业,大学生们可以说是正当其时,何乐不为?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和的精神的体现,是“天地之德”。在“自强不息”中建功立业,以“厚德载物”时刻警醒和鞭策,就能和谐发展,走向光辉大道。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荀子说:“不闻不若见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陆游感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国学精神是灵动和发展的,合“天地之德”,正如《礼记·大学》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坚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道德为本,名利与道德可以相容。

从传统文化和国学精神中领悟人的价值及生命的真实意义,把个体置身于社会和天地宇宙中,把准人生的“定南金针”,“决断疑河”,在光明的心田中前行,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天生我材必有用”,就能够在和谐中前进,在前进中和谐。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克服各种矛盾和困难,大学生就能提高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变成自觉行为,言行举止以利党、利国、利社会、利家为准则,促进经济社会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心里流淌着国学精神的灵光,掌握当代核心科技,在这波澜壮阔的经济大发展的美好时代,“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大学生们一定能大显身手,展现新风采,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1]黄钊.“国学”若干问题浅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3):115-119.

[2]王玉德.国学框架[J].寻根,2009,3:7-10.

[3]李丽,孙安邦.国学简论[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42-43.

[4]方克立.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J].高校理论战线,2008,8:25-31.

[5]唐眉江.国学的结构与功能[J].中华文化论坛,2008,4:50-54.

[6]周桂钿.国学精神与当代社会[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3:92-95.

[7]李明杰.《黄帝内经》的自然哲学——“天人合一”思想[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

[8]李宗桂.国学与时代精神[J].学术研究,2008,3:21-32.

[9]王晓翌,杨静怡,刘荣.加强高校社团组织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J].中国经贸导刊,2009,19:86-87.

[10]黄莹莹.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教育与现代化,2009,2:46-50.

[11]李凤玉,黄修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6:143-146,187.

猜你喜欢
国学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垂”改成“掉”,好不好?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