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平
“双师型”辅导员是三江学院对辅导员岗位定位的一种创新,即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不仅从事学生事务的具体管理,而且承担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这种定位赋予辅导员双重职责,即教育管理职责和教书育人职责,较大程度地充实了辅导员岗位的内涵。这种定位从硬性的角度拉近了辅导员与大学生的距离,使得辅导员能在具体工作中更熟悉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情况,同时也要求辅导员对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现象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从而对其思想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物质生活富裕,所受的社会物质诱惑较多,而在学习上却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动机。这种现象降低了大学生形象的内涵,将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从教学角度来说,这也将影响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降低教学成效。因此,辅导员有必要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从生活上和教学上对学生进行正面激励和引导,从培养和强化学生动机开始,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辅导。关于辅导员的职责内容,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即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一般意义上,辅导员在大学环境中扮演着教育者和管理者合二为一的角色,前者要求柔性手段而后者要求刚性手段,这样看来,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具备刚柔并济的工作艺术,从而与大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以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使命。具体而言,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思想、品德、观念、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进行塑造,并传授公民社会相应的政治和法律基本常识,培养大学生公民理性,有意识地对学生的生涯发展进行有效指导;而在教育管理方面,辅导员通过各种学生事务的处理,例如班级一日常规管理、党团管理、学生干部管理、学生具体事务管理(如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学生评优、助学贷款、档案管理、学生公寓管理、处理突发事件等),与学生发生密切联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大学生活进行全面指导。辅导员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工作内容虽然从性质上可以相互区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糅成一体、不分你我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具体的事务工作中渗透,才不至于流于形式,而管理也只有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才能顺畅有序地进行。
以上从最一般意义上阐述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我们可以将之界定为“单纯型”辅导员,而三江学院的“双师型”辅导员则兼备复杂的工作内容,赋予了辅导员岗位新的内涵。“单纯型”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课余时间,零散性和临时性较强,而“双师型”辅导员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可以以课堂教学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主题性讨论,整体性强,知识面广,挖掘力度也较深,同时又具备“单纯型”辅导员课余辅导的职能,能弥补单纯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的缺陷,让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随着服务理念的推广,在大学教育领域,辅导员成为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服务者,在整个教育与管理的过程中,大学生是社会化的主体,而辅导员则是服务的主导,因而辅导员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工作中,不仅针对大学生的个案进行引导,而且勇于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力争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就三江学院来说,它首先是一所民办高校,在学生管理体制上更倾向于为学生服务。由于进校生源均为本三程度和专科程度,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在学习上表现出习惯松散、兴趣较低、自律性差的特征,因而在大学过程中很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非课程学习的活动中去,醉心于网络游戏或是热衷于兼职工作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业的正常进行,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无所适从的迷茫感。这种情况追根溯源在于我们忽视了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励。面对这一较为普遍的现象,辅导员应首先从理论上探讨学习动机的生发机制并在实践中运用激励理论,尽可能利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素养。
在这个问题上,“双师型”辅导员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缺位也同样表现在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上,他们从实用主义观点出发看不到这种课程的有用性,那么“双师型”辅导员必须有效调整教学内容,将其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联系来进行指导,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在课下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向,重视学风建设,端正学生学习态度,采用各种策略激励其投入到学习当中。“双师型”辅导员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做理论课教学的保障,利用理论教学作为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途径。这种双重职责是“双师型”辅导员的优势,使之能够利用两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塑造学习型人才。
“学习动机”是“学习”与“动机”两个概念的集合,二者关系复杂,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学习是指行为的可能性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是强化练习的结果。”这里的“可能性”及“强化”的概念都源于动机的存在,动机能够驱使学生持续表现出学习行为。而学习与动机的关系还表现在:首先,动机能够被学习,前人或同伴因某事而获得好的结果,使得学生习得类似的动机;其次,动机决定新的学习,某种动机的产生会激发学生朝向新的学习内容行动;最后,动机将旧的学习转换为操作,动机驱使学生脑中已学习的内容被唤醒并表现出操作行为。因此,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动机通常是从学习中推断出来的,学习是动机的指标”。也就是说,从外部来看,动机是从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行为、结果等来推定的,学习过程及效果是评价动机的标准。因此,动机对学习进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激发学习动机,可以给大学生学习提供正确导向,提高其学习效果。
有关动机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行为强化理论、需要理论、目标理论、内部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流理论,这些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动机的类型、起源和决定因素,并提出了维持动机的各种策略。首先,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学生因其自身内在需要而引起的动机,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感兴趣;外在动机是因外在诱因而产生的动机,学生对学习的结果感兴趣。这样,动机的源泉从内在来看是个体的需要,如好奇心和兴趣、主观高峰体验流的感觉、目标和目标定向、自我效能信念即学生对自己在于任务难度和任务结果关系中的信念;从外在来看包括强化物(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诱因)、学习的难易程度等。
从动机源泉出发,“双师型”辅导员可以寻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各种策略。首先,注重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每接触到新的学习内容,陌生感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好奇心,这样,“双师型”辅导员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即向学生呈现出与其以往知识经验迥异的新观点新方法,使其产生认识欲望;或故意将不同甚至错误的内容抛给学生,利用其主动发现的自豪感激发其学习的热情;或向学生灵活地呈现出内容,让学生对内容产生兴趣。另外,“双师型”辅导员尤其要重视向学生强化所授课程的价值、实用性,重点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之美,鼓励其学习的好奇心。同时,在课下,“双师型”辅导员可以通过谈话、班会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而这种动机指向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
其次,“双师型”辅导员要注重促成学生自我效能信念,支持学生的学习信心。动机的维持源于两个重要因素:学生关于学习及其后果的期望是否得到满足、学生对于学习中的成败做出了何种归因。班杜拉(Bandura,1997)认为,“自我效能知觉是指个体对自己组织和执行达成给定成就所需行动进程的能力的信念”。这种信念影响到学生学习时投入多大努力、遇到挫折失败能坚持多久、他们能达到的成就水平,等等,这将通过学生的归因过程进一步反馈到学习动机的维持上。这样维持学生自我效能信念,就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引导其客观地分析自我,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肯定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智能优势在达成目标中的关键作用。除此以外,鼓励学生自我强化,即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
再次,“双师型”辅导员应注重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目标。目标一般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两种,针对具体的目标,要按照SMART原则建立有效目标,即目标需具备具体性、可衡量性、能达到性、现实性、时限性。这些目标的设定需要与学生具体实际密切关联,这要求 “双师型”辅导员在第二种策略的基础上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适当安排目标达成的难易梯度。另外,目标还分为学习目标和表现目标。通过研究表明,设置学习目标的学生倾向于掌握学习内容,关注提高自身能力;设置表现目标的学生倾向于关注展示的才能,更关心是否获得对自身能力的好的评价,而不是学习新的东西,失败时十分沮丧,陷入无助。从这点来说,“双师型”辅导员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使其关注自我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此外,通过正面的目标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目标榜样,通过榜样的优势作用,引导学生奋起直追。同时,“双师型”辅导员应对自己严格要求,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目标,这要求“双师型”辅导员具备不同知识领域的专长,对教学内容充满激情,重视学习任务和对学习承担个人责任等。
最后,动机是期望价值的结果。“双师型”辅导员应开展某种有挑战性的任务活动,并注意适当运用奖赏,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期望。例如,开展某个主题的学习竞赛,包括课堂上的讨论,也包括第二课堂中的各种形式学习竞赛,从而提供多种成功机会,并在程序上和内容上设法确保学生成功,不仅鼓励受挫学生,而且及时给予学生物质的和精神的奖励,这样,利用可见的期望结果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激发学习动机。而最终获得的奖励又成为学习价值的某种程度的实际体现,一方面使得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具体报酬的获得某种程度地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价值。
“双师型”辅导员在履行教育辅导与课程教学的双重职责时,对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其繁重工作的基石。有效激励大学生学习动机能够从根本上减缓大学生厌学、逃课、沉迷游戏现象的蔓延,塑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进一步稳定课堂秩序,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
[1]约翰·P·霍斯顿.动机心理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2]M·P·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第三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