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萍 舒婷婷
(南昌大学 软件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7)
自毕业生就业制度实行改革以来,我国高校开始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表现为对毕业生进行政策解说、信息发布、技巧指导等,并且还开设了一些就业相关课程。但就业指导工作一般仍然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就业相关课程传授的也主要是书本知识、显性知识。除此之外,毕业生自身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比如说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缺乏、吃苦精神不足等。因此,在高校就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上,我们应该加大改革的力度。
在我国当下的高校中,专业课程通常会得到学校、教师、学生的自觉重视,但就业指导课程(就业相关课程)的重要性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高中到大学,大多数同学都不曾考虑过今后具体从事何种职业、就业到底意味着什么,对走向社会非常迷茫,更不懂得如何根据自身条件结合行业背景分析就业形势。很多学生到了大三、大四甚至到大学毕业后还在迷茫,对自己前进的方向一无所知,呈现出集体“学习无意识”和“考研无意识”等状态,上网聊天、玩游戏、谈恋爱成了大学四年的必修课,四年光阴,不问追求知识的目的,只在乎成功地获取学分,拿到证书。有的人则把前途押在考研上,把大部分精力花费在考研复习上,忽视了自己的职业能力培养,毕业后就业仍然是困难重重。
因此,就业相关课程对于学生的一生都很重要。比如说职业规划课程,这门课程领悟好了,认真规划了四年的学业,或者说当每位学生都有了自己明确的目标时,那么其他各种不端现象也将会自行得到有效的减少,无论对于学生自身还是高校的学风、校风建设都是大有益处的。
目前我国就业相关课程建设水平普遍不高,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第一,课程设置随意,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高校没有将课程设置提升到规范化、系统化进行课程建设的高度。第二,课程内容不系统,全程指导观念不强。多数高校仅停留在政策指导、形势分析和择业技巧指导层面上,内容单薄,更新缓慢,在职业生涯等深层次问题上着力较少。第三,教学形式单一,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实际效果不佳。第四,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任课老师大多由主管就业工作或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和领导兼任,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1]
教学模式是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简化和抽象,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稳定的结构形式。[2]
传统的就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言语和板书为手段,向学生灌输式地传授知识,学生只能是统一地、单向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学生在这种教授方式下面对就业相关课程时往往是应付了事,使得课程所能够给予学生的就业指导作用与教学目标预期所要达到的效果相差甚远。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关于改革就业相关课程教学模式的意见。
1.建立一个就业实战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不仅包括了学生的基本个人信息,而且包括了企业招聘、职位或行业分类搜索、网上在线组队(根据实际需求与个体的实际能力)、社区、论坛等。通过建立这样的系统,每位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及自己实际就业过程中的需要,提出自己希望解决的难题(任务驱动)。教师汇总分析后,列出可行的题目,学生分成小组,自行命题(创设情境),然后分头查找资料,写出报告(协作学习)或者是在社区、论坛讨论寻求意见。预备一些模式实战项目,让学生付诸实践,比如旅游系的学生,可以模拟导游带队实习,先在线学习旅游地区的相关知识,制定计划解决交通、住宿,直到完成旅游回来,就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经济情况等写出报告。等到大家都完成了课题,再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这种方式,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所学的知识也从固定范围拓展到大范畴,从局部知识扩展到理解整体关系。这样学生不是机械地记忆知识、信息,而是带着特定“任务”,有目的地学习如何自行获取信息和到哪里去采集信息,如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筛选和加工,如何根据自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显然,这种过程是培养信息能力的最佳实践。
2.从以教师为中心转换到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形式,通常会忽视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的交互。参与性学习将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团体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社会归属感、义务感、责任感。
检验所拥有知识的权利,应该属于每一个学生。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技能,以及使用这些技能的信心。关于就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更需要教学的互动性,需要学生具备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感。学习中的“参与性就是扮演角色”。“理想的参与性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扮演总统、首领、领袖、公民、支持者和追随者等角色,以便尽可能多地体验不同的角色”。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他们会在某一地方开始跟着我们一起走,而后,另一强有力的循环将会开始。越让学生独立自主,他们就越独立自主;他们越有责任心,我们就会越放手。我们在大多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环境中很少见到独立自主的学生,不少教师忘记了学生自身能够有效地承担起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责任。学生必须承担学习的责任。对于学生,我们可以创造更有利于他们学习和发展的课堂氛围。一旦他们对学习有了强烈的责任感,那么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也会无形地加强。因此,在就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改进中,应尤为重视师生角色的转换。
3.从一体通用的标准化“生产”转换为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教学。
教师应加强个性化辅导,并借助测评技术和方法提高就业相关课程的实效性。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不能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差异性辅导,那么就业相关课程的开设将很难为每位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在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讲授的情况下,平均每个学生每天和教师个别交流的时间还不到2分钟,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更无从谈起,教师根本就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网络、就业实战管理系统允许个人为任何目的,使用所有可以得到的信息;允许个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学习;允许个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从而为个性化教学和个人自学开创激动人心的前景,最终体现出学习的预期性特征。就好比我们出门时,究竟是选择“公共汽车”还是“出租汽车”,如果不考虑价格问题,当然只有“出租汽车”的发车、停车地点与时间才是个人化的。当然我们在网络上是不用考虑公交车和出租车的差价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几乎没有可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规划,即使在大一做学业生涯规划时,也是按照书本理论,生搬硬套,不懂得结合现实中的自我来规划,以致于到大二大三还很迷茫。
4.实践出真知,重视校企合作的作用。
学校应该倡导、鼓励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从事勤工俭学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三下乡”社会实践是一种很好的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方式。大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工作经历发展清晰的自我形象,尽可能地寻找和获得不同的生活经历,并把这些生活事件和兴趣结合起来,找到价值实现与兴趣、技能之间的联接点。此外,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争取专业实践和实习的机会,及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及发展趋势,进一步细化自己的职业定位。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还能不断改造自我,学习有关的职场人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同时,学校也应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实习乃至而后的工作提供一个丰富真实的平台。
构建良好的就业相关课程教学模式,离不开学校的重视、资金保障与科学的制度,离不开专业的师资队伍,离不开学生的自觉配合与努力奋斗,也离不开社会、企业的合作,前进路上仍然布满荆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努力。
[1]陈向明等著.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3.
[2]罗伯特·M.戴尔蒙德著.黄小苹译.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实用指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