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角色社会化历程研究

2010-08-15 00:42李新昕
文教资料 2010年29期
关键词:角色冲突角色扮演社会化

李新昕

(南昌大学 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青少年期是指个体由童年期向成人期过渡的一段时期,此阶段,个体处在由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转折期。在我国,青少年时期一般包括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任何一个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即开始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逐渐成熟,个体开始逐渐扮演一系列的社会角色,然而,个体并不能天然地成功扮演社会角色,通过角色社会化,个体才能成功扮演社会角色。角色社会化就是指个体通过被动教化及主动内化社会规范,根据社会要求,通过角色学习、角色扮演和角色调适,扮演一名合格社会人所具有的社会角色的过程。角色社会化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人的社会化的状况,它的完成,标志着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完成,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课题。[1]

虽然个体之间完成角色社会化程度因人而异,但作为一个群体,青少年角色社会化历程有着一般规律,揭示此规律对于青少年完成角色社会化及其社会化主体 (家庭、学校、社会等)在其成长期间依据规律给予科学指导大有裨益。一般来说,青少年角色社会化要经过包括角色学习、角色扮演、角色调适在内的一系列过程才能实现。

一、角色学习

角色学习是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指对自己现在所扮演角色、将要扮演角色的学习,或对他人角色的学习。[2]角色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角色观念的学习,即个体学习对社会关系中某一角色的认知、态度和情感;二是角色技能的学习,即个体学习成功扮演角色,履行角色义务和权利,储备塑造良好角色形象所必需的知识、智慧、能力和经验等。角色学习既是角色扮演的基础,又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角色观念学习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角色地位的认知。这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处地位的认知,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扮演的是角色,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的个体,角色的行为模式不一样。第二,角色义务的认知。这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应履行的角色职责的认知,任何一个角色都有着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更应该完成自己的义务。第三,角色规范的认知,亦称角色行为规范的认知。这是指个体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行为模式的认知,这种角色行为模式由社会来规定。有些角色的规范化行为模式是用法律条文或单位规章制度等规定成文的,有些是不成文的,它体现于道德、习俗、风尚和社会传统之中,后者更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体验获得。第四,角色形象的认知。这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应有的思想、品格、风格等方面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应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

角色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角色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而不是零碎片面的学习。因为角色是根据他所处地位而由各种行为方式组合起来的一个整体,零碎片面的学习将可能导致角色错位、角色混乱、角色冲突等。第二,角色学习不是个体单独的学习,而是在与其他人的互动中学习,没有其他人对其角色行为的评价,个体很难体会到角色态度与情感,以及角色的权利与义务。第三,角色学习是个终身性的学习过程,经常随着个人的角色变化而不断进行学习。个体随着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角色,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新的角色的要求。

个体的角色学习往往是在不经意中完成的,它不需要太多的意志努力和能力。青少年的角色学习往往是在课堂教学、家庭生活,以及和同辈同学及朋友的交往中完成的,只要善于从别人的反馈中总结经验,优化自己的行为模式,就能迅速提高自己的角色扮演技能。

二、角色扮演

角色学习是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而角色扮演则是角色的实现。角色扮演是指个体承担具体社会角色的过程。角色扮演的过程通常经历“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这三个动态的过程。期待角色,也叫理想角色,即角色的理想化行为模式。领悟角色,即个体根据自己对角色的认知所形成的观念中的角色行为模式。实践角色,即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实际扮演的角色。个体正是通过领悟角色期待、承担角色和扮演角色而逐渐成长为一个社会人。一般而言,角色扮演的成功程度取决于个体对所扮演角色的认知,个体的角色学习能力,以及个体角色扮演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情景状况,等等。

然而,由于角色丛的存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角色冲突的问题。角色冲突是指个体被要求扮演与其价值系统不一致的角色,或同时扮演两种以上相互冲突的角色。青少年的角色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个体人格与角色所需人格的冲突。指外在的角色规范与期望与个体内在动机、人格或价值观不一致所产生的不协调现象。比如社会规定学生要好好学习、尊敬师长、与同学交往要互帮互助,但是由于每个个体的人格不同,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做到上述要求,因此就会产生这种冲突。

2.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指由于个体同时扮演多种角色,而这些角色各有不同或者相反的行为模式,使得角色扮演者无法调适自己来完成所有的角色任务。比如青少年在家要扮演孩子角色,要体贴父母、帮助父母做家务、听从父母的教导;在学校要扮演学生角色,要认真听课、努力学习、尊敬师长;在朋友间要扮演朋友角色,要和大家一起玩耍、互相帮助,等等。由于他们同时扮演着多个不同角色,时间、精力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可能会使角色之间产生矛盾,导致顾此失彼的状况。

3.角色赋予者之间的冲突。由角色赋予者对同一角色接收者赋予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而产生,即同一社会角色的冲突。由于社会上人们对某个角色的期待与要求不一致,或承担角色的人对角色的理解和期望不一致时而产生。比如在青少年朋辈交往中对“好朋友”角色的理解,一些人认为好朋友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管好朋友做得对错与否,而这和自己与好朋友应该互相帮助,做错了要帮助对方改正的理解不一样,这样便产生了矛盾。又如,青少年一方面希望自己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一方面又想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与同伴一起玩耍。

4.角色赋予者本身的冲突。由角色赋予者赋予同一角色接收者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而产生,即新旧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例如,一个青少年,以前犯有严重错误,接受教育后愿意痛改前非,可原有的劣习还会常常冒出来干扰他重新做人。再如,青少年在班集体会发生从一般同学到班干部或从班干部到一般同学的转变,这时也会造成新旧角色之间的矛盾和不适应。

三、角色调适

角色冲突或多或少都会给个体角色社会化带来负向影响,轻则给个体的正常生活带来苦恼,重则给社会带来各种问题,因此人们必须设法减少角色冲突。这就需要进行角色调适,也就是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与社会的客观环境改善、缩小角色期望、角色领域和角色实践之间的差距。角色调适包括自我调适和社会调适两个方面。

1.自我调适。主要指个人通过主观努力完善角色学习、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专门或非专门的),弄清角色期望的真正含义,掌握社会规范的精确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角色技能和协调处理各种不和谐角色期望的能力。青少年首先要认识自我,只有充分认识自我,全方位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素质类型、能力类型、气质类型、性格类型、兴趣类型、意志类型、情感类型等,才能确定自己的角色目标,进行自我角色教育与自我角色学习。其次,青少年要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除了要具有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外,还要有勇于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主动地将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统一于一体,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接受日益严峻的社会挑战。

2.社会调适。主要指调整社会为个人所提供的角色地位和角色期望,以提出新的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实际条件的角色期望,或者改善条件以制造一个人发展的社会环境,如合理使用人才、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改变教育方法和旧的教育观念等。主要可以分为家庭调适、学校调适和社会调适。在此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根据每个青少年的实际情况,赋予他们与之能力相适应的社会角色,并创造供青少年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当然,要彻底消除角色冲突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说,在现在社会中,谁如果一丝一毫也没有体验到角色冲突,那也不是正常人的生活。不过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消除角色冲突,却可以通过角色调适而使角色冲突尽可能地降至最低限度。由于青少年的角色社会化贯穿于整个青少年阶段,因此,角色调适也就不是一次所能完成的,它是一个贯穿于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反馈控制过程。

总之,青少年角色社会化是一个综合过程,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自身应形成合力,多方配合,消除青少年角色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和不利因素,并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积极调整对策,因势利导,为青少年创造优良的社会化环境,促进青少年对角色的认知,增强青少年的角色学习能力,成功扮演社会角色,完成角色社会化,构建和谐社会。

[1]李舒波.角色社会化——青少年的主要发展课题[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9,(2):68-70.

[2]刘永芳等编著.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喻安伦.社会角色理论嗟探[J].理论月刊,1998,20,(12):40-41.

猜你喜欢
角色冲突角色扮演社会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角色扮演”拯救荷兰舰队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声音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剖析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