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要教得从容不迫

2010-08-15 00:42宋明奇
文教资料 2010年29期
关键词:含蓄同情孔乙己

宋明奇

(南京市江宁区淳化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12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孔乙己》,是我从教三十多年语文教学中教得最“从容不迫”的课文。

“从容不迫”是形容人做事、说话不慌不忙,沉着镇静的姿态,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是一种优雅大度的风格。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总是轻摇羽扇,谈笑风生,而又屡屡化险为夷,出奇制胜。那么,鲁迅先生创作《孔乙己》态度的“从容不迫”又该怎样理解呢?

一、用喜剧的手法表现悲剧的题材,笔调轻松幽默,举重若轻,显出“从容不迫”。

《孔乙己》无疑是一个悲剧的题材,主人公孔乙己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他穷困潦倒,形容枯槁,衣衫褴褛,难以自持;然而,小说中的人物没有一个人对他有一丝一毫的同情帮助,而是嘲笑、讽刺、挖苦、攻击,还有毒打,没有人把孔乙己当人看。他受尽了冷漠欺辱,被打成了残废,最后默默地从人世上消失。作为现实主义、人道主义者的鲁迅先生,他塑造这样一个典型形象,描写这样的社会现实,他的感情无疑是很沉重的,甚至是愤懑的。按一般情况,这种题材要写得凄凄惨惨,使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然而,鲁迅先生没有那样,而是用喜剧的手法表现这种悲剧的题材,写得却是轻松幽默。这就是我们大家都能看到的,《孔乙己》里充满了笑声,《孔乙己》的情节是用“笑”贯穿起来的。小说里的人物在笑,读者乍读也觉得好笑,然而,读者在读着笑着的时候,渐渐地笑不出来了,觉得苦涩,要流泪,不能不被小说中内在的东西所撼动。

鲁迅先生不把沉甸甸的东西用沉甸甸的方法表现,而是让读者在笑过之后慢慢体味出苦楚,在不经意中产生深思,这在创作态度上确是“从容不迫”的,艺术性是极高超的。

二、感情不外露,不作渲染,让倾向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显出“从容不迫”。

恩格斯说,文学作品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把它特别指点出来”。(《致敏·考茨基》)《孔乙己》在这方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的感情倾向是极其隐蔽的,读者仔细体会才会发现,他的同情全在孔乙己一面,他的不满在社会,具体说就是丁举人之流、短衣帮们、酒店掌柜等。他对孩子们是喜欢的,对小伙计这个大孩子,他是既批判又抱有希望的,然而,他的倾向在小说中是极隐蔽的,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这表现在《孔乙己》中的人物不脸谱化,场面描写、情节叙述不作渲染。鲁迅先生把对孔乙己的同情巧妙地潜藏在场面和情节中。他写了孔乙己的穷苦、孤苦伶仃,写了他的孱弱,写了他的心地善良,写了他的被人欺辱、被人毒打;同时,他又把孔乙己写成一个有不少缺点的人:他好吃懒做,偷人家的东西,读过书,还有些清高,又脏又破的长衫不洗不脱,说话之乎者也,故意让那些没读过书的人听不懂。这个孔乙己有些复杂,他不像华老栓、祥林嫂、闰土,让人一看便知作者是同情他们的,读者也就对他们同情。孔乙己的情况不同,长期以来,人们无不认为孔乙己的形象是很典型的,但在对待孔乙己这一形象的态度上又是不同的。有一些人同情孔乙己,有一些人既同情又批判,而一些人是持无情批判态度的。持同情态度的人,看到了孔乙己痛苦悲惨的命运;持同情又批判态度的人,看到了孔乙己悲惨的一面,又看到了他缺点的一面;持无情批判态度的人,因受了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想的影响,于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孔乙己的缺点上,并把孔乙己的优点也说成是缺点,从小说中找出许多批判孔乙己的根据。我们在此暂且不论对孔乙己三种态度的谁是谁非,单就这三种看法的存在,就说明鲁迅先生对孔乙己形象塑造没有脸谱化,他的感情倾向是极其隐蔽的,他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考余地,让读者体会,得出对这个人物的正确看法。同时,鲁迅先生对他的主人公又不能没有态度,他对孔乙己是同情的,这在小说中是有许多流露的,因为很隐蔽,我们须仔细体会。如“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样过”。又如小说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样的语言画龙点睛,又非常含蓄,令人费心琢磨;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同情、对社会的不满尽在其中。

小说中对喝酒的短衣帮们,对酒店掌柜、小伙计,对丁举人,都没有着意描写渲染。写短衣帮们嘲笑孔乙己,只写他们大喊大叫,不写他们的肖像,不写他们的神态,也不写他们一个人的名字。我们似乎看不出作者对他们有什么贬斥,但又能体会出作者是在贬斥这些人,而且贬斥得很深刻。对掌柜的描写,只有淡淡的几处,看不出作者对他有什么态度,但他的社会地位、性格特点,世态炎凉在他身上的体现都显示出来了。对丁举人,只是从侧面淡淡地写了几笔,看不出作者在鞭挞他,但他的高傲、虚伪、凶残、狠毒都表现出来了。

人物不脸谱化,不用外在的标记或倾向性的语言塑造人物,而是平静地道来,人物却是栩栩如生,人物的身上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表达得宛曲隐蔽,不动声色,这一点确能体现出鲁迅先生创作《孔乙己》时的态度的从容不迫。

三、极短小的篇幅容纳着深刻广博的内容,构思精妙,语言精练含蓄,显出“从容不迫”。

《孔乙己》是一篇两千多字的短篇小说,是短篇小说中的短篇;然而,在这极短小的篇幅里,鲁迅先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很典型的、不朽的艺术形象,广阔而细致地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下层的世态世风,表达了一个严肃深刻的主题,真可谓是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最佳之作。

在《孔乙己》这个极短小的篇幅里,我们能看到封建下层社会的方方面面。这里有经济的萧条,物价的高涨,人们生活水平的低下,人和人关系的猜疑冷漠,人们精神的愚昧麻木。这里有众多穷苦人的辛苦、麻木、恣睢,有长衫阶层们的风雅奢靡、自在逍遥,有生意人的辛苦经营、投机取巧,有地方势力代表丁举人的淫威、凶残,有小孩子的天真无邪,有大孩子的乖觉迷惘,更有孔乙己被吃的惨烈悲剧。小说描写的生活是很广泛的,表达的主题思想(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是非常深刻的。

深刻广博的思想内容容纳在两千多字的短小篇幅里,《孔乙己》构思之精妙,语言之精练含蓄堪称楷模。精练含蓄的语言在《孔乙己》里俯拾皆是,兹举几例。“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一句话就形象地勾勒出穿长衫阶层的神态、特点和生活习惯,画出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扩大了小说的容量;一个“踱”字,把穿长衫的那种斯文气、傲气表现十足。“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说的是孔乙己有偷窃的事,但特别点明他是没有办法了,偷窃成了他维持生存仅有的办法,但又是“偶然做些”。这一句叙述交代,照应前边“偷何家的书”,为后面“偷丁举人家的东西”埋下伏笔,使前后贯通;同时,作者对孔乙己偷窃之事的态度也隐含其中。“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借一酒客短短的两句话,写出了丁举人这一代表性的人物,写出了他在鲁镇的霸主地位,写出了他的淫威,写出了鲁镇人对他的畏惧,写出了社会的弱肉强食,暗示出孔乙己这次遭遇的更不幸。

《孔乙己》的构思是很精妙的,简括地说有两点:一是大题小作,小中见大。小说写的是一个被人当作玩物笑料的小人物孔乙己,写的是鲁镇一个酒店里喝酒人的哄笑热闹,写的是一个12岁小伙计所见所闻的一部分,透视的却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的是普遍的社会问题,表达的是深刻的主题思想,塑造的是不朽的艺术形象。这种小中见大的构思,使小说写得很凝练。二是用喜剧的手法表现悲剧的题材,把沉重的思想感情寄寓在轻松幽默的形式里,举重若轻,使小说写得短小精悍。

四、从中国到世界性的文学意义,从古到今乃至未来永远超越时空的人物形象,显出“从容不迫”。

孙伏园在简括鲁迅当年告诉他最喜欢《孔乙己》的意见时说:“《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因此我们读《孔乙己》不一定永远都把它放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解释其意义。过去多数人以科举制度对中国人民的毒害的角度来解释,孔乙己代表典型的旧知识分子,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但是正如鲁迅所说:“谁整个的进了小说,如果作者手腕高妙、作品久传的话,读者所见的就是书中人,和这曾经实有的人倒不相干了。”因此他坚持要了解《红楼梦》就不要去追究曹雪芹,从他身上了解贾宝玉或小说的意义,因为“人生有限,而艺术却较为永久”。同样,我们可以超越写作时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来读《孔乙己》,它一样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当我们不把这篇小说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来解释时,它就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种苦人在世界各地都可找到。这个凉薄的社会,全世界都一样,古代和现代、今天和明天都不会消失。鲁迅表面上写发生在中国清末的社会与中国人,实际他也同时在表现人类及其社会中永恒的一个悲剧。表面上孔乙己是一个受了科举制度毒害,坚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人,但他也是普遍性地代表了个人与社会之冲突的多种意义的象征。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中,多少人就像孔乙己那样,不为社会所接纳,被群众嘲笑、欺凌和侮辱,只是原因不同而已。孔乙己代表了理想或幻想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他的悲剧在于他分不清理想(或幻想)与事实的区别。在科举时代偷书不是一件可耻或甚至犯罪的行为,他染上这种旧习后,社会却改变了。因此咸亨酒店,那个小小的社会对孔乙己,永远是一个埋葬他、置他于死地的陷阱。

今天,从东方到西方,多少人是根据自己的思想、理想、幻想或价值观而生活,而他自己又不了解或醒悟他是生活在梦幻中,他生活着的社会根本不能容纳像他那样的人。离开科举的框框读《孔乙己》,我们更能感到这篇小说的意义的丰富,而且具有很普遍的世界性的意义。孔乙己和卡缪《异乡人》(The shaager)中的异乡人罗梭,米勒《推销员之死》中的推销员(willg Loman)同样是属于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代表人物。

鲁迅先生是短篇小说的高手,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语言大师,他的多数短篇小说都是构思精妙、语言精练含蓄的。然而,好中又有最好的,《孔乙己》可说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中构思最精妙、语言最精练含蓄的。这构思极精妙、语言极精练含蓄,就使作者的创作态度显得很从容不迫。我们读《孔乙己》,觉得脍炙人口,又觉得鲁迅先生写得很是轻松,似乎是信手写来一般。当然,鲁迅先生当年创作《孔乙己》,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从一些书中了解到,他也是煞费苦心的,是反复酝酿构思、反复修改推敲的。由于他找到了极精妙的构思,写作中感情不外露,语言运用得非常精练含蓄,就使得《孔乙己》在他的短篇小说中能独树一帜,处处显得“从容不迫”。

[1]鲁迅.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曾华鹏.鲁迅小说新论.学林出版社,1993.

[3]黄旭宝.语自论语·阳货.台北文致出版社,1980.

[4]翟传增.孔乙己悲剧的三条线索.语文教学通讯,2004.

[5]魏丽萌.以乐写哀,倍增其哀——谈《孔乙己》的主题及艺术特色.山西教育,2001.

猜你喜欢
含蓄同情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王士禛 汉诗에 나타난'含蓄'의 미학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来限制对外交往为例
那些理财被骗的人,有多少真正值得同情?
憧憬含蓄是一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