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0-08-15 00:42曹水群张大卫
文教资料 2010年26期
关键词:教育者班级政治

曹水群 张大卫

(1西藏民族学院 思政学院;2西藏民族学院 学生工作处,陕西 咸阳 71208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灵魂,是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的价值原则与核心理念。作为以人为主要对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如何从制度和体制的层面确保“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和实施,应成为广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作为根本,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出发点是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有需要的、能动的、有创造性的人;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开发学生的价值和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的精神和灵魂的重要工具,它强调人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再是管理、控制、约束,而是对人性的唤醒、尊重和关心。

二、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需要。

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其本质就是育人。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人,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们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殊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直接决定于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的素质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出发点和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归宿和根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造就具有自主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和教育主体。尊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尊重个性的教育应当是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追求。[1]

(二)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轻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教育方式采用单一的灌输模式,不能发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不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不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不能启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批判中放弃错误的价值观,逐步重构新的、正确的价值观。受教育者不能和教育者处于平等地位,思想不能交流,问题不能共同探讨,情绪不能疏导,大学生认为教育者不平等、不真诚、不包容,于是产生厌倦和逆反心理,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消退,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应对的态度,游离于课堂之外,或用文本“武装”自己讨好教育者,或靠“突击”应付考试。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体制上进行改革。

(三)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需要。

科学技术是人的创造物,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工具。从根本上说,科学技术既是人类不断实践的产物,又是实践赖以进行的条件和前提。科技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从来也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人类,成为自主自律的力量。主体只能是人,科技只是人的制造物,是客体。科技既可以造福于人类,又可以加祸于人类。科技是善用还是恶用或是误用都取决于人自身,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第56页)[2]科技越发展,社会就越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的科技人才。大学生是未来科技队伍中的主力,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使其自觉自愿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正确使用科技工具为人类谋福利。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生活、工作和教育方式,致使不少人对科学技术顶礼膜拜。在“科技万能论”的观念驱使下,一些理论把教育看作服务于科学的工具,人们的精神生活、个性特长、道德信仰等被漠视、被践踏,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不少人在科学技术面前失去自我主体意识,失去精神与灵魂的家园。面对这一愈演愈烈的现象,人们在沉痛的反思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必须突出人的本位,其主要目的应在于完善人格,培养出能控制科学技术的人,能控制和操纵物质力量的人,使科技不至于成为一种“异化”因素去消融、腐蚀人的性灵,使这个世界真正成为属于人的世界。[1]

三、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建立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沟通机制。

心理相容是指沟通双方的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支持和相互信任,它是思想和情感的共通共融。根据情感心理学的理论,教育者接近受教育者,并且和受教育者顺畅地沟通和交流,这是双方达到心理相容的前提。所以,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建立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沟通机制。

双向互动沟通机制是指施教与受教双方在共同参与、不断沟通的情况下,对某一事物所持的观点、看法、理解相互渗透,不断对对方产生影响的交流模式。互动方式可以是多元的,例如:在讨论价值观、人生观等论题时,可采取自由论坛方式;在谈论道德观时,可采取辩论式;在讨论爱国主义等主题时,可采取即兴演讲式。在沟通中,教育者扮演组织者的角色,他可以适当地引导话题和气氛,但决不可过多地表达自己的主观观念,也不能对不成熟或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思想急切地进行批判或指责。否则,大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被打击,从而阻断双向互动的渠道。在互动交流中,教育者通过倾听大学生的言论把握他们的最新思想动态。在充分地了解到大学生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后,教育者就可以选取大学生关心的话题、内容和材料,针对大学生群体中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采取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4]

尊重和坦诚是互动式沟通顺利进行的前提。在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时,教育者应放下架子,与大学生彼此尊重,坦诚率真,客观表露自己的感情和态度。教育者必须始终保持爱心和耐心,善于倾听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

畅通沟通渠道,创新沟通途径,充分运用网络传媒的作用,这是教育者与大学生进行长期、稳定和及时沟通的重要条件。在沟通中应加强宣传引导,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大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引导他们以新的思想认识、道德规范自己的行动,这就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尊重并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主体的需要是接受的起点,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接受效果就必须高度重视接受主体的需要,尽量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引导大学生需要走向更高层次和境界。

第一,深入研究大学生需要。畅通大学生利益诉求的沟通渠道,完善信息收集网络,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研究大学生的各种需求,分清其合理需求与不合理需求、低层次需求与高层次需求。

第二,尽力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积极为大学生谋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尽力满足大学生正当、合理的需求,尽量减轻大学生的生活压力与情绪焦虑。[3]重视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三,不断引导、提升大学生需要。促进大学生学会判断和选择,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提升需要境界,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学会自己面对人生,创造生活,[3]充分发挥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引导和提升功能。

(三)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

全面把握大学生思想的动态发展,正视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如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要细心了解大学生头脑里已形成了哪些模糊的或者错误的观念,帮助他们分清是非界限,加强心理干预和教育,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境遇,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他们生活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接受和情感认同。[3]

(四)着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强化文化的潜移默化功能。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做到:以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把学校的培养目标同学生个人的成才目标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校园优秀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人格塑造和规范行为的作用,着力营造一个能够引导人、激励人、感染人、熏陶人的良好的育人环境。[3]

第一,要弘扬和发展特色校园精品文化。既要传承和发扬校园传统文化,如学校优秀传统、先进典范和校训及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工作作风等,又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创新校园文化,营建特色校园文化。

第二,要致力创建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文化。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创建以人为本的特色校园制度文化。以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慢慢增进他们对规章制度的认同和接受,[3]并逐步使之转化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和习惯。

(五)多渠道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营造民主和谐、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竞争有序的集体氛围,使学生充分体验主人翁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在这种集体中,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充分展现、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品位,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和师生、同学之间的情谊。班集体由于其规模适宜,因而最容易营造此种氛围。班主任在工作中,可利用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法创设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能动性的良好环境。班主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第一,班干部的选拔采用竞选制和轮换制。最好由有竞选意向的学生发表竞选演说,在此基础上再由全班同学投票决定班干部的最终人选。此种做法的好处最少有两点:一是体现了公平的原则,大家在班干部选拔、任用问题面前是平等的。二是可提高大家谋划、设计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参与竞选演讲的学生,肯定要把自己对某职位的看法,以及对班级工作的想法表达出来。期间,对于班级工作的深刻理解、独到策划及顺畅而有鼓动性的口头演讲,是全班同学认可、赞成其观点并最终支持其当选的前提。所以,竞选班干部的过程也是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班干部最好是每学期或者每学年轮换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是给每个学生以充分锻炼自己能力、展现自己风采的机会。

第二,班级的管理采用民主集中制。班主任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抓大放小”。也就是说,在班级事务中,较小的事情最好由学生自己决定、谋划和处理。比如班级内的各项学习、文娱活动及班级之间的联谊活动和各类竞赛活动等。而对于利益冲突较大、同学较为关心的先进分子评选、上党校和入党人员的推荐、班级内较为尖锐的矛盾及班级学生重大的违纪问题等,班主任一定要在民主的基础上搞好集中,慎重而又细致地处理。班级事务的管理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班级活动和支持班级管理的积极性的高低,所以,一定要解决好。

第三,班主任要切记:自己是班级事务的管理者,起着引导、指导和启发的作用,而学生才是班级事务管理的主体。不论是学生个体还是班干部,每逢大事难以抉择和决策时,班主任都可以帮其分析并提出几个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供同学选择,而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解决。

第四,班级管理以鼓励、激励为主,尽可能地少用惩罚、约束和控制手段;班主任的谈话以循循善诱为主,尽可能地少用训斥和恫吓;班主任对同学以关注、关心和理解为主,而不能漠视、冷落和误解。只有鼓励和激励,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只有循循善诱,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避免他们的逆反心理;只有关注、关心和理解,才能以情感人,赢得学生的信任、热情和支持。

(六)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方式,在其评估体系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满足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需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可从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在制定评估指标体系时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出发,尊重他们内在提升的要求,相信其价值判断能力,充分给予其张扬主体性的空间。

第二,在开展评估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差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评估中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第三,要正确对待评估的结果,淡化评估鉴别功能,强化发展导向功能,把评估活动作为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理,培养乐观情绪,探索学习方法,确定人生规划,引导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指南。[5]总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与评估工作的终极目标,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应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马益平.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模式.文教资料,2010年2月号下旬刊:193-194.

[2]李桂花.科技异化与科技人生.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32-33.

[3]胡利群.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大学生活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25-26,29-30,30-31.

[4]彭志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初探.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20-21.

[5]刘灵光,韦诗业.以人为本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6月:76-77.

猜你喜欢
教育者班级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班级“四小怪”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不称心的新班级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班级被扣分后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