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程教学中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2010-08-15 00:42肖伊娜
文教资料 2010年23期
关键词:科学资源课堂教学

肖伊娜

(深圳市上步中学,广东 深圳 518000)

科学课程资源是科学课程教学信息的来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与科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是科学课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缺乏一定的科学课程资源,课程目标就难以实现,课程理念就难以贯彻。

但针对综合4门学科的科学课程,许多教师都觉得自己知识储备有限,课程资源十分匮乏。其实,科学课程资源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我们对课程资源的发现和挖掘,以及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整合课程资源并适时地呈现给学生,从而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利用好教材、教参及教学用具等常规显性课程资源,而且要多角度地挖掘隐性的课程资源。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科学课程教学中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加以阐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

1.开发教师课程资源。

(1)开发科学教师自身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智慧、学习方法、生活阅历、人格魅力、兴趣爱好等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开发,并合理地整合在教学中,这比开发其他的课程资源顺利容易得多,使用起来也更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会更好。科学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明确教材中哪些内容的外延丰富,哪些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然后梳理自己的储备知识和生活经验,将其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服务于教学,更好地呈现出自身的个性化教学特色。

(2)开发其它教师课程资源

科学课程作为多门学科的综合,更应当重视开发其它教师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同学科和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分享思想,共享资源。教师若能充分开发这一便利而高效的课程资源,则将大大促进科学教学的质量。

2.开发学生课程资源。

(1)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课程资源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拥有不可替代和不可重复的生活经验和具体体验,而亲身体验过的知识要比从他人处听到的更为深刻,因此,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不应仅把目光放在对教材的分析、对课堂的静态调控等环节上,而应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固有的知识,促使学生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建构起对新知识的理解,引发认知结构的量变或质变。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玻璃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冰箱速冻室液态水变成固态冰等生活现象,创设出“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探求“物态变化”的知识。

(2)开发学生的智慧课程资源

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是不同寻常的解题方法等都蕴藏着学生瞬间的智慧,这些都反映出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如在解答“人体呼吸时,是不是氧气的体积分数越大越好?”“断路器中双层金属片受热时为什么弯向簧锁装置?”“重的物体会更快地落地?”等问题时,教师要细致洞察学生,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抓住冲突,组织有效探究,让学生获取新知。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能力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例如,我在《碳的循环与温室效应》的教学中,整合班里曾参加过辩论赛、具有较强辩论能力的学生,开展一场“温室效应的利与弊”的辩论赛,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本节课获得区课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3)开发学生的错解资源

对于学生来说,错误是一种经历、一种学习。罗素曾说过,“学生错误的观点是一种智慧的分歧”。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主体对于所从事的认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教师应当及时、机智、灵活地整合好错解资源,寻找错误背后隐含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去修正错误,从错中探究,从错中求知。在错解中挖掘隐藏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发学生家庭课程资源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家庭物品是学生所熟悉的,依托它们开展教学,学生乐于接受,也乐于参与,因此适当地开发家庭中的课程资源,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家庭课程资源包括家长的知识、经历、观点,家庭用具、材料等。例如,在《果实与种子的形成》教学中,可让学生从家中带来各种果实和种子,而学生所带来的丰富课程资源往往是教师所无法准备的。在教学中,教师准备再多的教学用具也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如果发动家庭,发动学生,科学课程资源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开发本土课程资源。

在科学教学中,要善于收集当地典型的、特有的课程资源。例如,深圳地处亚热带地区,其独特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孕育着我国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圳湾畔,这里自然生长着海漆、木榄、秋茄等珍稀树种,还有180多种鸟类,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物群落,珍稀的濒危物种等为生态环境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学习《生态系统的保护》一节中,教材列举了吉林长白山等21个自然保护区,虽然例子典型,但毕竟离深圳学生太遥远。我以深圳当地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例,来探讨“生态系统的保护”,由于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学生非常熟悉,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公民意识。这些科学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所无法比拟的。

二、课程资源的整合应用

1.归类整合,适当取舍。

针对课程资源,教师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按照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归类,进行精心取舍。例如,容易获得实物的,教师就不必选择图片;可以找到实物照片的,就不必选择模式图,即课程资源应用要注意科学性、目的性和实效性。

2.巧妙设计,适时展现。

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中,选择适当的课程资源,适时灵活地呈现运用。例如,在《明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教学中,课间播放“好天气自然带来好心情”的Flash动画营造学习氛围,接着播放学生感兴趣的机器猫小叮当“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动画片段导入新课,再整合学生生活经验开展识别天气符号竞赛,紧接着请班上主持能力较强的同学根据天气形势图播报天气预报,最后在李玟的 《好心情》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这节课充分利用了显性和隐性的课程资源,并进行了合理的设计、整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多手准备,及时调控。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是师生交互的活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个性迥异、聪明好奇的教育对象,课堂存在很大的可变性,只有预设多套课程资源方案,教师才能面对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现象,处变不惊,即兴发挥,随机调控,凭借灵活的课堂资源使课堂教学信息迅速实现最优化的传递与转换,创造出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积极开发科学课程资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科学资源;要有开放的心态,走出教室,亲近自然,联系生活,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科学资源,在大量的科学实践中掌握运用科学的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开发和整合科学课程资源,使科学教学百花齐放。

猜你喜欢
科学资源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科学拔牙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