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农科研究生为例

2010-12-31 13:46戴雪飞
文教资料 2010年23期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戴雪飞

(华南农业大学 研究生工作部,广东 广州 510642)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学术型研究生的目标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创新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人才,但从研究生的就业流向来看,报考公务员、去企业等实际工作部门就业的研究生比重越来越高,在教学、科研岗位从事学术工作的研究生比重逐步减少。实践证明,硕士生就业逐步从学术型转向一般性实践工作。所以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国从2009年起在应届本科生中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大发展。

2009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完成了一年的学习,按照2—2.5年普遍学制安排,他们很快就要面临就业了。从一年的教育实践来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方面是教育部门和导师的针对性培养方案仍然没有厘清,专业学位教育还处于不断调整、摸索实践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思想、学习、心理等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两者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虽然国家界定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属“同一层次”,但从目前还处于模糊的教育局面,以及整个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识观念还没有跟得上的情况来看,一般都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水平低于学术型研究生”,这显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利。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发现:(1)目前高校制定的研究生政策、待遇等制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与学术型研究生具有同等享受权利;(2)职业性、应用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看家本领,但教育部门和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还没有达到专业学位设置的要求。所以我们不难预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心理、就业的问题,这些问题相对学术型研究生来说更突出。因为在校享受学生权益、毕业后能顺利就业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头等大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如何围绕他们的问题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仅是解决在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心理困惑、师生关系等问题的必然要求,而且对专业学位的后续优质生源,以及专业学位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

根据国家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上都是从应届毕业本科生中直读上去的,他们大部分都没有工作经历,更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炼和洗礼,但是因为他们与学术型研究生同属于一个时期,所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当代研究生群体的思想特征。

(一)思想较为成熟,人格基本成型。

随着现在硕士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从本科应届生中直接升读研究生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大,这群研究生们在年龄上都处于成年阶段,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大事大非、善恶丑美等问题能够有自己的审视力和判断力,有自己的认识观点,基本形成了与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人格因素基本成型。

(二)独立自主性、民主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较多的研究生不愿意再向父母要钱了,他们依靠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和导师科研补贴,甚至兼职收入,基本可以维持自己的学业和生活,所以独立自主性较强。一旦能够自我谋生,自我主宰命运,研究生们开始逐步适应自我安排学习、生活和职业规划,进而对涉及自己利益的事情有强烈的民主参与意识,期望能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维护自我权益。

(三)接受新事物能力[1]、自学能力强。

研究生相对智力较高,比较聪明,加之年轻,非常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新的观点和理念,所以思想可塑空间仍然很大。同时由于研究生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因此研究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强,表现在思想上是能够充分综合各种信息进行自我分析判断、自我设计、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四)当前社会环境下的研究生价值观比较现实,甚至有部分研究生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2]。

目前研究生的地位和社会期望值仍然比较高,特别是家庭的期望非常大,但是因就业环境在不断变化,研究生的就业压力、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最为主要的是,当前的社会大环境的价值取向和对研究生评价的制度设计中,重物质、轻理想,重数量、轻内涵等现象很严重,所以研究生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理想和现实的平衡上偏好现实利益。[3]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都是青年人,在整体思想上还表现出:虽然有强烈的成才期望,但抗挫折承受能力弱,情绪容易波动,心理素质比较脆弱[2];集体观念差,部分研究生责任感缺失[1][2];价值观多元化、现实化,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4];整体素质较好,个体差异性较大[5]等问题。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苦恼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以农科研究生为例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苦恼点。

1.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核心点在于价值观,价值观的决定在于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指导研究生的行为活动。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特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思想较为成熟,独立自主性强;价值观比较现实,偏好现实的利益;抗挫折能力差,心理情绪易波动。这三点的核心在于价值观,而价值观又取决于价值取向。

研究生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对他们的评价体系。无可否认的是,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注重物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休闲文化、快乐消费等理念在社会上大有市场,虽然研究生是文化人,但我们不能割裂这些社会价值取向对他们的影响。另外,在我国高校对研究生的评价体系中,以物质奖励的价值取向也非常严重,几乎所有的评价都配套物质奖励,尤其现在的培养机制改革,因个体努力程度而带来的奖励差异更大。而这些奖励的评价体系基本上都是以可见的学术成果的量和质为依据,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等内涵的东西几乎没有客观指标能衡量,进而我国的教育部门干脆减小了这方面的权重或根本就不予考虑。这些制度的安排,都深刻告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一个道理:“只要有可显现的学术成果,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利益。”因此,就产生研究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出现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2.现实性价值取向导致的不对称利益的结果。

(1)无论是政策还是学校待遇等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对学术型研究生都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比如说,全日制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集中在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博士和风景园林硕士。2009年的生源均是从参加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而来,2010年虽以报考为主,但未被学术型录取的研究生仍然可以调剂到专业学位中来。虽然2010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初试科目设置按照与学术型研究生招生“科目对应,分值相等,内容区别”的原则进行,但从考试难易程度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试相对比较容易,所以让人觉得“从水平上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比学术型研究生要低一些”。所以学校制定的政策和待遇都会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比学术型研究生要低一些,目前很多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面收费的政策,有些学校明确规定不允许专业学位研究生 “提前攻博”“硕博连读”;生活助学金,收费高的学校给予一部分生活助学金,收费低的学校则完全不给生活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有些学校实施了同等待遇,有些学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比率控制的措施。

从价值取向上看,专业学位研究生尤其偏重现实利益,因为一方面当代青年人价值观普遍偏好现实利益,另一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对学术型研究生而言教育成本更大,所以在自身条件偏弱的背景下,他们期望较多的利益能弥补教育成本的多支出部分,而专业学位所能获取的政策和待遇等相对学术型研究生而言又低一些,从而必然产生:“同样的大学,相同的导师,一样的年龄,差别怎么就这么大?”“今天都不在一个起跑线上,那明天的差距怎么会不更大呢?”等心理苦恼。

(2)就业诉求与市场需求目标难以一致。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针对社会各行业的从业标准和对知识、技术含量要求,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该学位侧重于应用,强调实践能力。该学位的突出特点是职业性和实践性[6]。

一方面,目前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没有结合起来[7],所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缺乏比较流行的职业准入证。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和导师都还在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如何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育结果与市场的对接度较难掌握和控制,从而增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不确定性风险。

比如,我曾在《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的困境与出路》[8]的文章中指出,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存在两个苦恼:第一,理论上的市场需求大与现实组织环境支持度低的矛盾很大。理论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人才市场需求很大,而适合农科类的就业市场在基层,但我国目前现实的组织、工作环境对研究生在基层就业的支持度是很低的。这既包括待遇和工作环境,又包括未来的职业发展问题。第二,全日制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现实化导致他们就业诉求仍然是期望好的工作条件和收入待遇,他们是不愿意主动去基层就业的。尤其对那些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来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来说,专业学位只是他们暂时的台阶,所以全日制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诉求与市场需求的目标难以达成一致。

(3)对导师的重视度、同学的认可度比较敏感,情绪易波动,容易产生消极心理。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思想上是比较符合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的。所谓经济人就是认为人是本性自利的经济人,其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即都是以自利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9]。

但是他们毕竟是文化人,在思想上又具有“社会人”的特性[10]。所谓“社会人”就是认为在社会上活动的人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一个群体的一员有所归属的,具有社会性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组织的归属感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的行为。“社会人”不仅有追求收入的动机和需求,在生活工作中更需要得到友谊、安全、尊重和归属等。

所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很希望得到同学的认可、尊重,得到导师的重视、喜爱。但鉴于自身条件,他们的“自卑”心理普遍突出,一旦受到“小瞧”,情绪波动就会很大。如果就业再产生挫折,便极容易陷入难以自拔的消极状态。

(4)基本观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苦恼点的本质是其价值观、价值取向。

他们的价值取向符合“经济人”的假设,但他们又在心理上有“社会人”的特质。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在校期间作为“经济人”的思想特性要强于“社会人”的思想特性。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上述分析可以汇成这样一个逻辑图,可以看出,因为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经济人”的思想特性要强于“社会人”的思想特性,所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围绕他们的利益诉求点:在校的政策、待遇和就业指导与服务,在过程中、细节上逐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现实性,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留有弹性空间。

即通过制度的设计,既要明确告知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政策显然也会有区别,又要给专业学位研究生一个信念:“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现状,从而就可以改变相应的政策和利益”。

(二)在社会、教育部门、导师和学生群体中广泛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性的观念。

尤其要重点突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优势和发展方向,重点突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素质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特点宣传教育。

(三)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和挂钩。

通过将专业学位的职业性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提高他们的就业准入水平和台阶,帮助他们增强就业的机会和条件。

(四)改革制度,保障和支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诉求与现实环境尽可能的“双赢”。

特别要从他们就业的保障机制,发展的激励机制等方面让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看得见的愿景,进而才能影响后续大学生积极报考专业学位。

(五)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关怀。

无论是导师、教育管理者还是普通同学,都要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关爱、关怀既不能过,又不能缺,尤其是导师,既要克服不愿意带的思想,又要避免带很多而“放羊”式的管理。

总之,我们既要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心理教育、就业指导与服务和管理模式的方法和措施的探索研究,又要在管理的过程中、细节上逐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李德才,沈克祥.当代研究生的思想特点与教育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2).

[2]张俊苓,卢远,郭海卿.研究生群体思想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4):83-84.

[3]戴雪飞.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根源和学术道德教育机制建设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50-52.

[4]张兴春.当代研究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研究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2):68-69.

[5]喻芒清,李红丽.把握研究生群体特点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56-57.

[6]翟亚军,王战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23-27.

[7]翟怀远,陈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增刊:104-107.

[8]戴雪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困境与出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58-60.

[9]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2.

[10]孙晔.企业管理的重心——员工的管理——对“社会人”管理的探索[J].上海企业,2007,(11):25-26.

猜你喜欢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