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帆,黄永龙,王云生,玉炳图
(广南一中,云南 广南 663300)
文山壮族苗族中学生易发偏差行为研究
周扬帆,黄永龙,王云生,玉炳图
(广南一中,云南 广南 663300)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发现,基于民族因素,文山壮族、苗族中学生表现出不良的饮酒行为、不恰当的婚恋行为以及基于民族自卑心理的其它行为。对这些偏差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偏差行为;民族因素;少数民族中学生
学生偏差行为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常遇见的行为。学生偏差行为作为一个相对概念,与其相对的参照概念是常规行为,所以我们可以将学生偏差行为理解为明显异于常规并且会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从日常教育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偏差行为的外延包括:吸烟、喝酒、早恋、逃学以及基于自卑心理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等。导致学生偏差行为的原因很复杂,个体差异性也很大,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认真分析原因以解决问题。在引起中学生产生偏差行为的诸多因素中,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是不可忽略的,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下文为了叙述方便,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为民族因素。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中学生中壮族、苗族中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大,引起部分壮族、苗族中学生产生偏差行为的原因中具有一定的民族因素。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文山壮族、苗族中学生偏差行为的民族因素的研究成果尚未见于课题组成员所查阅的任何文献。
为此,课题组针对文山壮族、苗族中学生的偏差行为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调查时间为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主要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个部分。问卷调查部分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300份,回收率100%;访谈部分共走访了101家壮族、苗族家庭。
经过调查研究,课题组发现文山壮族、苗族中学生中基于民族因素的常见偏差行为主要有三种:
不良饮酒行为在壮族、苗族男生中比较普遍,在所调查的113名壮族、苗族男生中,有61人曾经醉酒,达到了53.98%的比例,高出同一地域汉族男生37.2个百分点;其中有12人多次醉酒,达到了10.62%的比例,高出同一地域汉族男生4.1个百分点。
酒文化是大多数少数民族都具有的特色文化,文山壮族、苗族也不例外,所以文山壮族、苗族中学生的饮酒行为是受到了本民族习惯的影响。调查表明,存在于少数民族社会中的饮酒习俗与当地独特的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具体包含了“自然价值观:感激与敬畏;经济价值观:平等与共享;人际关系价值观:坦诚与团结;人生价值观:沉溺于一时的畅快”[2]。饮酒在少数民族的社会与文化生活中发挥着多种多样的功能,即“物质生活的重要内容、社会关系调节的重要手段、节庆的主要构成部分、人生历程的重要标志、表现与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媒介”[3]。同时饮酒也在少数民族的社会与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少数民族“酒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重结晶,是民族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姿多彩,内涵厚富,包容了一个民族的物质、精神、社会、心理的诸多内容”[4]。酒在少数民族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决定了文山壮族、苗族中学生的饮酒行为具有普遍性。更重要的是文山壮族、苗族中学生的饮酒行为与民族习惯有着直接的联系,或者说是在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影响下而养成的。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课题组对这一部分饮酒的中学生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发现,在他们所属的家庭中,有成员经常饮酒的家庭是98.36%。在61个曾经醉酒的学生中,有60个学生的家庭中至少有一个家庭成员经常饮酒。另外,在调查中发现,有60%的家庭自己掌握了酿酒技术并自酿自饮。由此可见,这些学生的醉酒行为与其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另一个更具说服力的数据是这61个曾经醉酒的学生饮酒行为的习得,有11个是来自于父母,并且是父母直接教会的。
对于学生来说过度饮酒容易成瘾且危害健康。由昆明医学院万文鹏教授发起并主持的对滇西某乡部分人群“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病情况”调查得出结论:“酒依赖和慢性酒中毒性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极高,现患病率分别达到176.56‰及26.56‰。”[5]
所以,出于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负责,教育工作者在对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中学男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并引导他们纠正不良的饮酒行为。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西南边境,经济、文化等与东部、中部地区差距很大,至今仍然存在早婚现象和极个别的童养媳等落后婚恋行为。受此影响,中学生中的不恰当婚恋行为也比同一地区的汉族中学生发生的概率略高。这些不恰当婚恋行为主要有早恋和家长过早指定婚姻对象。
在所调查的200名文山壮族、苗族中学生中,17人曾经恋爱或者正在谈恋爱,有1人的父母已经为他指定了婚姻对象。综合这两项数据,发生不恰当婚恋行为的概率为9%,而同一地域的汉族中学生发生不恰当婚恋行为的概率是8.5%,二者相差不大。但是进一步调研发现了学生家长的态度具有较大的区别。这17个曾经恋爱或者正在谈恋爱的学生中,有3名学生的家长是不反对或者默许的。这3名学生的共同点是:学习成绩非常不理想,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而且这3名学生的家长的态度也非常相似:读书优先,否则结婚。相比同一地域的汉族学生,没有一名学生的家长同意或者默许学生的早恋行为。
此类偏差行为的发生有其明显的民族因素。“早婚,是我国少数民族婚姻的一个普遍的显著的特征之一,其结婚年龄普遍在十六、七岁之间。”[6]而“十六、七岁”的青年正是处在中学阶段。究其原因,既有少数民族特殊的自然和生活环境致使其早熟的因素,同时也包括了他们对婚姻的认识局限于传宗接代而较少意识到或者忽视了婚姻关系的其它社会属性。甚至地方政府也给予了此类现象的法律认同,如针对亚热带、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当地人发育早、成熟快,以及其传统上盛行早婚的实际情况,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根据《婚姻法》第五十条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变通规定”的规定,于1981年对孟连、宁蒗、沧源自治县少数民族的结婚年龄作了变通规定,将三地少数民族的法定结婚年龄变通为“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比婚姻法的一般规定提早了两年”[7]。虽然此段材料并不是反映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情况,但是三地状况却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具有很大的相似度。所以存在于文山壮族、苗族中学生中的不恰当婚恋现象有其普遍性和客观性,并且和民族因素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一种负责任的教育活动必须考虑更多,因为课题组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不恰当婚恋行为与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如果学习成绩理想,能考上较好的高中、大学,那么父母则不会过早催促其结婚。所以学校除了直接干预不恰当的婚恋行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学有所成,让家长满意,这才是减少不恰当婚恋行为的治本之策。
基于现实中的各种复杂情况,民族自卑心理逐渐成为民族研究和工作中的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卑心理如果存在,那么将会是学生心理的一个严重问题,由此心理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将对教育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被试的200名壮族、苗族中学生中,仅通过一个问题来对民族自卑心理进行测试即发现具有民族自卑心理的学生的比例较大。问题设计为“当有人问起你时,你是否乐意告诉别人你是壮族(苗族)?”并且把答案刻意设计为非此即彼的选择“乐意”、“不乐意”。结果统计发现选择“乐意”的人仅占55%,有45%的人选择了“不乐意”。在对这45%的人中抽取了12人进行深度调研发现,其中有8人表示会刻意隐瞒自己的民族身份。这些数据充分证明文山壮族、苗族中学生中存在民族自卑心理,而且范围较广。
在深入调查中发现,造成文山壮族、苗族中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是其中比较突出的原因有:历史根源、现实差距和社会偏见。从历史根源上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长期处于被统治地位,各民族间存在着不平等现象,少数民族各方面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致使其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从现实差距来看,虽然从纵向上看我国各少数民族在各领域里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横向比较,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兼有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三重身份,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从社会偏见来看,社会上部分个人和组织不了解各民族的历史与现状,过分地夸大少数民族落后的一面,这使得少数民族的学生难以获得他人的认同从而诱发自卑心理。这三种因素普遍存在于文山壮族、苗族中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之中,并且明显作用于他们的心理并外化表现为能反映其自卑心理的各种行为。常此以往,此类行为将是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将来事业的最严重障碍。因此,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民族心理的表达,着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上述研究结果充分表明,基于民族因素的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偏差行为是存在的,这些偏差行为存在的形式多样,存在的范围广泛。
从公平的角度讲,在对少数民族中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用同一标准来规范所有学生行为并不见得是一种公平。各民族的学生有着各自的民族特征,民族因素往往从根本上影响着学生的日常行为,有些影响是积极的,但有些影响却是不利的,这些不利影响会对少数民族学生自我约束造成额外的困难。如果在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的管理中忽视这些民族因素,那么就是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不公平。所以,对文山壮族、苗族中学生的偏差行为的民族因素研究将有助于学校的日常管理:第一,可以减少这些偏差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第二,可以提前做好准备甚至是应急处理方案,万一偏差行为发生了或者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管理者也可以及时妥善地处理;第三,可以发现这些偏差行为产生的根源,为解决问题提供理性的认识。
[1] 杨文仙,李先知.从少数民族饮酒习俗的变化看社会变迁[J].社会,2003,(11):37.
[2] 何明.云南少数民族饮酒习俗所表现的价值观[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58-62.
[3] 何明.少数民族酒文化刍论[J].思想战线,1998,(12):69-72.
[4] 冯敏.西南少数民族的酒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1992,(3):48.
[5] 郭万军,等.嗜酒:文化变迁中不应忽视的问题——对少数民族地区饮酒状况的调查[J].今日民族,2003,(11):41.
[6] 龙庆.少数民族的婚姻特点及法律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增刊):73.
[7] 李树翠.云南少数民族婚姻家庭习俗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探讨[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58.
A Research on Deviant Behavior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Zhuang and Miao Nationalities in Wenshan
ZHOU Yang-fan,HUANG Yong-long,WANG Yun-sheng,YU Bin-tu
(Guangnan No.1Middle School,Guangnan Yunnan 663000,China)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this paper find out that because of nationalities' factors,Wenshan Prefecture's Zhuang and Miao nationalitie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 some deviant be haviors,such as bad drinking behavior,inappropriate marriage behavior and some other behavior based on nationality inferior mentality.The research on these deviant behaviors is helpful for the educators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es to carry out their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jobs.
deviant behaviors;nationalities' factors;students of ethnic group
G752.5
A
1674-9200(2010)02-0120-03
2009-10-28
云南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山壮族苗族中学生偏差行为的民族因素研究”(JY07029)最终成果
周扬帆(1980-),男,四川通江人,中学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 查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