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人本的作业设计

2010-08-15 00:42葛小红
文教资料 2010年11期
关键词:作业语文学生

葛小红

(常州市武进区奔牛初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131)

一、传统语文作业的缺陷

在传统的守成性教育思想指导下,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语文作业的设计往往局限在再现式的范畴内,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写、背诵,写作成了作业永久不变的形式;语文课后练习与配套作业成为了有些语文老师永远不变的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内容,既没有什么思维训练价值,又谈不上什么创新、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试训练色彩浓厚。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作业内容的重复机械性。

许多教师经常布置的语文作业就是让学生抄写生字新词,查查字典,抄抄解释,课后练习或配套练习不分主次全部要“黑字落在白纸上”,诸如此类单调乏味的作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语文作业失去了兴趣,成为一种“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

2.作业形式的单一性。

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方式,不必限于书面作业,也可以是一项活动或一件制品。广义地说,在教学中教师随处引导学生设置问题,使学生为寻求答案而时时处于积极的思索之中,这也是无形的“作业”。但传统作业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没有其他形式。

3.作业(问题)提出的单向性。

在传统的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而且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无差异的作业设计,讲究“齐步走”、“一刀切”,这又极大地导致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

4.作业完成的封闭性。

传统作业片面强调独立思考,从来不把“合作”“探究”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来进行培养,唯一像“合作”“探究”的东西只限于偶尔的、非组织形式的课堂讨论。进一步审视传统教育就可以发现,作为一种重要共通能力的“与人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少被提及的,即使提及也缺乏载体。

二、新型语文作业的模式

其实,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他们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因此,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和辛劳。这样作业就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中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

新课标对课程资源的界定也拓宽了语文作业的范围,使学生的作业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能与课堂教学一样,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陶冶学生人文情感的又一基地,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那么,改变传统的语文作业,符合减负增效、提高语文素养的新型作业模式又是什么样的呢?

1.注重多变性,提高作业趣味。

传统的语文作业,大都以单一的书面表达方式,按教师指定的题目进行“回答式”或“抄写式”的训练。单调枯燥的作业成了学生学习的包袱,查找答案、抄袭作业甚至请人代劳的现象屡屡发生。这不利于学科教学。针对如此现象,教师应“抓纲靠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改变作业类型,改变作业方式,吸引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地完成每一课时的作业。如教完《孙权劝学》后,教师以“口头训练型”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小说中人物语言描写的重要性,从中感悟到人物的形象特征,体会文章的主旨。在议论文《谈骨气》的教学过程中,作业设计为“搜集积累型”,让学生将自己听到过或看到过的古今中外“有骨气”或“无骨气”的人和事记录下来,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将更有效地加深学生对议论文文体的了解,从而加强学生“人格”教育,也为他们今后写作积累了素材。

当然,作业的“多变性”并非指“乱变性”,它应该依附于教纲要求,依据教材内容,借助于教师引导。只要做到三者合一,万变不离其“本”,就可以提高作业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去积极完成。

2.注重实践性,满足作业欲望。

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语文学科中字、词、句,以及篇章的基础知识,对学语文的欲望已转入到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尝试阶段。因此,语文作业的设计应投其所好,多趋向于实践运用的题型训练,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求学需要。如上《皇帝的新装》时,我布置学生课外去编排课本剧,几个学习小组的表演惟妙惟肖,他们的表演才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如教完《看云识天气》后,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介绍的有关知识,去观察天上的云和光,并推断出近日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观察、记录、推测、交流、展示及验证等亲身活动,去体验课文知识的真实性。这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有关天气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及实践能力,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实践性作业不局限于授课后完成,在课前引导学生去参与实践,同样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3.注重时代性,作业要与时俱进。

时代在不断前进,信息在不断增多,如果你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抱着书本死读书,那以后进入社会,将会无所适从,有可能被社会淘汰。因此布置课外作业时,就要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可布置一些收集信息类的作业,让学生看看电视,听听新闻,并定期进行反馈,交流。如教学《新闻两则》之类的应用文时,让学生看《新闻联播》,写一周新闻述评;看《幸运52》、《开心词典》、《三星智力快车》等扩大知识面;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抒发感想;看《今日说法》、《法制纵横》,明逻辑推理;收集广告词,给广告分类,或在报刊、杂志、广告、电视节目中去收集病句,然后编成文章病院、挑刺集或组织竞赛。这样的作业,不仅能使学生能洞晓天下事,而且能使学生具有甄别社会上各种现象的能力。

4.注重自主性,补给自身的营养。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自主型作业,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选择,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如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读者》、《青年文摘》等,感悟其中的哲理和智慧,或摘录经典词句,或有感而发写随笔等;或利用网络信息,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能让他们学习后更有成功的喜悦。

5.注重专题性,提高协同合作。

新课程改革纲要已经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根据新课程的生成性,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应是学生作业的主要内容。以初一教材为例,教材第三单元是一组关于“民俗风情”的课文,编者的目的之一就是想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鉴于此,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收集能反映家乡“民俗风情”的事物、风俗习惯等。然后组织学生一起交流讨论,以达到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等教学目的。学生在完成这些语文作业时,就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必须相互支持、配合,遇到问题协商解决,对作业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通过合作,学生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提高对作业内容的认识和动手能力,同时发展人际交流能力。

总之,贯彻新课程标准,课堂是主阵地,作业是分战场。只有正确地理解作业的价值,改革作业的形式,落实作业的内容,重视作业的过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采用还学生自主、开放、充满智慧和创造的人文作业,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实现真正的“人本回归”。

猜你喜欢
作业语文学生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学生写话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