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陕西民俗文化发展态势研究

2010-08-15 00:48:34郭艳娜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陕西

郭艳娜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西安 710065)

社会转型期陕西民俗文化发展态势研究

郭艳娜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西安 710065)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国进入了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民俗作为社会的传承文化,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更新而不断消长演进,陕西民俗文化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也不可避免的面临转变,本文在分析陕西民俗文化变迁因素与变迁形式的基础上,探析陕西民俗文化的发展趋势,促进陕西民俗文化的整体发展。

陕西民俗文化;社会转型;发展趋势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陕西,千百年来,在这块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独具秦地特色的风土民情。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国进入了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民俗作为社会的传承文化,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更新而不断消长演进,陕西民俗文化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也不可避免的面临转变,以期更加适应社会潮流的发展。

一、陕西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况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保护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进一步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文图社 [2004]11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 39号),商务部、文化部发布的《商务部文化部关于加强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商改发 [2007]45号)。陕西省人民政府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发布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通知》(陕政办发 [2004]24号),并制定了《陕西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并且省文化厅印发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方案》(陕文社[2006]22号)。

陕西民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种类众多,并且这些民俗资源都极具地方特色。2006年陕西开始进行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经过 3年多的工作,基本摸清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种类、分布情况及传承脉络。据统计,截止 09年 5月,全省共举办普查培训班 559期,培训干部 12929人次;县一级下乡普查 18802天,调查民间艺人70219人;普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 38416条,重点对其中 15222个项目进行了深入调查,建立了项目档案;收集实物 (含作品)60432件,拍摄照片 166260张,拍摄视频资料 3336.2小时,录制音频资料 2033.1小时,这些资料为深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陕西还拥有历史文化名城 17座,历史文化名镇 36个,历史文化名村 18个,优秀旅游与历史文化县 31个。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陕西还有 11家民俗博物馆和 6个民俗村,陕西民俗节庆除了传统的如元宵节、中和节、上巳节、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外,还有地方传统风俗节日 14个和现代节庆 22个。

陕西文化系统已经形成了省市群艺馆、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以及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等共同组成的文化工作体系,另外还有一些大专院校和学术研究机构。陕西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 111个,图书馆 111个,群众艺术馆 11个,文化馆 109个。同时,文化厅还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专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事宜。在这些机构中,有一大批不同专业、不同层面的专业人士,一直不懈地进行民间文化的调研工作,积累了很多的研究成果。这批人才,为实施陕西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奠定了组织队伍和学术基础。

二、陕西民俗文化变迁的因素

要分析陕西民俗文化变迁的原因,必须要将它放置于整个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变迁就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文化变迁强调文化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导致文化变迁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

(一 )外源性因素

外源性是指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外部因素引起的原有文化模式的改变。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主要是由于外力的因素导致。一方面,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对传统文化的消解。当前我国正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型,工业文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许多产生于数千年来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民俗文化受到极大冲击,逐渐弱化。而且伴随着工业文明而产生的城市现代化,产生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这都消解了旧有的社会网络,使民俗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文化的互动不断增强,但由于实际上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西方强势文化在全球迅速扩张,形成对弱势地区文化的侵蚀,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强烈冲击。这种外力因素极大地改变了民俗文化的生产环境,在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接触融合的过程中,影响到本土文化的发展,促使本土文化地方特性消解。

(二 )内源性因素

内源性是指由于文化模式内在的超越性与自在性矛盾的冲突和文化内在的自我完善的合理性要求而导致的文化失范,是特定民族和特定社会从自己内部对主导性文化模式进行质疑批判[2]29。由于中国经历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使客观物质生活改变的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变化,现代思维与传统理念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不断产生冲撞,那些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被大家所接受,产生了新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使文化内部产生文化自身的创新,实现文化内在的转化。

一般来说,文化变迁的各个环节之间并非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文化变迁的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我国文化的变迁虽然主要受外源性因素影响,但面对快速的社会文化变迁,产生文化心理的变迁,将这种外在性压力转化为内在性需求,对本土文化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调适,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三、陕西民俗文化变迁的表现形式

陕西民俗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创造和智慧的结晶,但由于时代的变迁,民俗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古老的仪式正在被逐渐摒弃,民间工艺面临失传,而很多民俗用品也已经被改造,民俗文化失去了往日那样应对现实的能力,从而促使民俗文化系统发生适应性变化,引发新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俗文化的功能和内涵发生变化

陕西民俗多种多样而且各有说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民俗文化都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内涵,赋予了新的意义及内容。比如面花,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是一种以馈赠、献祭和观赏为目的,用面做成的各种面花艺术品,俗称“花馍”或“礼馍”。礼馍虽是一种食物,但与严格意义上的食品有根本区别,主要是礼馍所赋予的文化内涵。过去在渭南一带,除过平素偶遇的婚丧嫁娶,礼馍的更大用场是在春节邻里亲朋之间走动互赠的礼品。面花的形状不同,所蕴涵的意义也不同。当晚辈去长辈家拜年的时候,必须要带着两个拓馍 (音译),以示想和长辈建立交往的意思,临走时长辈可以将带来的其它花馍回赠,但这两个拓馍要留下,表示愿意和这人建立长期往来的意思,如果长辈不留拓馍,表示不愿意和你来往,到来年这人就不会再去这家了。这时面花就不仅仅是食物,更有通过馈赠建立社会关系的礼仪交往的象征意义。现在面花逐渐走向市场,但面花这种建立人际交往的象征意义已经消失,人们互赠面花更多的只是祝福吉祥平安的寓意。这些造型别致、形态逼真的花馍,现在已成为人们摆茶陈列,馈赠亲朋的艺术品。

(二)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发生变化

陕西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但很多传统的民俗文化不再适应当代的审美要求和精神需求,这就促使民俗文化必须进行适应性改造,通过创新加强自身文化转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比如凤翔泥塑,当地人称“泥货”,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六营泥塑始于先秦西周,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流传于民间,生产达三千年之久。最初泥塑是娃娃的“耍货”,当时人穷,农妇坐完月子后,就要下地干活或操持家务,孩子无人作伴就用泥做的坐炕虎供小孩玩耍。凤翔泥塑在历史的演变中并未给制作者带来多少收益,只是近年才被人们所接受认同。但是泥塑产品单一,材质又易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凤翔泥塑的发展。面对这种状况,胡新明等泥塑艺人认识到凤翔泥塑要想发展,除了在传统的沿袭外,更需要创新,否则就无出路。2002年、2003年,胡新明和老艺人胡深合作的泥塑马、泥塑羊连续两年被国家邮政总局邮票设计司确定为生肖邮票主图案;2007年胡新明设计制作的“福寿猪”,不仅被选为了 2007年中国邮政有奖邮资明信片的主图,还再次荣登 2007年中国生肖邮票。胡新明等人不仅在泥塑外形上进行创新,还对泥塑的材质进行改进,通过在泥胚里加入棉花来解决泥塑易碎的问题,将原来的泥模子换成石膏模,产量成倍提高。同时,他们还给自己的泥塑作品配上了精美的包装。凤翔泥塑以传统为基础进行创作,将传统生产工艺和现代工艺有机结合,色彩、造型、风格上都有了很大改观,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为凤翔泥塑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

(三)一些旧的民俗文化逐渐式微

民俗文化的变迁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一些陈旧的民俗文化会因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逐渐式微。比如陕西蓝田普化“水会音乐”,所谓水会就是“水陆大会”,是过去天旱时人们祈雨的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而伴随着祈水活动演奏的这种吹打乐就叫“水会音乐”。源于隋,盛于唐,是唐代宫廷音乐传至民间后,经和民间音乐融合后演绎成的一种地方特色的民间乐种,带有浓厚的唐代风格。水会音乐吸收融合了宗教音乐和其他音乐因素,属于庙会音乐的一种,是典型的祈水音乐。在历史上主要为民间庙会、祈水仪式、大型祭祀等佛事、善事、祭祀类活动伴奏。后来水会音乐主要用于祈水或做水陆道场时用。每逢过年时,也会在村中神庙前吹奏,作为祭祀性娱乐活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活动几乎绝迹,村子里专业演奏的人更是没有了。水会音乐与鼓乐一样,它的音乐谱子没有音高和音长,只有音符,必须从老艺人口口相传中学习和摸索出规律的韵味。但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蓝田普化水会音乐遭受重创,多年来一直处于濒危状态,乐谱所剩无几,乐器亦大量丢失损毁,老艺人已相继谢世,水会音乐几乎失传,仅留下邓印海在无意识中保留下的珍贵谱子和技艺是蓝田水会音乐今天的基石。其实,陕西诸如此类的民俗文化还有很多,因为社会的发展而失去其生命力,因此,对这类民俗文化进行搜集整理保存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四)习俗的变化和新习俗的不断产生

社会在发展,人们生活不断更新,使民俗文化呈现出明显的时代色彩来。最明显的要数婚丧嫁娶、居住、交通等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婚丧的仪式更加简单,个性化;居住的房屋由土房改为砖房,由平房改为高层;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代替了步行等传统的交通方式。而且,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生活文化,如手机文化,手机文化包括短信、彩信、彩铃、手机文学、手机电影,还有手机报等等多种形式。还有网络文化、博客文化等等,这些新兴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整个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既是技术高速发展的反映,又是人们更高需求的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陕西民俗也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产生新的习俗。比如陕西的现代节庆,陕西现代节庆活动起步较早,随着陕西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在浓厚的传统节庆中,陕西也不断地推出现代节庆和旅游节庆活动。目前,陕西比较有影响的现代节庆有 22个,如宝鸡法门寺佛教旅游文化节、西安古文化艺术节、西安城墙上元灯会、铜川玉华宫冰雪节、安康龙舟节、太白山旅游登山节、紫阳茶文化节等,这些品种多样的新兴旅游节庆,丰富了陕西的节日风俗,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同时,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的习俗也逐渐传入,并被人们所接受普及,为中国的节庆民俗增添了异彩。

四、陕西民俗文化发展态势分析

随着陕西民俗文化保护意识的加强,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民俗旅游业将日益兴旺,民俗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会进一步凸显,呈现出传统民俗与现代习俗交融共同发展的局面。具体表现为以下发展走势:

(一)全民重视民俗的意识显著增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推进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人们意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会进一步发展。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继续推进,国家、省级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评审工作继续进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逐步建立。各项政策法规将会不断完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法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传习所和生产性示范基地建设将会进一步推进,为我省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场所和平台。进一步宣传推广展示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陆续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书籍,使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法制化。

(二)民俗文化的商品化趋势逐步增强

民俗文化不再是人们自娱自乐的文化产品,而是进入市场领域,通过民俗文化与商品元素的结合,衍生出更多不同种类和形式的商品与服务,这样不但扩大了文化产业的范围和规模,也可以实现空间的再生产,为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消费体验和文化感受。商业对民俗文化的推动力量将会更加突出,商场将会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促使民俗文化主动地作用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良好环境和特色产品。而且随着民俗产品商业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将会涌现更多的民俗企业,形成以设计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民族化、品牌化为基础,以地域文化为依托,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全方位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逐步实现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产业发展之路。

(三)民俗旅游业日益兴旺

伴随着陕西旅游业整体发展持续快速增长,陕西的民俗旅游发展迅速,节庆民俗活动、乡村旅游等民俗游将成为陕西旅游的一个新亮点。据悉,2010年春节期间陕西各地充分应用民俗传统节庆资源,积极开展大量新年民俗活动,形成了全民旅游过大年,红红火火闹新春的欢乐祥和局面。西安博物院因举办文化庙会,接待游客 4.8万人次,同比增长 62.41%;免费的大唐西市庙会接待游客 10万人次。此外,西安都城隍庙庙会等展示陕西民俗风情、又各具特色的庙会轮番上演,吸引了大批民众。同时,乡村旅游仍持续升温,从整体上看,民俗文化旅游火爆,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刺激了旅游消费。而且随着民俗旅游的持续深入,将会推出更多新的民俗产品,深入体验陕西民俗,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需求。

(四)民俗产品更加趋向民俗创新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不在仅仅局限于用途上,更多地重视商品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内涵,因此,为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需求,民俗产品更加趋向于通过适应性改造创新,赋予民俗产品新的价值和内涵,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提高陕西民俗产品的整体竞争力。陕西的泥塑、皮影、民俗表演等民俗文化产品将会根据市场需求,通过精品开发和设计包装,提高其艺术欣赏性、娱乐性、参与互动性,并融入现代科技,满足客户的需要,不断扩大了民俗产品市场。

(五)新的旅游节庆不断涌现,节庆活动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加凸显

随着陕西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人们对节庆活动特征、内涵及影响方面的认知加深,陕西在保护传统节庆的同时,也不断地推出新的现代节庆和旅游节庆活动。通过大力挖掘节庆文化主题,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带动当地旅游业、消费业、服务业发展,打造地方经济发展新平台,凸显出节庆活动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陕西节庆文化的水平也会不断升级,逐步走向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道路。

(六)陕西民俗文化仍是以政府力量推动为主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陕西民间的力量比较薄弱,因此,陕西民俗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推动。陕西民俗文化的保护资金主要依靠政府划拨,民间资助较少;一些地方性的民俗表演主要是由地方文化局等政府机构洽谈协商;陕西的大部分节庆活动都是政府或政府部门主办的。虽然陕西正在努力转变这种方式,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使陕西民俗文化的发展在这某种程度上仍是以政府力量推动为主。

(七)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一些传统民俗正在逐渐恢复

虽然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导致许多文化传统急剧消亡和流变,但是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出台一系列相关的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政策措施,为传统文化提供生存空间和展示的平台,使一些正在消失的传统民俗得以逐渐恢复。传统民俗借助政府的力量,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使传统民俗得以在现代土壤中继续传承发展。

(八)陕西民俗文化的网络平台建设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现代传播手段的迅速发展,网络平台将成为陕西民俗文化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由于网络技术具有覆盖面广、性价比高、便利交流等优势,将成为民俗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陕西的民俗网站将会进一步完善,使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陕西的地方文化;将会有更多的民俗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展示自己的民俗产品,进行商品交易。而且随着网络功能的进一步加强,将推出更多的网络业务,陕西的民俗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将会有更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陕西深厚的文化底蕴。

总体看来,转型期陕西民俗文化改变了过去封闭式的发展,而是积极地融入到时代中来,在扬弃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的文化因子,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整合的局面。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陕西的民俗文化还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保护与发展的持续深入,陕西民俗文化将会以新的姿态和理念向世人展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 [M].上海:上海艺术出版社,2009.

[2]李江涛,等.当代文化发展新趋势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韩养民,韩小晶.中国风俗文化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Transition in Shaanxi Folk Cultural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GUO Yan-na
(Shaanxi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Xi’an 710065,China)

W ith the proces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nd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China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Folk culture in the cultural heritage must live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growth.Shaanxi folk culture,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folk culture,is inevitably faced with some changes in this new era.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and forms of Shaanxi folk culture’s changes,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trend of Shaanxi folk culture’s development,in order to promote Shaanxi folk cultural overall development.

Shaanxi folk culture;social transformation;trend

K892

A

1009—5128(2010)06—0073—05

2010—08—28

郭艳娜 (1980—),女,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助理研究员,史学硕士,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

[责任编辑 王炳社 ]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陕西
冬季民俗节
环球时报(2023-02-10)2023-02-10 17:18:07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8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42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民俗中的“牛”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当代陕西(2020年22期)2021-01-18 06:20:06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中华建设(2019年7期)2019-08-27 00:49:30
民俗节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当代陕西(2017年10期)2017-10-16 01:23:39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