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

2010-08-15 00:51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9期
关键词:激情语文课堂文本

桂 丽

(黑龙江省林业卫生学校,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构建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

桂 丽

(黑龙江省林业卫生学校,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教师从营造和谐氛围、激情导入新课、激情感悟作者、激情亲近文本、激情朗读华章等几方面构建激情语文课堂,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语文是一门极富思想、极富人文精神、极富激情的学科。教材中文质兼美、诗情画意的文章,字里行间汩汩流淌着作者情感的清泉,生动形象的语言应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可如今,学生早已习惯了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知识点的讲解,习惯了对一个个文质兼美的文本进行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的分解与剖析,习惯了做一道道选择题、简答题,致使语文课变得了无生气,甚至索然无味、死水一潭。那么该如何构建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激情语文”教学模式呢?笔者体会如下。

1 营造和谐氛围

有道是:“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一副冷若冰霜、波澜不惊、毫无生气的面孔,师生之间没有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自得其乐”,其“收获”便是学生的漠然。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一扇急需开启的大门。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心灵去沟通心灵,用兴趣去激发兴趣,用智慧去启迪智慧,用情感去点燃激情。教师对学生的热情,能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灵距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因此,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只有师生之间平等,学生才能向教师袒露胸怀,才能营造生动、和谐的学习气氛,才能最大限度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2 激情导入新课

教师对学生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讲课的导语设计十分重要,充满激情、引人入胜的导语极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文章基调,感情投入地“导”,给学生一把理解文章内容、进入意境的“钥匙”,形成“双向投入”。

如在讲解老舍《我的母亲》一文时,笔者曾满怀激情地作了如下导语设计:“亲子之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同学们,说到‘母亲’这两个字,你们会想到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是啊,我们会想到慈祥、勤劳、无私等。正如歌曲中所唱的,母亲‘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母爱就像贴身的背心,时时刻刻温暖着我们的心。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这怎能不让人伤心?不让人怀念呢?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本学期的第一堂课,正是学生思念家乡、思念父母之时,作品的主题与他们此时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他们的激情被点燃了。

3 激情感悟作者

语文文本的激情之流来自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之源。只有借助于对作者的了解,把握作者人生阅历中蕴藏的情感因素,才能由“知人”而“动情”,才能将语文的激情转变为学习的激情,进而营造出“激情语文”课堂所需的良好氛围。屈原的爱国、李白的浪漫、杜甫的忧患、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知其人,才能使我们穿越时空,品尝道道情感佳肴,感悟到作者的情怀。

在讲授《宝玉挨打》一文时,笔者将曹雪芹的身世及创作《红楼梦》的过程详细地向学生进行了介绍,使学生对这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原作有了更大的期待,产生了迫不及待欣赏文本的热情。

4 激情亲近文本

语文的激情,是生长于文本之中的。亲近文本,是构建激情语文课堂的基础环节。因此,要寻找并发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只有当我们的心灵与这些情感因素碰撞而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时,语文的激情才能被焕发。

教学时不要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让他们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美的欲望,而后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这样一来文字表面的意义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领悟,文字背后的深层情感才能在思维的逐步深入中得以显现,构成“激情语文”的各个要素,在学习过程中一点点被捕捉、被发掘出来,学生的情感才能被自然、被人类活动、被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激活”,课堂才能因为“情动”而摆脱死气沉沉的状况。

5 激情朗读华章

在中职卫校很少能听到语文课堂上像小学课堂上那样的朗朗书声。其实,精美的文章只有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反复朗读,才有可能获得某种情感体验。因为朗读能把无声的语言转变为有声的语言,这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情意盎然的朗读,或使人凝思静想,心驰神往;或使人激情澎湃,荡气回肠。学生读书一旦进入角色,久而久之,便会有所发现、有所顿悟。

如讲授舒婷的《致橡树》这首感情浓厚的诗时,如果不断地去分析诗歌的内容:这句诗有什么含义?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效果可想而知。再好的课文,如果教师讲解时缺少了情感,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笔者一遍遍地与学生一起诵读,语调时而舒缓、时而激越、时而坚定,成功地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花。在诵读中,学生被女诗人平等、独立的爱情观深深感染。因此,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有一种“高峰体验”,这样语文课才能变得美妙无比,语文学习才能变成一件愉快、幸福的事情,这也是返璞归真的教学艺术。

其实,构建理想的“激情语文”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环节还是教师自身的“激情”构建。教师的激情是建立在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不断丰富阅历、提高修养、认真备课、充满自信、注重授课艺术等方面。

总之,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教师充满激情于文本,洋溢激情于课堂,点燃激情于学生,让学生始终沐浴在情感的河流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G424

B

1671-1246(2010)09-0057-02

猜你喜欢
激情语文课堂文本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激情从未止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