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旭斌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汕头 515078)
从2001年到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了五倍多,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会相当严峻。而随着全球性金融海啸的大爆发,各企事业单位用人数量的迅速下降,这对于在就业大军中本就处于劣势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由此也引发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时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由于高职生的高考成绩处在最后录取分数段,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在学历等级上,高职技术院校往往比本科院校“低人一等”,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学生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造成他们缺乏自信,过于拘谨,缩手缩脚,优柔寡断。参加各种面试的时候总是忐忑不安,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推销自我,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一旦中途受到挫折,又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便认为自己确实不行,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过度的自卑还会产生精神麻木、心灵扭曲、孤僻、丧失生活信心等心理现象。
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体验的情绪状态。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社会经验,面试前也缺乏各种求职的知识和技巧,在能力、心理准备上不充分,特别是在求职屡遭挫折后,产生了恐惧感,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有些大学生就业前还必须处理好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专升本、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缺乏准备,不能处理,不能驾驭,产生了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另外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雪上加霜,一想到他们花费父母的血汗钱读书三年,可如今毕业却可能意味着失业,这些因素都加剧了大学生的焦虑心理。
依赖心理在就业中主要表现在:一种是“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认为别人中意的工作肯定是好工作,随大流肯定不会错,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凑热闹,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另一种是把就业希望寄托在父母、老师、朋友身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流传很广的社会俚语也在左右着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他们一方面也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到处奔波,所以他们一味地等着学校介绍、推荐工作,或片面地认为就业是家长的事情,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所以他们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贻误选择。
一些大学生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看到别的同学找到非常好的工作,心里不平衡,不能正视由于个人素质和家庭背景的差异而导致的就业差别,从而产生一种攀比心理,要求自己也一定要找到地域好、待遇高、条件好的单位,否则就不就业。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他们会放弃了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对理想、事业的追求,转而去从事自己并不感兴趣或从未涉及过的行业,或者在家待业。攀比心理过强,则会伤害大学生的自尊心,也失去了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最佳工作的机会。
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养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择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自如地应对各种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毕业生要客观冷静地作一些自我分析,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正确的评价,不夸大缺点,也不抹杀自己的长处,不过高定位工作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工作态度比较踏实,动手能力强,对用人单位的薪酬要求不高,有较强的专业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好。高职院校大学生要改变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树立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职业理念,要先站稳脚跟,充实和打造自己,再展翅飞翔、谋划未来。要做好各种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增强心理的承受力,不要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而应当放下思想包袱,认真找寻失败的原因,实事求是地做出自己的职业定位。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的自卑、依赖、焦虑等不良就业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自信心不足。自信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高职院校大学生要自信、自立。在心理上要有自信心,要相信自己和本科生一样有实力,要敢于竞争,克服自卑、怯懦等不良心理状态。事实上,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中,社会各行业对技能实用型人才需求是迫切的,缺口非常大。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投入,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及对高等技能人才的需求会逐渐加强,作为高职学生更要提升自己对高职的认同感,相信可以凭自己的一技之长能够服务于社会,立足于社会。因此,在择业过程中,坚定立场,发掘潜能,不随波逐流,要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自身的特点去进行选择。
找一个好工作是每个毕业生的共同愿望,但好的工作不会等待你去挑选。在择业的过程中,不能一步到位属正常现象,在激烈的求职择业过程中遭受挫折在所难免。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要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敢于竞争,不怕失败。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保持积极进取的勇气。要能保持一种谦虚平和的心态,不急不躁,不图虚荣。同时,在择业受挫后,能正视现实,敢于自我剖析,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去争取新的机会。
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不失为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一个途径。在求职时,自己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倾诉衷肠,分忧愁,解苦闷,使人情绪开朗,返回理性的自我,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
良好的就业心态,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就业心理咨询不仅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既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开展团体就业心理咨询,也要针对部分同学的心理障碍,开展个体就业心理咨询。通过就业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以健康的就业心态去赢得人才市场的竞争。
协助大学生及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地整合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尽早认识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制订适合 自己发展的规划,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从而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另外,高职毕业生更需要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求职,从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例如应聘前,首先要了解应聘单位信息,考虑到专业对口和企业的发展前景,这样才能在面试时充满信心,沉着应对。面试过程中不要问太过抽象和无谓的问题,要言之有物,仔细倾听,细心观察,并迅速判断。在提问时,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简要地咨询单位的发展计划、管理制度和经营情况,跟用人的取向越接近,被提前录用的概率就越高。有时要学会放弃,及时调整求职的方案,在主攻重点目标上下足功夫。注重求职与应骋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的有机结合,千方百计营造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巧和就业竞争能力。
在专业设置方面,高校要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专业;在课程安排方面,对专业课进行更新、提升或作相应补充、完善,提高对英语和计算机应用的要求;在教学实践方面,应特别关注大学生的毕业实习、职业见习等实践环节。鼓励大学生课余时间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社会兼职活动。
1 山绍芬.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J].职业技术,2008(4)
2 谢承力.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及调适策略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3 陈晓英.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再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9(2)
4 朱亮.探索金融危机下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疏导[J].时代教育,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