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2010-08-15 00:47韩柱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大众文化精英

韩柱

(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63)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韩柱

(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63)

大众文化已成为影响范围最广的文化形式,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双重影响。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文化,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促进其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文化;主流文化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主要以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1]大众文化不同于以往的民间文化、通俗文化、群众文化,它是工业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从空间定位看,大众文化的生成发源于文化的全球化浪潮;从时间定位看,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构成了大众文化成长的深厚土壤;从文化定位看,大众文化的生成以文化复调时代(即文化的多元发展)的到来为前提。大众文化的兴起既是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阻挡的潮流,也是当今社会一个不争的事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获得了蓬勃发展。鉴于目前中国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以及其对大众价值观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应当将大众文化作为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主要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渗透于大众文化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兴起的必然性

1.适应现代化而诞生的文化形式

现代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世俗化的社会生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形式。大众文化是工业社会背景下与现代都市和大众群体相伴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物质依托的、受市场规律支配的及平面性、模式化的文化表现形态,其最高原则是极大地满足大众消费,现代性、商业性、世俗性、标准化、时效性、娱乐性是其基本特征[2]。大众文化直接诉诸人们的现代日常生活的世俗人生,适应了社会生活日趋世俗化的大众文化需求。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和生活节奏大大加快,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的社会交往日趋频繁,生活内容日趋丰富。紧张的工作和复杂的交往使得人们疲惫不堪,激烈的竞争也使得现代人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这就需要通过一种轻松的文化生活进行调整、缓解和释放。大众通过消费大众文化产品可以恢复体力和精力,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

2.文化多元化产物和文化功能分化结果

在现代化进程中,高度整合的文化格局被打破,文化功能出现了分化的趋势。大众文化逐渐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的控制之下溢出,发展为一种主要的文化形式。精英文化习惯于从理性、审美和历史文化的高度进行价值评价,大众则是从自身的传统、经验和现实生活出发进行文化选择。随着精英文化进一步强化了专业化取向,其与大众的文化需求之间拉开了较大的距离,造成了大众对精英文化的疏离。随着社会主体的分化和多元化,大众的需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由于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难以适应这一变化,因而为大众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从当前中国教育的发展水平来看,精英文化不是普通群众所能问津的,大众更愿意选择大众文化而非高雅文化作为其消费对象。

3.与文化市场发育和文化产业发展相联系

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富裕,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这就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艺单位由事业单位转换为自负盈亏的企业,纷纷进入市场,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市场化。市场经济为大众文化提供了运行机制,在利益和需求的双重刺激之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获得了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当代科技发展解决了大众文化大规模传播的技术难题,现代信息技术为大众文化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文化的传播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手段,可以说,文化的传播程度是与媒体工具的完善和普及程度相同步的。技术革命的浪潮,促使大众传播媒介在上个世纪得到很大的发展。电影、电视、唱片、磁带、录音机等现代技术媒体的发明和应用,使大众的文化艺术欣赏和教育成为可能,从而为填平文化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鸿沟奠定了技术基础。”[3]

二、大众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影响

1.积极意义

(1)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大众化。在大众文化出现以前,文化是少数人的特权,大众实际上是被排斥在文化生活之外,这直接影响到了先进价值观的传播。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使得大众参与文化活动、分享文化成果成为了可能,大众文化突破了精英文化的沉重性和受众的狭隘性,打破了文化特权、文化垄断和文化偶像,弥补了主流文化单调和枯燥的不足,以其生动的视听形式和先进的传播手段,极大拓展了文化的影响范围。大众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大众化进程,“大众文化的发展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的一元主义文化发展模式,从制度上与观念上确立了社会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尊重了社会民众的文化选择权利,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进程,开创了社会文化回归大众的新纪元。”[4]大众文化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有力地促进了文化融合。此外,大众文化也成为文化实现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大众文化视作是文化真正回归大众的开始,它使文化从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走向了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可以说,大众文化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大众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路径。

(2)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娱乐性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大众文化是对大众娱乐需求的直接认同。大众文化发展了文化的娱乐功能,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娱乐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既是人类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再生产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游戏、游艺、运动和艺术的消遣,帮人们从常规故辙中解放出来,消除文化生活的紧张与拘束……使人在娱乐之余,能将精神重振起来,再有余力去负担文化的工作。”[5]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文化需求不只是接受教育和训导,也应当包含正当的文化娱乐,因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不排斥合理的享乐。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并不需要多大的聪明就可以看出……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等的唯物主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有着必然的联系。”[6]

(3)有利于实现人的解放与发展。相对于压抑人的肉体欲望、片面弘扬人的道德价值和精神追求的时代,大众文化对感性欲望的刺激与满足,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极大地改善了人的生存状况。大众文化使人们从神圣的政治、宗教的世界中解放出来,“向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回归,使现代人一反那种过分沉重的政治中心和伦理本位的生存状态,并由自在自发的或异化受动的生存方式向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方式提升。”[7]42因此,大众文化的发展不但具有正当性,而且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和闲暇时间的增多,这不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且是人的自由的主要体现,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本前提,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目标。

大众文化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反映和疏导社会心理,推动社会观念变革,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文化的追求与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大众文化所体现的快节奏、讲效率、重实际等特点,有利于把人的精神和思想从传统的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大众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对于开阔人的心胸和眼界、改变人们的封闭守旧心态,都比其他文化形式有更大的优势。”[3]因此,应当充分重视大众文化建设,推动其健康发展。

2.负面影响

(1)对终极信仰和价值的消解不利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大众文化以感官刺激和游戏娱乐代替了文化的政治、启蒙与教育功能,它追求的是人的愉悦,但这种愉悦往往是浅薄的、表层的、短暂的,它“解放了人的感性物欲,丰富了人的日常生活,却呈现给人们一个意义缺失与价值混乱的迷茫世界;它虽是多元的,但也使一切主导性精神价值难以确立;它更多的是世俗的诱惑,而不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求解。”[8]大众文化虽然在极力回避终极价值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并不会因为刻意的回避而消失。离开了终极价值的设定,人生将成为随波逐流的无根浮萍,“人的生存根基和价值向度的丧失,将导致新的人性冲突和裂变”[7]21。大众文化拒绝对社会及人生的深刻思考,甚至嘲笑这种思考,它将人类的视野从社会历史缩小到日常生活,从理性分析拉回到感官刺激,从而与马克思主义倡导的理性精神和超越精神相去甚远。

(2)对理想的消解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树立。大众文化所追求的轻松愉悦往往建立在对崇高感、责任感、使命感的疏离与消解的基础之上。大众文化是一种感性文化,它突出的是“自我”、“当下”、“感受”,它更多地借助于接受者的“感官”而不是“思维”来传播的。大众文化宣扬的非理性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其内蕴着的“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构成了一定的消解作用。大众文化的盲目性、自发性和过于商品化倾向造成了片面追求个人私欲的利己主义和崇尚感官享受的享乐主义,造成了精神生活的功利化、感性化和金钱化,如果长期受到这种价值观的刺激和感染,就会使价值取向出现错位,丧失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和崇高人格的塑造。

(3)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不利于民族精神的培养。许多大众文化产品取材于历史,但为了获得更多的娱乐效果,大众文化往往对历史题材采取了非历史的态度,于是“翻案”、“野史”、“戏说”、“恶搞”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往往一味追求新奇,完全无视历史的真实面貌。这种文化就会培养出一种极为肤浅的历史观以及游戏人生的态度。对崇高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恶搞,一切崇高都被等同于虚伪,完全丧失了历史责任感,导致低俗化成为一种时尚。一些文化产品为了迎合大众,大肆宣扬帝王崇拜、封建迷信、官本位等思想,导致了传统文化糟粕重新泛起,严重污染了当前的文化环境。

(4)批量复制的生产方式及其平面化、感性化的特点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大众文化是一种流行文化,造成的是心理和思维的齐一化。如果大众文化在其主流地位中排斥了其他文化样式,那么,它就会造就出单一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们趋于成为千篇一律的“单面人”——世俗人,必然泯灭和扼杀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华丽的形象消解了文化的深层含义,以经验的直接性取代了价值的超越性,瞬间的体验取代了永久的回味和思考。这种拒绝严肃人生意义而只求当下快乐的趋向,无疑是不利于民族文化健康发展的。”[9]大众文化生产者关心的是其产品的刺激性、吸引力和迎合性,因此,不得不将精神官能化、理想现实化、理性感性化、深度平面化、历史空间化,这种看待世界的简化方式不利于培养人们的现实主义精神。大众文化把主体滞留在一种表演性的快感中,而遗忘了意义和生存本身,一味被动地沉浸于消遣性的文化消费,不但会麻痹人的精神和意志,而且会抹杀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世俗和浮躁的心态导致了大众对于各种要求的虚与应付,而不是真正的创造。

(5)过度商业化和低俗化倾向不利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大众文化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占有市场并获取商业利润是其最大目的。市场化使得文化生产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精神文化行为,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行为和商业行为。在大众文化中,文化被降格为一个普通的消费物品和提供感官快乐的手段,“文化活动成为一种披着高雅外衣的特殊商业牟利行为。人们已经不再以个性、创造性、批判性、超越性来评判和要求文化,而是以大众性、娱乐性甚至是畅销性来衡量文化的意义。”[10]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消解主题、消解人性深度、消解道德良知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性,暴力、性往往成为其主要卖点,一些作品甚至公开挑战人类的道德底线,给人们的价值观念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文化建设

1.加强管理,引导大众媒体树立自律精神

文化不同于一般商品,它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还塑造着每个社会成员,塑造着整个社会的未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文化建设,扶植健康向上、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特点和人民生活的大众文化,打击和清理色情、暴力、迷信为特征的腐朽文化。为此,必须加强管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并加强执法建设,维护文化市场的正常秩序,在注重文化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关注文化的社会效益,而不应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损害社会利益。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应当坚持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统一的原则,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应当以社会效益为重。由于大众文化主要是由市场需要驱动的,缺乏内在的文化品格,缺乏文化的自律精神,必须建立起他律机制。

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培育大众媒体的自律精神。大众媒体本身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应当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现代精神的确立。尽管大众文化的特点功能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有所不同,但同样应当贯彻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坚持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发展方向,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宽广眼界。面对大众文化的低俗化倾向,“我们提倡一种具有精英意识的大众文化,反对以媚俗为荣的大众文化;我们鼓励一种具有高雅品味的大众文化,反对以庸俗自诩的大众文化,从根本上说,我们希望的是一种以人文理想为终极价值的大众文化,而反对的则是一种以商业利润为最高标准的大众文化。”[11]大众文化不但要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更要提升受众的思想水平,实现经济价值与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的统一。大众文化同样应当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赞扬人性的真善美,抨击社会中的假恶丑,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大众文化同样应当引导人们直面现实、关注社会,培养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众文化建设之中

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由于其权威性、单向性、理性化的特点,往往与群众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主流文化反映着国家的根本意志、文化趋向和价值观,它的主导作用不但体现在其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上,而且体现在其与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关系上,如果它不能引导大众文化,那么它就难以成为名副其实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应当通过大众文化将其价值观传达、渗透到广大群众中,使自身的积极功能发挥到最大化。由于大众文化具有平等性、交流性、娱乐性等特点,大众文化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特点和需要,因而成为群众最乐于接受的文化形式。大众文化对于大众价值观塑造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就完成了对人们的价值观的塑造和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不能脱离大众文化,否则难于被大众理解和接受,就会成为“阳春白雪”和“空中楼阁”,很难与大众心理发生契合和共鸣。大众文化的扩展是一种必然趋势,这是现代传播技术与市场机制结合的必然结果。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传播必须面对这一现实,既要面向大众文化,又要利用大众文化,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大众文化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其价值观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和传统。如曾经轰动一时的电视剧《渴望》以及当前热播的肥皂剧(如韩剧、印度剧),尽管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创新,但其因果报应、正义必胜的故事情节,则表达了人们善良的道德愿望,能够给人们以道德满足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道德良知,强化人们的道德信念,不同程度地起着道德教化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融入大众文化之中,做到寓教于乐。现代化传媒手段是大众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载体,主流文化要充分利用这一载体,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使主旋律得到弘扬,获得大众的认可和接受。在这一方面,我国已经有了非常成功的范例,如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闯关东》、《走西口》、《小兵张嘎》、《亮剑》等,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塑造出了一系列感人的形象,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这些作品既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满足了大众的娱乐方向,同时又弘扬了传统文化,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

3.以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既要明确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各自的功能定位,又要注重三者的相互渗透。“一方面,大众文化应以主流文化为价值取向,借助精英文化的引导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主流文化或精英文化也应借助大众文化媒体或形式,寻求在现代文化背景下传播的更广阔的空间。”[12]应当充分发挥主流文化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实现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主流文化是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思想保证,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精神支柱。主流文化的引导可以有效地抵制大众文化的低俗化倾向。脱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提升,大众文化很可能就会演变为庸俗和媚俗文化,时尚文化也会演变为腐朽没落的文化。

大众文化应当充分吸收精英文化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精英文化作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自觉的、严肃规范的理性文化,为大众文化提供思维深度和人文滋养,为大众提供精神家园和安身立命之所,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帮助大众文化克服庸俗浅薄的弱点。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并不是对立的两极。精英文化应该汲取大众文化中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以避免其“曲高和寡”;大众文化应当吸取精英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和高尚追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品味和思想层次,避免堕入低俗甚至恶俗之中。大众传媒的发展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架起了桥梁,如中央电视台开播的《百家讲坛》等节目,受到了大众的热烈追捧,为学术走向大众提供了可能,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辟了更为广阔的传播渠道。

[1]扈海鹂.解读大众文化——在社会学的视野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6.

[2]邹广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3-10.

[3]喻云涛.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繁荣的历史必然性[J].船山学刊,2004(3):153-155.

[4]崔欣,孙瑞祥.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73.

[5]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80.

[6]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66.

[7]李西建.重塑人性:大众审美中的人性嬗变[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8]程新英.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接受机制[J].伦理学研究,2004(2):76-79.

[9]王忠武.论二十一世纪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及其控制[J].东岳论丛,1999(6):98-102.

[10]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3.

[11]黄会林.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5.

[12]赵继伦.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道德追寻[J].道德与文明,1999(3):35-38.

[责任编辑:邵宪梅]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and Build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HAN Zhu
(Marxism School,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63, China)

Being a form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culture, popular culture enriches people's cultural life, and at the same time, changes people's value greatly.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has a dual effect on the build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Only putting the popular cul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ca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win the support of people and gaina healthy development.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Popular culture; Mainstream culture

D616

A

1671-4326(2010)04-0058-05

2010-09-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KS012)

韩 柱(1970—),男,河北保定人,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大众文化精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它们都是“精英”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