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江苏南通 226007)
张謇、黄炎培推动业界联络的思想与实践
王飞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江苏南通 226007)
业界联络是职业院校与行业的深度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升华。张謇、黄炎培在开拓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初期高度重视业界联络,他们对职业教育中业界联络的重要性和原则、内容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对业界联络的机制与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对张謇、黄炎培推动业界联络的思想与实践进行比较分析,能给当代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改革以启迪和借鉴。
张謇;黄炎培;业界联络
业界联络,是指职业院校与实业界相互交流并构建密切的联系。20世纪初,在英、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业界联络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英、美国家职业教育飞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开拓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初期,张謇、黄炎培两位职业教育先驱就意识到业界联络的重要性,他们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十分注重推动业界联络工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在实业教育救国的宏伟实践中萌生了“冀得沟通商学两界,借立中国真实自强之基础”[1]99的意愿,并“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2]214的理性逻辑,办实业,兴教育,开创了实业与教育良性互动的实践范例。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伟大实践中十分注重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职业性,曾在美国考察时明确指出:“离社会无教育”[3],并强调“职业教育之注重,非凭学说,乃社会要求。”[4]46黄炎培对于我国“学生毕业于学校而失业于社会”的现象十分不满,主张“补救之道,惟在提倡职业教育,尊重劳动工作,以沟通教育与实际生活。”[5]同时,他还强调:“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须同时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运动。”[4]155黄炎培对业界联络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诠释,为推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张謇、黄炎培在职业教育中推动业界联络的思想与实践,深刻地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至今依然值得我国职业院校继承与弘扬。
1.职业教育的性质所决定
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的教育,职业教育与实业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两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统一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张謇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并指出:“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不广实业,则学不昌。”[1]92张謇通过亲身实践和对国内外发展经验的比较分析后认为,实业是强国之本,而人才和教育又是发展实业之根本。因此,他主张实业与教育两翼齐飞,共同发展。他在实业略有所成后,立即将盈余挹注教育,致力于发展教育。同时,张謇十分注重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在他所创办的职业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尽可能拆除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围墙”,使学校和学生面向企业、服务于企业。黄炎培对业界联络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主张“将学校与社会、求学与服务联系起来,使学校功课可以在社会应用,这就是兄弟所倡职业教育的理想。”[4]2黄炎培把业界联络放在其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地位,视之为盘活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
2.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产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业界迫切需要得到教育的智力支持。张謇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利害关系,并指出:“夫工业之发达,工学终效之征也。”[2]130他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工业文明迅猛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和专门人才的培养,而工业的进步也促进了工学的发展。因此,他创办了10余所职业学校,为业界培养专门人才和提供技术服务。黄炎培也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当时阻碍业界联络的种种弊病十分不满,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不与职业沟通,何怪百业之不进步!”[4]54他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为示范,竭力探索推进业界联络的理想模式。
3.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差异在于职业教育更加强调实践教育。张謇意识到这两种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区别,并指出:“诸生在校数年,科学知识,日就新异,然此书籍上之研究,至实地作业,又重经验。”[2]182在张謇看来,学校的理论教学是纸上谈兵,合格的职业人才应当具备实际的工作能力和经验,而要达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的各要素(如师资的素质、学生的理念等)应当贯彻企业的标准和要求。黄炎培也十分注重教学要素与企业要求的贯通,并指出:“施教育者对于职业,应有极端的联络;受教育者对于职业,应有极端的信仰。”[4]115他反对传统教育封闭、守成的习气,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与实业界保持联络,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学生应当具有企业精神和对企业的认知。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的要求契合。
4.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就业的质量是衡量职业教育水平的关键因素。张謇反对当时盛行的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并指出:“今之学生,前者人人有做官思想,故学法政者多,后则稍知趋实业,而又但以实业为名,仍以博官。试以事乃毫无阅历。徒知要高俸而已。社会厌之,而其人乃不复能入社会,成废人矣!”[2]659他认为,毕业生要真正成为企业的有用人才,应当注重积累实践阅历;如果一意孤行地追求仕途,不深入企业积累实践能力和经验,必将一事无成。黄炎培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办职业学校最大的难关,就是学生出路。”“怎样才使学生有出路呢?说几句联络职业界的空话是不够的。设什么科,要看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就是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有时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4]155他要求职业学校着眼于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切实地与实业界开展广泛深入的联络。
1.实事求是原则
业界联络搞的好不好,不是基于理论的设想和教师的主观臆断,而是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张謇作为一位实业家,深切感受到企业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是以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作为客观标准的。因此,他主张让学生在工厂实习,切实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培植学生的素质。他在总结创办纺织学校经验时指出:“则工厂所在,设纺织专校,养成将来任事之才,工厂可容人见习,为甫营此业者,养成实事求是之助。”[6]黄炎培一生与国内外的许多企业家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比同时代的教育家更敏锐地感受到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之所在”[7]107。因此,他始终注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探寻中国教育的出路。黄炎培曾指出:“然则今时之社会,所需者何业?某地之社会,所需者何业?必一一加以调查,然后立一校,无不当其位置;设一科,无不给其要求;而所养人才,自无见弃之患。”[4]54-55他要求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必须从当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他认为,如果学校所设专业不注重社会需要,教学重理论、轻实习,教学设施与企业不配套,学生不能忍受工作的辛苦,提出不切实际的待遇要求,都不利于业界联络和沟通。
2.适应性原则
从与业界的关系看,职业教育是否具有适应性,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产业结构、发展阶段和区域,即考量职业教育的产业适应性、时间适应性和空间适应性。张謇在业界联络中注重坚持产业适应性,提出“在南通讲教育,先要想什么是南通需要的,什么是适合南通的。”[2]207并强调职业教育应当坚持“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2]99的原则,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张謇坚持空间适应性原则,强调职业学校的设置应当考虑区域特征,尽量就近企业开办学校,就近纱厂设纺织学校,建议就上海制造局设工科大学等。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既便利于学生到工厂实习、参观,又利于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此外,张謇坚持时间适应性原则,他所创办的学校、设置的专业都是面向正在兴起和发展的朝阳产业,学校可以从产业的蓬勃发展中获取强大的可持续的活力。黄炎培十分倾向张謇的办学理念,他也主张职业学校应当就企业而建,并认为:“学校位置,当然不宜离开这种职业的区域过远了。”[4]180他在考察过程中对南通的职业教育给予高度赞扬,并评价道:“夫农校宜视地方状况而定其特别注重之点。通宜棉,则集中其研于棉。”“联络农夫社会之得法,能以实实辟辟之成绩昭示人,人欲不信,从而不得。”[4]65
3.及时推广原则
企业具有敏锐的捕捉发展机遇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但在某个新兴产业发展之初,它通常会遇到社会民众和习惯势力的遏制。身跨政界、商界和学界的张謇对此深有感触,并认为兴办教育是解困的根本之道。他主张“实业所至,教育所至”[2]214,并指出,兴办教育可以实现两个功能,即一方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和对新事物的认知,从而转变思想观念,形成社会共识和合力,为企业发展鸣锣开道;另一方面,提供新型人才和技术为企业服务,摆脱受制于人的窘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张謇所创办的众多职业学校都是基于这种考量应运而生的。黄炎培也强调职业学校的普及推广功能,并指出:“苟为社会所急需,则皆推广所必及者也。”[4]5他主张职业学校应当急社会所急,主动承担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责任。
张謇、黄炎培推动业界联络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资金筹措等多方面。
张謇所创办的职业学校以民立为主,办学经费主要由企业提供,这在办学体制上构筑了学校与企业唇齿相依的联系。为了确保办学经费来源的稳定,张謇还通过提取股份红利、建立文化事业基金、划拨土地注入校产等方式,构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稳定联系。黄炎培“在办学实践活动中,从专业设科、课程设置、招生人数、培养规格,直到职业道德标准的制订,无不建立在详细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之上。”在他的倡导下,“几十年来,中华职业教育社形成一种制度,定期邀请工、农、商、金融、教育各界专家集会,随时了解社会需求,征求各界对学生的反映,对学校的要求,以期改进工作。”[7]125
张謇、黄炎培注重架构业界联络渠道培育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张謇提出了“学问兼理论与阅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2]101的著名论断,把阅历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学生重视职业练历,培植“服劳”、“耐苦”、“合群”、“循职份”、“保信用”等基本的职业素养。黄炎培也强调职业学校的学生“于功课切不可重理论而轻实习;于训练万不可长惰性而废服劳。否则,其结果就仅存职业学校虚名”[4]49。他强调“就是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4]155,要求培植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习惯。他要求学生充分抓住实习的机会,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情况,掌握专业知识,“养成职业界的种种资格”;要求学生敢于借助口头或笔头发表学习心得,既求教于社会先贤,又展示自己的才能,让社会了解自己,建立社会信赖;要求学生利用机会进行社交,提高交往能力,积累社会资本。
张謇、黄炎培注重利用业界联络推动教学基本建设。张謇开设校办工厂、开辟师生试验田,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如在所办企业中开设学生工作岗位,为学生创造了有利的实习条件。张謇还主动向企业推荐毕业生,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黄炎培要求“在职业学校与含有职业性质之学校,尤必于平时一切设施,使学校与社会沟通,乃可望教育与职业接近。”[4]49他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以系科为单位,开办相应的工厂,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黄炎培还注重培育学校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并指出:职业学校的校长应有“社会活动力”,“职业学校校长资格所最不相宜的,怕就是富有孤独性的书呆子。”[4]181张謇、黄炎培都注重聘请有经验的名师、技术人员担任教员。张謇聘请著名刺绣艺术家沈寿,在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开设刺绣科,自编教材,培养了一批刺绣人才;组织生产经营,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了南通刺绣家纺产业的发展。黄炎培指出:“职业学校教员,至少一部分须请曾任这种业务或现任这种业务者担任,所有教程呀,教材呀,让他就所规定的时间数、入学程度标准和毕业程度标准的范围内,依他业务上亲身经验的觉察和主张来规定。”[4]180
学校在业界联络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要使业界联络顺利开展,需要建立健全业界联络的机制。由于张謇身兼学界、行业界的领袖,他所办学校多属民立。他凭借个人的魅力,推动行业协会和企业主动为学校资助经费、提供实习岗位和教师,几乎是每推进一项产业发展就兴办相应的学校。这种由民营企业、行业协会推动所办的学校,业界联络比较顺畅,但由于这种业界联络主要依附于个人影响力,其体制机制并不健全,对其他学校并不具有普遍意义。黄炎培在美国考察时曾重点关注、研究美国教育机关与职业机关的联络体制和方法,因而对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中业界联络的理念、经验的认识要比张謇深刻。他借鉴美国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建立省职业教育总机关的构想,即总机关由教育、实业行政两部分组成,专门负责大学、专门学校、职业学校的业界联络工作;总机关设委员会,由教育、实业两界要员、行业领袖和职业教育专家组成,形成行政为主导、行业为主体、学校参与的工作机制;总机关的主要职能包括对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要状况的“调查、研究、规划、指导以及筹备师资、推广出路”[4]128,教授科目及教材的确定、训育等。黄炎培还参照美国的做法,构建执行层面的业界联络机构。他指出,美国职业学校之组织,有所谓顾问委员会者。“委员会之职权,会同办学者与学校教师,商榷劝导,督察指示,而不负执行之责。”[4]50业界顾问委员会是一个内设机构,由校内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组成,赋予行业专家同等权力。行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负责就专业和课程建设方案、教材制订、教学监控等事项进行协商探讨,给予审定。至于方案的起草、教学活动的开展等具体的工作,则由校内教师实施,除学校特别聘用外,行业专家不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执行工作。
张謇、黄炎培探索了业界联络的多种载体。张謇以章程形式规定学生参观企业,鼓励师生办贸易公司及学生集资办厂,派毕业生顶岗实习,推动校企相互支助和合作,开办校办工厂,组织师生耕作试验地,农校建立扩充部,开展演讲、推销成果活动,对外贷种,推广农业科技,举办展览会等。黄炎培建议教育界与实业界合作先从补习教育与短期修业下手,推动联合计划培养学生,设立职业介绍部,建立职业教育馆,学校办工厂,面向社会发债券维持工厂的经营。又鉴于流动资金缺乏,建议最好与现设之工厂合作。
业界联络是职业院校与行业的深度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升华。张謇、黄炎培推动业界联络的思想与实践,虽然时过境迁,但它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客观规律,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对于推动当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仍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1]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1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3]黄炎培.黄炎培日记[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154.
[4]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5]璩鑫圭,童富勇,张守智.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427.
[6]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3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804.
[7]田正平.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6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彭干梓]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ZHANG Jian and HUANG Yanpei in Prompting Communication among Industries
WANG Fei
(Publicity Section,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Nantong, 226007, China)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industries is an in-depth integration betwee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industry, and it is an upgrade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corporations. At the beginning of developing Chines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G Jian and HUANG Yanpei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industries. They made a profou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importance, the principle and the content of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industrie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made a further exploration on the mechanism and form of it. The article compares and analyses the thought and practice of ZHANG Jian and HUANG Yanpei in prompting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industries, which is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some inspiration for the reform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corporations in pres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G Jian; HUANG Yanpei; Communication among industries
G710
A
1671-4326(2010)04-0033-04
2010-09-19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高教系统)(19)
王 飞(1966—),男,江苏通州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