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红
(湖南理工学院社科部,湖南岳阳 414000)
基于“05方案”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新探*
陈素红
(湖南理工学院社科部,湖南岳阳 414000)
在“05方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内容多与课时少”、“理论易与实践难”、“期望高与实效差”等一系列新的矛盾,有效化解这些矛盾,需要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新模式。教学中交替运用“实践一活动式”、“访谈──问答式”、“自学──辅导式”、“问题──探究式”、“角色──互换式”等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学习参与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05方案”;思政课;教学模式;新探
200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简称“05方案”)。根据“05方案”,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4门,与原“98方案”相比,课程门类大大减少,但内容的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都大大增强。新的课程方案已经实施了三年,在三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如“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理论易与实践难的矛盾”、“教学期望值高与实效性差的矛盾”等,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实现课程目标,确保教学效果,探索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所谓教学模式,通常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实现相应教学目标、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种教学模式中可以包括几种教学方法,同样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运用。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适合的模式能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政课运用最普遍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掌握相应技能为目标。既我们通常理解的“灌输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训练其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为主,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学生一般要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对教师传递的内容进行信息接收。
该教学模式因此非常适合介绍一些原理、概念性的东西。其优点在于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生也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其重大缺陷在于:课堂基本由教师主宰,学生成了知识灌输对象,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是使用最多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功不可没,但如果一门课程从头至尾用下来,必然造成“满堂灌”的状况,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一)“实践一活动式”教学模式
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育德教育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开展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实践一活动式”教学模式亦成为近年来讨论最多的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开展若干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实践教学的方式和种类不一而足,主要有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服务社区生活、参观考察、读书会等。
“实践一活动式”教学模式扩大了思政课发挥作用的功能空间,突出了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各个学校思政课教学部门的计划中,都会有一席之地。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遭遇一些“瓶颈”制约,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实践教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缺乏、时间冲突等,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计划也往往流于形式。为此,需要学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拨付专项经费,配备师资(可聘请社区主任、书记或其他有相关工作经验人员作为实践教学校外指导教师),思政课教学部门负责设计实践方案,并联合校团委、学工部协同指导,各学院具体负责本院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等。只有各部门密切合作,实践教学才能落到实处,而不会成为一纸空文。
为了取得切实的效果,要避免实践教学模式化、形式化。在安排实践教学模块时,首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设计,突出专业特色;其次,要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兼顾教材的逻辑体系和教学内容需要,突出课程特色,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可以根据“入学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修养教育”、“法律基础教育”等模块开展实践活动;再次,要加强过程引导,引入评价机制等。总之,要坚持做到三性:必要性、可行性、成效性。
(二)“访谈──问答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灵感来源于电视台播放的访谈节目,通过倾听节目主持人和嘉宾的对话,观众获得节目事先想要传递的知识、信息或者观点,从而产生思想认同或对自己的价值观形成影响。节目中,观众还可以和主持人及嘉宾进行一定的互动,观众变被动倾听为主动参与,不仅增强了节目本身的吸引力,而且有助于实现节目的预定目标。在某种意义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谈话节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是想通过自身的设计,向听众传递相关信息,以期对听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预期影响,从而实现或部分实现预期目标。虽然尚属新生事物,“访谈──问答式”教学模式已在部分高校推行并取得较好效果。至少在形式上已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注入了一股新风和活力。
“访谈──问答式”教学模式也被理解为“一个讲台,多名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主讲教师主持访谈,邀请优秀教师和专家担当嘉宾,以联袂访谈教学替代单人授课。把老师本来要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通过嘉宾之口表述出来,整个访谈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向嘉宾提问,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这一教学形式,改变了过去那种“你讲我听”被动学习的状况,让学生们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理论课堂。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强,有利于促进了教学的互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以发挥和体现。
“访谈──问答式”教学模式并非任何时候都适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内容必须是专门针对某一专题展开,一般是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问题,或学生关注的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可以就“马克思当选为千年伟人”、“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等问题开展“访谈──问答式”教学。二是所邀请的嘉宾必须是精通相关领域知识、对访谈内容有深入了解的教师或者专家,有一定的权威性,且要语言表达能力强,讲授富有亲和力。如此,“访谈──问答式”教学必将收到比教师一人在课堂讲授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
“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或安排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相对独立地开展学习,获取和建构知识并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是很有必要的,“05方案”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课程整合性很强,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外,各门课程的内容都高度整合,普遍存在课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根本出路是要按照邓小平同志“要精、要管用”的讲话精神,精简课堂教学内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自学的辅导。如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时,应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基本观点,而对于由此所涉及得许多概念、许多人物、许多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专业知识等等可以主要地通过学生课外学习去掌握,这样就可以把课堂有限的时间集中在讲授重点上。具体来说,讲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分配,最主要的观点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瓜分了,至于由此涉及的地租、利息、利润等概念和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学。此外,辅导阅读相关原著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读原著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一点也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自学辅导。事实上,大学生都已经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自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探索性、相对独立性、创新性,使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要取得良好效果,老师要事先做好计划和安排,加强过程监控,建立反馈评价机制。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在网络普及的情况下,这项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如教师首先在网上布置任务,规定自学时间和内容,要求学生将自学成果以读书心得、感想、小论文的形式提交,成果完成情况作为课程成绩评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激发自学热情,还可以对学生的自学采取一些激励手段,如对于学生提交在网上的自学成果,其他同学和和教师都可以给出评价,并视点击和评价情况评选“学习之星”等。
(四)“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访谈──问答式”教学模式中,我们提到了邀请嘉宾参与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邀请嘉宾会存在一些时间、地点等方面的困难,只能偶尔为之。如此,不如让学生自己开展研究,做一回“嘉宾”,实现学生的“嘉宾”梦想有赖于“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一种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老师预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问题,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给学生相应的准备时间,这段时间里,各小组要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广泛搜集资料,进行自主探究,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协同努力,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获得新知识,新观点,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轮到正式讲授该内容时,由授课教师担任“主持人”的角色,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担任“嘉宾”,“嘉宾”们面向全体学生谈论本组研究心得,主要思想收获。在这一过程中,其他学生也是广义上的“嘉宾”,可以做补充发言,观点不同的“嘉宾”之间还可以展开辩论。由于形式新颖,学生有充分准备,加上各个小组暗地里存在竞争,因此,学生热情很高,辩论激烈。通过辩论,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并达成一致认识。最后,教师点评并做相关知识点的总结。
该教学模式激发和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深入研究和有效探索,达到对新知识或观点的理解和认同,由于是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效果显然比老师一人说教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主动纠正自己原有的错误或片面认识,确立起正确的理论观点、立场、思维方法或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并能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对学术研究的热爱等。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要取得成功,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是学生感兴趣、愿意去进行探究的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设计诸如“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大学生偶像问题研究”等课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以设计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范及启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改革研究”等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可以设计如“马克思当选千年伟人纵横谈”、“蝴蝶效应的启示”等课题研究。
该教学模式运用得当,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脑海中乏味的印象,而且有助于轻松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意想不到教学效果。
(五)“角色──互换式”教学模式
所谓“角色──互换式”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和学生的身份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发生互换。其实,该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的是学生角色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事先的教学设计,在特定的课堂上,让学生一改原来的受教者的身份,转向原有身份的对立面——施教者。而老师则坐到座位上去,变成忠实而谦虚的倾听者、学习者。平时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现在是“学生讲,老师听”。老师先拟定要讲授的内容和要点,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然后,让有意向的学生自己站上讲台给老师和其他同学授课。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极大地挑战,也因此充满诱惑。少部分尖子学生会满怀热情地来应战,还有部分学生跃跃欲试,更多的学生会充当旁观者,但绝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而是很投入的倾听。因为是自己平时朝夕相处的同学站上讲台,来充当自己的老师,他们会觉得新奇和兴奋,所以,整堂课都会竖起耳朵、睁大眼睛,并且还会让自己的脑子转到起来。因为他们要看看这个同学的表现到底怎么样,甚至想着要驳倒他。因此,表面上看来,只有少数学生进行了角色互换,在真正体验着不同的角色,事实上,讲者和听者都达到了对课堂的全身心地投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角色──互换式”教学模式不能作为一种常用教学模式,只能偶尔为之。而且老师事先要做好充分准备,要讲授的内容一是要难易适度,少数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来把握;二是要有吸引力,学生感兴趣,愿意对这个问题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教学就不会出现冷场的情况。同一个问题要允许多个学生来讲授,这样,听者可以通过比较、甄别不同的观点而得到准确的认识。老师坐在下面可以和其他学生一样向授课者提问。并在课后做点评或小结。还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评选讲得最好的人,以示鼓励。“角色──互换式”教学模式运用得当,不仅有助于一改思政课死气沉沉的状态,为思政课营造一种全新的激动人心的氛围,而且对于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
总之,每个教学模式都可以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教师在选择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和教学模式本身的特点进行取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教学模式的效益。一个基本的原则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如一句格言所说:“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因此,要着力改变“一言堂”、“灌输式”等教学模式,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取得实效。
[1]刘云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课堂教学新模式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章越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灌启式”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11).
[3]朱吉平.“嘉宾访谈”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尝试[J].滨州学院学报,2008,(4).
[4]王阵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
[5]余国政.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6]管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探索[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7]秦亚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5).
2010-07-20
湖南理工学院教改项目(2009D10);湖南理工学院思政项目(2010SY004)
陈素红(1975-),女,湖南华容人,讲师,硕士。